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藏府氣液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不得盡期而死矣,見《靈樞》卷四第十七《脈度》篇。自肺氣通於鼻至不得盡期而死矣,見《甲乙經》卷一第四。

自五藏氣心主噫至腎主骨,見《素問》卷七第二十三《宣明五氣》篇。自黃帝問至實而不滿,見《素問》卷三第十一《陰陽別論》。

自腦髓骨脈膽至實而不滿,見《甲乙經》卷一第三。自問曰太陰陽明至下先受之,見《素問》卷八第二十九《太陰陽明論》篇,又見《甲乙經》卷七第一上篇。

自問曰見真藏至帝曰善,見《素問》卷六第十九《玉機真藏論》篇,又見《甲乙經》卷四第一上篇。

自問曰脾病而四支不用至末,見《素問·太陰陽明論》,又見《甲乙經》卷九第六。

又按《素問·玉機真藏論》注新校正云,詳自黃帝問至帝曰善一段,全元起本在第四卷《太陰陽明表裏》篇中,王冰移於此。據此,則《太素》與全元起本同,惜全本已亡,無從查究耳。

高按,篇首平按語中,如上第二段心主噫,刻本作意。第三段卷七,第五段卷九,刻本作七卷九卷,今皆改之。若此類者皆徑改之。

高按,五藏爲人藏精神,得天府之變,得地府之恒。後世五藏奇恒之府有相混淆者,在於藏而不寫。又,所謂持滿,是持精神也,以張爲滿,以弛爲謙。

五藏常內閱於上,在七竅。

案,楊注,閱,余說反,簡也。其和氣上於七竅,能知臭味色穀音等五物各有五別也。高按,簡閱互義,察也,示也,明也,歷也。閱又通說,悅也。

肺氣通於鼻,鼻和則鼻能知臭香矣。

心氣通於舌,舌和則舌能知五味矣。

肝氣通於目,目和則目能辨五色【矣】。

脾氣通於口,口和則口能知五穀矣。

腎氣通於耳,耳和則耳能聞五音矣。

五藏不和,則七竅不通。六府不和,則留爲癰疽。

案,通,利也。不通,不利也。

故邪在府則陽脈不利,陽脈不利則氣留之,氣留之則陽氣盛矣。

陽氣大盛,則陰脈不利,陰脈不利則氣留之,氣留之則陰氣盛矣。

陰氣大盛,則陽氣弗能營也,故曰關。

陽氣大盛,則陰氣弗得營也,故曰格。

陰陽俱盛,弗得相營也,故曰關格。關格者,不得盡期而死矣。

案,留者,瘤也,癰疽積聚皆可稱留。陰陽俱盛兩不相得而成關格者,不治。兩不相得,幷也,謂陰陽各行其是。陽脈陰脈,陽氣陰氣,陰與陽兩端,旣可謂生理,亦可謂病理,又可是生理病理之變化關係。如正常經脈之氣血可稱之爲陽脈,則疾病狀態經脈之病氣爲陰脈。眞氣正氣爲陽氣,則病氣邪氣爲陰氣。有形之積聚癰疽爲陰,則無形之血氣爲陽。若藏府之氣爲陽,則營血爲之陰。如本書卷第十之《陰陽喬脈》篇云,“陰脈營其藏,陽脈營其府。”故陰陽之名可名,非常名也。

五藏氣,心主噫,肺主欬,肝主語,脾主吞,腎主欠。

案,楊注云,噫,乙戒反,飽滿出氣也。五藏從口中所出之氣,皆是人常氣之變也。《素問》腎主嚏,不同也。高按,楊注時已有《素問》之名。

六府氣,膽爲怒,胃爲氣逆爲噦,小腸大腸爲洩,膀胱不約爲遺溺,下焦溢爲水。

五幷,精氣幷於肝則憂,幷於心則喜,幷於肺則悲,幷於腎則恐,幷於脾則畏,是謂精氣幷於藏也。

案,幷,加之曰幷。五情本爲常人所有,乃精氣合於藏,是生理不是病理。精氣者,血氣也。

五惡,肝惡風,心惡熱,肺惡寒,腎惡燥,脾惡溼,此五藏氣所惡。

案,惡者,不欲也。此五惡重在言生理,若肺喜潤惡燥之說與此不同者,乃一藏之言,或重在病理也。

五液,心主汗,肝主涙,肺主涕,腎主唾,脾主涎,此五液所生。

案,生者,言出處也。亦非病理也。

五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精志。

案,楊注云,腎有二枚,左箱爲腎藏志也,在右爲命門藏精也。

五主,心主脈,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肌,腎主骨。

案,此氣幷惡液藏五端,乃生理之數。

黃帝問於岐伯曰,余聞方士,或以腦髓爲藏,或以爲府。或以腸胃爲 藏,或以爲府。敢問更相反,皆自謂是。不知其道,願聞其說。

岐伯曰,腦髓骨脈膽及女子胞,此六者地氣所生也,皆藏於陰而象於地,故曰藏而不寫,名曰奇恆之府。

案,六者二字,今見日鈔本其處壞脫,乃蕭氏據《素問》補入。

高按,膽,在六府之列,亦是奇恆之府之一,此古人智之狡耳。膽之爲病或傷在奇恒之府,或亂在六府之用。試以膽論奇恒之府曰,膽髓腦脈女子胞者,或爲六府,有藏象,具府用。膽主決斷中焦,爲其藏象,以其主上下而以氣。清利中焦之溼熱則爲六府之用,以其導淤滯而不留。病則中焦不化而見虛象者,是爲藏病,補膽氣者以人參。病或溼熱滯而見實證爲府邪,泄膽鬱者以茵陳。皆從中焦斡旋之。

