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調食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皆辛,見《靈樞》卷八第五十六《五味》篇,又見《甲乙經》卷六第九,惟編次前後稍異。自肝色青至五味所宜,見《素問》卷七第二十二《藏氣法時論》。自黃帝問少俞曰至走肉矣,見《靈樞》卷九第六十三《五味論》。自五味【所入】至末,見《靈樞》卷十二第七十八《九鍼論》,又見《素問》卷七第二十三《宣明五氣》篇。

黃帝曰,願聞穀氣有五味,其入五藏,分別奈何。

伯高曰,胃者,五藏六府之海也。水穀皆入於胃,五藏六府皆稟於胃。

五味各走其所喜。穀味酸,先走肝。

穀味苦,先走心。穀味甘,先走脾。

穀味辛,先走肺。穀味鹹,先走腎。

穀氣津液已行,營衞大通,乃化糟粕,以次傳下。

案,穀,謂食也。先,《說文》段注曰,前進也。《呂氏春秋·季春紀·先己》“五帝先道而後德”,高誘注曰,先,猶尚也。《荀子·修身》“以善先人者謂之教”,楊倞注曰,先,謂首唱也。高按,先,優先,主者在先,導引也。先走肝者,主走肝,導引入肝也。

黃帝曰,營衞之行奈何。

伯高曰,穀始入於胃,其精微者,先出於胃,之兩焦,以旣五藏,別出,兩行於營衞之道。

案,先出於胃,是插入語,謂精微之生發出處。之兩焦與別行營衞並列無先後也,別,分也,另也。兩行卽並行,同行也。故云,精微者,血氣也。湊於藏府以成藏府之氣血,行於營衞以成營衞之名。又,旣,他本或作漑,不錯。旣者,畢也,已也,終也,盡也。又,旣音義同餼,有賜食,饋餉之義。漑者,灌也,注也,又通瀣,氣也。故而,經文旣字可不改爲漑。

其大氣之(搏)【摶】而不行者,積於胷中,命曰氣海。

案,摶,本書原文及楊注均作搏,非。不行,不泆散也。楊注云,搏,謗各反,聚也。穀化爲氣,計有四道。精微營衞以爲二道。化爲糟粕及濁氣并尿,其與精下傳,復爲一道。(搏)【摶】而不行,積於胷中,名氣海,以爲呼吸,復爲一道。合爲四道也。

出於肺,循喉嚨,故呼則出,吸則入,天之精氣,其大數常出三入一。

案,摶積於胷而不行之氣海,與出入呼吸之天之精氣,當是兩別。天之精氣,乃言天地之閒供人呼吸之氣也,呼吸出入之閒,約四分之一受用。又,出於肺者,主于肺也。

故穀不入,半日則氣衰,一日則氣少矣。

案,疑故穀不入上有脫文,以明穀氣與氣海宗氣之相依存者。又,答語至此,與問若不相對,卻可以啟下文。

黃帝曰,榖之五味,可得聞乎。伯高曰,請盡言之,

五穀,粳米飯甘,麻酸,大豆鹹,麥苦,黃黍辛。

五菓,棗甘,李酸,栗鹹,杏苦,桃辛。

五畜,牛甘,犬酸,豬鹹,羊苦,雞辛。

五菜,葵甘,韭酸,藿鹹,薤苦,葱辛。

案,葱,原書作蔥,今見日鈔本寫作䓗。韭,寫作韮。下同。楊注云,五穀五畜五菓五菜,用之充飢則謂之食,以其療病則謂之藥。是以脾病宜食粳米,卽其藥也,用充飢虛,卽爲食也。故但是入口資身之物,例皆若是。此穀畜菓菜等二十物,乃是五行五性之味,藏府血氣之本也,充虛接氣,莫大於茲,奉性養生,不可斯須離也。黃帝並依五行相配,相剋相生各入藏府,以爲和性之道也。案《神農》及《名醫本草》左右不同,各依其本,具錄注之,冀其學者量而取用也。

五色,黃色宜甘,青色宜酸,黑色宜鹹,赤色宜苦,白色宜辛。

案,宜,事也,宜其事也。又宜者,適也,得其所也,當也。有所助益亦可謂宜。五色宜於五味。下文各有所宜者,各有所事,各有所當也。

凡此五者,各有所宜。所言五宜者,

脾病者,宜食粳米飯,牛肉,棗,葵。

心病者,宜食麥,羊肉,杏,薤。

腎病者,宜食大豆黃卷,豬肉,栗,藿。

肝病者,宜食麻,犬肉,李,韭。

肺病者,宜食黃黍,雞肉,桃,葱。

五禁,肝病禁辛,心病禁鹹,脾病禁酸,腎病禁甘,肺病禁苦。

肝色青,宜食甘。粳米飯,牛肉,棗,皆甘。

心色赤,宜食酸。犬肉,李,皆酸。

脾色黃,宜食鹹。大豆,豕肉,栗,皆鹹。

肺色白,宜食苦。麥,羊肉,杏,皆苦。

腎色黑,宜食辛。黃黍,雞肉,桃,皆辛。

辛散,酸收,甘緩,苦堅,鹹濡。

毒藥攻邪,五穀爲養,五菓爲助,五畜爲益,五菜爲埤,氣味合而服之,以養精益氣。

此五味者,有辛酸甘苦鹹,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緩,或堅,或濡,四時五藏病,五味所宜。

