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陰陽雜說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是謂得道,見《素問》卷一第四《金匱真言論》。自黃帝問於岐伯曰人有四經至陰陽相過曰彈,見《素問》卷二第七《陰陽別論》。自凡痹至痹聚在脾,見《素問》卷十二第四十三《痹論》。自陰爭於內至末,見《素問·陰陽別論》。

黃帝問於岐伯曰,

天有八風,經有五風。八風發邪氣,經風觸五藏。邪氣發病。

案,經,經緯,常道。經有五風者,言東西南北中央之風,亦是四時時序寒暑之風氣,人可順之逆之,故其變常觸及藏府,人可調攝起居以應其變。天之八風者,天氣之統稱,雖或可逆料,然無可防備者,無所謂順逆,其變,人唯遭受之,故曰邪氣。

所謂得四時之脈者,春勝長夏,長夏勝冬,冬勝夏,夏勝秋,秋勝春,所謂得四時之勝也。

東風,生於春,病在肝,輸在頸項。

南方風,生於夏,病在心,輸在胷脅。

西方風,生於秋,病在肺,輸在肩背。

北方風,生於冬,病在腎,輸在腰股。

中央爲土,病在脾,輸在脊。(故精者身之本也。)

案,此乃經風觸五藏也。“故精者身之本也”一句位不當,詳見下文。

故春氣者病在頭,夏氣者病在藏,秋氣者病在肩背,冬氣者病在四支。

故春喜病鼽衄,夏喜病洞洩寒【中】,仲夏喜病胷脅,秋喜病風瘧,冬喜病痹厥。

案,原書脫一中字,今據日鈔本補,乃與下文相副。

故冬不按蹻,春不病鼽衄。

春不病頸項,夏不病洞洩寒中。

仲夏不病胷脅,秋不病風瘧。

秋不病肩背胷脅,冬不病痹厥飧洩。

案,按蹻,病須按蹻者。章首故字統領全文,依文法並省一則字,當如 【故冬不按蹻,則春不病鼽衄。】 又飧洩,今見日鈔本寫作飡洩。

(而汗出藏於凊者,至春不病溫。)

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風瘧。【而汗出,藏於凊者,至春不病溫。】【故精者,身之本也。】

案,而汗出兩句移至風瘧下,並移前文“故精者身之本也”一句於此,文義暢達。凊,寒也,藏於凊者,謂有藏於冬。或凊字乃精字之誤。可讀若 【而汗出,冬藏於精者,至春不病溫。】 暑而汗出,冬而藏精,春則不病。今見《素問·金匱眞言論》作“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於精者,春不病溫。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風瘧。”可參。

此平人脈,法地也。

案,應前文,所謂四時之脈之勝之病者,皆取法于地。地者,四時寒暑陰陽也。別于天風邪氣者也。

岐伯曰,陰中有陰,陽中有陽。

平旦至日中,天之陽,陽中之陽也。日中至昏,天之陽,陽中之陰也。

合夜至雞鳴,天之陰,陰中之陰也。雞鳴至平旦,天之陰,陰中之陽也。故人亦應之。

夫言人之陰陽,則外爲陽,內爲陰。

言人身之陰陽,則背爲陽,腹爲陰。

言人之身,五藏中之陰陽,則藏者爲陰,府者爲陽。

肺肝心脾腎,五藏皆爲陰。膽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六府皆爲陽。

所以欲知陰中之陰,而陽中之陽,何也。

爲冬病在陰,夏病在陽。春病在陰,秋病在陽。皆視其所在,爲施鍼石。

故背爲陽,陽中之陽,心也。背爲陽,陽中之陰,肺也。

腹爲陰,陰中之陰,腎也。腹爲陰,陰中之陽,肝也。腹爲陰,陰中之至陰,脾也。

案,依陰中之至陰,則闕陽中之至陽論,試爲加之曰,“背爲陽,陽中之極陽,血氣也。”生命之在于一元陽者,血氣也。極亦至也,極則反,有轉化之義,血氣者,正是生生變化之所在,通行四旁,走而不守,無所不在,又歸之於形,是爲極陽,故無其位,取象在背者,因於督脈也。五藏配五行有五位,以血氣行其閒爲至陽,如六爻之上,而可成象如彖。

此皆陰陽表裏,外內左右,雌雄上下相輸應也,故以應天之陰陽也。

案,楊注云,此五陰陽,氣相輸會,故曰合於天也。是。相輸應,輸字當重看。所謂相應者,不是遙相呼應,而是氣相輸會,此乃中醫系統論之最大生理基礎。無所輸會而遙相呼應者,往往是病理,如癌之遠處轉移,血氣之壞,惡氣失於約束,作星火燎原之勢,或無相輸會。

