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黃帝內經太素》,以人民衛生出版社1955年影印蕭延平蘭陵堂刻本爲讀本,行文稱之“本書”“影印刻本”或“刻本”“影印本”等;并參之該社1965年整理本,行文稱之“今整理本”或“整理本”;以及電子掃描版日本仁和寺鈔本,因囿於所見,行文稱之“今見日鈔本”,同一案語內再見者稱之“日鈔本”或“鈔本”。
二、經文全錄,用粗體字。卷首及篇首平按語亦全文迻錄,文中楊注及平按折中於案語之下,另作高按自語。
三、句讀分段,參考今整理本,可商榷或自發揮處徑改之,加或不加案語。爲說明釋文或強調經義,及便於解讀,迻錄經文分行分段不拘於原書及前人句段。一般地,認爲語義完整者,卽便是在一段答語中,也往往採用上下隔行的形式加以強調,同時,另起一行而成段的案語也常常被用作兩段經文之間的分隔;採用句末案語的形式,諸句之間關係密切者,採用句末空格接案語,句義完整或案語文字較多者,採用分行案語。另外,行文分段以突出經文爲主,兼顧語義文法,并鑒於讀書筆記的特點,和爲讀者隨手批注的便利,盡量留白。
四、標點符號。爲行文簡約,經文句讀用今之逗號和句號。保留書名號,盡量減少引號,不用冒號,不用問號。按照通行方式,經文中,以()表示不當字,以【】表示修正字。除此之外,經文個別處句末助词,及案語所錄楊氏注文,文字修正加案語說明。但在案語中單獨出現的(),亦用於補充說明或釋義。保留蕭氏以“□”代脫文。
五、爲行文簡潔,涉及文字釋義除舉例文句外,大多不引出處。
六、案語引文或遵辭書,或引現代出版原書,書名從簡,如《康熙字典》作《康典》,《經傳釋詞》作《釋詞》,《故循匯纂》作《匯纂》,《說文解字》作《說文》等。
七、爲存古義,準確把握文字,減少爭端,一概用繁體字,并對個別罕用字或今已不用字嘗試予以保留,如“癃”字。
八、關於文字規範,無論今見日鈔本,或蕭氏刻本,異體字及不同字形比比皆是,今就自認爲較重要的臚列於下,不再多加說明或案語,尤其是今見日鈔本每句末多見“之也”“也之”連用,或乃當時習慣形式,今或存之以顯古義。其他字的選用說明如下:
邪字,今見日鈔本全寫作耶,蕭氏刻本全作邪,今用邪字,少數明確爲助詞耶者仍予保留。
鍼,鈔本皆寫作針,刻本寫作鍼,今經文部分從刻本用鍼字。需要說明的是,古人針字多用作動詞,案語中加以區別。
焦,上焦下焦,三焦,焦理等焦字,鈔本寫作膲。焦熱,焦枯,肺熱焦漏,咽路焦等焦字,鈔本寫作燋。今從刻本統寫作焦,個別處加案語。
經絡之絡,鈔本全作胳,今用絡字。
溼,鈔本用濕,刻本混用,今用溼字。
脈,鈔本盡作脉,今用脈字。
癰癕
,三字,鈔本盡用
,刻本癰癕混用,今從刻本。
另外,閒間兩字,以閒爲正。衞衛,以衞爲正。淫滛,以淫爲正。
郄郗,以郄爲正。痹痺,以痹爲正。膽胆,以膽爲正。
疏踈,以疏爲正。沈沉,以沈爲正。涌湧,以涌爲正。
雞鷄,以雞爲正。胸脇以胷脅爲正。
飧飡湌三字,以飡爲主。句勾鉤鈎,以鉤句爲用。
其他如腋掖,於于,唯惟,無无,腕捥等混用者,不刻意改。
太陽大陽,太陰大陰,及少小之混,不刻意改。
太淵、淵掖之淵字,淵泉並用,不盡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