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卷第八 經脈之一(卷首缺)

平按,此篇自餘則二字以上殘脫,篇目亦不可考,故自盛有二字上,從《靈樞》卷三第十《經脈》篇及《甲乙經》卷二第一上篇補入。自餘則二字以下至末,見《靈樞·經脈》篇,又見《甲乙經》卷二第一上篇。

雷公問於黃帝曰,《禁脈》之言,凡刺之理,經脈爲始。願聞其道。

案,今整理本編者按,禁脈當作禁服。

黃帝答曰,經脈者,所以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也。

案,處,處置,診治也。通,明也。

肺手太陰之脈,起於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上膈屬肺,從肺系橫出腋下,下循臑內,行少陰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內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魚,循魚際,出大指之端。

其支者,從腕後直出次指內廉,出其端。

是動則病,肺脹滿,膨膨然而喘欬,缺盆中痛,甚則交兩手而瞀,此爲臂厥。

案,瞀,音義同務,敄也,勉彊也,急也。言缺盆痛甚,需交手而彊忍。

是主肺所生病者,欬,上氣喘渴,煩心胷滿,臑臂內前廉痛厥,掌中熱。

氣盛有餘,則肩背痛,風寒,汗出中風,不浹,數欠。

案,不浹,不洽也,不舒暢也,《淮南子·原道訓》“不浸于肌膚,不浹于骨髓。”高誘注,浹,通也。浹,通徹。不浹,謂汗出不徹。

氣虛則肩背痛,寒,少氣不足以息,溺色變。

爲此諸病,盛則寫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盛者,則寸口大三倍於人迎。虛者,則寸口反小於人迎。

大腸手陽明之脈,起於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兩骨之閒,上 入兩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前廉,上出於柱骨之會上,下入缺盆,絡肺,下鬲,屬大腸。

案,柱骨,卽今人之謂鎖骨。柱骨之會,肩鎖關節。

其支者,從缺盆上頸貫頰,入下齒中,還出俠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俠鼻孔。

是動則病,齒痛䪼腫。

案,楊注云,齒痛,謂下齒痛也。䪼,謂面顴秀高骨也,專劣反。

是主津所生病者,目黃,口乾,鼽衄,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

氣盛有餘,則當脈所過者熱腫,虛則寒慄不復。

爲此諸病,盛則寫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盛者,則人迎大三倍於寸口。虛者,則人迎反小於寸口。

胃足陽明之脈,起於鼻,交頞中,下循鼻外,入上齒中,還出俠口環脣,下交承漿,卻循頤後下廉,出大迎,循頰車上耳前,過客主人,循髮際至額顱。

案,頞音遏,鼻莖也,又䪼也,䪼音拙,面秀骨。今見日鈔本寫作䪼。

其支者,從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嚨入缺盆,下鬲,屬胃,絡脾。

其直者,從缺盆下乳內廉,下俠齊,入氣街中。

其支者,起胃口,下循腹裏,下至氣街中而合。以下髀,抵伏菟,下膝入臏中,下循胻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內閒。 案,胃口下,他本有作胃下口者,按文法,循字上當有一下字,胃口是否當作胃下口則未必然也。楊注云,胃傳食入小腸處名胃下口。又云,從胃口下下行。

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別,以下入中指外閒。

其支者,別跗上,入大指閒,出其端。

是動則病,洒洒振寒,善伸數欠,顏黑。病至則惡人與火,聞木音則惕然而驚,心欲動,獨閉戶牖而處。甚則欲上高而歌,棄衣而走,賁嚮腹脹,是謂䯒厥。 案,賁,鼓也。

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瘧,溫淫,汗出,鼽衄,口喎,脣胗,頸腫喉痹,腹外腫,膝臏腫痛,循膺乳街股伏菟䯒外廉足跗上皆痛,中指不用。

案,楊注云,陽明一道行於腹外,一道行於腹內,腹內水穀行通,故少爲腫,腹外胃氣數壅,故腹外多腫也。平按《靈樞》《甲乙》作大腹水腫。高按,胗,風也,腫也,唇瘍也。腹外腫者,當是腹部向外鼓脹如腫。

氣盛則身以前皆熱,其有餘於胃,則消穀善飢,溺色變。

氣不足則身以前皆寒慄,胃中寒則脹滿。

爲此諸病,盛則寫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盛者,則人迎大三倍於寸口。虛【者】,則人迎反小於寸口。 案,依上下文法,虛下脫一者字。

