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体会应用针灸方法治疗皮肤病,首先必须要了解皮肤生理解剖学。
皮肤是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构成,并与其下的组织紧密相联。成人的皮肤面积约1.5m 2 。不同部位的皮肤厚薄不一,不包括皮下组织,其厚度为0.5~4mm。眼睑、乳部和四肢屈侧等处皮肤较薄,掌跖及四肢伸侧等处皮肤较厚。皮肤表面有许多纤细的皮沟将皮肤划分为细长较平行、略隆起的皮嵴。有些较深的皮沟将皮肤表面划分为三角形或多边形小区,称为皮野。例如:指纹就是由皮沟和皮嵴所组成,受遗传因素决定,其形状人人不同。法律行为常常取指纹是有可靠价值的。皮肤颜色的深浅因人种、年龄、性别、遗传及部位不同而有差异。掌跖、口唇、乳头、龟头、大阴蒂等处无毛发,称为无毛皮肤;其他部位有长或短的毛发,称为有毛皮肤。指(趾)末端伸侧有指(趾)甲。
我们掌握了身体各部的皮肤组织结构,在临证取穴时就可根据人身体不同部位的皮肤薄厚而施治。如在治疗睑黄瘤时,就可选美容针浅刺或用34号毫针点刺,使微出血,并配相应腧穴。又如在诊治银屑病时,在初发病理阶段,只见身体某部几个小红点奇痒脱屑,临床检查时首先用三棱针从表皮剥离到真皮,再由真皮剥至基底,这时在基础组织中可见筛状小红点,即可确诊为银屑病。这就给针灸治疗银屑病提供了良机,不管是成年人还是儿童,在初发的病理阶段容易治疗,同时也防止泛发全身。
皮脂分泌使皮肤柔润。汗腺能排泄水分及一些电解质,对调节体温有重要作用。另外,皮肤中有丰富的血管、淋巴管,皮肤中的神经可接受和传导各种物理性的、机械性的和其他一些刺激,使皮肤成为一个灵敏的感觉器官。例如,我们在临床施针刺或灸法时患者会感觉轻微的疼痛,机械造成轻微的创伤皮肤就会感觉疼痛,还有日光性皮炎等,都是因为皮肤中的神经可接收到外部的刺激而感到疼痛或不适。
皮肤的神经可控制皮肤的血管、汗腺和立毛肌的功能。皮肤还参与机体的免疫功能。如果一个肺气虚的病人,他肯定有卫气不固,抵抗外界病邪的能力会很差,也就是经典常讲的“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又例如,高血压患者在冬季就会血压升高,这是因为皮肤神经受到寒邪的刺激使皮下毛细血管收缩引起静脉及动脉循环不畅而使血压增高,因此,往往提醒高血压患者在深秋初冬时节要特别注意身体保暖。
综上所述,皮肤是机体重要器官,皮肤的功能和组织结构不仅与健康状况有密切的联系,而且在精神和情绪的影响下,皮肤常出现病变。
在针刺手法上,补法为重进轻退,泻法为轻进重退,一般虚证平补平泻,实证多用泻法。在此不仅强调补泻手法,而更重要的是补泻应适度,这就需要医者在施术时,一方面体会针下的感觉,一方面要观察患者的形态。“补”不能过也不能不及,如补得太过,反之余邪转盛,如果补之不及,就达不到补法的目的。泻法就是泻去实邪,如果泻得太过反会伤及正气,以致不足。正如《灵枢·痈疽》指出“从虚去实,泻则不足”“从实去虚,补则有余”,强调补泻手法恰到好处,切不可大意。笔者治疗皮肤病,如常见急性荨麻疹,表证明显,皮肤色鲜红,瘙痒难眠,昼轻夜重。严重者颜面及眼睑浮肿,其病因多为体质虚弱,气血不足,腠理不密,为风邪外袭,或肠胃积热,复感风邪,以致内不得疏泄,外不得透达,郁于皮肤腠理之间,邪正交争而发病。此病辨证为外虚内实,治法:清热祛风、泻络脉、调和营卫,灵活变通。若其证不虚不实或虚实相兼,则用调和法,进退均匀,轻重适中。在针刺轻重方面,轻刺激则强度要小,重刺激则强度要大,临床应用时应视患者的反应而定。在针刺深浅方面,表证热证,浅刺在皮下,或采用刺络疗法,祛表证热证最佳;寒证或某些脏腑病,因其病属阴,故需深刺穿过肌肉;中等深度为刺入肌肉而止。在针刺时相上,如昏厥、热证,多采用速刺疗法,即速入速出;寒证、剧烈疼痛及痉挛,则针入后久留之;一般慢性病或热病在里,如慢性顽固性皮肤病,其病因绝大多数是由于体内阴阳气血的偏盛或偏衰以及脏腑功能活动的失调所致,则采取缓刺法并留针30分钟,或重用灸法。在皮肤病中常见表证热证均可施灸法,如见高热者施刺血疗法为宜,放血加拔罐。总之,针刺或灸法、刺络疗法,皆与证相应。