問曰,五藏應四時,有放乎。答曰,有。 案,放,方也。

東方青色,入通於肝,開竅於目,藏精於肝。

其病發驚駭。其味辛。其類草木。其畜雞。其穀麥。

其應四時,上爲歲星。是以春氣在頭也。

其音角。其數八。是以知病在筋也。其臭臊。

案,楊注云,肝味正酸而言辛者,於義不通。有云,金剋木爲妻,故肝有辛氣。又云,春當歲星。古人以東方春季木應歲星,南方火曰熒惑星,中央土曰鎮星,西方金曰太白星,北方水曰辰星,各星又分別稱之爲木精火精土精金精水精,熒惑又寫作螢或,太白又或寫作大白。高按,依照下文文例,是以知病在筋也七字位似不當,當在春氣在頭也下。又,楊注,金剋木,肝有辛氣,今見日鈔本分別寫作金刻木,肝有亲氣。

赤色入通於心,開竅於耳,藏精於心。

故病在五藏。其味苦酸。其類火。其畜羊。其穀黍。

其應四時,其星上爲熒惑。以知病在脈也。

其音徵。其數七。其臭焦。

案,楊注引《九卷》云,心氣通舌。舌旣非竅,通於耳。後七字應是楊氏語。楊注又云,心有七孔三毛,盛精汁三合。又云,心爲五藏主,不得受於外邪,受外邪則五藏皆病也。又云,酸爲苦母,並母言之,故有苦酸。又引《九卷》云,黃黍味辛。苦味剋辛,仍金火相濟,故幷言之。亦楊氏之引申也,剋字鈔本寫作刻。

黃色入通於脾胃,開竅於口,藏精於脾。

故病在於舌本。其味甘。其類土。其畜牛。其穀稷。

其應四時,上爲鎭星。故知病在肉也。

其音宮。其數五。其臭香。

案,楊注云,五色皆自通藏,不言其府,此言府者,以胃爲四藏資糧,故兼言也。高按,藏府者脾胃肝膽關係至爲密切,況且脾爲胃行其津液,又居中土,故脾胃實乃一體。藏府之合,至高至下,至深至表,至剛至柔,若肺之華蓋合大腸之極下。腎藏元精而主命門乃身之至內藏者,合膀胱太陽之最表。若肝木之柔順合將軍膽之至剛。若心火與小腸者,則心爲火之中心,合小腸之運化推動。若脾胃者,以脾之布散合胃之受納之海也。

白色入通於肺,開竅於鼻,藏精於肺。

故病在於背。其味辛。其類金。其畜馬。其穀稻。

其應四時,上爲大白星。故知病在皮毛。

其音商。其數九。其臭腥。

案,楊注引《九卷》云,粳米味甘,黍味辛。

黑色入通於腎,開竅於二陰,藏精於腎。

病在於谿谷。其味鹹。其類水。其畜豕。其穀豆。

其應四時,上爲辰星。以知病在骨。

其音羽。其數六。其臭腐。

案,楊注云,肉之大會爲谷,小會爲谿。肉分之閒,谿谷之會,腎閒動氣爲原氣,在谿谷閒,故冬病在也。高按,本書楊注谿谷之會,谷誤作骨,今據日鈔本改,今整理本編者失察。

岐伯曰,善爲脈者,謹察五藏六府逆順,陰陽表裏雌雄之紀,藏之心意,合之於精。【察】非其人勿教,非其人勿授,是謂得道。

案,今見日鈔本,非字傍注一察字,可補,今存之。

黃帝問於岐伯曰,

人有四經十二順,四經應四時,十二順應十二月,十二月應十二脈。

案,經者,常也,經綸也,經營也,亦順也。四時者天之寒暑也,于人則四時經營於溫涼寒熱者也。順者,理也,循也,行也,承也,治也,亦經也。四時寒暑經營之外,又有月月治理調攝之宜,此謂經也,順也,若人以調十二脈而求全身者也。人以四經十二脈順應四時十二月。楊注云,四經,謂四時經脈也。十二順,謂六陰爻六陽爻相順者也。

脈有陰陽,知陽者知陰,知陰者知陽。凡陽有五,五五二十五陽。

案,此五五之數不知所云,各注牽強。楊注云,妙知人迎之變,卽懸識氣口。於氣口之動,亦達人迎。其乃以此句脈之陰陽辨爲人迎氣口。

所謂陰者眞藏,其見則爲敗,敗必死。所謂陽者,胃胞之陰陽。

案,胃胞,他本作胃脘,皆可疑,作胃脈則略安,胃脈陰陽意指脈之胃氣之變化者。眞藏脈獨見者病不治,故五藏脈氣必和胃脈而成,故曰,

別於陽者,知病之處。別於陰者,知死生之期。

案,知病之處者,可診病也,此陽當爲可診察之脈,古人察脈不獨在氣口,計有五處也,曰人迎,曰左右氣口,曰左右趺陽脈也。加之五藏脈氣之和于胃氣,則與上文五五之數合。陽者察脈象,陰者知藏府。楊注,陽,胃氣也。

