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經脈正別

平按:此篇見《靈樞》卷三第十一《經別》篇,又見《甲乙經》卷二第一下篇。

黃帝問於岐伯曰,余聞人之合於天道也,內有五藏,以應五音五色五時五味五位。外有六府,以應六律,六律建,主陽。

案,建,成用。寒暑是宜,六律成用(《藝文類聚》卷七十七)。

諸經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節,十二經水十二時十二經脈者,此五藏六府之所以應天道也。

夫十二經脈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

病之所(以)起,學之所(以)始,工之所止也。

粗之所易,工之所難也。

案,兩以字衍,當讀作 【病之所起,學之所始,工之所止也。】 前三句是言生理,十二經脈與人身俱有同生而成人。言病不言邪者,邪在於十二經脈方可成病,病之所成必在於經脈,繇于經脈也。人之所以治者,治,平也,平而無疾無病曰治,與病相對,亦在於十二經脈也。後三句在臨床,學,學醫也,必始於十二經脈;工之所止,止有兩端,一則上醫知用知止,止乎十二經脈之平也。一則知有所當止而學之,因其難,精妙深奧。

請問其離合出入,奈何。岐伯稽首再拜,答曰,明乎哉問也。

此粗之所過,工之所息也,請卒言之。

案,過與息,卽上文之易與難也。

足太陽之正,別入於膕中,其一道下尻五寸別入於肛,屬於膀胱,【散】之腎,循膂當心入散。

直者從膂上出於項,復屬於太陽,此爲一經。

案,楊注云,十二大經復有正別,正,謂六陽大經別行還合府經。別,謂六陰大經別行合於府經,不還本經,故名爲別。足少陰足厥陰雖稱爲正,生別經不還本經也,唯此二陰爲正,餘陰皆別。或以諸陰爲正者,黃帝以後撰集之人以二本莫定,故前後時有稱或,有言一曰,皆是不定之說。又云,肛謂白䐈,亦名廣腸。高按,之腎,今整理本編者按當作散之腎,合於楊注及本書後文,及《靈樞》《甲乙》。其一道者,謂此道也,道,取道之義。下尻,尻下也。尻,椎骨末端,脽也(脽者,尻也,髖也,臀也,尻骨也),當爲平尻之臀位點。自膕而上至尻下五寸處別入於肛,別非分別也,乃是不循臀而上之義也。當心入散,心爲中央之義。入者,入於藏府三焦,散者,非止一線一處也。足太陽自項夾脊而下,經絡之氣行,實則自有上下,可謂下行上逆,但不可謂止下不上。故云此爲一經,一周也。一,備也,周全也。又,言正經別絡,孫浮脈絡,任督蹻維,則經絡固以經緯網絡,然其血氣則密密匝匝未可分也,其血氣之往來流復,亦非或往不來,或來無往,是皆有往有來,幷行不悖矣。又,此謂足太陽別入於肛,屬於膀胱,(散)之腎,此可爲腎司二便之又一證乎。今見《針灸大成》,足少陰足膀胱均不言入肛者。

足少陰之正,至膕中,別走太陽而合,上至腎,當十四椎出,屬帶脈。

直者繋舌本,復出於項,合於太陽,此爲一合。

或以諸陰之別皆爲正。

案,楊注云,足三陽大經從頭至足,其正別則從足向頭,其別皆從足指大經終處別而上行,並至其出處而論屬合也。足三陰大經從足至胸,其正別則從足上行向頭,亦至其出處而言屬合。又云,此太陽少陰表裏以爲一合也。高按,別入他經之相交接,合於他經之正別,互文見義,經氣之交接流轉,亦是血氣之往復上下相合,不離不棄者也。故正別當連續。

足少陽之正,繞髀入毛際,合於厥陰。

別者,入季肋之閒,循胷裏,屬膽,散之上肝,貫心,上俠咽,出頤頷中,散於面,繋目系,合少陽於外眥。

足厥陰之正,別跗上,上至毛際,入合於少陽,與別俱行,此爲二合。

案,平按,跗,正統本《甲乙經》作膝。

足陽明之正,上至髀,入於腹裏,屬於胃,散之脾,上通於心,上循咽出於口,上頞䪼,還繋目系,合於陽明。

案,陽明脈氣上行,脾在胃下,而先言胃者,陽明屬胃也。平按,上至髀,髀字正統本《甲乙經》作踝。

足太陰之別,上至髀,合於陽明,與別俱行,上絡於咽,貫舌本,此爲 三合。

手太陽之正,指地,別於肩解,入掖走心,繋小腸。

案,指地,義不明,或是手臂下垂之義。又,地與底通,指地者,手少陽起於手小指之端,則掌側可謂底也。存疑。楊注云,地,下也。手太陽正,從手至肩,下行走心,繫小腸,爲指地也。小腸,卽太陽也。手之六經,唯此一經下行,餘並上行向頭也。

手少陰之別,入於泉掖兩筋之閒,屬於心,上走喉嚨,出於面,合目內眥,此爲四合。

案,泉掖,今見日鈔本寫作淵腋。

手少陽之正,指天,別於顚,入於缺盆,下走三焦,散於胷中。

案,手少陽起於手小指次指之端。指天之義亦存疑。或當指端手背側。

手心主之別,下泉掖三寸,入於胷中,別屬三焦,上循喉嚨,出耳後,合少陽完骨之下,此爲五合。

案,泉掖,今見日鈔本寫作淵掖。

手陽明之正,至膺乳,別,上於肩髃,入柱骨之下,走大腸,屬於肺,上循喉嚨,出缺盆,合於陽明。

手太陰之別,入泉掖少陰之前,入走肺,散之大腸,上出缺盆,循喉嚨,復合陽明,此爲六合。

案,天地四方爲六合,十二經脈亦言六合,“會通六合”,陰陽相交接曰合。經脈之走之入之散之別之屬之出入之循上下,有序無序,往往不以藏府之上下高低內外爲故,常先有陰陽表裏之和,再有藏府之別也。又,泉掖,今見日鈔本寫作側掖。復合陽明,復字寫如後字,與經文諸復字寫法不同。經文散之大腸,散不可作合解。則作側作後文義略勝,今存之云,【 手太陰之別,入側掖少陰之前,入走肺,散之大腸,上出缺盆,循喉嚨後合陽明,此爲六合。 GOercxK29Xr/661/EjOlLGGRRhS+g/JDpVjKM7BYmK13fnDpvd/M0VI/h4JRZS7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