三阳之病,属实属热。督脉为诸阳之会,可取百会、风府、大椎(大椎点刺加罐)等穴,以泻诸阳之邪。凡发热恶寒,头痛项强,脊背发紧,身痛鼻塞,或流清涕,是属太阳经病,在取督脉之同时,可取足太阳膀胱经的背俞穴,如大杼、风门、肺俞及胆经之风池,特别是风池、风府二穴,治疗外感风寒是比较有效的,若风温、温热为病,亦可取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的腧穴,如少商、商阳、列缺、合谷、曲池等。高热有汗,不恶寒反恶热,眼痛,口燥鼻干,大渴引饮等,此为阳明经证,可取足阳明胃经和手阳明大肠经之腧穴,如足三里、厉兑、合谷、曲池、商阳点刺放血等。若症见口苦咽干、目眩、寒热往来、胸肋若满等,则为少阳经证,应取手少阳三焦经与足少阳胆经及肝经的腧穴,如中渚、液门、关冲(点刺放血)、外关、阳陵泉、风池、太冲、行间、足窍阴(点刺放血)等。
三阴之病,为虚寒,治疗多取任脉,常用中脘、神阙、关元、气海等穴,若太阴经病,则再取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之腧穴,如隐白、公孙、三阴交、阴陵泉、内庭、足三里、天枢等。若肢冷脉微、倦怠欲眠,腰腿无力,证属少阴,可取足少阴肾经腧穴,如涌泉(灸法)、然谷、太溪、复溜等,若胸中不适,吞酸、嘈杂、呕吐、下痢脓血,里急后重,或厥冷、四肢搐搦,则为厥阴病,可取手厥阴、足厥阴之腧穴,如劳宫、内关、间使、太冲、中封、期门等。
不赘。
刺络疗法,现代通称为刺血疗法。这是中医学中一种独特的、简便有效的针刺治疗方法。即用3号三棱针或其他针具刺入穴位的“络脉”、不可刺动脉,使血液适量流出或加挤压出血,或者加拔火罐以祛瘀血、恶血,达到治疗疾病之目的。具有清热、解毒、止痛、救急、消肿、除脓、消斑、消癣、镇静等治疗作用,特别是对皮、外科疾患,疗效颇著。对有些顽固性皮肤病如银屑病、急慢性湿疹、风疹、带状疱疹、白癜风、玫瑰糠疹、头癣、手足癣、股癣、体癣、神经性皮炎、疣类、黄褐斑、多形红斑、白斑、丹毒、脚气、毛囊炎、鹅口疮、脂溢性皮炎、红斑型天疱疮、痤疮、酒渣鼻、结节性痒疹、疱疹样脓疱病、疱疹样皮炎、结节性黄色瘤、泛发性扁平苔藓、慢性盘状红斑狼疮、体黄癣、皮肤淀粉样变性等,都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刺络疗法自《内经》起,历代许多医家都善用此法治病,收效明显,而且适用于内、外、妇、儿、皮肤、耳鼻喉等各科,特别是在治疗皮外科疾病方面取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素问·血气形志篇》将刺血疗法的机制说得清清楚楚,即“凡治病必先去其血,乃去其所苦”。明代著名针灸大师杨继洲在《针灸大成》一书中记载针刺放血的内容十分丰富,认为“病有三因,皆从气血”。
刺络疗法的机制与针灸疗法的机制相同,都是通过经络“行气血、营阴阳”,调节人体生理功能的平衡,可以说诸病都是因为经络不通、脏腑功能失调、气血失和而致。笔者临床体会刺血疗法常常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1995年我在美国遇见一个10岁儿童因感冒引起高热,其母给其用抗生素3天,体温仍在38℃,我即取大椎穴点刺(顺经点两针),并快速针刺合谷不留针,下午4点高热全退,这就是说刺血疗法可开窍泄热、活血消肿。