脾足太陰之脈,起於大指之端,循指內側白肉際過覈骨後,上內踝前廉,上腨內,循脛骨後交出厥陰之前,上循膝股內前廉,入(股)【腹】屬脾絡胃,上鬲俠咽,連舌本,散舌下。

其支者,復從胃別,上鬲,注心中。

是動則病,舌強,食則歐,胃脘痛,腹脹善噫,得後出餘氣則快然如衰,身體皆重。

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體不能動搖,食不下,煩心,心下急痛,溏瘕洩,水閉,黃癉,不能臥,強欠,股膝內腫厥,大指不用。

案,溏瘕洩,楊注云,溏,食消利也。瘕,食不消,瘕而爲積病也。洩,食不消,飡洩也。高按,《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載潘滿如病少腹痛,淳于意診其脈,曰“遺積瘕也。”“切其脈深小弱,其卒然合合也,是脾氣也。右脈口氣至緊小,見瘕氣也。”瘕乃少腹痛病也。又,腹中若有形,或聚或散者曰瘕。又,瘕通瑕,瑕,薉也(《廣雅·釋詁》),薉卽穢也。故溏瘕洩者,謂溏洩惡薉,並閒作腹痛。因溏洩水去故小便不利,則爲水閉。楊注又云,脾所生病不營膀胱,故小便不利。又云,將欠不得欠,名曰強欠。

爲此諸病,盛則寫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盛者,則寸口大三倍於人迎。虛者,則寸口反小於人迎。

心手少陰之脈,起於心中,出屬心系,下(膈)【鬲】絡小腸。

案,楊注云,十二經脈之中,餘十一經脈及手太陽經,皆起於別處來入藏府,此少陰經起自心中,何以然者,以其心神是五神之主,能自生脈,不因餘處生脈來入,故自出經也。肺下懸心之系,名曰心系。

餘經起於餘處來屬藏府,此經起自心中還屬心系,由是心神最爲長也。

問曰,《九卷》心有二經,爲手少陰心主,手少陰經不得有輸,手少陰外經受病亦有療處,其內心藏不得受邪,受邪卽死。又《九卷·本輸》之中,手少陰經及輸並皆不(言)【立】,今此十二經脈及《明堂·流注》,少陰經脈及輸皆有,若爲通(精)【釋】。

答曰,經言,心者,五藏六府之大主,精神之舍,其藏堅固,邪不能客,客之則心傷,心傷則神去,神去卽死。故諸邪之在於心者,皆在心之包絡,包絡,心主脈也,故有脈不得有輸也。手少陰外經有病者,可療之於手掌兌骨之端。又恐經脈受邪傷藏,故《本輸》之中,輸幷手少陰經亦復去之。今此十二經脈手少陰經是動所生皆有諸病,俱言盛衰,幷行補寫,及《明堂·流注》具有五輸者,以其心藏不得多受外邪。其於飲食湯藥,內資心藏,有損有益,不可无也,故好食好藥資心,心卽調適。若惡食惡藥資心,心卽(爲)病,是以心不受邪者,不可受邪也。言手少陰是動所生致病及《明堂》有五輸療者,據受內資外邪也。言手少陰是受邪,故有病也。

高按,起於心中,心中者,中央也,非言心藏也,猶如他脈之出於胷中出於中焦者。心系,系,胤也,音孕,在肉部,子孫相承續也。亦即後世體系系統之義,心系者,言以心爲主之中央位體系,其閒有心(心包),有胃,有肺,有膽等上中焦藏府之血氣。心包者,則更近乎今人所謂心藏也。膈,影印刻本如此,今整理本作鬲,今見日鈔本寫作鬲。又,此段注文中兩客字,鈔本寫若容字。此節楊注參見經文卷九《脈行同異》篇黃帝曰手少陰之脈獨無輸並注。

其支者,從心系上,俠咽,繫目系。

其直者,復從心系卻,上肺,上出掖下,下循臑內後廉,行太陰心主之後,下肘內,循臂內後廉,抵掌後兌骨之端,入掌內廉,循小指之內,出其端。

是動則病,嗌乾,心痛,渴而欲飲,爲臂厥。

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黃,脅痛,臑臂內後廉痛厥,掌中熱痛也。

爲此諸病,盛則寫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盛者,則寸口大再倍於人迎。虛者,則寸口反小於人迎。

小腸手太陽之脈,起於小指之端,循手外側上捥,出踝中,直上循臂下骨下廉,出肘內側兩骨之閒,上循臑外後廉,出肩解,繞肩甲,交肩上,入缺盆,絡心,循咽下鬲,抵胃,屬小腸。 案,楊注云,肩臂二骨相接之處,名爲肩解。高按,循咽下鬲,咽,謂食道。

