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五藏命分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見《靈樞》卷七第四十七《本藏》篇,又見《甲乙經》卷一第五。

黃帝問於岐伯曰,人之血氣精神者,所以奉於生而周於性命者也。

經脈者,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者也。

衞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關闔者也。

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適寒溫,和喜怒者也。

案,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者,乃指血氣而言。司關闔,關,今見日鈔本寫作開。蕭氏所見鈔本寫作閞,關也。適寒溫者,乃知寒暑而善調攝自身以順應之。

是故血和則經脈流行,營覆陰陽,筋骨勁強,關節滑利矣。

衞氣和則分解滑利,皮膚調柔,腠理緻密矣。

志意和則精神專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至,五藏不受邪氣矣。

寒溫和則六府化穀,風痹不作,經脈通利,支節得矣。

此人之常,平也。

案,營覆陰陽,陰陽者,言表裏上下內外也。經脈流行,營覆陰陽,有類前文之德流氣薄之義。《左傳·定公九年》云,“凡獲器用曰得。”與人契合曰相得(《康典》引《韻會》)。支節得者,乃謂支節相契合可用也。

五藏者,所以藏精神血氣魂魄者也。

六府者,所以化穀而行津液者也。

此人之所以具受於天也,愚智賢不肖,毋以相倚也。

案,毋,無也。倚,偏倚,偏也。人人如此,天不偏心。

然其有獨盡天壽,而毋邪僻之病,百年不衰,雖犯風雨,卒寒大暑,猶不能害也。有其不離屏蔽室內,無怵惕之恐,然猶不免於病者,何也。願聞其故。岐伯對曰,窘乎哉問也。

案,卒,急也,暴也。卒寒大暑,亦卽下文之甚寒大熱。

五藏者,所以參天地,副陰陽,而連四時,化五節者也。

案,楊注云,節,時也。

五藏者,固有小大高下堅脆端正偏傾者。六府者,亦有長短小大厚薄結直緩急者。凡此二十五者,各各不同,或善或惡,或吉或凶,請言其方。

心小則安,邪弗能傷,易傷以憂。心大則憂不能傷,易傷於邪。 案,楊注云,藏小則神□不敢自寬,故常安,邪不入也。平按以爲□處壞字當作收字。高按,藏大則神氣宣縱,故憂不能傷,邪入不安也。

心高則滿於肺中,悗而喜忘,難開以言。心下則藏外,易傷於寒,易恐 以言。 案,平按,肺中,中字原缺,謹據《靈樞》補入。楊注云,以其神高不受他言,故難開以言也。又云,亦以神下,故易恐以言也。高按,此謂心高氣滿而悗,不受他言開導。心下則神不藏,敏于外,故而易受他言,集中表現爲善恐。常言有心高氣傲,剛愎自用,心小怕事,明哲保身者,乃其心高心下病理之變者乎。

心堅則藏安守固,心脆則喜病消癉熱中。 案,此言心氣盛與不足。病,傷也。喜病消癉熱中者,謂易傷於消癉熱中之類。下同。

心端正則和利,難傷。心偏傾,操持不壹,無守司也。 案,楊注云,心藏偏傾不一,神亦如之,故操持百端,竟無守司之恆,此爲衆人小人所得心神也。心藏言神,有此八變,後之四藏但言藏變,皆不言神變者,以神爲魂魄意志之主,言其神變,則四種皆知,故略不言也。今見《甲乙經》留錄楊氏此注心藏言神諸句。

肺小則少飲,不病喘喝。大則喜病胷痹,喉痹,逆氣。 案,楊注云,人分所得,肺小則少飲漿水。高按,楊注恐失之,少飲或是指少痰飲之病,後世有肺乃蓄痰之器說者,可相發明。

