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六章
针灸学

针灸学是中医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的中医学是传统的自然医学科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我国历代医者探索发明的一门科学,是几千年实践的结晶,举世无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中医这门“救死扶伤”的医学科学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国家建立了很多中医院校,培养了大批的高端医学人才,在国际上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许多外国人到中国来学习中医、针灸。在临床中有许多外国学生跟我学习进修,拜师学艺。本人曾在国外行医数年,因独特的治疗方法和良好的治疗效果,而得到外国人的交口称赞。之所以中外患者对针灸治疗赞不绝口,就是因为我国的针灸学有着几千年的经验积淀,有着确切的疗效。

针灸学的理论基础是经络学说,经络学是我国人民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发展起来的。经络把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筋脉、皮肉、毛发等组织器官连接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用以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都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从《内经》开始就强调经络和阴阳、五行、脏腑、营卫、气血等密切结合,构成了中医的理论体系。如《灵枢·本脏》曰:“营复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矣。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

经络学说在临床经验和治疗方面的指导意义极为重要,笔者体会,在临床诊察患者时,一定要把人体看成一个完整统一体,这样才能避免误诊。我们中医治病的优势,是根据“四诊”收集来的资料分辨出经络归属,例如头痛病症,首先要辨证是阳明经头痛,还是少阳经头痛,抑或膀胱经头痛。据此选出本经的穴位治疗,就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这就是常说的依据经络在病上的变化,分别辨证施治(对症选经穴)。

一、配穴方法

临床常用配穴方法:

(一)单侧配穴

就是只取患侧穴位或对侧穴位而进行针灸治疗的方法。例如左肩痛,就可取肩髃、肩内陵、肩贞、曲池、外关、少冲(点刺出血)。经验证明,单侧取穴法对病症较轻的患者是有效的,但对病症较重或者病程较长者一般疗效差。

(二)双侧配穴

就是在左右对称的部位上取穴。本法最为常用,例如,急性喉痛在双手少商穴点刺出血,多收速效,若是慢性炎性喉痛,可在背部肺俞施灸法(40分钟),也有很好的疗效。又如,急性胃痛取双侧梁丘、上巨虚针刺,平补平泻,厉兑点刺出血。

(三)双单上下配穴

系指上取双侧、下取单侧或上取单侧、下取双侧而言。如上取中脘,下取双侧公孙或足三里。

(四)前后配穴

位于胸腹内的脏器发生病变时,就在和脏器大致相对应的胸腹、腰背部前后取穴,就叫前后配穴法。例如,咳嗽可取肺经的中府透云门,上臂的侠白,背部肺俞透风门、肾俞、气海俞,便秘加大肠俞,疗效良好。再如胃病,可前取中脘、梁门,背后取脾俞、胃俞、三焦俞,急性胃痛加梁丘(泻法)。

(五)交叉配穴

就是取左侧上肢穴,配右侧下肢穴;或取右侧上肢穴与左侧下肢穴的交叉配穴法。例如焦虑、失眠症,可取左侧神门穴,右侧劳宫(荥火穴)、内关穴。神门为输土、原穴、子穴,中医理论说心主神明,取心经之穴位,可谓对症取穴。

(六)局部与远部配穴

就是在病变局部与远端部位共同取穴的治疗方法。例如:一患者右上臂发出一片圆形体癣,笔者在体癣的局部施刺血疗法加拔火罐,后取膀胱经的合穴委中点刺出血;再次治疗,在病灶施毫针围刺下取下肢双侧血海针刺(平补平泻),3次即愈。

针灸治疗时,不但要掌握配穴规律,还要学会掌握取穴规律。

二、取穴方法

(一)局部取穴

局部取穴,就是在躯体疼痛的局部和邻近部位或患病内脏的体表相应区内选取穴位的方法。所取的穴位既包括经穴、奇穴,也包括以痛为输的阿是穴。例如,一患者哮喘两年,笔者取肺俞透风门,上加隔姜灸20分钟,根据病情延续治疗。再如牙龈肿痛,可用火针在肿部,速刺三针,出血后嘱患者用盐水漱口。

(二)远隔取穴

就是在经络和脏腑发生病变时,按其所属经络,循行路线的远离病灶区取穴的一种方法,肘、膝关节以下的五输穴为佳。如偏头疼取足少阳胆经穴,足临泣针刺,井金穴足窍阴施点刺出血。又如手指麻木不仁或活动无力,可取心经的合水穴少海,井木、母穴少冲,点刺出血。

(三)经验取穴

就是某些穴位对某些症状有特效,临床医生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按照自己的经验去对症治疗的方法。例如风寒感冒发热的病人,取督脉大椎穴,点刺出血加火罐,以泻热,再取肺俞、风门,由肺俞进针透风门,以祛风宣肺。

(四)辨证取穴

该方法以四诊八纲辨证为指导。首先辨病属何证,然后根据其症状,取穴治疗。例如,高血压患者出现眩晕,视物不清,耳鸣多梦,心中虚烦,焦虑不安,肢体沉重或发麻,舌质红,脉弦细或数,大便秘结等,辨证属阴虚阳亢,治疗宜用滋肾阴、平肝潜阳之法。应取肾俞滋阴,泻大肠俞,心俞透厥阴俞,以泻心火,通经脉,活血化瘀,取肝俞、胆俞点刺出血,加拔罐,以平肝阳上亢,配太溪、太冲、三阴交,头部取风池、太阳、翳风,以平肝潜阳。

(五)表里取穴法

就是某一阳经有病,可取与其互为表里的阴经穴位,或某一阴经有病,取与其互为表里的阳经穴位,配合本经穴位进行治疗的方法。例如,足阳明胃经发生胃痛,除取本经的穴位外,再取与其互为表里的足太阴脾经的穴位,也可取阴经任脉的中脘穴等;又如手厥阴心包经有病,再取与其互为表里的手少阳三焦经的穴位,其他经则可类推。

