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 桂枝 芍药 细辛 干姜 甘草各三两 半夏半斤 洗 五味子半斤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伤寒发微》卷第一《太阳上篇》)
麻黄 去节 芍药 干姜 甘草 炙 细辛 桂枝各三两 五味子 半夏各半升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金匮发微》卷之三《痰饮咳嗽病脉证治》)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伤寒发微》卷第一《太阳上篇》)
水气凌心,则心下悸,是为小青龙汤证。(《金匮发微》卷之一《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
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金匮发微》卷之三《痰饮咳嗽病脉证治》)
妇人吐涎沫,医反下之,心下即痞,当先治其吐涎沫,小青龙汤主之。(《金匮发微》卷之四《妇人杂病脉证并治》)
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金匮发微》卷之三《痰饮咳嗽病脉证治》)
卒病者,伤寒也;虽然痰饮痼疾也,感于表寒而病,可用小青龙汤以汗之。(《金匮发微》卷之一《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
轻则背冷如掌大,而为小青龙汤证。(《金匮发微》卷之三《痰饮咳嗽病脉证治》)
咳而脉浮,水气在胸膈间,病情与痰饮同;咳而脉沉,水气在胁下,病情与痰饮异,惟病原等于痰饮。故厚朴麻黄汤方治略同小青龙汤,所以去桂枝、芍药、甘草者,桂、芍、甘草为桂枝汤方治,在《伤寒论》中,原所以扶脾阳而泄肌腠。(《金匮发微》卷之二《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
上节云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后节又云凡服桂枝汤呕者,其后必吐脓血,可见虽加厚朴、杏子犹非所宜也。若本节太阳病下之微喘,此方乃为正治。盖病在太阳,原有因误下而成痞、成结胸者。若下后不见坏病,而但见微喘,则病气犹在肺与皮毛。盖伤寒表不解,原有水停心下而喘,宜小青龙汤者,但微喘而不兼咳。(《伤寒发微》卷第一《太阳上篇》)
要之,脉浮者当以汗解,浮而大,则里热甚于水气,故用越婢加半夏汤,重用石膏以清里而定喘;脉但浮,则水气甚于里热,故用蠲饮之小青龙汤加石膏以定喘,重用麻、桂、姜、辛,以开表温里,而石膏之剂量独轻。观麻杏石甘之定喘,当可悟二方之旨矣。(《金匮发微》卷之二《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
不大便五六日,有因津液内竭,有因水湿内壅,未可定为有燥屎也。大肠自右至左,环出小肠之上,而适当脐之部分,故绕脐痛为病在大肠。烦者心烦,即上所谓心中懊
而烦也。燥者口燥,即上所谓口干舌燥也。斯二者,皆阳明的证。然必以发作有时为验者,一为日中阳气极盛之时,一为日晡所阳衰之时。但阳盛之时而烦躁始剧,则胃中阳热犹轻。惟日晡阳衰之时,而阳热与阴气相抗,胃中阳热乃炽。故仲师以日晡所剧者属阳明。此与寒证日中而剧者,可为对照(予尝治崇明黄生元龙寒饮,日中形寒吐酸,用重剂小青龙汤而愈,可以证明病气与天时之反抗)。故日晡所而烦躁加剧,胃中必无津液,不能由小肠滋溉大肠,而肠中必有燥屎,此即五六日不大便之由。(《伤寒发微》卷第三《阳明篇》)