案,埤,附也,增也,厚也。墻高曰垣,低曰埤。

黃帝問少俞曰,五味之入於口也,各有所走,各有所病。

案,走者,趣也,嚮也,又去之也,動也,走而耗散,傷也。卽各有所趨向,且各有所動,故各有所病者也。

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

案,多食則傷及宗筋。楊注云,癃,力中反,淋也,篆字癃也。

鹹走血,多食之,令人渴。

案,多食則走耗血液,故渴。

辛走氣,多食之,令人洞心。

案,楊注云,洞,大貢反,心氣流洩疾。高按,洞心,心又胃也,洞心者胃氣開也。辛走氣者,食之動胃氣也。

苦走骨,多食之,令人變歐。

案,多苦則走耗腎精及于傷骨,令人變僂也。僂歐一聲之轉,音近而誤。或當作苦走心(亦胃也),走洩胃氣而令人歐也。又,走骨而變歐者,本篇經文另有所解。又,今見日鈔本歐寫作嘔。平按,《靈樞》歐作嘔,下同。

甘走肉,多食之,令人心悗。

案,此心悗則言心藏也。甘易生痰,多則阻絡故心悗。或,甘緩傷肉則力不從心,故動則心悗。

余知其然也,不知其何由,願聞其故。

少俞對曰,酸入胃,其氣濇以收,上之兩焦,弗能出入也。不出則留於胃中,胃中和溫,卽下注膀胱。膀胱之胞薄以濡,得酸卽縮卷,約而不通,水道不通,故癃。

陰者,積筋之所終也,故酸入走筋。

案,楊注云,人陰器,一身諸筋終聚之處,故酸入走於此陰器。高按,積,聚也。陰爲宗筋,宗綜通,綜者,總聚也。

黃帝曰,鹹走血,多食之令人渴,何也。

少俞曰,鹹入於胃,其氣上走中焦,注於脈,則血氣走之,血與鹹相得則血涘。血涘則胃汁注之,注之則胃中竭,竭則咽路焦,故舌乾善渴。

血脈者,中焦之道也,故鹹入而走血矣。

案,楊注云,腎主於骨,鹹味走骨,言走血者,以血爲水也。鹹味之氣走於中焦血脈之中,以鹹與血相得,卽澁而不中,胃汁注之,因卽胃中枯竭,咽焦舌乾,所以渴也。咽爲下食,又通於涎,故爲路也。涘,音俟,水厓,【水】義當凝也。高按,腎主水而主血也,鹹入胃注脈而走血氣,血氣者以腎水爲源,故鹹多則渴。又,今見日鈔本,經文咽路焦,焦寫作燋。經文涘字,注字,及竭字之下三處,均爲重文符,依文法,竭則咽路焦,當作胃中竭則咽路焦。注文義當凝也上多一水字。

黃帝曰,辛走氣,多食之令人洞心,何也。

少俞曰,辛入於胃,其氣走於上焦。上焦者,受氣而營諸陽者也。薑韭之氣薰之,營衞之氣不時受之,久留心下,故洞心。

辛者,與氣俱行,故辛入而與汗俱出矣。

案,楊注云,洞,通洩也。辛氣慓悍,走於上焦,上焦衞氣行於脈外,營腠理諸陽。又云,辛走衞氣,即與衞氣俱行,故辛入胃卽與衞氣汗俱出也。

黃帝曰,苦走骨,多食之令人變歐,何也。

案,骨字,今整理本誤作胃。

少俞曰,苦入於胃,五穀之氣皆不能勝苦,苦入,下管三焦之道,皆閉而不通,故變歐。

齒者,骨之所終也,故苦入而走骨。故入而復出,知其走骨。

案,楊注云,苦是火味,計其走血以取資骨令堅,故苦走骨也。苦味堅強,五穀之氣不能勝之,故入三焦,則營衞不通,下焦復約,所以食之還出,名曰變歐也。又云,齒爲骨餘,以楊枝苦物資齒,則齒鮮好,故知苦走骨。又云,人食苦物,入咽還出,故知走骨而出歐也。高按,經文苦入下管三焦之道,入,猶深入也。苦入當絕句,下管三焦之道,此管不與上脘中脘下脘之脘字通,管,理事也,籥也,控也,約束也。又,楊注以楊枝苦物資齒,今檢手邊書籍,《外臺秘要》載有以白楊嫩枝療口瘡方,《千金方》有以白楊葉治蟲齒方,及以黒羖羊脂治疳蟲蝕齒根方。檢本草諸書,以白楊枝葉療傷者多,以羊脂滋補者多,楊注言資齒,經文五畜云羊苦,楊枝或當作羊脂義勝。

黃帝曰,甘走肉,多食之令人心悗,何也。

少俞曰,甘入於胃,其氣弱少,不能上於上焦,而與穀留於胃中。甘者,令人柔潤者也,胃柔則緩,緩則蟲動,蟲動則令人心悗。

其氣外通於肉,故曰甘入走肉矣。

案,楊注云,蟲動者,穀蟲動也,穀蟲動以撓心,故令心悗。悗音悶。又,今見日鈔本蟲字寫作䖝。

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甘入脾,鹹入腎,淡入胃,是謂五味。

案,楊注云,五味各入其藏。甘味二種,甘與淡也。穀入於胃,變爲甘味,未成曰淡,屬其在於胃,已成爲甘,走入於脾也。

五走,酸走筋,辛走氣,苦走血,鹹走骨,甘走肉,是謂五走。

案,五走對五入,入者趣之也,有所加也。走,害也,多也,去也,有所傷也。

五裁,病在筋,無食酸。病在氣,無食辛。病在骨,無食鹹。病在血,無食苦。病在肉,無食甘。

口嗜而欲食之,不可多也,必自裁也,命曰五裁。 WzlVpakCojcT1zjw3+KK8CyfW4xusg4vVgJiiW3Z6xuouaN0mGBRWjOu/8Zu5DX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