肺高則上氣,肩息,欲欬。肺下則居賁迫肝,善脅下痛。 案,所謂高下者,非其位居高處下也,乃言肺氣上下也。楊注云上迫缺盆,又言氣來委膈下迫於肝,是也。又,楊注云,賁,當膈也,補崑反。高按,賁,音義同奔,勇力勇士亦曰賁,疾行亦曰賁。又音義同憤,奮也,氣充也,大鼓曰賁。居,處也,止也,安也,當也,又語辭。居賁迫肝,卽奮迫肝也,肺氣上爲喘喝而欬,下無出處則居,居則奮,而迫肝。今見脅下作痛以爲肝鬱氣滯,疏肝而無效者,實者可予降肺氣,虛者可以補肺氣。又,以賁爲膈,未知出處。又,膈由鬲來,鬲者,三足鼎也,又鍑也,鬴也,膈上若鼎,受中焦之薰而上焦如霧。

肺堅則不病欬上氣。肺脆則善病消癉,易傷。 案,不病,與善病相對,不易病,非不能病也。

肺端正則和利,難傷也。肺偏傾則胷偏痛也。

肝小則安,無脅下之病。肝大則逼胃迫咽,迫咽則喜鬲中,且脅下痛。 案,楊注云,胃居肝下,咽在肝傍,肝大下逼於胃,傍迫於咽,迫咽則咽膈不通飲食,故曰膈中也。平按,咽迫咽三字原缺,謹據《甲乙》補。高按,鬲中,鬲,音義同隔,搤阻曰鬲。

肝高則上支,賁,切脅急,爲息賁。肝下則安胃,脅下空,空則易受邪。 案,楊注云,胃居肝下,是以肝下則安於胃上,脅下無物,故易受邪氣。高按,肝高則上支當成句,支者,柱也,支有向下之意故言上支。賁字獨立成句,賁者,奮也,張也,急也。切,七計切,音砌,衆也,一切也,全也。切脅急者,全脅皆急,急亦張滿也,故發爲息賁。息賁者,因氣奮滿而息急。肝上支而賁,賁而切脅急,切脅急則發爲息賁,此病理也。胃氣以降爲順,故肝氣下則胃得安,胃腸皆順而脅下不滿,故空,空易受邪者乃常言,未必成病也。此生理也。又,楊氏反復言及胃居肝下,以今人理論言之,肝胃相傍,肝大逼胃固然,迫咽者當是肝橫犯胃,氣逆而言。臨床見肝癌侵犯膈肌而致呃逆頻作者,其聲如發於咽,難治。肝下則安胃者,乃是肝下位空,胃得寬而安也。楊注云肝下則安於胃上,失之。

