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陰陽合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此之謂也,見《靈樞》卷七第四十一《陰陽繋日月》篇。篇中閒自在上者爲陽至蒼色一段經文楊注原鈔殘闕,平於日本仁和寺宮御藏本《殘卷》十三紙中檢出,證以《靈樞·陰陽繋日月》篇經文,補入生於火故及有肝肝者之閒,而此篇缺處復完,亦幸事也。

自此之謂也黃帝曰至末,見《素問》卷二第六《陰陽離合論》,又見《靈樞》卷二第五《根結》篇,又見《甲乙經》卷二第五。

黃帝曰,余聞天爲陽,地爲陰,日爲陽,月爲陰,其合之於人,奈何。

岐伯曰,腰以上爲天,腰以下爲地,故天爲陽,地爲陰。

足之十二脈,以應十二月,月生於水,故在下者爲陰。

手之十指,以應十日,日生於火,故在上者爲陽。

黃帝曰,合之於脈,奈何。岐伯曰,

寅者正月,生陽也,主左足之少陽。未者六月,主右足之少陽。

卯者二月,主左足之太陽。午者五月,主右足之太陽。

辰者三月,主左足之陽明。巳者四月,主右足之陽明。此兩陽合於前,故曰陽明。

高按,寅卯辰,正二三月,巳午未,四五六月,主生陽。

申者七月,生陰也,主右足之少陰。丑者十二月,主左足之少陰。

酉者八月,主右足之太陰。子者十一月,主左足之太陰。

戌者九月,主右足之厥陰。亥者十月,主左足之厥陰。此兩陰交盡,故 曰厥陰。

高按,申酉戌,七八九月,亥子丑,十十一十二月,主生陰。

甲主左手之少陽。己主右手之少陽。

乙主左手之太陽。戊主右手之太陽。

景主左手之陽明。丁主右手之陽明。此兩火幷合,故爲陽明。 案,景,丙也。

庚主右手之少陰。癸主左手之少陰。

辛主右手之太陰。壬主左手之太陰。

故足之陽者,陰中之少陽也。足之陰者,陰中之大陰也。

手之陽者,陽中之太陽也。手之陰者,陽中之少陰也。

腰以上者爲陽,腰以下者爲陰。

其於五藏也,心爲陽中之太陽,肺爲陽中之少陰,

肝爲陰中之少陽,脾爲陰中之至陰,腎爲陰中之太陰。

黃帝曰,以治之,奈何。岐伯曰,

正月二月三月,人氣在左,無刺左足之陽。

四月五月六月,人氣在右,無刺右足之陽。

七月八月九月,人氣在右,無刺右足之陰。

十月十一月十二月,人氣在左,無刺左足之陰。

黃帝曰,五行以東方爲甲乙木,主春,春者蒼色,蒼色有肝,肝者主足厥陰也。今乃以甲爲左手少陽,不合於數,何也。

岐伯曰,此天地之陰陽也,非四時五行之以次行也。 妙哉。

且夫陰陽之者,有名而無形,故數之可十,離之可百,散之可千,推之可萬,此之謂也。

黃帝曰,余聞天爲陽,地爲陰。日爲陽,月爲陰。三百六十五日成一歲,人亦應之。今聞三陰三陽,不應陰陽,其故何也。

岐伯曰,陰陽者,數之可十,離之可百,散之可千,推之可萬,萬之大,不可勝數也,然其要一也。

天覆地載,萬物方生也。未出地者,命曰陰處,名曰陰中之陰。則出地者,命曰陰中之陽。陽予之正,陰爲之主。 案,則,同財,才也。陽正陰主者,正之以氣,主之以身形。

故生因春,長因夏,收因秋,藏因冬。失常則天地四塞。

陰陽之變,其在人者,亦數之可散也。

黃帝曰,願聞三陰三陽之離合也。岐伯曰,

聖人南面而立,前曰廣明,后曰太衝。太衝之地,名曰少陰。少陰之上,名曰太陽。太陽根於至陰,結於命門,名曰陰中之陽。

案,南面而立者,正也。廣明,廣受陽光。太衝者大衝,衝,道也,經脈血氣趣陽之道也。地,基地,所發起者也,其在下爲少陰,其在上者太陽。楊注云,至陰,是腎少陰脈也,是陰之極,陽生之處,故曰至陰。太陽接至陰而起,故曰根於至陰。上行絡項,聚於目也。結,聚也。高按,楊失注之。至陰者,太陰也。此處少陰太陽云云者,無關經脈,而在陰陽之變也。且前已明言少陰之上名曰太陽,非乃根生而言其位也者明矣。又太陽結於命門,而命門者陰中之陽也。

中身而上,名曰廣明。廣明之下,名曰太陰。太陰之前,名曰陽明。陽明根起於厲兌,結於顙大,名曰陰中之陽。

案,少陰爲基地,其上有太陰。故南面而立,前上爲廣明,后上爲太陽,前下爲太陰,后下爲少陰。廣明太衝乃天地之運,三陰三陽是人體所應之名。借天地之運象,言人體之變動,取三陽三陰之分者,所謂亦數之可散也。後來泥之不化者,失之矣。

厥陰之表,名曰少陽。少陽根起於竅陰,結於窗籠,名曰陰中之少陽。

是故三陽之離合也,太陽爲關,陽明爲闔,少陽爲樞。三經者,不得相失,搏而勿傳,命曰一陽。

案,三經,綱常綱紀,義理法度,皆可言經,此謂三經卽關闔樞三者之法度。楊注曰,搏,相得也。傳,失所守也。高按,傳當作傅,同敷,鋪陳布散也,分也。搏而勿傅者,張而勿散也。又,此傅散與下文沉淪相對應。一陽者,陽也。又,關主啟閉,在陽爲太陽,主一身之表腠理,在陰爲太陰,主五藏之化輸布,故經文有“脾爲之使”。闔主納藏,在陽爲陽明,主納水穀,在陰爲厥陰,主藏血氣。樞主交通,在陽爲少陽,主斡旋表裏,在陰爲少陰,一切變化之根本,本經文卷第十九《知鍼石》篇云“腎治於裏”。

願聞三陰,岐伯曰,

外者爲陽,內者爲陰。然則中爲陰,其衝在下者,名曰太陰。太陰根起隱白,結於太倉,名曰陰中之陰。

案,外者向外,揚也。內者向內,納也。中有所守曰中。

太陰之後,名曰少陰。少陰根起於涌泉,結於廉泉,名曰少陰。

少陰之前,名曰厥陰。厥陰根起於大敦,結於玉英。陰之絕陽,名曰陰之絕陰。

是故三陰之離合也,太陰爲關,厥陰爲闔,少陰爲樞。

三經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沈,名曰一陰。

案,楊注曰,三陰之脈,搏聚而不偏沈,故得三陰同一用也。高按,此搏字當作摶爲勝,陽則言搏,陰則言摶。沈,沉沒無生氣,沉淪也。摶而勿沈者,聚而不殭也。經脈血氣,張而不散,聚而不殭,立于天地之閒一人,一陰陽也。

陰陽鍾鍾也,傳爲一周,氣裹形表而相成者也。 案,鍾鍾,聚也。傳爲一周,傳,當作傅,傅布也,無所不被也。一周,一全也,周,備也。

高按,岐伯所對曰三陽三陰,三陰之文義全似依經脈而言,與三陽文義不類,或乃多人補綴使然。 GOercxK29Xr/661/EjOlLGGRRhS+g/JDpVjKM7BYmK13fnDpvd/M0VI/h4JRZS7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