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十二水

平按,此篇見《靈樞》卷三第十二《經水》篇,又見《甲乙經》卷一第七,惟文法略異。

黃帝問於岐伯曰,經脈十二者,外合於十二經水,而內屬於五藏六府。夫十二經水者,其大小深淺,廣狹遠近,各不同。五藏六府之高下小大,受穀之多少,亦不等。相應奈何。

夫經水者,受水而行之。五藏者,合神氣魂魄而藏。六府者,受穀而行之,受氣而揚之。經脈者,受血而營之。合而以治,奈何。

刺之深淺,灸之壯數,可得聞乎。

案,所謂合神氣,受氣受血者,皆血氣也。六府受氣而揚之,當重視。

岐伯答曰,善乎哉問也。

天至高不可度,地至廣不可量,此之謂也。

案,天至高,今見日鈔本作天高至。

且夫人生天地之閒,六合之內,此天之高地之廣,非人力所能度量而至也。

案,不可度,不可量,且非人力所能者,皆爲下文“大數”張目也。

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也。死可解部而視也。

其藏之堅脆,府之大小,穀之多少,脈之長短,血之清濁,氣之多少,十二經水之多血少氣,與其少血多氣,與其皆多血氣,與其皆少血氣,皆有大數。

案,大數者,常數也,經也,義也,道也。故下文有“固其常”之說。又,死可解部而視也者,古人有解剖。

其治以鍼艾,各調其經氣,固其常,有合乎。

案,有合乎,有,語辭也。合,答也,中也。謂如此答者可乎。

黃帝曰,余聞之,快於耳,不解於心,願卒聞。

岐伯答曰,此人之所以參天地而應陰陽,不可不察。

足太陽,外合於清水,內屬於膀胱。

足少陽,外合於渭水,內屬於膽。

足陽明,外合於海水,內屬於胃。

足太陰,外合於湖水,內屬於脾。

足少陰,外合於汝水,內屬於腎。

足厥陰,外合於沔水,內屬於肝。

手太陽,外合於淮水,內屬於小腸,而通水道焉。

手少陽,外合於漯水,內屬於三焦。

手陽明,外合於江水,內屬於大腸。

手太陰,外合於河水,內屬於肺。

手少陰,外合於濟水,內屬於心。

手心主,外合於漳水,內屬於心包。

凡此五藏六府十二經水者,皆外有源泉而內有所稟,此皆外內相貫,如環無端,人經亦然。 案,源泉者,水穀也。所稟者,血氣也。又,手少陰,今整理本誤作手太陰。

今辨十二水如下

【足太陽外合於清水,內屬於膀胱。】

楊注云,清水,出魏郡內黃縣,南經清泉縣,東北流,入河也。高按,經文句末,今見《靈樞》有而通水道焉五字。

《漢書·地理志》魏郡,內黃縣,清河水出南。又云,丹揚郡,宛陵縣,彭澤聚在西南。清水西北至蕪湖入江。高按,此二者或非經文所寫之清水也。

《水經注》卷九云,清水,出河內脩武縣之北黑山,東北過獲嘉縣北,又東過汲縣北,又東入于河。高按,此可當經文所指。

【足少陽外合於渭水,內屬於膽。】

楊注云,渭水,出隴西首陽縣鳥鼠同穴山,東北【流】,至華陰入河。過郡四,行一千八百七十里。雍州浸也。

《地理志》隴西郡,首陽縣,《禹貢》鳥鼠同穴山在西南,渭水所出,東至船司空入河,過郡四,行千八百七十里,雍州濅。

《水經注》卷十七云,渭水,出隴西首陽縣渭谷亭南鳥鼠山酈道元注,《地說》曰,鳥鼠山,同穴之枝幹也。渭水出其中,東北過同穴枝閒,既言其過,明非一山也,東北過襄武縣北,又東過獂道縣南,又東過冀縣北,又東過上邽縣,又東過陳倉縣西,又東過武功縣北,又東,芒水從南來流注之。又東過槐里縣南,又東,澇水從南來注之。又東,豐水從南來注之。又東過長安縣北,又東過霸陵縣北,霸水從縣西北流注之。又東過鄭縣北。又東過華陰縣北,東入于河。

