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过程模式解释行为改变的原因,同时考虑与健康相关的环境因素,强调行为改变中妇女儿童的参与,将其健康与社会环境紧密结合。保健过程模式将健康干预对象从个体扩大到社区群体,在全面考虑多元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针对性制订干预措施,干预过程全面系统,并重视干预效果的全程评价。保健过程模式主要用于确定妇女儿童健康决策和行为的影响因素,制订适宜的保健与护理干预计划,促进妇女儿童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实现妇女儿童的健康维护和发展。
保健过程模式(PRECEDE-PROCEED model,PPM)由美国学者劳伦斯•格林(Lawrence W.Green)和马歇尔•克鲁特(Marshall W.Kreuter)发展,又称格林模式或格林-克鲁特模式,用于指导保健计划制订、实施及评价。保健过程模式由评估、执行及评价3个阶段组成,包含9个具体步骤(图2-3)。
保健过程模式的评估阶段又称诊断阶段,指确定教育或环境诊断和评价中的倾向因素、促成因素及强化因素(predisposing,reinforcing and enabling constructs in educational/environmental diagnosis and evaluation,PRECEDE stage),包括5个具体步骤,即社会学评估、流行病学评估、行为及环境评估、教育及组织评估、行政管理及政策评估。
社会学评估了解个人、家庭或社区的健康需求,生活质量及影响因素。流行病学评估找出人群特定的健康问题,如发病率、死亡率和致残率等流行病学资料。行为及环境评估确定健康问题相关的行为及环境因素。教育及组织评估确定影响健康行为的内在和外在因素。其中,内在因素又称倾向因素(predisposing factors),指与行为发生相关的个体或群体特征,如健康行为相关的知识、态度、信仰及价值观等。外在因素包括促成因素和强化因素:促成因素(enabling factors)是促使行为实现的因素,包括社会资源和技能,如保健与护理服务、医疗资源及保健与护理技能等;强化因素(reinforcing factors)是健康行为改变后的反馈因素及对行为后果的感受,包括加强或减弱该行为的因素。行政管理及政策评估主要是对实施保健与护理计划的行政管理能力、资源、政策、实施计划的范围、组织形式及方法等进行评估分析。
图2-3 保健过程模式示意图
保健过程模式的执行阶段是在教育和环境发展中运用政策、法规和组织手段(policy,regulatory and organizational constructs in educ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development stage,PROCEED stage),又称实施阶段,是保健过程模式的第6个步骤,包括制订实施时间表、控制实施质量、建立实施的组织机构、培训实施干预的人员、配置所需的设备物品。
评价阶段包括保健过程模式的后3个步骤,即近期、中期和远期效果评价,对保健与护理的过程、内容和结果进行评价,确定措施是否得当、目标实现程度等。近期效果评价是实施过程中进行经常性的评价;中期效果评价又称影响评价,主要评价干预措施对目标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倾向因素、强化因素、促成因素及环境因素等)的改变程度;远期效果评价又称结果评价,主要侧重是否达到长期目标,评价保健与护理干预改变人群健康状况的远期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
保健过程模式系统地考虑个体或群体以及环境的特征,通过前期的评估分析,明确健康问题,基于期望的健康结果设计干预措施,制订实施个性化的健康干预计划,使妇幼保健与护理各领域的工作更具有针对性。
临床各种疾病的严重程度及恢复情况,往往与患者的健康行为直接相关。保健过程模式对妇女儿童患者进行系统评估,制订针对性的干预策略并加以实施及评价,在患者相关健康行为的预测及干预中发挥积极作用。如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的饮食控制、血糖监测、降糖药物或胰岛素使用等行为,该模式在疾病控制中具有重要作用。依据保健过程模式对患者进行健康行为预测、在保健过程模式指导下,充分评估健康行为的各种相关因素,制订针对性措施实施干预,并评价干预措施的近期、中期和远期效果,是促进糖尿病患者疾病管理的有效方法。骨折患者术后可发生组织变性粘连挛缩、术后膝关节僵硬、活动度差、关节运动障碍。积极的早期功能锻炼,有助于骨折患者的功能康复和生活质量改善。临床上常见骨折患者主动性功能锻炼行为的依从性偏低,基于保健过程模式评估患者,全面考虑影响其功能锻炼的多重因素,制订基于该模式框架的针对性功能锻炼干预方案,能有效提高患者关节功能锻炼的依从性,促进患者康复。
在社区妇女儿童的健康教育和促进中,应用保健过程模式,从评估、执行、评价3个阶段的9个步骤出发,对社区妇女儿童的健康进行评估。了解妇女儿童的健康需求和生活质量及影响因素,确定其特定的健康问题,分析健康行为倾向因素、促成因素和强化因素,并积极分析干预重点,寻找合适的干预措施,增加行为改变的有效性,并进行干预效果的早期、中期和长期评价。妇女儿童的疾病康复以社区为基础、以疾病康复和行为危险因素干预为重要手段。应用保健过程模式进行深层次分析、干预,重视以社区为基础的干预策略,建立系统的质量控制体系,重视机构建设、政策改革及多部门参与,科学有效地开展社区妇女儿童的疾病康复和健康管理。
以保健过程模式为指导,发展妇幼保健与护理人员的职业行为,促进妇幼保健与护理管理行为及效果。如针对妇幼保健与护理机构人员的手卫生管理中,在全面评估和追踪调查手卫生相关社会学、流行病学、行为与环境、教育与组织、行政管理及政策等方面情况的基础上,开发针对性干预措施可有效提高手卫生依从状况,促进保健与护理人员手卫生健康行为。
开展妇幼保健与护理管理的质量提升项目,可通过对保健过程模式的行政管理及政策评估,确定实施行政管理方面的能力、相关资源、政策方面的优势与缺陷、实施计划的范围、组织形式及干预方法等。其中倾向因素包括质量管理相关知识、态度,对角色的信心等。促成因素包括所在机构提供的行政及专业支持,如重视机构建设和政策改革,建立完善的政策环境,动员多部门的参与,包括护理部提供政策支持、保健与诊疗机构科研基金设立、妇幼保健与护理学术氛围的营造等。在强化因素方面,通过机构组织文化建设和反馈机制,激励妇幼保健与护理人员的专业成长。开展护理单元的学术汇报和分享活动,及时总结妇幼保健与护理开展的工作和取得的成绩,并予以表彰奖励。
保健过程模式可有效应用于孕产妇、围绝经期妇女、学龄前近视和龋齿患儿等的健康教育,也可用于婴幼儿患者家长用药行为教育和指导等。通过教育及组织评估,分析某种健康行为相关的个体或群体特征,如相关知识、态度、信仰及价值观等倾向因素;社会资源和个人技能、可获得的保健服务、医疗资源及保健技能等促成因素;保健与护理人员、同事、朋友、父母等重要他人的鼓励,及对行为后果的感受等强化因素。在评估的基础上,发展教育干预策略,促进妇幼保健与护理教育发展。
依据保健过程模式,开发妇女儿童健康相关测量工具。利用评估阶段涉及的社会学、流行病学、行为及环境、教育及组织、行政管理及政策评估5个步骤,开发妇女儿童健康需求测量工具,了解其健康状况,分析影响健康行为的倾向因素、促成因素及强化因素等。在评估阶段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参照实施阶段涉及的内容,结合现代物联网信息技术,利用卫生服务诊疗、护理、保健平台,构建基于保健过程模式的妇女儿童健康干预模式,提供健康个性化服务,变被动的疾病治疗为主动的健康管理。
(张银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