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由《素問》和《靈樞》兩部分組成。雖然《靈樞》傳本被再度發現已是南宋時期,但業已證明其主要內容依然與《素問》屬同一時代,最有力的證明則是《黃帝內經太素》。隋唐時期楊上善編撰的《黃帝內經太素》,又稱爲《太素》,首次對《內經》,即《素問》和《靈樞》,進行了整理和註解,很好地保存了古本《內經》的文本面貌。特別是日鈔本受到關注以來,《太素》研究成爲《內經》研究的新課題,從文字文本研究到文義醫理研究,都取得了不少新成果。
作爲中醫臨床醫生,研讀《內經》是必修課之一,某些大學課程僅有《內經選讀》,所以主要是自學自修,《黃帝內經太素》則是一個比較好的讀本。
第一,《太素》基本涵蓋了《素問》和《靈樞》主要的醫理診治內容,而且因爲少了《素問》王冰註的七篇補文,使得在不影響醫理診療內容學習的同時,少了學習運氣學說晦澀文字的負擔。
第二,《太素》保留了比較好的古文本,對於既往《內經》學習中一些遺留問題的解決,特別是文字文義的理解,裨益不少,如今行《素問》卷二《陰陽應象大論》篇“寒勝則浮”,《太素》卷第三《陰陽》篇寫作“寒勝則胕”,依《太素》文,則“胕”字疑是“肘”字之誤。肘,牽制不利曰肘,“寒勝則肘”則與病機十九條之“諸寒收引”相符合。又如,《靈樞》卷四《四時氣》篇有一段治療腹水的記錄,“徒㽷,先取環谷下三寸,以鈹鍼鍼之,已刺而筩之,而內之,入而復之,以盡其㽷,必堅,來緩則煩悗,來急則安靜,閒日一刺之,㽷盡乃止。”《太素》卷第二十三《雜刺》篇寫作“徒水,先取環谷下三寸,以䤵鍼之,已刺而鍼之,筒而內之,入而復之,以盡其水。必堅束之,緩則煩惌,束急則安靜。閒日一刺之,水盡乃止”。依據《太素》經文,腹水穿刺引流技術已經相當成熟,包括腹帶裹束,閒日一行等注意事項,非常完善,同時也可證明,此段《靈樞》經文中,兩個“來”字當是“束”字之誤。再如,《靈樞》卷一《邪氣藏府病形》篇,取陽陵泉穴法云:“陽陵泉者,正竪膝予之齊,下至委陽之陽取之。”蕭氏刻本《太素》卷第十一《府病合輸》篇云:“陽陵泉者,正立竪膝,予之齊,下至委陽之陽取之。”較之“正竪膝”,“正立竪膝”略詳,而今見日鈔本寫作“正立緊膝”,則文義更勝。
第三,研讀《太素》,提醒我們關注一些之前或許忽略、或許重視不夠的經文內容,如《太素》卷第十九《知鍼石》篇云:“心部於表,腎治於裏,脾爲之使,胃爲之市。”《素問》在卷第十四《刺禁論》篇,這段論述在通行《中醫基礎理論》關於臟腑功能的闡釋中並未涉及,值得在臨床或理論學習中進一步總結和研究。另外,《靈樞》卷十《寒熱》篇有一段論述,“鼠瘻之本,皆在於藏,其末上出於頸腋之閒,其浮於脈中,而未內著於肌肉,而外爲膿血者,易去也。”《太素》卷第二十六《寒熱瘰疬》篇寫作:“鼠瘻之本,皆在於藏。其末上於頸掖之閒,其浮於脈中而未內著於肌肉而外爲膿血者,易去也。”兩種文本幾乎完全一致,我們可以據此了解到,遠至《內經》時代,醫生對於淺表淋巴結良惡性的臨床判斷已十分準確。
可以說,《太素》不但是《內經》的古文本保存者,更是《素問》《靈樞》文義思想的捍衛者。
蕭延平整理刻印的《黃帝內經太素》是至今最爲精當的刊本。本書由個人業餘學習《太素》的筆記整理而成,其中涉及一些字句的改易,也純屬個人看法,私願是能整理出一個更爲準確的文本,當然也希望能對後來讀者有所幫助。需要一提的是,《太素》經卷第五《十二水》篇所論及的經脈外合十二水,內容與《靈樞》一致,前人註解不詳,本書中參考《水經注》《漢書》等,將十二水之流行一一摘出,雖然冗長,有多事之嫌,然一經鈔寫,則不忍捨棄,希望能省去後來讀者翻檢之煩。
本書迻錄《太素》全文,折中楊注,尊蕭氏之先,再加筆者心得而成。
網絡信息檢閱給了本書较大的幫助,豐富了文獻典籍的支持,增加了本書的可讀性。當然,一切都是以對經文所闡釋討論的醫理醫技的理解、發掘爲核心,希望能夠充分體現《黃帝內經太素》作爲醫學典籍的時代特征及其永恆價值。
書中難免疏漏錯誤,甚至附會迂曲,一葉障目,寡陋狹促者,希望讀者批評指正。
高峰
二〇二三年十二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