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十五絡脈

平按,此篇見《靈樞》卷三第十《經脈》篇,又見《甲乙經》卷二第一下篇。

手太陰之別,名曰列缺。起於掖下分閒,並太陰之經直入掌中,散,入於魚際。

其病,手兌掌熱,取之去腕一寸半,別走陽明。

案,楊注云,十二正經,有八奇經,合二十脈,名爲之經。二十脈中,十二經脈督脈及任脈衝脈有十四經,各別出一脈,有十四脈,脾藏復出一脈,合有十五脈,名爲大絡。任衝及脾所出,散絡而已。餘十三絡,從經而出,行散絡已,別走餘經,以爲交通。從十五絡別出小絡,名爲孫絡。任衝二脈雖別,同稱一絡,名曰尾翳,似不別也。別於太陰□經,故曰別也,餘皆放之。此別走絡,分別大經。所以稱缺,此穴列於缺減大經之處,故曰列缺也。又,楊注,並,薄浪反。高按,並,蒲浪反,音傍,去聲,近也。又,部滿切,讀如伴。又,楊注中,有,又也。又,腕,今見日鈔本寫作捥,下同。

手少陰之別,名曰通里。去腕一寸,別而上行,循經入于心中。繋舌本。屬目系。

其實則支鬲,虛則不能言,取之腕後一寸。別走太陽。

案,楊注云,里,居處也。此穴乃是手少陰脈氣別通爲絡居處,故曰通里也。支,搘也。少陰脈起心中,故實則搘膈而閒之,虛則不能言也。高按,搘者,捂也,邪撐曰捂。

手心主之別,名曰內關。去腕二寸,出於兩筋閒,循經以上,繋於心包,絡心系。

實則心痛,虛則爲煩。取之兩筋閒。

案,楊注云,手心主至此太陰少陰之內,起於別絡,內通心包,入於少陽,故曰內關也。楊注又云,檢《明堂》經兩筋閒下,有別走少陽之言,此經無者,當是脫也。

手太陽之別,名曰支正。去腕五寸,內注少陰。

其別者,上走肘,絡肩髃。

實則節施肘廢。虛則生肬,小者如指痂疥。取之所別。

案,楊注云,施,縱緩也。肬音尤,㾇也,又贅也,皮外小結也。㾇音目。痂,假瑕反,瘡甲也。疥,公薤反。高按,施,弛也。廢,置也,止也,不用曰廢。肬即後人所稱之疣。實者,實邪如寒外來而痹之,故節弛肘廢。虛者本虛,氣血不足,外染邪毒可生肬㾇。手太陽小腸乃心之表裏,虛則心火相移,最見瘡瘍。又多氣血,外邪相引則易亢。又,楊注云,正,正經也。支,絡脈也。太陽正經之上,支別此絡,走向少陰,故曰支正也。

手陽明之別,名曰偏歷。去腕三寸,別走太陰。

其別者,上循臂乘肩髃,上曲頰(偏)【徧】齒。

其別者入耳,會於宗脈。

實則齲,耳聾,虛則齒寒,癉鬲。取之所別。

案,乘,登也,王力以爲騰登升乃同源字,騰亦登也(《同源字典》)。偏,當作徧,徧偏兩字不通用,平按誤。又,宗脈,楊注云,手陽明絡上於曲頰,偏入下齒之中。宗,總也。耳中有手太陽手少陽足少陽足陽明絡四脈總會之處,故曰宗脈。王氏《資生經》載耳後有瘈脈又名資脈,不知與此宗脈是否有關聯,存。又,癉鬲,楊注以爲陽虛膈中癉熱之病,恐失之,他本有作痹鬲者,亦不得解。或當作憚搤(搹),憚,忌憚,苦也,畏難也。鬲音厄,或作搹,搤,扼,握也,把持也。其脈上臂乘肩,病則不能把持物件,或是一解。又,楊注云,手陽明經上,偏出此絡,經歷手臂,別走太陰,故曰偏歷也。

手少陽之別,名曰外關。去腕二寸,外繞臂,注胷中,合心主。

其病實則肘攣,虛則不收。取之所別。

案,虛則不收與上條虛則癉鬲(憚搹)可互參。楊注云,此處少陽之絡,別行心主外關,故曰外關也。

足太陽之別,名曰飛陽。去踝七寸,別走少陰。

實則鼻窒,頭背痛。虛則鼽衄。取之所別。

案,鼽,《說文》病寒鼻窒也。則與上文鼻窒重文,或此處代指鼻,鼽衄即鼻衄也。又,桂天香《義證》引《呂氏春秋·盡數》“(鬱)處鼻則爲鼽爲窒”,及《季秋紀》“民多鼽窒”,鼽窒多連用。又,《釋名》閉塞曰鼽,鼽,久也,涕久不通遂至窒塞也。故此處鼻鼽互義。楊注云,此太陽絡,別走向少陰經,迅疾如飛,故曰飛陽也。