刺络疗法不仅能“祛瘀生新”“祛实泻热”,而且能够补虚扶正。泻络或是浅静脉放血,所放之血并非人体正常之血,而是可致病的瘀血,甚至是恶血。瘀血阻滞经脉,则为肿、为痛,如临床常见疖肿、痈疽,病为热毒,瘀滞血脉致气血失和,疼痛难忍。笔者在疖肿上或痈疽上施三角刺,顶上再刺一针,随即拔罐,恶血拔出,疖肿则消,痈疽痛减。所以说放血疗法治病快捷,使热毒出,瘀血除,新血生,脉管盈,经脉通,血虚气弱之症则消。
刺络出血,一般采用挤压出血法,但对急、危、重证,痒麻顽疾,特别是一些久病者,采用刺络加拔火罐法疗效显著。
点刺法是刺络(刺血)的主要方法,常规消毒,用3号三棱针对准穴位上的络脉或浅静脉,迅速刺入3~5mm,立即出针,不按针孔,如在躯干,可加火罐使血畅出,如在面部切不可挤血,可在点刺的周围轻轻平按出少量的血即可。如治疗面部黄褐斑、痤疮、疣类,均不可用挤法,以防留下瘢痕。小儿脾虚厌食患者常常针刺“四缝”,用28号毫针,迅速刺入,迅速出针,2~4岁的一次只针刺2~3指,4~7岁可一次针一只手。
对较小面积的病灶,轻轻多次点刺,使其微微自然出血。一般适应证为手足癣、头部各种癣、手足慢性角化性湿疹等,多用此法。
对面积较大的病灶,用3号三棱针在病灶的外1cm点刺5~8针,再在病灶上点刺3~5针,然后加拔火罐5~8分钟,适应证为地图状银屑病,面积较大的神经性皮炎、湿疹,大面积苔藓、白癜风,等等。做散刺法,特别要注意的是,首先在皮损外边缘(即正常皮肤上)先刺3~5针,然后在皮损面上多刺几针,相隔1cm刺1针,最后拔火罐,拔罐时要将罐口拔在好皮肤一半、皮损一半,如果将罐口都拔在皮损上,罐子吸不住,因为皮损的病变已破坏了表皮、真皮,甚至基底,所以罐拔不住,也就不能取得疗效。
对小的疖肿、肿胀性的痤疮、颗粒状的银屑病,28号毫针在病灶对准中央点刺一针,再在旁边点刺一针自然出血,不做挤压。
浅静脉放血也是刺血疗法的一种,它的适应证也较广泛。例如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色素性紫癜性苔藓样皮炎、红斑肢痛症、小腿静脉曲张性溃疡、湿疹、荨麻疹、丹毒、带状疱疹、单纯疱疹、寻常疣、扁平疣、水痘,还有真菌性皮肤病如体癣、手足癣、头癣、耳癣、花斑癣、甲癣等。疖、痈、疽也可做静脉放血。一般选上肢曲泽邻近浅静脉及委中邻近浅静脉迅速点刺出血,1~3滴(约黄豆大)为度,出血后再用消毒干棉球擦干净,按压1分钟即可。
在病灶上用三棱针刺入2分深3针,呈三角形,而后拔火罐。起罐,敷相应的外用药,用纱布固定。古代医家陈实功曰:“如疮半月后仍不腐溃、不作脓者,毒必内陷,急用铍针,品字样,当原顶寸许点开三孔,随疮之深浅,一寸二寸皆可入之,入针不痛,再深入不妨……”笔者根据陈实功治疮的方法,演变为“三角刺络”法,治疗皮肤病,适应广泛,不仅治疮有效,而且可治疗百余种皮肤病,见效快。如部分化脓性皮肤病、神经性皮炎、银屑病、带状疱疹、毛囊炎、丹毒、脉管炎等等。
挑刺法是临床常用的方法,一般适应背部痤疮反应点,还有疱疹之类的皮肤病。
常施治于静脉曲张、疔发红线等。操作方法:寻找暴露明显的曲张,用三棱针点刺出血,间隔0.5cm,每次只刺2针。静脉曲张,并发有“筋瘤”时,施三角刺,刺后加拔火罐,留罐时间为5分钟,不可久留,起罐后要用纱布包扎固定。疔发红线,可在红线的顶端先用三棱针刺入3分,再向疔疮方向每间隔0.5cm刺1针,一次红线则消。在刺静脉时要注意深度,不可将静脉刺透。
刺络疗法虽治病广泛,见效快、疗效高,但也不是所有病证都适合刺络疗法,如孕妇、产后妇女不宜行刺络疗法,妇女经期及月经前3天不宜行刺络疗法,体质虚弱者、贫血、低血压者禁做刺络,糖尿病患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凝血机制障碍者禁刺,冠心病患者及高龄者要慎施治。
