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藏府之一

平按,此篇自喜樂者以上,日本原鈔正本殘缺,篇目亦不可考,平從日本仁和寺宮御藏本《殘卷》十三紙中檢出。自在我者以下至竭絕而失生經文楊注,證以《靈樞·本神》篇,補入喜樂者以上。斷珪零璧,缺而復完,洵堪寶貴。自在我者以上,惜無從查出,故自黃帝問於岐伯曰至地之,謹依《靈樞》卷二第八《本神》篇補入。自喜樂者以下至末,均見《本神》篇,又見《甲乙經》卷一第一。

黃帝問於岐伯曰,凡刺之法,必先本於神。血脈營氣精神,此五藏之所藏也。至其淫泆離藏則精失,魂魄飛揚,志意恍亂,智慮去身者,何因而然乎,天之罪與,人之過乎。何謂德氣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慮,請問其故。

岐伯答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氣也,德流氣薄而生者也。

案,此條下楊注引《莊子》語與今見原文略出入。高按,在我者,謂與我者,于我者,予我者也。流者,行也,布也,傅陳也。薄者,聚也,附也,覆也,迫也。天氣傅布而地氣摶聚,可爲生也者。

一則謂生我,一則謂養我,一則謂我之應于天地。我,凡人者也。

故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搏謂之神,隨神往來者謂之魂,並精而出入者謂之魄,所以任物者謂之心,心有所憶謂之意,意之所存謂之志,因志而存變謂之思,因思而遠慕謂之慮,因慮而處物謂之智。

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柔 剛,如是則邪僻不至,長生久視。

案,視,見也,察也。《呂氏春秋·重己》云,無賢不肖,莫不欲長生久視。高誘注,視,活也。

是故怵惕思慮者,流溢而不固。悲哀動中者,竭絕而失生。 案,流溢竭絕並言消耗,神氣精津者皆血氣之變也。情志之動及於藏府,肝膽脾胃首當其衝,久則害生,失於水谷精微。

喜樂者,樿散而不藏。 案,樿,楊注云,樿,立安反,牽引也。平按《甲乙》《靈樞》作憚,蕭氏解疑作撣。今見日鈔本,扌多寫作木。高按,樿,木也,可爲櫛。櫛者,梳散之器也。故樿散卽梳散使有理也。謂喜樂之于人,猶如有梳緩之意也,然過之則失所藏。下文有不理蕩憚語,可互參。

愁憂者,閉塞而不行。 案,血氣不行。

盛怒者,迷惑而不理。 案,理智不明。

恐懼者,蕩憚而不收。 案,《甲乙經》此條下有注云,《太素》不收作失守。高按,依文,作失守義略勝。今見日鈔本寫作不收。

心,怵惕思慮則傷神,神傷則恐懼自失,破䐃脫肉,毛悴色夭,死于冬。

案,心病傷神則患得失,黯然憔悴。悴同顇,楊雄《反離騷》曰,慶夭顇而喪榮。師古曰,顇,古悴字(《漢書·楊雄傳》)。毛悴色夭者,言毛色夭悴,容色失榮,久病之證。古者上工望而知之謂之神,是人之神情形色必察之,毛髮亦然,古人不蕛髪,更易明察,故多言及毛色。

肝,悲哀動中則傷魂,魂傷則狂忘不精,不敢正當人,縮而攣筋,兩脅骨舉,毛悴色夭,死於秋。

案,肝病癲狂,失其本我如妄,其所不經,不願人近之。木失所涵養則攣縮骨舉。忘,同妄。不精,謂不能專於事,《五藏命分》篇云,“志意和則精神專直。”不敢正當人,不能正視人情世故。

肺,喜樂無極則傷魄,魄傷則狂,狂者意不存人,皮革焦,毛悴色夭,死於夏。

案,肺病之狂乃如狂傲,視物不存,人我兩異。

脾,愁憂而不解則傷意,意傷則悗亂,四支不舉,毛悴色夭,死於春。

案,脾胃病則人懈惰。

腎,盛怒而不止則傷志,志傷則善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以俛仰屈伸,毛 悴色夭,死於季夏。

案,腎病多精虧,腦髓不足。

恐懼而不解則傷精,精傷則骨痠痿厥,精□□。

案,此恐懼未歸於五藏所藏者,乃傷于意外卒變。

高按,五志五藏之藏,乃是古人對情志之變的物質化認識,和臨床觀察,發現規律上升爲理論之總結,包涵了因情致病和因病致情兩個方面,實際運用不可泥於一一對應,但對於影響病人狀態的情志之變,需要考慮不同情緒之閒的相互制約如藏府關係,從而借鑒於治療和康復指導,掌握得足夠透徹,則或有助於診斷和鑒別診斷。

是故五藏,主藏精者也,不可傷,傷則守失而陰虛,陰虛則無氣,無氣則死矣。

案,五藏主藏精,精,卽血氣。守,所守者,卽五藏之所藏精也。陰虛,血氣不足也,相較于五藏之用(氣)爲陰。血氣不足以充五藏,五藏之用不足以反哺血氣,則死矣。

是故用鍼者,察觀病人之能,以知精神魂魄之存亡得失之意,五藏已傷,鍼不可以治之也。

案,五藏已傷鍼不可以治之,當重視。能,同態。在外者言態,在內者謂意。

肝藏血,血舍魂,肝氣虛則恐,實則怒。

心藏脈,脈舍神,心氣虛則悲,實則笑不休。

脾藏營,營舍意,脾氣虛則四支不用,五藏不安。實則脹,經溲不利。

肺藏氣,氣舍魄,肺氣虛則息利少氣。實則喘喝,胷憑仰息。

腎藏精,精舍志,腎氣虛則厥,實則脹,五藏不安。

必審察五藏之病形,以知其氣之虛實而謹調之。

案,胷憑仰息,憑者,滿也,盛也,大也。五藏不安,心爲五藏之主,腎爲五藏之守,今失所守,則逆而厥,則不安。

高按,五藏所藏者,不過血氣,五志之舍者亦不過血氣,故血氣健則五藏安,五志平和。血氣傷亂則五藏五志有所偏,血氣衰敗則俱敗矣。故曰,“人之血氣精神者,所以奉於生而周於性命者也。”治血氣,在于益氣寧血,使不失其常。 GOercxK29Xr/661/EjOlLGGRRhS+g/JDpVjKM7BYmK13fnDpvd/M0VI/h4JRZS7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