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脈行同異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因天之序,見《靈樞》卷十第七十一《邪客》篇。自手太陰之脈至逆數之曲折也,見《甲乙經》卷三第二十四。又自心主之脈至內絡心肺,見《甲乙經》卷三第二十五。自黃帝曰手少陰至因天之敘,見《甲乙經》卷三第二十六。自黃帝曰經脈十二至末,見《靈樞》卷九第六十二《動腧》篇,又見《甲乙經》卷二第一下篇。

黃帝問於岐伯曰,脈之屈折出入之處,焉至而出,焉至而止,焉至而徐,焉至而疾,焉至而入六府之輸於身者,余願盡聞其序。別離之處,離而入陰,別而行陽,皆何道從行,願聞其方。

岐伯對曰,窘乎哉問。明乎哉道。

黃帝曰,願卒聞之。岐伯曰,

手太陰之脈,出於大指之端,內屈,循白肉,至本節之後大泉,留以澹,以外屈上於本節。以下內屈,與手少陰心主諸絡會於魚際,數脈幷注。其氣滑利,伏行壅骨之下,外屈出於寸口而行,上至於肘內廉,入於大筋之下,內屈上行臑陰,入掖下,內屈走肺,此順行逆數之屈折也。

案,留,有所留止則易盈,或作溜,溜而澹澹以動,是謂大泉。泉,今見日鈔本寫作淵。楊注云,停留成澹而動。澹,徒濫反。又,楊注云,手太陰一經之中,上下常行名之爲順。數其屈折,從手向身,故曰逆數也。高按,逆數屈折,數,述也,乃爲循經取穴之便耳。又,平按,與手少陰心主諸絡,《靈樞》《甲乙經》作與諸陰絡。

心主之脈,出於中指之端,內屈,循中指內廉以上,留於掌中,伏行兩骨之閒,外屈其兩筋之閒骨肉之際,其氣滑利,上行三寸,外屈,行兩筋之閒,上至肘內廉,入於小筋之下,兩骨之會,上入於胷中,內絡心肺。

黃帝曰,手少陰之脈獨無輸,何也。岐伯曰,

少陰,心脈也。心者,五藏六府之大主也,精神之舍也。其藏堅固,邪弗能客也。客之則心傷,心傷則神去,神去則死矣。故諸邪之在於心者,皆在於心之包絡。包絡者,心主之脈也,故獨無輸焉。

黃帝曰,少陰獨無輸者,不病乎。

岐伯曰,其外經病而藏不病,故獨取其經於掌後兌骨之端。

案,楊注云,至於飲食資心以致病者,不得無邪,所以少陰心之主所生病皆有療也。又《明堂》手少陰亦有五輸,主病不得無輸,卽其信也。兌骨之端,手少陰輸也。

其餘脈,出入屈折,其行之徐疾,皆如手太陰心主之脈行也。

案,平按,手太陰,《靈樞》作手少陰,《甲乙經》同,注云少陰,少字宜作太字。《銅人經》作厥字,正統本《甲乙經》宜作厥。

故本輸者,皆因其氣之實虛疾徐以取之,是謂因衝而寫,因衰而補。如是者,邪氣得去,眞氣堅固,是謂因天之序。

案,因衝而寫,因衰而補,此後世迎隨補瀉之濫觴。因,就也。楊注云,衝,盛也。眞氣,和氣也。

黃帝曰,經脈十二,而手太陰,足少陰陽明獨動不休,何也。

岐伯曰,足陽明,胃脈也。胃者,五藏六府之海也。

案,楊注云,穀入於胃,變爲糟粕,津液,宗氣,分爲三隧。泌津液注之於脈,化而爲血,以營四末,內注五藏六府,以應刻數,名爲營氣。其出悍氣慓疾,先行四末分肉皮膚之閒,晝夜不休者,名爲衞氣。營出中焦,衞出上焦也。大氣摶而不行,名爲宗氣,積於胸中,命曰氣海,出於肺,循喉嚨,呼則出,吸則入也。故胃爲五藏六府之海也。

其清氣上注於肺,氣從太陰而行之。其行也,以息往來。

故人一呼脈再動,一吸脈亦再動,呼吸不已,故動而不止。

黃帝曰,氣之過於寸口也,上焉息,下焉伏,何道從還。不知其極。

案,楊注云,氣謂手太陰脈氣,從手寸口上入肺而息,從肺下至手指而屈。伏,屈也。肺氣循手太陰脈道下手至手指端,還肺之時,爲從本脈而還,爲別有脈道還也,吾不知端極之也。

岐伯曰,氣之離於藏也,卒如弓弩之發,如水之下崖,上於魚以反,衰其餘,衰散以逆上,故其行微。

案,此雖言是太陰之脈氣,但當指一身之脈氣。上下息伏,《靈樞》《甲乙》字句有異,然上息下伏則一也。又,脈氣至此有往來反復之迴旋,故能以察血氣藏府之動,故人迎趺陽有上下息伏之動之聚散者,皆可以察脈氣,知藏府,自古而下獨取寸口者,或以其便利故也,或以肺主呼吸司氣機朝百脈故也。又,高按,上於魚以反,反,極也,極而反,故衰其餘。