足少陽之別,名曰光明。去踝五寸,別走厥陰,下絡足跗上。

實則厥。虛則痿躄,坐不能起。取之所別。

案,躄即躃,人不能行也。楊注云,少陽之絡,腰以上實,多生厥逆病也。腰以下脈虛則痿躄,跛不能行也。躄音擘。又,足跗上,上字衍,平按《靈樞》《甲乙》無上字。楊注分腰以上腰以下者,不知何所本。又,楊注云,光明卽眼也。少陽厥陽主眼,故少陽絡得其名也。

足陽明之別,名曰豐隆。去踝八寸,別走太陰。

其別者,循脛骨外廉,上絡頭,合諸經之氣,下絡喉嗌。

其病,氣逆則喉痹,卒瘖。實則狂癲疾。虛則足不收,脛枯。取之所別。

案,豐隆,治痰要穴,是可清理頭竅。虛則足不收脛枯,治痿獨取陽明又一佐證。又,楊注云,足陽明穀氣隆盛,至此處豐溢,出於大絡,故曰豐隆。

足太陰之別,名曰公孫。去本節之後一寸,別走陽明。

其別者,入絡腸胃。

厥氣上逆則霍亂。實則腹中切痛。虛則鼓脹。取之所別。

案,腹中切痛,或作腸中切痛。厥氣上逆者乃肝膽之氣也,乘於脾胃腸府則作霍亂,不論虛實。又,楊注云,肝木爲公,心火爲子,脾土爲孫,穴在公孫之脈,因名公孫也。又云,陽明絡入腸胃,清濁相干,厥氣亂於腸胃,遂有霍亂。食多脈實,故腹中痛,無食脈虛,故邪氣脹滿也。

足少(陽)【陰】之別,名曰大鍾。當踝後繞跟,別走太陽。

其別者,並經上走於心包,下貫腰脊。

其病,氣逆則煩悶。實則閉癃。虛則腰痛。取之所別。

案,足少陽之別,陽字,蕭氏刻本之誤也,當作少陰,今整理本已改定。楊注云,鍾,注也,此穴是少陰大絡別注之處,故曰大鍾。

足厥陰之別,名曰蠡溝。去內踝五寸,別走少陽。

其別者,循(脛)【經】上皋,結於莖。

其病,氣逆則皋腫,卒疝。實則挺長,熱。虛則暴癢。取之所別。

案,脛不至皋,故“循脛上皋”及《靈樞》之“經脛上皋”均非,當《甲乙經》作“循經上皋”是,循厥陰本經也。又,“虛則暴癢”,疑暴字誤,暴者急也,虛無急證,或當是皋/橐/囊之形誤。又,楊注云,蠡,力洒反,瓢勺也。胻骨之內,上下虛處有似瓢勺渠溝,此因名曰蠡溝。又云,皋,囊也。

督脈之別,名曰長強。俠膂上項,上散頭上,下當肩甲,左右別走太陽,入貫膂。

實則脊強。虛則頭重,高搖之。俠脊之有過者,取之所別。

案,俠膂上項,上則散至巔頂上。下者是自項而下,於肩甲水平,左右分別走太陽膀胱。貫膂者,自上而下貫之,故俠膂之所過,皆可取之其別長強,此督脈之所督也。又,高搖之乃虛病,搖,動也,虛則頭重如上有所動搖,一則不舉,一則虛浮。平按,《甲乙經》注云《九墟》無高搖之俠脊之有過者九字。又,楊注云,督脈,諸陽脈長,其氣強盛,穴居其處,故曰長強也。

任衝之別,名曰尾翳。下鳩尾,散於腹。

實則腹皮痛。虛則癢搔。取之所別。

案,楊注云,尾則鳩尾,一名尾翳,是心之蔽骨。此之絡脈,起於尾翳,故得其名。任衝二經,此中合有一絡者,以其營處是同,故合之也。任衝浮絡行腹皮中,故實盛痛也。虛以不足,故邪爲癢。搔,葉牢反。高按,楊注葉牢二字,今見日鈔本寫若,喿窂。疑葉字誤。

脾之大絡脈,名曰大包。出泉掖下三寸,布胷脅。

實則身盡痛。虛則百節皆縱。此脈若羅絡之血者,皆取之所別。

案,楊注云,脾爲中土,四藏之主,包裹處也,故曰大包也。楊注又云,脾之盛氣,腋下三寸,當泉掖而出,布於胷脅,散於百體。故實則徧身皆痛,虛則穀氣不足,所以百節緩縱。此脈乃是人身之上羅絡之血脈也,由是有病皆取之也。又,《聚英》大包穴條下云,“淵液下三寸,布胷脅中,出九肋閒,脾之大絡,總統陰陽諸絡,由脾灌溉五藏。”又,淵掖,刻本寫作泉掖,據今見日鈔本改。

凡此十五絡者,實則必見。虛則必下,視之不見,求之上下。人經不同,絡脈異所。 7ICMEkCG3ZXYpJUEJv0DyESJm7eaUB0MMQeViYVAe1lFv2JqaZXtddHP4pjjg/t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