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针刺感知与反馈

经络、穴位的研究持续了很多年,致力于此的医学家们皓首穷经,始终不能找到经络的物质基础。“穴”为深陷之处,在人体表可以摸到的深陷部位多为肌肉间隙,是血管、神经最容易通过的地方,也是感受器较集中的部位。在穴位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很多有意义的结构,如穴位的部位感受器和游离神经末梢密度大于不是穴位的部位。感受器和游离神经末梢的分布特点在针刺操作时起到重要感知反馈作用,针刺过程中的酸、胀、重、麻不正是感觉系统所感知的吗?既然感受器和游离神经末梢是感觉终端,那么集中的感受器和游离神经末梢就是反馈内外环境信息的重要结构。

人体的宏观调控存在功能系统和结构系统。功能系统是具有相同或相似功能的区域或部位的总和,结构系统是血管、神经、器官等有形结构综合支配和营养供应的区域。同一条经络的感受器和游离神经末梢可能具有相同的反馈神经元或大脑皮质反射区,会产生相似或相同的作用,是功能系统。就像卫生系统一样,由国家到地方,每级都有自己的卫生机构,每级卫生机构的行政权限又归这一级政府,是结构系统,平时看不到各级卫生机构之间的隶属关系,当重大卫生事件出现时,则会表现出各级卫生机构之间的明显职能隶属关系。交通系统、政法系统等也是一样的。结合人体想想,是不是像感觉系统一样,每个部位的感知分属不同的神经,每条神经都有不同的功能,但不同部位或不同症状出现时,神经归属可能是同一神经元,更可能是同一大脑皮质。我们看到的临床症状不一定是局部问题表现出来的,更可能是同一功能单位的其他部位问题反馈而来的,找到引起现有症状的原因,应该属于治本的治疗方式了。根据反馈干预程度的不同,选取不同的穴位刺激,又会产生不同的干预效果。针刺反馈的同源效应通过经络的形式表达出来,更容易为学习者所理解。

针刺作用的产生既有功能系统的反馈,又有结构系统的反馈,功能系统反馈产生整个作用部位的功能调节,是调神的过程;结构系统反馈产生局部功能调节或结构调节,单纯的感知刺激可以调节局部的功能,改变结构的刺激对功能和结构都有影响。

人体的感觉大致分为四类:非意识性本体感觉;意识性本体感觉、位置觉、振动觉、两点辨别觉和精细触觉;粗感觉和压觉;痛觉和温度觉。

本体感觉是指内脏、骨骼、肌、腱、关节等器官、组织本身在不同状态时感受器产生的感知。肌梭、腱梭、关节感受器为运动系统重要的本体感觉反馈结构。肌梭、腱梭对维持肌肉张力调节有重要作用,在后面章节单独叙述。

关节感受器为非意识性本体感觉,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I型:位于关节囊内,分布于四肢关节、脊柱关节和颞下颌关节等处,可以感受关节静止时的位置,关节内压力变化,关节运动的方向、速度和振动的变化。可以反馈性引起对位不正常的关节周围肌肉过度兴奋和关节内压力增加的关节腔滑液分泌增加。

Ⅱ型:位于关节囊内,分布于四肢关节,颞下颌关节和喉部的软骨关节也有分布,为关节的动态感受器,仅仅感受关节的动态变化。关节运动轨迹异常时,出现关节周围肌肉异常兴奋。

Ⅲ型:位于关节韧带内,但不存在于脊柱的纵韧带和棘突间韧带,主要感受韧带的牵张运动。在韧带受到过度牵张时,反馈引起肌肉兴奋。

Ⅳ型:呈神经丛或网络状分布于关节的各个部位,构成关节的痛觉感受系统,接受直接机械和化学刺激。在关节出现过度力学刺激或无菌性炎症刺激时,反馈引起减少疼痛的避让动作,并将刺激反馈给大脑皮质,产生意识感知的疼痛。

正常的膝关节半月板、颞下颌关节盘、椎间盘内缺乏Ⅳ型感受器,滑膜囊内表面也不包含痛觉纤维,所以这些部位的损害不会产生疼痛症状。如膝关节积液患者,不进行膝关节活动时只表现出胀感,在运动过度牵拉关节囊后才表现出明显疼痛。不过,随着损害时间的延长,游离神经末梢会逐渐长入损害区域,出现慢性不适后的疼痛突发。关节感受器接受的刺激经相应的关节神经传导至中枢,支配关节的神经与血管伴行。关节是中医学里的机关,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说明机关不利与宗筋有关,宗筋结聚于耻骨上下,临床治疗中发现很多关节运动功能不良与此有关,在软组织疼痛的治疗中经常用到。

意识性本体感觉上传至大脑,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上传至小脑。意识活动和非意识活动可以同时存在,也可以自由切换,意识活动由大脑皮质产生和控制,当大脑皮质进行其他高级活动时,小脑对身体部分活动进行感知,并发出纤维调控这部分活动,但小脑不能产生运动,只能控制和调整身体的活动能力,从而维持人体的正常活动和功能。如开车的司机在与乘客说话时,不会因为说话而停车,边说边驾驶汽车,在有紧急情况时,又会迅速做出反应。边说边开车是小脑非意识活动控制驾驶,遇到紧急情况又会迅速转换为大脑控制。针刺的感觉是上传至大脑的,没有上传大脑就不会有感知,通过大脑皮质的兴奋调整干预小脑的运动协调性,也就是运动模式,正常的运动模式是最少耗能、最少劳损的。