【足陽明外合於海水,內屬於胃。】

楊注云,海,晦也。言其水廣博,望之晦闇,不測崖際,故曰海也。海,卽四海也。足陽明脈,血氣最多,合之四海,衆水之長也。

【足太陰外合於湖水,內屬於脾。】

楊注云,湖,當爲雽,雽佗水,出代郡鹵城縣,東流,過郡九,行千三百四十里,爲幷州川。一解云,湖當爲沽,沽水,出漁陽郡,東南入海。行七百五十里。此二水亦得爲合也。

高按,滹沱,滹,或寫作雽,或寫作虖,或寫作雩。沱,或寫作佗,或寫作池,今見日鈔本寫作陀。今見《水經注》無滹沱水篇目,王先謙氏于《合校》卷十一收錄趙一清補滹沱水一條。

又,有海水,則湖水未必如楊氏疑改也。《說文》云,海,天池也,以納百川者。段注云,凡地大物博者,皆得謂之海。《說文》又云,湖,大陂也,从水,胡聲。揚州濅有五湖。濅,川澤所仰以灌溉者也。

【足少陰外合於汝水,內屬於腎。】

楊注云,汝水,出汝南郡定陵縣高陵山,東南流,入淮。過郡四,行一千三百四十里也。高按,三百,今見日鈔本寫作二百。

《地理志》汝南郡,定陵縣,高陵山,汝水出,東南至新蔡入淮,過郡四,行千三百四十里。又,女南郡汝陽縣,應劭注曰,汝水出弘農,入淮。

《水經注》卷二十一云,汝水,出河南梁縣勉鄉西天息山酈道元注引《地理志》曰,出高陵山,卽猛山也,東南過其縣北,又東南過潁川郟縣南,又東南過定陵縣北,又東南過郾縣北,又東南過汝南上蔡縣西,又東南過平輿縣南,又東至原鹿縣。南入于淮。

【足厥陰外合於沔水,內屬於肝。】

楊注云,沔,綿善反,沔水出武郡番冢山,東流入江也。

《水經注》卷二十七云,沔水,出武都沮縣東狼谷中,東過南鄭縣南,又東過成固縣南,又東過魏興安陽縣南,涔水出自旱山北注之。又東過西城縣南,又東過堵陽縣,堵水出自上粉縣,北流注之。又東過鄖鄉南,又東北流,又屈東南,過武當縣東北,又東南過涉都城東北,又東南過酇縣之西南,又南過穀城東,又南過陰縣之西,又南過筑陽縣東,筑水出自房陵縣,東過其縣南流注之。又東過山都縣東北,又東過襄陽縣北,又從縣東屈西南,淯水從北來注之。又東過中廬縣東,維水自房陵縣維山,東流注之。又南過邔縣東北,又南過宜城縣東,夷水出自房陵,東流注之。又東過荊城東,又東南過江夏雲杜縣東,夏水從西來注之。又南至江夏沙羨縣北,南入于江。沔水與江合流,又東過彭蠡澤,又東北出居巢縣南,又東過牛渚縣南,又東至石城縣,分爲二,其一東北流,其一又過毗陵縣北,爲北江。又東至會稽餘姚縣,東入于海。

【手太陽外合於淮水,內屬於小腸,而通水道焉。】

楊注云,淮水,出南陽郡平武縣桐柏山,東南流,入海。過郡四,行三千二百四十里也。

《地理志》南陽郡,平氏縣,《禹貢》桐柏大復山在東南,淮水所出,東南至淮浦入海,過郡四,行三千二百四十里。

《水經注》卷三十云,淮水,出南陽平氏縣胎簪山,東北過桐柏山,東過江夏平春縣北,又東過新息縣南,又東過期思縣北,又東過原鹿縣南,汝水從西北來注之。又東過廬江安豐縣東北,決水從北來注之。又東北至九江壽春縣西,沘水泄水合,北注之。又東,穎水從西北來流注之。又東過壽春縣北,肥水從縣東北流注之。又東過當塗縣北,濄水從西北來注之。又東過鍾離縣北,又東北至下邳淮陰縣西,泗水從西北來流注之。又東過淮陰縣北,中瀆水出白馬湖,東北注之。又東,兩小水流注之。又東至廣陵淮浦縣,入于海。

【手少陽外合於漯水,內屬於三焦。】

楊注云,漯,湯合反。漯水,出平原郡,東北流,入於海。又,河內亦有漯水,出王屋山,東南流,入河。此二水並得爲合也。

高按,漯,《說文》不收此字。或當作㶟,《說文》云,㶟水,出鴈門陰館絫頭山,東入海。《水經注》卷十三有㶟水一篇,多個傳本及後人引文,多作濕水。本經文所寫,當非此㶟水。《康典》云,漯陰,縣名,屬平原郡,漢有漯陰侯。