其支者,從缺盆循頸上頰,至目兌眥,卻,入耳中。

其支者,別頰上䪼抵鼻,至目內眥。 案,別,分別。

是動則病,嗌痛,領腫不可以顧,肩似拔,臑似折。

案,拔,擢也,抽也。又,攻而舉之曰拔。又,疾也,疾起曰拔(均自《康典》)。又,領腫,今整理本作頜腫,今見日鈔本寫作領腫。作領是,領,頸部近肩處爲領。

是主液所生病者,耳聾,目黃,頰腫,頸(頷)【領】肩臑肘臂外後廉痛。 案,頷字誤,當作領,依文法次序亦當作領。

爲此諸病,盛則寫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盛者,則人迎大再倍於寸口。虛者,則人迎反小於寸口。

膀胱足太陽之脈,起於目內眥,上額,交顚上。

其支者,從顚至耳上角。

其直者,從顚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髆內,俠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屬膀胱。 案,腦,今見日鈔本寫作朏,非。

其支者,從腰中下貫臀,入膕中。

其支者,從髆內左右別,下貫胂,過髀樞,循髀外後廉,下合膕中,以下貫腨,出外踝之後,循京骨,至小指外側。

是動則病,衝頭痛,目似脫,項似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迴,膕如結,腨如裂,是謂踝厥。 案,迴卽回,屈曲也。

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瘧,狂顚疾,頭亞項痛,目黃,淚出,鼽衄,項背腰尻膕腨腳皆痛,小指不用。 案,亞,次也,少也。頭亞項痛者,頭近項處痛,風池風府穴也。

爲此諸病,盛則寫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盛者,則人迎大再倍於寸口。虛者,則人迎反小於寸口。

腎足少陰之脈,起於小指之下,邪趣足心,出於然骨之下,循內踝之後,別入跟中,以上腨內,出膕內廉,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絡膀胱。

其直者,從腎上貫肝鬲,入肺中,循喉嚨,俠舌本。

其支者,從肺出,絡心,注胷中。

是動則病,飢不欲食,面黑如地色,欬唾則有血,喝喝如喘,坐而欲起,起,目 ,如無所見,心如懸,病飢狀。氣不足則善恐,心惕惕如人將捕之,是爲骨厥。 案, ,楊注莫郎反。高按,當作䀮䀮。

是主腎所生病者,口熱,舌乾,咽腫,上氣,嗌乾及痛,煩心,心痛,黃癉,腸澼。脊,股內後廉痛,委厥嗜臥,足下熱而痛。

爲此諸病,盛則寫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灸則強食生(食)【肉】,緩帶,被髪,大杖,重履而步。

案,此處費解。灸則強,或當斷句。食生食,今見日鈔本寫作食生肉。楊注云,不盛不虛以經取者,亦以經取灸也。故療腎所生之病有五法。自火化以降,並食熟肉,生肉令人熱中,人多不欲食之。腎有虛風冷病,故強令人生食豕肉,溫腎補虛,腳腰輕健。人有患腳風氣,食生豬肉得愈者衆,故灸腎病須食助之。又重履,楊注云,燃磁石療腎氣,重履引腰腳。故爲(履重)【重履】者,可(用)【志】磁石分著履中,上(弛)【絕】其帶,令重履之而行,以爲輕者可漸加之令重,用助火氣,若得病愈,宜漸去之,此爲古之療腎(要)【 】法。高按,楊注所言重履法,未見再有出處。重履而步,或言步行堅定從容。又,重,直容切,疊也,復也,再也。履,亦言履之界,亦行也,重履而步者,再履而爲步,亦卽小步而行。亦言其緩也,上文緩帶被髪策大杖,緩步而行與之相應。古人一舉足爲跬,倍跬曰步。存。

盛者,則寸口大再倍於人迎。虛者,則寸口反小於人迎。

心主手厥陰心包之脈,起於胷中,出屬心包,下鬲,歷絡三焦。 高按,此歷字當重視。如三焦少陽脈之布散徧者。

其支者,循胷出脅,下掖三寸,上抵掖下,下循臑內,行太陰少陰之閒,入肘中,下臂,行兩筋之閒,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

其支者,別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是動則病,手熱,肘攣,掖腫,甚則胷中滿,心澹澹大動,面赤目黃。

