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妇女儿童的健康维护和疾病防治既要从个体当前状况出发,更要从生命周期视角考虑。生命历程每个阶段的健康状况都与其他阶段有紧密联系。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从生命成长及发展视角出发,介绍全生命周期不同发展阶段个体的发展任务及特点,为推动妇女儿童健康提供依据。

一、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

心理社会发展理论(theory of psychosocial development)由美国心理学及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艾瑞克森(Erik H.Erikson)提出,认为人的发展受生物、心理及社会三方面因素影响,强调人的一生都处在发展变化中。

(一)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的8个阶段

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将人的一生分为8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心理社会发展任务,同时都可能面临心理社会危机(psychosocial crisis)。

1.婴儿期(infancy)

婴儿期的发展任务是通过生理需要的满足,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心理社会危机体现为信任对不信任(trust vs.mistrust)。婴儿信任感发展的重要影响者为其母亲或母亲的代理人。

2.幼儿期(early childhood)

幼儿期的发展任务是适时地学到最低限度的自我照顾及自我控制的能力,获得自主性,克服羞怯和疑虑。心理社会危机体现为自主对羞怯或疑虑(autonomy vs.shame or doubt)。幼儿自主性发展的重要影响者为其父母或主要照护人。

3.学龄前期(preschool childhood or late childhood)

学龄前期儿童的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性,克服内疚感。游戏是学龄前期儿童生活的中心。心理社会危机体现为主动性对内疚(initiative vs.guilt)。学龄前儿童主动性发展的重要影响者为家庭成员或照护人。

4.学龄期(school age)

学龄期的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学龄期是养成社会行为规则的最佳时期,儿童在学业上的成功体验有助于促进勤奋感的建立。心理社会危机体现为勤奋对自卑(industry vs.inferiority)。学龄期儿童心理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者为父母、老师、同学等。

5.青春期(adolescence)

青春期的主要发展任务是建立自我认同感,防止混乱感。青春期女性极为关注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心理社会危机体现为自我认同对角色混乱(ego identity vs.role confusion)。此期顺利发展的结果是能接受自我,如果发展障碍,则产生认同危机,导致角色混乱,甚至出现堕落或反社会的行为。青春期自我认同感发展的重要影响者为同龄伙伴及偶像。

6.青年期(young adulthood)

又称成年早期,此期的主要发展任务是发展与他人的亲密关系,承担对他人的责任和义务,建立友谊、爱情和婚姻关系。心理社会危机体现为亲密对孤独(intimacy vs.isolation)。青年期发展任务完成的重要影响者为朋友和同龄的异性。

7.成年期(adulthood)

成年期的主要发展任务是养育下一代,获得成就感。心理社会危机体现为繁殖对停滞(generativity vs.stagnation)。发展障碍时出现停滞不前,表现为缺乏责任感、自私自利或自我放纵等。成年期发展任务完成的重要影响者为配偶和同事。

8.老年期(old age)

老年期的主要发展任务是建立完善感,避免失望感。心理社会危机体现为自我完善对悲观失望(integrity vs.despair)。老年期需要面对衰老状况,作出相应的自我调整和适应。

(二)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

艾瑞克森的八阶段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认为,在人的心理社会发展过程中,自我与社会环境是相互作用的,每个发展阶段的主要危机同时也是一个重要转折点。积极地解决危机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适应环境,从而顺利地度过这一阶段,并且增加后一阶段危机积极解决的可能性。针对心理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个体,识别其主要发展任务完成情况、促进和阻碍因素,以及重要影响者的情况。通过积极支持,促进主要任务的完成,减少或者防止该阶段心理危机的发生及不良影响的产生。

二、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在妇幼保健与护理中的应用

心理社会发展理论重视环境、社会文化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助于了解生命全过程的心理社会发展规律,识别不同阶段所面临的发展危机及其发展的结果,更好地理解不同阶段妇女儿童的特点,从而采取不同的保健护理措施,促进妇女儿童心理社会健康发展。