《漢書·地理志》浮于泲漯,通于河。顏師古注曰,漯水出東郡東武陽。因水入水曰通。漯音它合反。《地理志》又云,東武陽,禹治漯水,東北至千乘入海,過郡三,行千二十里。

《水經注》卷十三云,㶟水,出鴈門陰館縣,東北過代郡桑乾縣南。又東過涿鹿縣北,又東南出山,過廣陽薊縣北。又東至漁陽雍奴縣西,入笥溝酈注云,笥溝,潞水之別名也。 未言㶟水入海。

《水經注·河水》酈道元注云,河水于(高唐)縣,漯水注之。《地理志》曰,漯水出東武陽。今漯水上承河水于武陽縣東南,西北逕武陽新城東。水自城東北逕東武陽縣故城南。應劭曰,縣在武水之陽,王莽之武昌也。然則漯水亦或武水矣。水帀隍壍,于城東北合爲一瀆,東北出郭,逕陽平縣之岡成城西。又北逕陽平縣故城東。漯水又北絕莘道。漯水又東北逕樂平縣故城東。漯水又北逕聊城縣故城西。漯水又東北逕清河縣故城北。漯水又東北逕文鄉城東南,又東北逕博平縣故城南,右與黃溝同注川澤。黃溝,承聊城郭水,水泛則津注,水耗則輟流。自城東北出,逕清河城南,又東北逕攝城北,又東逕文鄉城北,又東南逕王城北。黃溝又東北流,左與漯水隱覆,勢鎭河陸,東出于高唐縣,大河右迆,東注漯水矣。桑欽《地理志》曰,漯水出于高唐縣,大河右迆,東注漯水矣。余按,《竹書·穆天子傳》稱,丁卯,天子自五鹿東征,釣于漯水,以祭淑人,是曰祭邱。己巳,天子東征,食馬于漯水之上。尋其沿歷逕趣,不得近出高唐也。桑氏所言,蓋津流所出,次于是閒也。俗以是水上承于河,亦謂之源河矣。漯水又東北逕援縣故城西。漯水又東北逕高唐縣古城東。漯水又東北逕漯陰縣故城北,歷北漯陰城南。漯水又東北逕著縣故城南,又東北逕崔氏城北。漯水又東北逕東朝陽縣故城南。漯水又東逕漢徵君伏生墓南。漯水又東逕鄒平縣故城北,又東北逕東鄒城北。漯水又東北逕建信縣故城北。漯水又東北逕千乘縣二城閒,故齊地。伏琛曰,千乘城在齊城西北百五十里,隔會水,卽漯水之別名也。又東北爲馬常坈,坈東西八十里,南北三十里,亂河枝流而入于海。河海之饒,茲焉爲最。《地理風俗記》曰,漯水東北至千乘入海,河盛則通津委海,水耗則微涓絕流。《書》浮于濟漯。亦是水者也。

《地理志》平原郡,漯陰縣,應劭注曰,漯水出東武陽,東北入海。

高按,綜上,楊注所謂有二水者,混亂于㶟水漯水。

【手陽明外合於江水,內屬於大腸。】

楊注云,江水,出蜀岷山郡升遷縣,東南流,入海。過郡九,行七千六百六十里也。

案,《山海經·海內東經》郭璞注曰,今江出汶山郡升遷縣岷山,東南經蜀郡犍爲至江陽,東北經巴東建平宜都南郡江夏弋陽安豐至廬江南界,東北經淮南下邳,至廣陵郡入海。郝懿行箋疏云,汶卽岷也。《廣雅》云蜀山謂㟭山。王念孫疏証云,蜀,讀爲獨字,或作瀆。《史記·封禪書》云,瀆山,蜀之汶山。

《地理志》蜀郡,湔氐道,《禹貢》㟭山在西徼外,江水所出,東南至江都入海,過郡七,行二千六百六十里。高按,前人判郡七二千誤,當作郡九七千者,見徐鍇《說文解字繋傳》所引。今見《太素》楊氏注所引,亦是一證。