夫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者,天氣之所生也,其氣象於天,故寫而不藏,此受五藏濁氣,故名曰府。

此不能久留,輸寫魄門。亦爲五藏使,水穀不得久藏。

案,天氣之所生者謂府通於天氣也,其氣象於天者,無所藏也,有藏者乃地所載也,故云輸寫魄門。濁氣,氣之厚者,陽之陽也。

所謂五藏者,藏精神而不寫者也,故滿而不能實。

案,所謂持滿,乃持五藏之血氣,持精神也。以張爲滿,以弛爲謙。精神者,血氣之神也。故五藏之藏而不寫者,所藏爲血氣之神,所不寫者謂須持,兩相得也。前文奇恆之府所謂藏而不寫者,所藏爲血氣及五藏之所衍生,不寫者謂必守其用而不通魄門而去也。

六府者,實而不能滿。所以然者,水穀之入口,則胃實而腸虛,食下,則腸實而胃虛,故曰實而不滿。

案,五藏爲人藏精神,得天府之變,地府之恆。

問曰,太陰陽明,表裏也,脾胃脈也,生病異,何也。

答曰,陰陽異位,更實更虛,更逆更順,或從內,或從外,所從不同,故病異名。 案,更,互也,遞也。

黃帝曰,願聞其異狀。

答曰,陽者,天氣也,主外。陰者,地氣也,主內。故陽道實,陰道虛。

案,道,法也,從之也。陽道實者,陽欲實。陰道虛者,陰宜虛。卽陽欲實之,陰欲虛之。又,陽主外而輕揚,欲得陰實之守也。陰主內而沈積,欲得陽氣之運也。又,陽道實主外,陽,有也,主向外擴張。陰道虛主內,內,納也,陰,無也,主納入。三義。

故犯賊風虛邪者,陽受之。食飲不節,起居不時者,陰受之。

陽受之,則入六府。陰受之,則入五藏。

案,六府通陽氣而象天,五藏守地氣藏陰。陽受之者,從外受之。陰受之者,由內而起。

入六府,則身熱,不時臥,上爲喘呼。入五藏,則䐜滿閉塞,下爲飡泄,久爲腸澼。 案,飡泄,今見日鈔本寫作飧洩。

故喉主天氣,咽主地氣。 案,喉,通於肺納於腎。咽,通於胃運在脾,疏洩開闔在於肝。故曰,府系天,藏法地。

故陽受風氣,陰受溼氣。

故陰氣從足上行,至頭而下,循臂至指端。陽氣從手上行至頭,而下至足。

案,此是生理。人舉臂而立,則陰氣唯上,陽氣唯降,此正陰道虛而陽道實者也。

故曰,陽病者,上行極而下行。陰病者,下行極而上行。

案,此病理生理。病者,變也,動也。極而反。人垂手自然而立,則有上下行之極變。

故傷於風者,上先受之。傷於溼者,下先受之。

問曰,見眞藏曰死,何也。

答曰,五藏者,皆稟氣於胃。胃者,五藏之本也。五藏不能自致於手太陰,必因於胃氣,乃能至手太陰。

案,致,成於脈氣也。至,達於脈也。

故五藏各以其時,自爲而至手太陰。故邪氣勝者精氣衰。故病甚者,胃氣不能與之俱至於手太陰,故眞藏之氣獨見。獨見者,爲病勝藏也,故曰死。

案,邪氣勝者精氣衰,是眞藏脈獨見之根本原因。病勝藏者,胃氣衰敗也。胃氣者,血氣之在脈也。

黃帝曰,善。

問曰,脾(疾)【病】而四支不用,何也。 案,疾字刻本誤。

答曰,四支皆稟氣於胃,而不得徑至,必因脾乃得稟。今脾病,不能爲胃行其津液,四支不得稟水穀氣,氣日以衰,脈道不利,筋骨肌肉皆無氣生,故不用焉。

案,氣日以衰,皆無氣生,氣者,血氣。脾不爲胃行其津液,則血氣生化失源。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捕者,此之謂也。

問曰,脾之不主時,何也。

答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時長四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獨主時,脾藏有常著,土之精也。土者,主萬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頭足,不得主時。

案,治中央當斷一句。寄治,寄,托也,寓也。又,土者,今見日鈔本寫作立者。

問曰,脾與胃也,以募相逆耳,而能爲之行津液,何也。

案,迎而接之謂逆。

答曰,足太陰,三陰也,脈貫胃屬脾絡嗌,故太陰爲之行氣於三陰。

陽明【者】,【表】也,五藏六府之海也,亦爲之行氣於三陽。

藏府各因其經而受氣於陽明,故爲胃行其津液。

案,平按,者表二字本書原文闕,謹依《素問》《甲乙》補。高按,者表二字,今見日鈔本字壞,但上字左下部可辨者類一力字,不似者字殘部,存疑。

四支不得稟水穀之氣,日以益衰,陰道不利,筋骨脈肉皆毋氣以主,故不用焉。

案,疑此章乃錯置或衍文。然《素問》《甲乙》皆若此。又,陰道不利,結合上文及楊注文,陰字疑當作脈字。 7ICMEkCG3ZXYpJUEJv0DyESJm7eaUB0MMQeViYVAe1lFv2JqaZXtddHP4pjjg/t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