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按:此篇見《素問》卷一第三《生氣通天論》。
黃帝問於岐伯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也,本於陰陽,天地之閒,六合之內,其氣九州,九竅,五藏十二節,皆通于天氣。其生在其氣三,謂數犯此者,則邪氣傷人。此壽之本。
案,其生在其氣三者,上文言生之本在於陰陽二氣,則人之生卽人之不病者,更在於天地人三氣之和合也,卽所謂通也者。天地寒暑陰陽之生生集中在於天地人,此三者之外有所來犯者,必爲賊邪。壽之永夭之本在於此也。他本作其生五其氣三者,恐乃道家語也。
蒼天之氣清靜,則志意治。
夫順之則陽氣固,雖有賊邪,弗能害也,此因時之序也。
案,時序者寒暑陰陽之交替也。志意治而後能順時序。《毛詩·黍離》傳曰,“尊而君之則稱皇天,元氣廣大則稱昊天,仁覆閔下則稱旻天,自上降鑒則稱上天,據遠視之蒼蒼然則稱蒼天。”
故聖人(搏)【摶】精神,或服天氣,通神明。
案,或,語助辭。摶精神卽志意治,服天氣卽順天氣,故能通神明,達于神明,卽能因循寒暑四時之序,通達于生之本也。
氣失之則內閉九竅,外壅肌肉,衞氣散解。此謂自傷,氣之削也。
案,失者散解,及削,皆與摶相對,傷由己之不摶精神,故謂自傷。自不攝身也。此言血氣一失,則在內者九竅閉塞,無所運化也,在外則肌肉壅滯,失所榮布也。衞氣則既失所由,又失其所之(用),故散解也。此皆失于調攝而起病,乃人自有所傷也(正虛者也)。
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行,獨壽不章,故天運當以日光明。是故陽因上而衞外者也。
案,《春秋繁露·循天之道》云,“得天地泰者,其壽引而長,不得天地泰者,其壽傷而短。短長之質,人之所由受於天也。是故壽有短長,養有得失,及至其末之,大卒而必讎,於此莫之得離。故壽之爲言,猶讎也。”高按,天地泰者,陰陽泰也,今陽失其行,陰陽不相讎,故言獨也。
因於寒,志欲如連樞,起居如驚,神氣乃浮。
案,因於寒者,陽虛生寒,或中寒遏陽。志,志意也。如,往也。連樞,連者,合也,及也,續也,還也,屬也。樞,本也,樞要也。《淮南鴻烈解·原道訓》“經營四隅,還反於樞。”浮,輕也,物在水上曰浮,不相與也,無所主也。驚,神動而興。因於寒,天氣失其清靜,志意不治,失其所主,故欲往連樞,神氣乃浮,起居如有驚。驚亦浮也。
因於暑,汗,煩則喘喝,靜則多言,體若燔炭,汗出如散。
案,楊注云,汗如沐浴,汗出不作珠,故曰如散也。高按,散,離而不聚曰散。散,又音義同糝,糝,碎米也,又䵒或
,相黏
也(《釋名》)。
因於溼,首如裹攘,大筋濡短,小筋施長,施長者爲痿。
案,今見《素問》作“首如裹溼熱不攘”,多出溼熱之名,與上下文不類。高按,古人攘與囊往往互借。裹攘者,裹囊也。
因陽氣爲腫,四維相代,陽氣而竭。
案,因陽氣病而腫,以致於四維相代者,陽氣竭也。四維,四支,或四大關節連接處,卽肘膝,或肩髖關節也。相代者,謂先後相繼也。而,猶乃也。陽氣者,肺氣,脾腎之陽,心陽,皆可謂之陽氣,肺氣之虛,脾腎陽虛,心陽之虧皆可令人腫四支。統而言之,陽氣者,血氣也。無論病起虛實,以致於四維相代者,血氣乃竭矣。古人重陽氣。