肝堅則藏安,難傷也。肝脆則喜病消癉,易傷也。

肝端正則和利,難傷也。肝偏傾則脅下偏痛也。

脾小則安,難傷於邪也。脾大則善湊䏚而痛,不能疾行。

脾高則䏚引季脅而痛。脾下則下加於大腸,加於大腸則藏外,善受邪。 案,楊注云,䏚,以沼反,胠空處也。又,善受邪,今見日鈔本寫作喜受邪。

脾堅則藏安,難傷也。脾脆則喜病消癉,易傷也。

脾端正則和利,難傷也。脾偏傾則喜瘈,喜脹。

腎小則安,難傷也。腎大則喜病腰痛,不可以俛仰,易傷以邪也。

腎高則善背膂痛,不可以俛仰。腎下則腰尻痛,不可以俛仰,爲狐疝。

腎堅則不病腰背痛。腎脆則喜病消癉。

腎端正則和利,難傷也。腎偏傾則喜腰尻偏痛。

高按,藏小則安者,易於安處也,非不病也。或是古人以爲小則易於安處,如肺小則少飲。楊注藏小不敢自寬亦是一解。

凡此二十五變者,人之所以喜常病也。

黃帝曰,何以知其然也。岐伯曰,

赤色小理者心小,粗理者心大。無 骬者心高, 骬小短舉者心下。 骬長者心堅, 骬弱以薄者心脆。 骬直下不舉者心端正, 骬倚一方者心偏傾也。

案,楊注, 骬,胷前蔽骨,蔽心神也。高按,今整理本骬作骭,非。

白色小理者肺小,粗理者肺大。巨肩反膺陷喉者肺高,合掖張脅者肺下。好肩背厚者肺堅,肩背薄者肺脆。好肩膺者肺端正,脅偏竦者肺偏傾也。

案,平按,巨肩,巨字原鈔作臣,謹依《靈樞》《甲乙》作巨。掖,《靈樞》《甲乙》作腋。好肩膺,《靈樞》《甲乙》作背膺厚。竦,《靈樞》作疏,《甲乙》作疎,注云一作欹。高按,好,美也,善也,大也,壯也。竦,音悚,敬也,自申束也(《說文》)。又,竦,從也,體皮皆從引也(《釋名》)。又,竦,執也,立也,屈原《少司命》曰,“竦長劍兮擁幼艾。”又,竦同聳,《國語·楚語》云,“聳善而抑惡。”故脅偏竦之竦,與下文脅骨偏舉之舉同義。寫作疏作疎者固非。又,欹,音漪,欹歟,歎美辭(《玉篇》)。亦非。寫作欹者疑乃攲字之誤,攲,音崎,持去也(《說文》)。攲器,傾攲易覆之器(《荀子·宥坐》楊倞注)。又有敧字,音覊,或音綺,㪁敧,不齊皃(《集韻》,㪁,音琴)。各字別異,古人不亂。則偏竦或作偏攲者是也。

青色小理者肝小,粗理者肝大。廣胷反(骹)【 】者肝高,合脅菟(骹)【 】者肝下。胷脅好者肝堅,脅骨弱者肝脆。膺腹好好相得者肝端正,脅骨偏舉者肝偏傾也。

案,骹,當作䯚。䯚,以沼切或以紹切並音鷕,又子小切音勦,脅骨也。骹,音敲,脛也(《說文》),脛骨近足細處(《廣韻》)。菟,兔也,兔䯚者言其脅骨小而收也,兔胷收小而腹大。

黃色小理者脾小,粗理者脾大。揭脣者脾高,脣下縱者脾下。脣堅者脾堅,脣大而不堅者脾脆。脣上下好者脾端正,脣偏舉者脾偏傾也。

黑色小理者腎小,粗理者腎大。高耳者腎高,耳後陷者腎下。耳堅者腎堅,耳薄不堅者腎脆。耳好前居牙車者腎端正,耳偏高者腎偏傾。

案,楊注云,一箱獨高爲偏。高按,高耳或作耳高,高者聳也。耳後陷者,言耳廓後陷。

凡此諸變者,持則安,減則病。

案,楊注云,凡此二十五變,過分以爲不善,減則爲病,持平安和以爲大則也。

黃帝曰,善哉。然非余之所問也。願聞人之有不可病者,至盡天壽,雖有深憂大恐,怵惕之志,猶不能感也。甚寒大熱,弗能傷也。其有不離屏蔽室內,又無怵惕之恐,然不免於病者,何也,願聞其故。

案,甚寒大熱,義同篇首所謂卒寒大暑。

岐伯曰,五藏六府者,邪之舍也,請言其故。

五藏皆小者,少病,善焦心愁憂。五藏皆大者,緩於事,難使憂。

案,焦,今見日鈔本寫作燋。

五藏皆高者,好高舉措。五藏皆下者,好出人下。

案,人字,日鈔本寫作入。

五藏皆堅者,無病。五藏皆脆者,不離於病。

五藏皆端正者,和利得人。五藏皆偏傾者,邪心喜盜,不可以爲人平,反覆言語也。

案,讀岐伯此章,唯首句【五藏六府者邪之舍也】爲得其要緊。五藏六府者,概言人身也,有邪必有正,若病者,必舍於人方可爲病,然病之成者,亦必以人身藏府爲故也,故曰,無藏府之變則必無邪之爲病。又,五藏小大偏正之論,正言之未必小者少病,大者難使憂。反推之,若反覆言語者偏,和利得人者正,則或必有其因也。又,和利得人者,使人穫益爲得也,非是招徠之得人也,楊注失之。 GOercxK29Xr/661/EjOlLGGRRhS+g/JDpVjKM7BYmK13fnDpvd/M0VI/h4JRZS7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