皮肤感觉包含温、痛、触、压、振动和两点辨别觉。这些感受器基本分布于真皮层。包括帕奇尼小体、迈斯纳小体、麦尔克小体、鲁菲尼小体、游离神经末梢等。这些感受器是针刺调神的物质基础,通过不同的刺法或手法刺激,使不同的感受器产生反馈,出现不同的治疗效果。

帕奇尼小体又称“环层小体”,为深触觉和振动觉感受器,专门用于振动和压力的感知,帕奇尼小体变形时打开钠离子通道,产生感觉反馈。帕奇尼小体存在快速适应性,对大而快的刺激敏感。如刮痧、强刺激推拿等动作都能激活帕奇尼小体,针刺后的弹针、刮针动作能刺激帕奇尼小体。

迈斯纳小体又称“触觉小体”,为触觉、振动觉感受器,为皮肤最表层受体,存在快速适应的特点,对衣服的感觉属于此类型。穿上衣服的瞬间可以感知衣服的存在,但很快就消失的感觉。提高意识控制时,又会感觉到衣服的存在。膏药类的皮肤接触刺激、皮内针、梅花针的皮肤浅刺激对于迈斯纳小体有激活作用。

麦尔克小体为表皮触摸感受器,位于表皮基底的无毛皮肤和毛囊中。感受阈小、敏感度高。同等程度的持续刺激,感知敏感度消失慢。对两点辨别有明显作用。皮内针的作用部位与此有关。

鲁菲尼小体又称“球状小体”,专门用于深层压力感知和皮肤伸展,缓慢适应受体,同等程度的持续刺激,感知敏感度消失慢,甚至不消失。强刺激推拿、鍉针按脉都能激活鲁菲尼小体。皮肤瘢痕后移动能力下降,引起运动模式改变造成的疼痛与此感受器激活有关。可以提拉瘢痕或通透皮下软组织层改善疼痛症状。

游离神经末梢存在多模态,专门用于深层压力感知和皮肤伸展,为缓慢适应受体,同等程度的持续刺激,感知敏感度消失慢,是疼痛的主要感知结构。游离神经末梢的可逆性损毁有利于疼痛反馈的中断,对疼痛性避让形成的异常运动模式有纠正作用。

骨膜、骨皮质、骨松质和骨髓中都有神经分布,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分布于整个骨质和骨质内的小血管上,参与骨的代谢和重建。骨细胞本身就有力学感受器作用,在力学通过的地方,成骨细胞受到挤压或牵拉产生形变,成骨细胞激活并合成骨纤维,增强骨的力学角色作用。没有力学通过的地方,破骨细胞活跃,溶解吸收掉无力学作用的骨。正好与沃尔夫定律描述的骨骼变化相符。骨膜中有痛觉感受器分布,对于骨的牵拉、挤压、缺血或炎性物质刺激有良好的感知作用。通过骨膜刺激的方法可以增加骨纤维的合成,使骨代谢向成骨方向发展。骨膜张力增加,影响骨滋养静脉的回流,导致骨内压力增加,出现彻骨的酸胀不适感。当骨内压力进一步增加或骨滋养动脉受骨膜张力影响而血液供应减少时,出现寒至骨髓的透骨寒冷感,需要针刺放松骨膜张力,长针以取远痹。

消化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支配,还有一个肠神经系统参与了消化系统的感觉传导和运动支配功能,参与了肠道的蠕动反射。有时交感、副交感神经系统对肠神经系统产生明显影响。交感神经的兴奋性与同脊髓节段的感觉神经感知反馈有关,即感觉神经受到刺激会增加同节段交感神经的兴奋性,交感神经的过度兴奋会增加同节段感觉神经的感知敏感度。

胃肠道的感觉神经为主要分布于胃肠道的黏膜下神经丛和肠肌神经丛。迷走神经和脊神经分布于消化道平滑肌和黏膜上皮,部分脊神经还分布于浆膜和肠系膜附件等部位。迷走神经和脊神经共同参与消化系统的痛觉传导。消化系统的感受器包括机械感受器和化学感受器,对肠壁的牵拉和化学刺激灵敏感知。迷走神经感觉纤维上传脑干,脊神经感觉传导至相应节段脊髓后根神经节,再传入中枢。颈脊柱段曲度改变,头颈部夹角发生改变时,迷走神经在第一颈椎横突的摩擦刺激可诱发肠道兴奋,出现恶心、腹泻、腹痛等消化道症状。腰部脊神经后支受到无菌性炎症刺激可以引起肠道感觉异常,或出现腹部疼痛,同时由于肠道的敏感度增高,腹泻会时有发生。腰为肾之府,肾阳不足影响脾阳,肾虚引起的泄泻机制可能与此有关。机体为了减少敏感肠道运动的摩擦刺激,肠系膜脂肪堆积能有效降低肠道运动的相互摩擦,对腹型肥胖有推波助澜的作用。消除腰部软组织损害对腹型肥胖有治疗作用。 Kqjj4VCviz1I5fY/pFHkLF2BYwdwrMeAhRflDgyX4SGovry/8iBrxEic0Vyn7Hx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