陽氣者,煩勞則張,精絕辟積,於夏使人前厥,目盲不可以視,耳閉不可以聽,潰潰乎若壞都,滑滑不止。
案,此言陽氣勞傷,變證蜂起,勢不可止。辟積,即襞積,其義委頓。楊注,辟疊停廢之謂也。潰,音繪,散壞亂流皆可言潰。滑,音骨,亦混亂之謂也。潰潰,滑滑,皆言其散壞混亂之勢不可止。都,大也。壞都者,凡健大之物一旦散壞,其勢往往不止,人歎大勢去矣者,若此。
陽氣大怒,則形氣而絕,血宛於上,使前厥,有傷於筋,縱,其若不容,而出汗偏阻,使人偏枯。
案,怒,奮也。而絕,乃絕。若,如也,此非設詞。容,收容,有所約束,有所涵養也。其若不容者,有如失容也。故筋下當斷,縱字成句。楊注云,阻,壞也。高按,阻,隔也,艱險也,或通沮,沮,敗壞也。此句以出汗偏阻義勝。
汗出見溼,乃生痤疽。
案,見,被也,受也。楊注云,痤,癰之類,然小也,俗謂癤子。久壅陷骨者爲痤疽也。平按《素問》疽作疿。
膏粱之變,足生大釘,受如持虛。
案,受如持虛者,楊注云,如持虛器受物,言易得也。又,偏枯痤疽大釘者,乃陽氣大怒之變也。
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開闔不得,寒氣從之,乃生大僂。
案,無形者精,有形者柔。開闔,不獨言腠理之開闔,亦言精神血氣之動靜也。寒氣從之,從,隨之也。楊注云,寒邪入已,客於腰脊,以尻代踵,故曰大僂。僂,曲也,力矩反。
陷脈爲瘻,流連肉腠。 案,陷,破也,壞也,害也。
輸氣化薄,傳爲善畏,乃爲驚駭。
案,輸氣化薄者,輸化薄也。陽氣開闔不得則輸化無力,精柔不足,故見善畏驚駭。薄,弱也,少也。傳,及也,至也,亦變也。
營氣不順,逆於肉理,乃生癕腫。
魄汗不盡,形弱而氣爍,穴輸已閉,發爲風瘧,故風者,百病之始也。
案,陽氣失於開闔而見諸病。
清靜則肉腠閉距,雖有大風苛毒,弗之能客,此因時之序也。
案,距,雞距。亦閉也,起也,大也。可引申爲雄健有力。
故人病久則傳化,上下不幷,良醫弗爲。
案,依上下文義,病久傳化乃惡化也,非轉良也,上下不幷者,陰陽無所交爭也,正虛已極,此正病久傳化之義,良醫弗爲者,良醫知不可爲而不爲也,若非良醫,枉作算計。
故陽蓄積病死,而陽氣當隔,隔者當寫,不亟正治,旦乃敗亡。
案,故陽蓄積【則】病死,疑脫一則字。陽氣當隔,當,值也,橫居曰當,如虎狼當道。隔者當寫,當,應當,合也。
故陽氣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陽氣已虛,氣門乃開,是故暮而收距,毋擾筋骨,毋見霧露。反此三時,形乃困薄。
案,收距,卽上文之閉距。薄,迫也,逼仄也。
岐伯曰,陰者,藏精而極起者也。陽者,衞外而爲固者也。
案,極起者,極高也。如《易》之泰,之旣濟,陰乃極起也。
陰不勝其陽,則其脈流薄,疾幷乃狂。 案,薄,急也。
陽不勝其陰,【則】五藏氣爭,九竅不通。
案,勝,任也,舉也,堪也。勝負多寡之對也。前句乃狂病之機。薄者,輕薄慓疾,言脈中陽氣過於陰精,陰虛也。幷者爭也,慓陽與虛陰驟然相爭,故使人發狂。幷,兩分者方可言幷,雖言相爭,于陰陽而言,亦是相離。
後句乃氣虛血瘀痰阻之機,五藏氣爭者,五藏藏精爲陰所主,各使陽氣通其竅道,今陽氣不勝,則必爭矣,爭而不得必有所不通,或血或痰必成有形。脫一則字。