《水經注》卷三十三云,江水。岷山在蜀郡氐道縣酈注云,岷山,卽瀆山也,水曰瀆水矣。又謂之汶阜山。又云,漢武帝元鼎六年,分蜀郡北部至汶山郡以統之,(氐道)縣,本秦始皇置,後爲昇遷縣也,大江所出,東南過其縣北。又東南過犍爲武陽縣,青衣水沫水從西南來,合而注之。又東南過僰道縣北,若水淹水合從西來注之,又東,渚水北流注之。又東過江陽縣南,洛水從三危山東過廣魏洛縣南,東南注之。又東過符縣北邪東南,鰼部水從符關東北注之。又東北至巴郡江州縣東,強水涪水漢水白水宕渠水五水合,南流注之。又東至枳縣西,延江水從牂柯郡北流西屈注之。又東過魚復縣南,夷水出焉。又東出江關,入南郡界。又東過巫縣南,鹽水從縣東南流注之。又東過秭歸縣之南。又東過夷陵縣南。又東南過夷道縣北,夷水從佷山縣南東北注之。又東過枝江縣,沮水從北來注之。又南過江陵縣南,又東至華容縣西,夏水出焉。又東南,當華容縣南,涌水入焉。又東南,油水從東南來注之。又東至長沙下雋縣北,灃水沅水資水合,東流注之。湘水從南來注之。又東北至江夏沙羨縣西北,沔水從北來注之。又東過邾縣南,鄂縣北,又東過蘄春縣南,蘄水從北東注之。又東過下雉縣北,利水從東陵西南注之。

【手太陰外合於河水,內屬於肺。】

楊注云,河水,出崑崙山東北隅,便潛行至蔥嶺于闐國,到積石山,東北流,入海。過郡十六,行九千四百里也。

《地理志》金城郡,河關縣,積石山在西南羌中。河水行塞外,東北入塞內,至章武入海,過郡十六,行九千四百里。

《水經注》卷一云,河水。崑崙墟,在西北,去嵩高五萬里,地之中也,其高萬一千里,河水出其東北陬,屈,從其東南流,入渤海。又,出海外,南至積石山,下有石門。又南入蔥嶺山,又從蔥嶺出而東北流。其一源出于闐國南山,北流,與蔥嶺所出河合,又東注蒲昌海。又東入塞,過敦煌酒泉張掖郡南,又東過隴西河關縣北,洮水從東南來,流注之。又東過金城允吾縣北,又東過榆中縣北,又東過天水北界,又東北過武威媼圍縣南,又東北過天水勇士縣北,又東北過安定北界麥田山,又北過北地富平縣西,又北過朔方臨戎縣西,屈,從縣北東流,至河目縣西,屈,南過五原西安陽縣南,屈,東過九原縣南,又東過臨沃縣南,又東過雲中楨陵縣南,又東過沙南縣北,從縣東屈南,過沙陵縣西。又南過赤城東,又南過定襄桐過縣西,又南過西河圁陽縣東,又南離石縣西,又南過中陽縣西,又南過土軍縣西,又南過上郡高奴縣東,又南過河東北屈縣西,又南過皮氏縣西,又南出龍門口,汾水從東來注之。又南過汾陰縣西,又南過蒲坂縣西,又南至華陰潼關,渭水從西來注之。又東過河北縣南,又東過陝縣北,又東過大陽縣南,又東過砥柱閒,又東過平陰縣北,清水從西北來注之。又東至鄧。又東過平縣北,湛水從北來注之。又東過鞏縣北,洛水從縣西,北流注之。又東過成皋縣北,濟水從北來注之。又東過滎陽縣北,蒗 渠出焉。又東北過武德縣東,沁水從西北來注之。又東北過黎陽縣南,又東北過衞縣南,又東北過濮陽縣北,瓠子河出焉。又東北過東阿縣北,又東北過茌平縣西,又東北過高唐縣東,又東北過楊虛縣東,商河出焉。又東北過漯陽縣北,又東北過利縣北,又東北過甲下邑,濟水從西來注之,又東北入于海。

【手少陰外合於濟水,內屬於心。】

楊注云,濟水,出河東恆縣,至王屋山,東北流,入於河。

《地理志》河東郡,垣縣,《禹貢》王屋山在東北,沇水所出,東南至武德入河,軼出滎陽北地中,又東至琅槐入海,過郡九,行千八百四十里。

《水經注》卷七云,濟水,出河東垣縣東王屋山爲沇水,又東至溫縣西北爲濟水。又東過其縣北,屈,從縣東南流,過隤城西,又南,當鞏縣北,南入于河。與河合流,又東過成皋縣北,又東過滎陽縣北,又東至礫溪南,東出,過滎澤北。又東過陽武縣南,又東過封丘縣北,又東過平邱縣南,又東過濟陽縣北,又東過冤朐縣南,又東過定陶縣南,又屈,從縣東北流,又東至乘氏縣西,分爲二,其一水東南流,其一水從縣東北流入鉅野澤。又東北過壽張縣西界安民亭南,汶水從東北來注之。又北過須昌縣西,又北過穀城縣西,又北過臨邑縣東,又東北過盧縣北,又東北過臺縣北,又東北過菅縣南,又東過梁鄒縣北,又東北過臨濟縣南,又東北過利縣西,又東北過甲下邑,入于河。