皮毛闭塞于外,即内藏之呼吸不灵,发为喘咳。皮毛一日不从汗解,即咳逆一日不平,水气流溢于四肢者一日不去。此病溢饮者,所以宜大小青龙汤也。但大青龙汤方治,为表寒里热而设,即麻杏石甘汤加桂枝、姜、枣耳。溢饮发汗用此方,或用小青龙汤,其旨安在?盖脾主四肢,胃亦主四肢,中脘有热,逼内藏之水旁溢四肢者,故主以大青龙汤;水饮太甚,内藏不能相容,自行流溢四肢者,故主以小青龙汤,要其为发汗则已也。(《金匮发微》卷之三《痰饮咳嗽病脉证治》)
咳逆则气出不续,倚息不得卧,则终夜叠被而倚之,不得平卧也。寒气郁于表,饮邪被遏,则激而上冲,固应解表温里,俾外寒与里水双解。此小青龙汤方治,所以为蠲饮之主方也。(《金匮发微》卷之三《痰饮咳嗽病脉证治》)
故小青龙汤为“痰饮篇”咳逆倚息之主方。但令太阳水气得温药之助,作汗从毛孔外泄,则心下水邪既尽,津液不能独存,故服汤已而渴者,为欲解。但此条为不渴者言之耳。若阳气为水邪隔塞,不得上至咽喉而渴,得小青龙汤温化,必反不渴,以水气作汗外泄,胃中津液以无所阻隔而上承也(说见《金匮》苓甘五味姜辛汤条下)。(《伤寒发微》卷第一《太阳上篇》)
凡水气在膈上者,宜散之,此即《金匮》“水在腰以上当发其汗”之义也。厥阴证厥而心下悸,此时水在膈间,阻塞中脘,阳气不得外达四肢。水气在上焦者,不当参用下焦药,故“太阳篇”心下有水气,已成留饮者,则为小青龙汤证,此即散之之义也。(《伤寒发微》卷第四《厥阴篇》)
膈间有寒饮,乃吐涎沫,此宜温药和之者也。乃不用温药而反下之,上膈水痰,断不能一下而尽,加以卫气不行,水气郁于皮毛之里,一经误下,在表水液乘虚入里,乃留积心下而成痞。故治此者当用小青龙汤,俾饮邪从汗外解,然后用大黄黄连泻心汤以泻心下之痞。(《金匮发微》卷之四《妇人杂病脉证并治》)
若渴,去半夏,加瓜蒌根三两;若微利,去麻黄,加荛花如鸡子大,熬令赤色;若噎,去麻黄,加附子一枚 炮 ;若小便不利,少腹满,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若喘,去麻黄,加杏仁半斤 去皮、尖 。(《伤寒发微》卷第一《太阳上篇》)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小青龙汤主之。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伤寒发微》卷第一《太阳上篇》)
王左。
二十四年三月五日。起病于浴后当风,恶寒而咳,一身尽痛,当背尤甚,脉弦,法当先解其表。得汗后,再行攻里。大便七日不行,从缓治。
生麻黄三钱,川桂枝三钱,杏仁三钱,北细辛二钱,干姜三钱,五味子二钱,生甘草一钱,制半夏三钱,白前四钱。
本案病者王君平素有疾必就师诊,每诊一二次,疾必良已。这番又来,自谓病重甚,不知能如前速愈否?师笑谓无妨,汗出续诊一次可矣。君欣然告辞。
三月六日。发汗已,而大便未行,食入口甜,咽肿脘胀,右脉滑大,下之可愈。
生川军三钱,枳实四钱,川朴一钱,芒硝三钱 冲 。
诊后病者问明日尚须复诊否,察其神情,盖已非昨日病象矣。师笑曰,无须再劳驾矣。后如师言。
学者当知疾病之传病,绝无一定之成规。若我前所谓桂枝汤证一变而为白虎汤证,麻黄汤证一变而为麻杏甘石汤证,葛根汤证一变而为葛根芩连汤证,此皆言其至常者也。若以上太阳转阳明诸案,或由桂枝证传为承气证或麻子仁丸证,或由麻黄汤证或由小青龙汤证传为承气证,又皆不失其常者也。若其他种种传变,或由葛根汤证传为承气证,或由大青龙汤证传为承气证,又悉在可能之中,何必一一赘列?是故医者但求能辨证用方,初不必虑其病变多端;但求能大胆细心,初不必泥于温热伤寒也。