是心主脈所生病者,煩心,心痛,掌中熱。

爲此諸病,盛則寫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盛者,則寸口大一倍於人迎。虛者,則寸口反小於人迎。

三焦手少陽之脈,起於小指次指之端,上出兩指之閒,循手表出臂外兩骨之閒,上貫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陽之後,入缺盆,布膻中,散絡心包,下鬲,徧屬三焦。

案,如布、散、徧三字一樣,心之血氣所到,三焦所布所散所徧也。今見日鈔本,徧寫作偏,非。

其支者,從膻中上出缺盆,上項,係耳後,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頰至䪼。

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過客主人前,交頰,至目兌眥。

是動則病,耳聾,渾渾淳淳,嗌腫喉痹。 案,楊注云,渾渾淳淳,耳聾聲也。

是主氣所生病者,汗出,目兌眥痛,頰痛,耳後肩臑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

爲此諸病,盛則寫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盛者,則人迎大一倍於寸口。虛者,則人迎反小於寸口。

膽足少陽之脈,起於目兌眥,上抵角,下耳後,循頸行手少陽之前,至肩上,卻,交出手少陽之後,入缺盆。

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兌眥後。

其支者,別目兌眥,下大迎,合手少陽於䪼,下加頰車,下頸,合缺盆,以下胷中,貫鬲,絡肝,屬膽,循脅裏,出氣街,繞毛際,橫入髀厭中。

案,楊注云,股外髀樞,名曰髀厭也。高按,此章厭字,經文及楊注髀厭三厭字皆寫爲疒旁。

其直者,從缺盆下掖,循胷,過季脅,下合髀厭中,以下循髀太陽,出膝外廉,下外輔骨之前,直下,抵絕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閒。

其支者,別跗上,入大指之閒,循大指歧內出其端,還貫爪甲,出三毛。

是動則病,口苦,善太息,心脅痛,不能反側,甚則面塵,體無膏澤,足少陽反熱,是爲陽厥。

是主骨所生病者,頭角顑痛,目兌眥痛,缺盆中腫痛,掖下腫,馬刀俠嬰,汗出振寒,瘧,胷脅肋髀膝外至脛絕骨外踝前,及諸節皆痛,小指次指不用。

案,楊注云,水以主骨,骨生足少陽,故足少陽痛病還主骨也。額角在髮際也,頭角謂頂兩箱額角後高骨角也。顑,謂牙車骨,上抵顱以下者名爲顑骨。

爲此諸病,盛則寫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盛者,則人迎大一倍於寸口。虛者,則人迎反小於寸口。

肝足厥陰之脈,起於大指藂毛之上,循足跗上廉,去內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陰之後,上膕內廉,循陰股,入毛中,還陰器,抵少腹,俠胃,屬肝,絡膽,上貫鬲,布脅肋,循喉嚨之後,上入頏顙,連目系,上出額,與督脈會於顚。

其支者,從目系下頰裏,環唇內。

其支者,復從肝別,貫鬲,上注肺。

是動則病,腰痛不可以俛仰,丈夫頹疝,婦人少腹腫,腰痛,甚則嗌乾,面塵。

是主肝所生病者,胷滿歐逆,飡洩,狐疝,遺溺,閉癃。

案,楊注云,脈抵少腹俠胃,故生飡洩也。狐,夜不得尿,至明始得,人病與狐相似,因曰狐疝。有本作頹疝,謂偏頹病也。癃,篆文痳字,此經淋病也,音隆。高按,今整理本兩飡字均作飧,今見日鈔本均寫作喰。又,日鈔本遺字重。

爲此諸病,盛則寫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盛者,則寸口大一倍於人迎。虛者,則寸口反小於人迎。

案,十二經脈之絡屬者,府先絡藏,後歸屬本府,藏則先屬本藏,而後絡府。唯肺手太陰脈先絡大腸再上屬肺,肺爲華蓋,水之上源,主輸布者,大腸血氣和則得,故藏府表裏關聯之著者,莫過於肺與大腸。又,脾與胃,雖言表裏,其實重在胃爲中焦之主,爲血氣之源,水穀之海,脾爲胃行津液,故脾脈屬脾絡胃,胃脈亦先屬胃而再絡脾,故脾胃一也。故脾惡溼喜燥,芳香化溼之劑利於脾者,爲胃行津液也。胰腺之病在脾,在芳香化溼而已。 GOercxK29Xr/661/EjOlLGGRRhS+g/JDpVjKM7BYmK13fnDpvd/M0VI/h4JRZS7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