(一)在妇幼保健与护理临床及社区中的应用

根据患者的年龄及心理社会阶段,分析其主要发展任务完成的情况,重要影响人及支持情况,提供针对性的保健与护理干预措施。婴幼儿患病住院,鼓励父母或主要照护者陪伴,指导父母参与婴幼儿的保健与护理,促进信任感建立。诊疗过程需要约束的幼儿或者学龄前期儿童,应予其充分解释并尽量缩短约束时间,促进自主性建立。就诊环境设置应富有儿童乐趣,为患儿特别是学龄前期儿童提供游戏机会,允许使用无伤害性的玩具或医疗用具做游戏,如听诊器、叩诊锤等。帮助学龄期患儿在住院期间继续完成学习任务,尽快适应医院的限制性环境。安排青春期患者与同年龄组的病友交流。成年期女性患者在家庭和工作中承担着多种角色,在保健与护理中要充分调动社会支持系统,如患者的亲属、朋友、同事和病友等,共同关心支持患者。鼓励老年期患者参加所喜爱的活动,与他人多交往。及时发现患者的抑郁、悲观绝望情绪,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避免发生意外。对心理社会阶段适应不良或处于生活转变阶段的患者,在干预时结合适宜的社会和文化背景因素,增强患者对自我的察觉和理解。

(二)在妇幼保健与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在妇幼保健与护理管理中,根据所处阶段的发展任务及心理危机,提供相应的支持。对青年期的妇幼保健与护理人员,管理者应鼓励他们保持与亲友的联系,为处于恋爱时期的员工提供可能的相处机会,也注意避免因疾病和住院造成的孤独感,帮助设定较为现实的生活目标和工作目标;对成年期的妇幼保健与护理人员,管理者应考虑充分调动社会支持系统,创造机会并促进其发展空间的提升,对个人及所在集体的成就给予表彰奖励,以获得更多成就感;对老年期的妇幼保健与护理人员,因其多已退休,可从管理者的角度,通过组织看望、慰问等多种形式促进其建立完善感,避免失望感。

(三)在妇幼保健与护理教育中的应用

针对妇女儿童的不同心理社会阶段,依据理论指导制订教育计划,促进心理社会成长,预防及正确应对心理危机的发生。在妇幼保健与护理人才培养方面,针对在校学习的不同年龄阶段人群,青春期、青年期、成年期学习者,分析其心理社会发展任务,重视环境、社会文化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作为妇幼保健与护理教育者,对尚处于青春期的学习者,应及时给予积极评价和反馈,指导同龄人之间的积极交往,促进角色自我认同。重视青年期学习者发展与朋友和同龄异性间的亲密关系,承担对他人的责任和义务,支持其友谊、爱情和婚姻关系的建立,并引导这些关系成为促进学习者成长的重要因素。对成年期的学习者,通过教育支持,引导学习者与配偶和同事建立良好的关系,确认自己的领域,在有充分准备的领域中有效地投入精力、时间和才能,提高工作效率,促进其在妇女儿童健康领域获得成就感。

(四)在妇幼保健与护理研究中的应用

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从全生命周期的视角出发,研究妇女儿童特定阶段的健康问题,并从心理社会发展特定阶段的角度进行深入探索和解析。基于该理论发展的艾瑞克森心理社会阶段问卷修订版本用于评估心理社会发展情况。根据心理社会的阶段发展任务、心理社会危机及环境影响因素等,在妇幼保健与护理中构建干预模式,通过研究分析其对妇女儿童健康干预效果。在艾瑞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中,生命早期的发展会影响之后阶段的发展,从而产生健康问题,因此生命早期阶段的保健与护理干预研究,也是理论应用的重要方面。 7ZY2lsVoQHJ5SlbXUJvJX2qlESp4PTIUu0jqfLLXst+GZpZ6JN0v6RjlGDDAEhD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