平按,此篇自篇首至孰能噵之,見《靈樞》卷六第三十八《逆順肥瘦》篇,又見《甲乙經》卷二第二。自黃帝曰願聞人之五藏至末,見《素問》卷十一第三十九《舉痛論》篇。
黃帝曰,脈行之逆順奈何。岐伯曰,
手之三陰,從藏起手。手之三陽,從手至頭。
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之三陰,從足走腹。
黃帝曰,少陰之脈獨下行,何也。岐伯曰,不然。
夫衝脈者,五藏六府之海也,五藏六府皆稟焉。
其上者,出於頏顙,滲諸陽,灌諸精。
其下者,注少陰之大絡,出之於氣街,循陰股內廉,入膕中,伏行䯒骨 內,下至內踝之屬而別。
其下者,並於少陰之經,滲三陰。
其前者,伏行出跗屬,下循跗,入大指閒。
滲諸絡而溫肌肉。
故別絡結則跗上不動,不動則厥,厥則寒矣。
案,楊注云,夫衝脈亦起於胞中,上行循腹而絡脣口。故經曰,任脈衝脈皆起於胞中,上絡脣口。是爲衝脈上行與任脈同。《素問》衝脈起於關元,隨腹直上。呂廣注《八十一難》本云,衝脈起於關元,隨腹裏直上,至咽喉中。皇甫謐錄《素問》云,衝脈起於氣街,並陽明之經,俠齊上行,至胷中而散。此是《八十一難》說,檢《素問》無文,或可出於別本。氣街(日鈔本寫作氣衝)近在關元之下,衝脈氣街(日鈔本寫作衝氣街三字)即入關元上行,雖不言至咽,其義亦同也。《素問》又云,衝脈與陽明宗筋會於氣街。即衝脈與陽明宗筋會氣街已,並陽明之經而上,其義不異也。《九卷》經又云,衝脈者,十二經之海也,與少陰之本絡(日鈔本寫作与少陰足太胳)起於腎下,出於氣街,循陰股內廉,邪入膕中,循脛骨內廉,並少陰之經,下入內踝之後,入足下。其別者,邪入踝,出屬跗上,入大指之閒,注諸絡以溫足脛,此脈之常動者也。前云衝脈十二經海,黃帝謂跗上動者爲足少陰,岐伯別之以爲衝脈常動。前云上絡脣口,此云上出頏顙。此云注少陰大絡出氣街,前云起於腎下出氣街。此云下至內踝之屬而別,前云入內踝之後入足下。前云出屬跗上入大指閒,此云出跗屬下循跗入大指閒。其義並同也。衝,壯盛皃。其脈起於齊下,一道下行入足指閒,一道上行絡於脣口,其氣壯盛,故曰衝脈也。脈從身出向四支爲順,從四支上身爲逆也。藏,謂心肺。心肺在內,故爲陰也。心肺之陰,起於三脈,向手,故曰手之三陰從藏走手。此爲從陰之陽,終爲陽中之陰也。高按,衝者,通道也,動也。可爲海者,以其通達周身、灌諸精(《甲乙》作陰,當是)。古人或以深部大動脈爲衝脈,或稱爲伏衝。又,內踝之屬,屬,踝關節之聯絡處,部也。跗屬,楊注云脛骨與跗骨相連之處曰屬,是。䯒,當作胻,脛也。並於少陰滲三陰者,由三陰交循跗入大指閒滲諸絡,跗至大指閒之絡有脾胃肝膽,故能溫肌肉。若結於跗上,不得絡於諸絡,衝陽之脈不動,則必厥,有類寒厥,寒者暴然作矣。又,衝,交通也,當也,向也,突也。手足三陰三陽頭足胷腹之交通,全賴乎衝脈,故爲之海,其氣周達全身者,以血氣也。故寒客之不通則諸脈不連接,氣因而鼓之,則作脈喘動。又,故女子以衝任爲本者,衝主血氣之通達,任爲精元之所在,故可爲本。又,手之三陰從藏起手,起字,他本作走。又,滲三陰,今見日鈔本無滲字。則或當上下連讀,若 【其下者,並於少陰之經,三陰其前者,伏行出跗屬,下循跗,入大指閒。】 “三陰其前者”爲插入語,以別少陰之經。
黃帝曰,何以明之。岐伯曰,
以言噵之,切而驗之,其非必動,然後乃可以明逆順之行也。
黃帝曰,窘乎哉。聖人之爲道也,明於日月,徹於豪釐,其非夫子,孰能噵之。
黃帝曰,願聞人之五藏卒痛,何氣使然,或動喘應手者,奈何。
岐伯對曰,寒氣客於衝脈,衝脈起於關元隨腹直上,則脈不通,則氣因之,故喘動應手矣。
案,喘動,喘,音揣,動也。《莊子·胠篋》云,“惴耎之蟲。”惴或作喘,音揣,動也。或謂無足之蟲,蠕動者也。故喘動者,一是脈象,一或是如今人所謂胃腸型蠕動波者。又,衝脈起於關元隨腹直上,插入語,經文常見文法。則脈不通,則,猶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