是以聖人陳陰陽筋脈,和同骨髓,堅固氣血,皆順如是,則外內調和,邪不能容,耳目聰明,氣立如故。
案,陳陰陽筋脈,陰陽,謂天地寒暑四時之正氣,卽下文外內調和之外。陳,布也,張也。和同堅固互文。又,堅固,能容,今見日鈔本分別寫作堅同,能客。《素問》作“邪不能害”。害,古省文寫作
,容客害形近,作害者義略勝,可參。同,和合統一曰同。又,氣立如故,故,舊也,常也,對應前文潰潰乎若壞都,滑滑不止。
風客淫氣,精乃亡,邪傷肝。 案,此因於風淫。
因而飽食,筋脈橫解,腸澼爲痔。
因而一飲,則逆氣。
因而強力,腎氣乃傷,高骨乃壞。【故強不能,陰氣乃絕。
凡陰陽之要,陰密陽固,因而和之,是爲聖度。
而兩者不和,若春無秋,若冬無夏,陰陽離決,精氣乃絕。】
案,故強者,旣往平素之強也。和之,卽上文之和同。陰氣乃絕,精氣乃絕,對應上文精乃亡。此皆風淫既病而不知調攝者也。
(凡陰陽之要,陰密陽固,而兩者不和,若春無秋,若冬無夏,因而和之,是爲聖度。故強不能,陰氣乃絕。)
案,()中此章經文在高骨乃壞之下,不暢,試讀如上之【】內,則略安,今移之。
因於露風,乃生寒熱。 案,此因於露風,露,見也,被也,冒也。
是以春傷於風,邪氣流連,乃爲洞洩。
夏傷於暑,秋爲痎瘧。
秋傷於溼,氣上逆而欬,發爲痿厥。(陰陽離決,精氣乃絕。)
冬傷於寒,春乃病熱。
四時之氣爭,傷五藏也。
案,風爲百病之長,故風淫者其氣過甚,露風者人有不足,皆可爲病也。又,陰陽離決精氣乃絕,八字位置于文義略不安,故前移之【】中。
陰之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官,陽在五味。
案,陰之生本在五味者,言陰精之生在五味之補養。陰之五官者五藏也,或作五宮,其陽在五味,陽,言變化也,陽又養也,即五藏之變化生養亦在五味也。
是故味過酸,肝氣以津,肺氣乃絕。
案,以,語助詞,肝氣以津者,肝氣津也,如下文脾氣濡。津,水液謂津,酸味走肝,肝本剛強,今過酸而津,失其調達,病也。肺氣乃絕者,肺氣絕也,失其輸布。《千金要方》卷七十九五藏不可食忌法云,多食酸則皮槁而毛夭。可參看。
味過於鹹,則大骨氣勞,短肌氣抑。
案,大骨,可堪大用之骨,若腰膝者皆是。鹹助骨氣,今過之則勞。勞亦過也,耗散也。骨氣肌氣,若胃氣,謂骨之用,肌之用,胃之用也。又,大骨氣者亦謂腎氣,腎氣勞則腎水重濁不升,則肌肉所附之筋攣縮,肌肉收,氣無揚故抑。脾主肌肉,今腎氣勞,脾氣亦虛也。
味過【於】苦,心氣喘滿,色黑,腎不衞。
案,黑,火焦之色,亦腎水之色。心氣滿於上則腎不能納下,心火熾動則水不能濟上。衞者,護助也。又,今見日鈔本有於字。
味過於甘,脾氣濡,胃氣乃厚。
案,濡,緩耎不健。厚,積重難去。生痰也,增肥也。
味過於辛,筋脈沮弛,精神乃英。
案,英,華而不實曰英,又音映,飾也。又,英英,白雲皃。精神乃英者,言其浮華,非眞精神也,或言神氣外洩皃。楊注云,神氣英盛,浮散無用也。得之。
是故謹和五味,則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則氣骨以精,謹道如法,長有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