其一水東南流者,過乘氏縣南,又東過昌邑縣北,又東過金鄉縣南,又東過東緡縣北,又東過方與縣北,爲菏水。菏水又東過湖陸縣南,東入于泗水。又東南過沛縣東北,又東南過畱縣北,又東過彭城縣北,獲水從西來注之。又東南過徐縣北,又東至下邳雎陵縣南,入于淮。

【手心主外合於漳水,內屬於心包。】

楊注云,漳水,清漳水也,出上黨沽縣西北少山,東流,合濁漳水,入於海。【一】解是濁漳,濁漳出於上黨長子縣,西發鳩山,東流入海也。

《地理志》云,上黨郡,長子縣,鹿谷山,濁漳水所出,東至鄴入清漳。沾縣,大黽山,清漳水所出,東北至邑成入大河,過郡五,行千六百八十里,冀州川。又云,南郡,臨沮縣,《禹貢》南條荊山在東北,漳水所出,東至江陵入陽水,陽水入沔,行六百里。

《水經注》卷十云,濁漳水,出上黨長子縣西發鳩山,東過其縣南,屈,從縣東北流,又東過壺關縣北,又東北過屯畱縣南,潞縣北,又東過武安縣,又東出山,過鄴縣西,又東過列人縣南,又東北過斥漳縣南,又東北過曲周縣東,又東北過鉅鹿縣東,又北過堂陽縣西,又東北過扶柳縣北,又東北過信都縣西。又東北過下博縣之西,又東北過阜城縣北,又東北至昌亭,與滹沱河會。又東北至樂成陵縣北,別出,又東北過成平縣南,又東北過章武縣西,又東北過平舒縣南,東入海。

云,清漳水,出上黨沾縣西北少山大要谷,南過縣西,又從縣南屈,東過涉縣西,屈,從縣南,東至武安縣南黍窖邑,入于濁漳。

《水經注》卷三十二又云,漳水,出臨沮縣東荊山,東南過蓼亭,又東過章鄉南。又南至枝江縣北烏扶邑,入于沮。

高按,綜上,古漳水與濁漳水清漳水,爲三水。

今人陳橋驛在《水經注地名匯編》中論曰,《水經注》中河川類地名繁多複雜,有一水多名,且河川名稱傳寫也因人因地因書籍版本而用字有別,如滹沱,如蒗蕩等。還有異水同名情況,也十分普遍,如清水。也還有有水無名者,有有名無水者等。如陳氏所言,河川異名亦往往因于所逕地名之不同而成,也多見以水色命名者。

除外如江水河水淮水汝水沔水渭水等大水名川,包括《尚書·禹貢》,《漢書·地理志》在內的古籍文獻中,河川之名往往多有歧義,不可盡據爲憑,本經文所載十二水名,如清水漯水兩者卽如此。

今結合《水經注》《地理志》及《中國歷史地圖集》,十二水中除湖水海水以外諸水,其相對位置大約如下。由北而南,最北爲漳水,東向入海。其次爲清水,由北而南向東入河入海。其次爲河水,其西有渭水注入,其東迆出漯水近鄰平行而東,入海。略南濟水亦平行而東入海。其次淮水東入海,其西有汝水在渭水以南,注入。其次爲江水,東入海,其西亦在汝水之南,有沔水注入。此十水矣。若依楊注湖水爲滹沱水者,則在漳水之北,東南會漳水後又東北別行,再合漳水東北入海。《山海經·北山經》郭璞注云,今滹沱水出鴈門鹵城縣南武夫山。

就經文之實際意義或醫理理解,當尊經文所謂【凡此五藏六府十二經水者,皆外有源泉而內有所稟,此皆外內相貫,如環無端,人經亦然】爲重點。所謂江河湖海者,舉言經脈之閒脈絡往來交錯,互爲源泉,互爲根據,互爲交通,不滿不溢,不絕不涸,廣袤之閒,皆有灌溉。此人之藏府經絡,血氣之用也。