“邪之着人,如饮酒然。凡人醉酒,脉必洪而数,气高身热,面目俱赤,乃其常也。及言其变,各有不同。有醉后妄言妄动,醒后全然不知者;有虽沉醉,而神思终不乱者;醉后应面赤而反刮白者,应委顿而反刚强者,应壮热而反恶寒战栗者;有易醉而易醒者,有难醉而难醒者,有发呼欠及喷嚏者,有头眩眼花及头痛者。因其气血虚实之不同,脏腑禀赋之各异,更兼过饮少饮之别。考其情状,各自不同。至论醉酒一也,及醒,一时诸态如失。”此吴氏又可借饮酒以喻邪之传变无定者也。因其言通俗易晓,故借录之。(《经方实验录·太阳转阳明其四》)
咳而上气,恶寒,脉浮紧,此为中有伏饮,外感新凉,当发其汗。宜小青龙汤加减。
生麻黄三钱,川桂枝二钱,生白芍二钱,淡干姜二钱,细辛一钱,仙半夏三钱,射干三钱,前胡二钱,桔梗三钱,炙草一钱。
此之前方,有五味子二钱,无射干,服之无效。后服此方,两剂而愈。(王慎轩《曹颖甫先生医案·咳嗽门·寒饮咳嗽》)
咳嗽吐白痰,肢节酸,此为风水,宜小青龙汤。
生麻黄二钱,淡干姜二钱,制半夏二钱,桂枝二钱,细辛一钱,炙草一钱,生白芍钱半,五味子一钱,旋覆花二钱 包 ,防风二钱。(王慎轩《曹颖甫先生医案·咳嗽门·风水咳嗽》)
张志明,住五洲大药房。
十月十八日。暑天多水浴,因而致咳,诸药乏效,遇寒则增剧,此为心下有水气,小青龙汤主之。
净麻黄钱半,川桂枝钱半,大白芍二钱,生甘草一钱,北细辛钱半,五味子钱半,干姜钱半,姜半夏三钱。
张君志明为余之好友,尝患疔毒。自以西药治之,增剧,因就余以中药治愈,乃叹中药之神。自后恙无大小,每必垂询,顾余以事冗,居恒外出,致常相左。
某晨,君又贲临,曰:咳嗽小恙耳,何中医久治不差?并出方相示,则清水豆卷、冬桑叶、前胡、杏仁、赤苓、枳壳、桔梗、竹茹、牛蒡、贝母、瓜蒌皮、冬瓜子、枇杷叶之属。因询之曰:君于夏月尝习游泳乎?曰:然。君之咳遇寒则增剧乎?曰:然。余乃慰之曰:此证甚易,一剂可愈,幸毋为虑。因书上方与之。越二日,来告曰:咳瘥矣。即为书下方调理焉。
十月二十日。咳已全愈,但觉微喘耳,此为余邪,宜三拗汤轻剂,夫药味以稀为贵。
净麻黄六分,光杏仁三钱,甘草八分。
余屡用本方治咳,皆有奇效。顾必审其咳而属于水气者,然后用之,非以之尽治诸咳也。水气者何?言邪气之属于水者也。
如本案张君因习游泳而得水气,其一例也。
又如多进果品冷饮,而得水气,其二例也。
又如远行冒雨露,因得水气,其三例也。
更如夙患痰饮,为风寒所激,其四例也。
凡此种水气之咳,本汤皆能优治之。
顾药量又有轻重之分。其身热重,头痛恶寒甚者,当重用麻桂。其身微热,微恶寒者,当减轻麻桂,甚可以豆豉代麻黄,苏叶代桂枝。其痰饮水气甚者,当重用姜、辛、半、味,因此四者协力合作,犹一药然,吾师用五味尝多至三钱,切勿畏其酸收。其咳久致腹皮挛急而痛者,当重用芍草以安之。否则,轻用或省除之,奏效如一。
要之小青龙证。在里为水气,在表为咳(咳之前喉间常作痒)。其表证之重轻,初可勿拘,其舌苔亦不必限于白腻。遑论其他或喘或渴或利或噎哉?此皆经验之谈,不必泥于书本者也。
本年夏,友好多人皆习游泳,耽之不倦,虽雨天不已,一月前后,十九患咳,余悉以本汤加减愈之。(《经方实验录·小青龙汤证》)
寒饮。予尝治崇明黄生元龙寒饮,日中形寒吐酸,用重剂小青龙汤而愈。可以证明病气与天时之反抗。(《曹颖甫医案·内科疾病·寒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