三陽在頭,三陰在手,所謂一也。

案,楊注云,三陽行胃人迎之脈,在頭。三陰行太陰寸口之脈,在手也。

別於陽者,知病忌時。別於陰者,知死生之期。

謹熟陰陽,無與衆謀。

所謂陰陽者,去者爲陰,至者爲陽。動者爲陽,靜爲陰。數者爲陽,遲者爲陰。

凡持眞藏之脈者,肝至懸絕九日死,心至懸絕九日死,肺至懸絕十日死,腎至懸絕五日死,脾至懸絕四日死。

問曰,二陽之病發,心痹,有不得隱曲,女子不月,其傳爲風消。其傳爲息賁三日者,死,不治。

案,其傳爲風消,今整理本脫此五字一句。楊注以二陽爲陽明,則心痹之心當以胃爲著,不得曲隱,及不月,風消,息賁諸病,皆與胃府相關。楊注云,隱曲,大小便。風消,謂風熱病消骨肉也。息賁,賁,膈也,爲隔息也。

曰,三陽爲病,發寒熱,下爲癕腫,及爲痿厥,喘悁,其傳爲索澤,其傳爲頹疝。

案,楊注以爲三陽乃謂手足太陽脈。並云,悁,季綿反,憂患也。索,奪也。憂恚不已,傳爲奪人色潤澤也。又,喘悁,《素問》作腨㾓。腨,市兗切,腓腸也,脛也。㾓,骨節疼也,骨酸也,王冰注解爲痠痛。

曰,一陽發病,少氣,喜欬,喜洩,傳爲心瘛,其傳爲隔。

案,心瘛,瘛,同掣,又同癡。高按,于筋脈爲掣如瘛瘲,于心則言癡也。癡者,神思不足,故亦病也(《說文解字繋傳》鍇曰)。楊注云,一陽,少陽也。手少陽三焦脈也,足少陽膽脈也。又云,隔,塞也。

二陽一陰發病,生驚駭,背痛,喜噫,喜欠,名曰風厥。

二陰一陽發病,喜脹,心滿,喜氣。

三陽三陰發病,爲偏枯,痿易,四支不舉。

案,此段數陽數陰其義難明,楊氏以之論陽明少陽等者,所述病症有不可解處。楊注以爲一陰謂手足厥陰脈。又,高按,此處心滿,與前文心瘛之心不同,此以胃以中心爲心,前者乃謂心藏之心,古文常若此,當有所辨。

鼓一陽曰鈎,曰鼓,一陰曰毛。

鼓陽勝隱,曰弦。鼓陽至而絕,曰石。

陰陽相過,曰彈。 案,此皆脈法。

凡痹之客五藏者,肺痹者,煩則滿,喘而歐。

心痹者,不通,煩則下鼓,暴上氣而喘,嗌乾喜噫,厥氣上則恐。

肝痹者,夜臥則驚,多飲,數小便,上爲演壞。

案,楊注云,演當涎,謂涎流壞中心也。平按,演壞《素問》作引如懷。高按,演,同引。壞懷古字通(《讀書雜誌》王氏按)。懷,念思傷愍曰懷,胷臆曰懷。引懷,心中不安。

腎痹者,善脹,尻以伐踵,脊以伐項。

案,伐者,害也,征也,敗也,取也,引申爲牽連累及。謂尻病累及足,脊病累及項也。

脾痹者,四支懈惰,發欬,歐汁,上爲大寒。

大腸痹者,數飲,出而不得,中氣喘爭,時發飧洩。

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兩髀若沃以湯,濇於小便,上爲清涕。

案,今見日鈔本,少腹寫作少腸,沃以湯寫作沷次陽。高按,沷,音發,寒也(《玉篇》),或作冹。木玄虛《海賦》“決陂潢而相沷”,注云,沷,灌也(《文選》卷第十二)。次,舍也,又居舍之處亦謂之次。《春秋左傳·莊公》云,“凡師一宿爲舍,再宿爲信,過信爲次。”《國語·魯語》“五刑三次”,韋昭注云,次,處也,三處,野朝市也。故而此處讀若【 胞痹者,小腸膀胱,按之兩髀若沷次,陽濇於小便,上爲清涕。 】文義暢達,古人論痹多以寒,陽因寒而濇,巢氏《源候論》卷六云,“水行小腸,入胞爲小便。”存一說。

