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计划行为理论

健康行为是影响妇女儿童身心健康状态的重要因素。计划行为理论预测妇女儿童健康相关的行为意图,评估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并通过影响行为意图等相关因素促进妇女儿童采取健康促进行为,实现妇幼保健与护理的目标。

一、计划行为理论的主要内容

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PB)由Icek Ajzen提出。计划行为理论认为采取特定行为的可能性,与人们的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及行为意向有关。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决定行为意向,而行为意向决定实际行为。作为感知到的行为控制力,知觉行为控制不仅通过行为意向间接影响实际行为,而且也能够直接影响实际行为(图2-2)。

行为态度(behavioral attitude)是个体或群体对采取某一行为的正面或负面的评价。主观规范(subjective norm)是采取某行为时所感受到的社会压力,主要反映对个人或群体有重要影响的他人或集体的影响。知觉行为控制(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是指感知到的执行某种行为的难易程度,即对促进或阻碍行为实施的因素感知,由自我效能感和可控性两个方面构成。行为意向(behavioral intention)指执行某行为的动机和意愿,是为了实现某一行为愿意付出努力的程度。行为意向能够预测其实际行为。

图2-2 计划行为理论示意图

个体或者群体对某行为的评价积极(行为态度),重要他人如配偶、父母、朋友、老师等希望自己执行该行为(主观规范),认为能成功地实施某些行为(知觉行为控制)时,产生的行为动机就越大(行为意向),相应地付诸实际行动的可能性也越大。计划行为理论预测个体的行为意图及自我效能和控制感,并显著地提高人们的具体态度对行为的解释力。

二、计划行为理论在妇幼保健与护理中的应用

计划行为理论为行为的分析提供了理论框架,既能对行为的可能性及影响因素进行解释和预测,也能进行行为干预和评价。计划行为理论可用以预测妇女儿童健康相关的行为意向,评估行为发生的可能性,通过对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的影响,促进妇女儿童采取健康行为。

(一)在妇幼保健与护理临床及社区中的应用

计划行为理论有助于确定妇女或儿童采取健康行为的可能性,如患病后的就医行为、用药行为、康复行为等。帮助妇幼保健与护理人员预测其健康行为意向,如就医意向、就医方式和时间等,理解患者就医行为及诊治行为。准确的知觉行为控制能一定程度上反映实际控制条件的状况,对实际行为的发生可能性进行直接预测。个人以及社会文化等因素,如人格、智力、经验、年龄、性别、文化背景等,间接影响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并最终影响行为意向和实际行为。疾病就医行为的预测、干预及干预效果评价,应在充分考虑影响就医行为意向因素的同时,兼顾社会人口学特征方面的差异。

儿童属于特殊群体,特别是婴幼儿,在患病后不具备自主就医能力。根据计划行为理论,监护人或照护者对患儿疾病诊治的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及既往就医体验,影响其就医行为意向,决定了其是否及时带患儿进行诊治。照护者对婴幼儿常见疾病早期症状的识别、对症状严重程度的判断以及随后的求医行为,对于患儿能否得到及时诊治有重要影响。分析降低就医意向的原因,通过知识宣教等普及儿童常见疾病相关知识,纠正照护者对就医的消极拖延态度。患儿照护者身边的家人、亲戚朋友、单位同事及领导等重要他人也应给予积极支持。知觉行为控制是改变照护者就医行为意向的重点,通过提供经济支持,提高医保报销比例、改善交通等措施增强知觉行为控制。在计划行为理论的指导下,通过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的有效预测,使患者得到及时诊治,获得健康结局。

(二)在妇幼保健与护理教育中的应用

计划行为理论用于妇幼保健与护理健康教育行为,专业课程学习行为和继续教育学习意向等方面的预测、干预及评价。计划行为理论解释和分析护理学生的课程出勤意向和实际课堂考勤状况,发现学生对课程的态度、主体规范与感知到的行为控制高度相关。知觉行为控制和行为态度是影响护士继续教育参与意向的主要因素。行为控制感知程度高、态度积极和信念正向的护士具有更为强烈的参与意向。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教育方法和模型应用于健康锻炼行为养成,能促进人群对健康锻炼意图和行为的理解,从而采取措施促进健康锻炼行为的发生。针对性地改善行为意向和知觉行为控制,能帮助住院患者的戒烟行为。以计划行为理论为框架设计孕妇科学补钙教育干预策略,有针对性地实现营养干预。

(三)在妇幼保健与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在妇幼保健与护理的管理中,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岗位的设计与规划、岗位的职责与考评以及岗位激励与约束等手段,做到人力和岗位匹配,使每个层级的护理人员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从而充分激发妇幼保健与护理人力资源潜能,实现效益最大化。个人特长、兴趣等内在偏好的行为态度对岗位效率的发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观规范如岗位职责、岗位考评和岗位激励等涉及执行该岗位工作时所感知到的压力和影响,职责规范明确、岗位考评合理、岗位激励度强,护理人员所感知到的工作难度减弱,其他阻碍因素减少,能有效地激发其工作热情和个人的创造性。根据计划行为理论分析影响护理人员依从性的重要因素,预测和分析执行某行为的意向,为妇幼保健与护理管理者提供针对性干预的依据,提高执行决策行为的意向。

(四)在妇幼保健与护理科研中的应用

计划行为理论已被广泛应用于健康行为的预测研究中,如健康检查、妇科癌症筛查、新发传染病疫苗接种等。计划行为理论帮助探究疫苗接种意向及影响意向的因素,特别是在新发传染病大流行阶段,该理论指导下的应急接种疫苗意向及行为研究,对有效遏制传染病的发生和复发产生积极的影响。计划行为理论应用于妇女儿童有氧锻炼研究中,有助于对个人或群体锻炼意向和行为的理解,进而采取针对性措施更好地促进锻炼行为。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发展健康行为的调查工具,分析行为的影响因素,量化预测行为的可能性。发展干预措施框架,用于健康行为干预,培养积极的态度,促进主观规范,增强知觉控制行为,通过增加自我效能和控制力,加强行为意向,促使健康行为的发生和坚持。 4ASSxPxwIAUr4pbxzCq24qzA1xhCLvXyI1oPopAMhVBsEymsPWZ0ztlxnchZNYG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