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女儿童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不同,生活方式、信仰、道德、价值观和价值取向也会有差异。妇幼保健与护理人员需要理解其独特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文化信仰、价值观念等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对健康、疾病的应对方式等的影响。只有结合妇女儿童的社会文化背景,才能从多元文化差异的角度提供适宜的个性化妇幼保健与护理服务,有效促进服务对象的身心整体健康。
社会文化(social culture)与人们生产和生活紧密联系,通过学习、共享和传播等方式,塑造形成模式化的生活方式、价值观、信仰、行为标准、个体特征和实践活动,具有地域、民族或群体特征。社会文化影响和指导妇女儿童的思维方式、生活决策及行为活动。妇幼保健与护理人员既是妇女儿童减轻、解除文化休克的重要成员,也是帮助其尽快适应诊疗护理文化环境的专业人员。妇幼保健与护理可以通过有目的、有意义的专业活动,为个体或群体提供与其社会文化相适应的综合性帮助和支持,即进行文化关怀(culture caring)。从整体观念出发,提供符合妇女儿童独特需要的关怀,在塑造健康的社会文化活动中具有积极作用和重要意义。
在健康服务系统里,开展妇幼保健与护理应充分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妇女儿童的文化需求、健康观念、信仰和行为方式,为其提供多层次、全方位、高质量的保健与护理。
社会文化背景对妇女儿童的健康行为、就医方式以及对疾病的认识等,均可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文化中的价值观念、态度或生活方式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们的健康状态及某些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教育程度也会影响服务对象对疾病的认知和反应。教育程度高的患者多能积极主动地寻找相关信息,了解疾病的原因、治疗、保健与护理效果;教育程度低者则更多认为保健与护理是医务人员的事情,对疾病和治疗盲目乐观或过度恐惧。经济条件的影响表现为:经济条件良好者,出现健康问题时更倾向于立即就医;经济条件较差者,则可能会选择忍受疾病的痛苦而不去就医。
妇幼保健与护理人员通过全面、系统地收集妇女儿童健康相关的社会文化资料,正确评估其社会文化背景及与健康有关的社会文化信息,包括对健康和疾病的解释、对治疗及预防的认知等。动态性地评估妇女儿童的健康问题,以及对健康问题的表达和申述方式。当人们的心理挫折无法表露时,妇幼保健与护理人员应进一步明确服务对象的社会心理问题,制订相应的护理措施,与服务对象及其家属共同完成护理活动。
妇幼保健与护理人员结合妇女儿童的文化背景,根据沟通交流中的文化差异,采用符合其文化需求的语言和非语言沟通交流技巧,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妇女儿童一方面对妇幼保健与护理人员的权威性如经验要求过多,依赖性很强,期望妇幼保健与护理人员替自己解除困难;另一方面却不一定听从妇幼保健与护理人员的建议和安排,同一个问题会同时要求其他医务人员解决。重视妇女儿童的心理体验和感受,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解释模式,根据其年龄、知识结构等文化背景与患者沟通,了解服务对象的心理与行为。
对于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妇女儿童,妇幼保健与护理人员应了解其家庭结构、亲子关系、教育方式等情况,注意不同文化背景下服务对象价值观念的差异。尊重服务对象的风俗习惯,提供适合健康需要的共性化保健与护理服务,以及与其社会文化背景相适应的个性化保健与护理关怀。调动社会文化支持系统,利用家庭支持系统有效促进妇女儿童健康。
(张银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