陰氣者,靜則神藏,躁則消亡。

飲食自倍,腸胃乃傷。 案,自,用也(《廣韻》),已也(《集韻》)。

淫氣喘息,痹聚在肺。淫氣憂思,痹聚在心。淫氣歐唾,痹聚在腎。淫氣渴乏,痹聚在肝。淫氣飢絕,痹聚在胃。淫氣雍塞,痹聚在脾。

案,淫氣,病也。痹,亦病也,閉也。痹,從畀,畀,予也。聚,會也,湊也,著也,居也。痹聚者,謂病閉所著也。渴乏之渴,非口渴之渴,渴有急義,有不足之義,又竭(乾涸)也,渴乏者即乏也。飢絕者,無飢也,不知飢餓。又,渴乏,今見日鈔本寫作濁乏,其下楊注寫作渴乏。濁,不清也,亂也,汙也。又,濁病,濁病赤多屬熱,亦有日久精竭,陽虛不及化者,多屬寒。亦有敗精溼熱,釀成腐化變白而屬熱者(《醫宗金鑒》)。

陰爭於內,陽擾於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則動肺,使人喘喝。

案,陰爲內主,欲外而不欲自爭于內。陽爲外主,欲內而不欲自擾于外。今各自爭擾,兩不相和,故曰逆。魄汗乃是魄與汗,魄者藏於肺以言藏言內陰,汗者發於表以言府言外陽。

陰之所生,和本曰味。是故剛與剛,陽氣破散,陰氣乃消亡。淖則剛柔不和,經氣乃絕。

案,味,和也。淖,濡甚也。濡甚者,兩陰相泥也。剛者陽也。剛與剛幷則氣散。陰與陰淖則經絕。剛柔失和也。重陽則陽破陰消,重陰則陽失布而經氣絕。剛,日鈔本寫作㓻。

岐伯曰,所謂生陽死陰者,肝之心謂之生陽,心之肺謂之死陰,肺之腎謂之重陰,腎之脾謂之辟陰,死,不治。

案,生,助也,益也。死,伐也,害也。之,往也,適也,至也。重者,加也。辟陰,辟,開也,橫也,任由其辟疆裂土。辟陰之陰,腎水之病也。死不治者,腎病之水橫,而脾土弱不能爲制者,不治。

故云,肝病加于心者,易致陽亢。心病加于肺者,多使陰竭。

肺病及腎者,見陰盛之候。腎病犯脾,則曰不治。

結陽者,腫四支。結陰者,便血一升,再結二升,三結三升。

陰陽結者,鍼。多陰少陽,曰石水,少腹腫。

案,多陰少陽,楊注以爲多字當作少。恐失之。下文有三陰結謂之水。下文之三陽結、二陽結、三陰結之三二三者,乃言多寡而非確指,更非太陰太陽經也。一陰一陽結者亦類。言喉痹者,乃舉例言之,或可謂太陰肺與太陽膀胱,或可謂少陰腎與少陽膽或三焦也。不言二陽二陰,三陽一陰者,變化衆多不能盡言。

三陽結,謂之消。二陽結,謂之隔。三陰結,謂之水。一陰一陽結,謂 之喉痹。陰(搏)【摶】陽別,謂之有子。陰陽虛,腸辟。

案,搏,今整理本編者以爲作摶字義勝,是也。此章論結聚之病。陰摶陽別,楊注云,陰脈聚,陽脈不聚也。陰有所摶而陽別不爭,可謂有子。別者,在此有順從之義,言別不言順者,以陽無順陰故也。別,又辨也。陽有所辨也,無相爭相離,故云有子。又,下文之言陰陽俱搏者,三二一之數,皆言其多寡而不當以經絡之位言也,故用俱字。

死陰之屬,不過三日而死。生陽之屬,不過四日而已。

陽加於陰,謂之汗。陰虛陽搏,謂之崩。

三陰俱搏,三十日,夜半死。

二陰俱搏,十五日,夕【時】死。

一陰俱搏,十日,平旦死。

三陽俱搏,且鼓,三日死。

三陽三陰俱搏,心腹滿,發盡,不得隱曲,五日死。

二陽俱搏,募病溫,死不治,不過十日,死。 案,楊注云,陽明之氣皆聚,則陽明募病。有本爲幕也。平按,《素問》募作其。 WzlVpakCojcT1zjw3+KK8CyfW4xusg4vVgJiiW3Z6xuouaN0mGBRWjOu/8Zu5DX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