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按:此篇見《素問》卷八第三十《陽明脈解》篇,又見《甲乙經》卷七第二。高按,篇名原作陽明脈解,據今見日鈔本改,與經文相副。
黃帝問於岐伯曰,陽明之脈病,惡人與火,聞木音則惕然而驚。鐘鼓不爲動。聞木音而驚者,願聞其故。
岐伯對曰,陽明者,胃之脈也。胃者,土也。故聞木音而驚者,土惡木也。
黃帝曰,善。其惡火,何也。
岐伯曰,陽明主肉,其血盛,邪客之則熱,熱甚則惡火。
其惡人,何也。
岐伯曰,陽明厥則喘如悗,悗則惡人。 案,惡人者,惡與人交流也。
黃帝曰,善。或喘而死者,或喘生者,其故何也。
岐伯曰,厥逆連藏則死,連經則生。
案,陽明厥逆喘悗,類今所見之心病之喘氣急,此古人心胃難辨之又一佐證。又,連藏則死,連,屬也,繇也,繇藏病作喘者難治,心也。連經則生者,是陽明經脈也,胃也,可治。陽明者血氣最盛(心亦然),其經脈上可至顚頂,下可及足底,中則屬胃中州,其病陽易盛壯然。又,連,連坐株連之連也,累及也。
黃帝曰,善。陽明病甚,則棄衣而走,登高而歌,或至不食數日,踰垣上屋。所上,非其素時所能也,病反能,何也。
岐伯曰,四支者,諸陽之本也,邪盛則四支實,實則能登高。
案,諸陽之本者,十二正經中陽經所發起者也。
其棄衣,何也。
岐伯曰,熱盛於身,故棄衣而走。
其罵詈不避親疏,而歌者,何也。 案,而,猶與也,及也(《釋詞》)。
岐伯曰,陽盛則使人不欲食,故妄言。
案,飲食助陽,今陽盛故不欲之。古人今人有辟穀者,或可誘發己身內在之陽者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