刺络疗法注意事项:①术前要注意做好患者的解释工作,使患者放松,不必紧张,特别是外国患者,术前一定要与患者讲明白,凡属适应证者会收到较好的效果。②要熟悉经络循行流注,精通腧穴位置,操作要熟练,手法适中,要稳、准、快速浅刺出血。特别要注意在浅静脉刺血疗法时深浅要适度,绝不能将静脉穿刺透。③不管是刺络,还是浅静脉刺血,都要避开动脉血管。④操作时一定“守神”。⑤针具、施刺的部位都要严格消毒后方可施术。
笔者在临床中常用施灸方法如下:
将粗艾条插入灸架上,再将灸架放在穴位上或病灶上即可施灸。
适应留针半小时以上的病症,即在针刺的针柄上插一寸的小型艾卷,在插前先在针上插一厚纸片,以防止落灰烧伤皮肤。然后再将点燃的艾卷插在针柄上,艾卷要距针身1.2寸,适温。
把大块鲜姜切成1cm厚的片,再将姜片上用三棱针扎出密孔,再把艾绒掐紧约小枣大放在姜片上,点燃后再放在施灸的部位或穴位上。灸2~3壮。
先将饼扎数孔,再把艾绒掐紧放在附子饼上,点燃后放在施灸的部位或穴位上。每次灸2~3壮。
即医者持粗艾条在背部脊柱旁开1.5寸的腧穴,由肺俞开始走灸至关元俞,适用于各种皮肤病,特别小儿因接受针刺困难,施走艾条灸最好。灸30分钟为宜。
右手持粗艾条,在病灶上右10圈左10圈,适用于疔、疖、疽、痈等病证。即在疮面上施旋转灸,使毒热随火气发出。
以上灸法均为20~30分钟。
灸法注意事项:①直接灸的灸架要固定稳妥。②隔姜灸或隔附子饼灸时要注意患者的反应,过热会烧伤皮肤,如在穴位上施灸,患者感觉过热,可将姜片或附子饼顺着经脉移动,直到温度适中方可。③儿童患者在背俞穴施走灸时最好侧卧,因为儿童多动,俯卧位不能坚持半小时,儿童皮肤娇嫩,施走灸的温度不能过热,以防烧伤。④施灸者一定精神集中,“守神”为宜。⑤对糖尿病患者或血小板减少者,不施灸法。
拔火罐也是传统的治疗方法,历史悠久,治病范围广,操作简单,疗效迅速,颇受广大患者的欢迎,特别是针刺、灸法、拔罐共用,效果更好。拔罐的作用有温经通络、祛湿逐寒、行气活血及消肿止痛、止痒,拔瘀血、拔脓、拔湿毒病邪等。适用于疖肿、疔疮、痈、疽、癣类、湿疹、斑疹、荨麻疹、各类瘙痒病症,具体操作可参见本书中的各种病案。
在皮肤病的治疗中,拔火罐是常用的方法之一,笔者施刺血疗法,刺络脉一般都要拔火罐,如在治疗融合成片的银屑病时,在皮损的边缘处点刺3~5针,然后加拔火罐,拔罐时罐口要大,半个罐口对皮损,半个罐口对好皮肤。如果整个罐口都拔在皮损面上,罐子1分钟就会掉下,其原因为皮损处皮肤、肌肉都丧失弹性,罐子容易脱落。如湿疹皮损在1~3cm,可在其周围用三棱针点刺多针然后加拔火罐,不仅能控制癣、疹的发展而且见效快。刺经脉,主要是刺浅静脉,不可刺动脉,常在上肢曲泽邻近取浅静脉用三棱针速刺,如出血不够黄豆大3滴血量,即可加火罐。委中邻近取浅静脉速刺加拔火罐,如血量不达黄豆大3滴也要加拔火罐,可拔出黑紫血,这是久病有瘀的现象。出血不畅,一是血有瘀滞,二是湿邪较重,湿邪重浊,易阻遏经脉。刺浅静脉放血,而血出不畅可加拔火罐。拔罐出血不仅要观察血量,更重要的是要观察血象变化,一般由黑紫色血变为红色而不稠厚则为正常血,这时应将罐起下。
在治疗皮肤病使用拔火罐时,要注意观察分析拔出的异物,以帮助医者分析认识疾病的状态,无论是黑紫血或血块,或罐子拔上3分钟后罐内冒出泡样,或拔出稀水带粉血色泡沫,脓稠、脓稀,都说明疾病的浅深、轻重,对于进一步治疗有辨证价值。
拔火罐还适用于肩背痛、腰腿痛、胃肠及呼吸道疾病、发热症等,都有较好疗效。
拔火罐操作简单,但要注意拔罐时火力要足,罐口要靠近拔罐的部位,要迅速轻巧,做到稳、准、快,才能将罐拔紧。有自发性各类出血症不宜拔罐;起罐后出现小水疱是正常现象,3天后小水疱自行消失,如出现大水疱(临床在治疗湿重型的湿疹患者时常见拔出大水疱,这是好现象),可用三棱针将大水疱内的湿毒放出,然后用消毒纱布块覆盖,用胶布贴好,预后良好。拔罐时间7~10分钟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