黃帝曰,足之陽明,何因而動。岐伯曰,

胃氣上注於肺,其悍氣上衝頭者,循咽上走空竅,循眼系入絡腦,出(頷)【頂】,下客主人,循牙車合陽明,幷下人迎,此胃氣別走於陽明者也。 故陰陽上下,其動也若一。

案,出頜,今見日鈔本寫作出頂。

楊注云,問曰,十二經脈別走,皆從藏之陰,絡別走之陽,亦從府之陽絡,別走之陰。此之別走,乃別胃府盛氣,還走胃脈陽明經者,何也。答曰,胃者水穀之海,五藏六府皆悉稟之,別起一道之氣合於陽明,故陽明得在經脈中長動,在結喉兩箱名曰人迎,五藏六府脈氣並出其中,所以別走與餘不同。

高按,依楊注,長動者乃是胃氣使然,則寸口亦胃氣之動,故可察病。此胃氣之動,今人謂之乃心之動也。

又,楊注云,陰謂寸口,手太陰也。陽謂人迎,足陽明也。上謂人迎,下謂寸口,有其二義,人迎是陽,所以居上也。寸口是陰,所以居下也。又人迎在頸,所以爲上。寸口在手,所以爲下。人迎寸口之動,上下相應俱來,譬之引繩,故若一也。所論人迎寸口,唯出黃帝正經,計此之外,不可更有異端。近相傳者,直以兩手左右爲人迎寸口,是則兩手相望以爲上下,竟無正經可憑,恐誤物深也。

高按,故陰陽上下其動若一,此句固當重視,然何謂陰陽上下則楊注不塙。胃氣走於肺太陰,達於胃陽明,是爲一陰一陽。陰主裏是一身之脈氣血氣(脈即血脈。宗氣摶於胸中)。陽乃一身衞氣即悍氣,自上達於下,見於足背而長動不已。上下,乃是上下出入之省文,是胃氣達於周身耳,非卽是某一手頸頭足,若強分之則上爲寸口,下爲趺陽又有何不可。其動若一者,一乃同一之一,齊也。

故陽病而陽脈小者爲逆,陰病而陰脈大者爲逆。

案,楊注云,陽大陰小,乃是陰陽之性。陽病,人迎大小俱病,而大者爲順,小者爲逆。陰病,寸口大小俱病,而小者爲順,大者爲逆。高按,陽道實,常宜小。陰道虛,常宜大。今病而脈反常,是爲逆,難治,楊注亦得之。

故陰陽俱靜與其動,若引繩,相頓者,病也。

案,引,緊張。若繩張引,動靜一也,其相頓者,病矣。

黃帝曰,足少陰何因而動。岐伯曰,

衝脈者,十二經之海也。與少陰之大絡,起於腎下,出於氣街,循陰股內廉,邪入膕中,循脛骨內廉,並少陰之經,下入內踝之後,入足下。其別者,邪入踝,出屬跗上,入大指之閒,注諸絡以溫足脛,此脈之常動者也。

案,一言以蔽之,注諸絡以溫足脛。與寸口太陰趺陽陽明之動不同。屬,踝關節屬。

黃帝曰,營衞之行也,上下相貫,如環之毋端。今有其卒然遇邪氣,及逢大寒,手足懈惰,其脈陰陽之道,相輸之會,行相失也,氣何由得還。

岐伯曰,夫四末,陰陽之會者,此氣之大絡也。四街者,氣之徑也。故絡絕則經通,四末解則氣從合,相輸如環。

黃帝曰,善。此所謂如環之毋端,莫知其紀,終而復始之謂也。

案,手足四末脈絡之輸會所在,是全身血氣之所外見。現代所謂血脈之側支循環建立或開放乃是病理,血氣之別路相通則是常態。又,楊注云,四末,謂四支,身之末也。四街,謂胸腹頭胻,脈氣道也。高按,四末者,相對於軀幹之本,四支可謂末。而四街者,或當是四支接軀幹處也。又,街,都邑中之大道也,四支經脈至軀幹處後各主其藏府,大道通矣。又四末解則氣從合,解,達也,利也。從,音縱,合也。從合者,亦合從也。古人云,以利合曰從(《匯纂》引)。此節所謂邪與大寒,皆在表也,客阻於絡而未傷於經也,故血氣之徑尚通行,則邪寒去而病愈而無後遺證。若內外所傷,至於經者,手足不遂,難治,或爲遷延,或留後遺。紀,理也、數也、基也、緒也、初也。 kN/x29Ypmy2zd7mSFWJ9SZbQ+9erolPlVJPiy5FY00ol6/9ugVX8NqVDzP/PUf8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