又,《管子·水地》云,“水者,地之血氣,如筋脈之通流者也。”古人天人相應之說,在于“人與天地相參”,一則人身機樞隱秘,未可卒知盡曉,常借天地宏觀之象而譬之。一則天地之象玄妙廣大,亦常借人身之近以諭遠。知其一者,須知其二,須知其所以然者之生理病理。

故天爲陽,地爲陰,腰以上爲天,腰以下爲地。

故清以北者爲陰,湖以北者爲陰中之陰。

漳以南者爲陽,河以北至漳者爲陽中陰,漯以南至江者爲陽中之太陽。

此一州之陰陽,所以人與天地相參者也。

案,楊注云,陰陽之理無形,大之無外,小之無內。但人生一州之地,形必象之,故以一州陰陽合人者也。高按,經文此一州之陰陽一句,似是對上文十二經水之總結,然一字乃非實數,一者,全也。又,古人在通過大自然現象認識人體現象的同時,又未嘗不是在通過人體現象來認識大自然。所謂天人相應,一則天象之變者宏大,人必有所受之于微小,有生長化成藏,有風寒燥溼火。一是人之所病細微者,可取天地之象類而顯之,如陰陽之比,若五行之運。此所謂人與天地相參者也。中醫對於人對於疾病的認識,應當積極接受西醫學、生物學成果,若把視角從大系統轉向小系統,如細胞系統,或許可以推動中醫理論本身的再次發展。

黃帝曰,夫經水之應經脈也,其遠近淺深,水血之多少各不同,合而以刺之,奈何。岐伯答曰,

足陽明,五藏六府之海,其脈大,血多,氣盛熱壯,刺此者,不深弗散,不留不寫。

足太陽,深五分,留七呼。足少陽,深四分,留五呼。

足陽明,深六分,留十呼。足太陰,深三分,留四呼。

足少陰,深二分,留三呼。足厥陰,深一分,留二呼。

案,楊注云,問曰,十二經脈之氣,並有發穴多少不同,然則三百六十五穴各屬所發之經。此中刺手足十二經者,爲是經脈所發。三百六十五穴,爲是四支流注,五藏三十輸及六府三十六輸穴也。

答曰,其正取,四支三十輸及三十六輸。餘之閒穴,有言其脈發,會其穴,卽屬彼脈。故取其脈者,卽是其脈所發之穴也。

問曰,此手足陰陽所刺分數,與《明堂》分數大有不同,若爲取定。

答曰,此及《明堂》所刺分數各舉一例,若隨人隨病,其例甚多,不可一概也。今足太陽脈在皮肉中有深四分有餘,故以刺入五分爲例。若脈行更有深淺,可以意捫循取之爲當,餘皆放此。留七呼者,此據太陽脈氣強弱以爲一例。若病盛衰,更多少可隨時調之,不可以爲定也,餘皆放此也。高按,楊氏似略擅鍼,明言舉例,重在臨證機變。

手之陰陽,其受氣之道近,其氣之來疾,其深皆毋過二分,其留皆毋過一呼。

案,其氣之來疾,來,往來也。

其少長小大肥瘦,以心撩之,命曰法天之常。

案,撩,理也(《說文》)。取也(《爾雅》《集韻》等)。楊注,取也。高按,以心撩之者,撩之于心也。法天之常者,遵循醫理法度也。謂醫者心存理法,見病人少長小大肥瘦,取鍼淺深,留之久短,皆于心中釐清取定,施治則有法度。故所謂醫者意也者,非徒以心意忖度之也。徒以意度,焉可言常。故楊注云,天者,理也。

灸之亦然。灸而過此者,得惡火,卽骨枯脈繢。刺而過此者,則脫氣。

案,繢,繪也。脈繢者爲脈絡見若繪文。惡火銷鑠肌肉血氣,故見骨乾枯,脈絡盡現如繪,與過刺脫氣相對。繢或作潰,不塙。

黃帝問曰,夫經脈之小大,血之少多,膚之厚薄,肉之堅脆,及䐃之大小,可爲度量乎。岐伯答曰,

其可爲度量者,取其中度者也,不甚脫肉,而血氣不衰者也。

若失度之人,瘠瘦而形肉脫者,惡可以度量刺乎。

審切循捫按,視其寒溫盛衰而調之,是謂因適而爲眞者也。

案,因適爲眞,四字箴言。 NV878vB2zy3zdh/Wk256hferxlUWgaPmHmMlIptOxv4BA/WRJEQYl1i6TO2/oQl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