(六)原络取穴法

原是指十二经的原穴而言,为主治本经所属脏腑疾病的常用要穴,络穴是指十五络穴,是风邪传注之所,也是调和经气重要之处,这些都是临床常用的穴位。原络配穴法,也叫主客配穴法,就是先取发病本经的原穴为主,再取本经或与其表里经的络穴为客。例如,大肠经的齿痛、鼻流清涕、喉中肿痛、肩和臂部作痛、大指食指不能活动等症,则先取本经的原穴合谷为主,再取肺经的络穴列缺为客。

(七)俞募取穴法

俞穴分布在脊柱两侧,旁开1.5寸,诸穴与脏腑所在的部位,大体相对,故以脏腑命名,如肺俞、心俞等,募穴皆在胸腹部,亦多与内脏相对,十二脏腑皆各有其自己的俞穴与募穴,如临床常取肺俞、募穴中府,胃俞、募穴京门,厥阴俞、募穴膻中,肝俞、募穴期门等。俞募取穴法是指某一脏腑生病,即取脏腑的背部俞穴和腹部的募穴进行治疗的方法。

(八)八会穴取穴法

八会穴就是人体的脏、腑、筋、骨、髓、血、脉、气8个方面各自有一个交会的穴位,称为八会穴:脏会章门,腑会中脘,筋会阳陵泉,髓会绝骨,骨会大杼,脉会太渊,气会膻中。

八会穴临床应用效果良好,取八会穴的原则是根据患者的症候群来辨证,是属于脏、腑、筋、骨、髓、血、脉、气等哪一方面的病症。确认之后,则在与其相应的穴位上,进行针灸治疗。笔者在临床治疗骨病时,如腰椎扭伤,上取骨会大杼、下取髓会绝骨为主施强刺激,并在病灶取阿是穴,加灸盒,重灸40分钟,每每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九)八脉交会取穴法

原属于十二经的八个穴位,但每个穴位都与一条奇经交会相通,所以能治疗奇经八脉的病症。八脉交会穴,皆为两穴一组共同使用,如脾经的公孙(通冲脉)与厥阴心包经的内关(通阴维脉)二穴合用,可治心胸、上腹部的疾病,小肠经的后溪(通督脉)与膀胱经的申脉(通阳跷脉)二穴合用,可治目内眦、颈、项、耳、肩胛和上肢的疾病。胆经的足临泣(通带脉)与三焦经的外关(通阳维脉)合用能治目外眦、耳后、颊、颈和肩部的疾病,肺经的列缺(通任脉)与肾经的照海(通阴跷脉)二穴共用,可治咽喉、胸膈的疾病。

(十)郄穴取穴法

郄穴位于四肢骨肉间的空隙部位,是经脉和络脉在深部连接之处,为经络之气深集的地方。郄穴多用于脏腑经络之气突然不通时所发生的急性病症、痛症等。如急性胃脘痛时,取梁丘穴,止痛效果为佳。十二经与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各有一郄穴,合为十六郄穴:肺郄孔最;大肠郄温溜;胃郄梁丘;脾郄地机;心郄阴郄;小肠郄养老;膀胱郄金门;肾郄水泉;心包郄郄门;三焦郄会宗;胆郄外丘;肝郄中都;阳跷郄跗阳;阴跷郄交信;阳维郄阳交;阴维郄筑宾。

三、论足太阳膀胱经

足太阳膀胱经穴位最多,十四正经共有362个穴位,其中足太阳膀胱经穴就有67个,人体上下左右共计134个穴位,约占经穴总数的20%。而且经路最长,加上分支穴位,可以说经穴覆盖了背部躯干,背部的五脏俞治疗脏腑病能在短时间内获得奇效,笔者在临床中深有体会。

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睛明,上行至前额部,经攒竹、眉冲、曲差、五处、承光、通天、络却、玉枕、天柱,下行督脉旁开1.5寸。中布躯干,下走腿足,是十四正经中循行路线最长、循行部位最广泛,内联脏腑组织最多,涉及病症最广泛的一条经脉。

足太阳膀胱经与众多经络有密切联系,具有接纳与转输各经之经气,调整各经经气盈亏的作用。

首先,足太阳膀胱经与督脉较近,在循经过程中其脉气相互交通。

经在颠顶与手足少阳经、足厥阴肝经相会,其分支“从腰中下挟脊贯臀”与足少阳胆经会于环跳穴,再有本经在首穴睛明穴与手太阳小肠经、足阳明胃经及阴、阳跷脉交会,可司眼睑开合,治面瘫等疾患。

本经与肾经相表里,通过经别和络脉可调节肾脏功能,而本经的经别循行直接与心相连,对心火亢盛或心气不足而引起的心痛、心悸等症均可调理。

笔者临床治疗皮肤病取位的特点常为“一仰卧位,二俯卧位”,仰卧位,为显阴脉之海,俯卧位,为显阳脉之海。例如调理肺气,所有皮肤病在病理上均与肺气相关,因为肺合皮毛,在取俞募配穴时,背部取肺俞,仰卧取肺经募穴中府。

本经循行“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可以说,本经是十四经的核心经脉。

本经的主治特点:“主筋所生病”。本经经筋最长,分布最广,《类经·疾病类·十二经病》中,张介宾注:“周身筋脉,惟足太阳为多、为巨,其下者结于踵,结于腨,结于腘,结于臀,其上者挟腰脊,络肩项,上头为目上纲,下结于 。故凡为挛为弛为反张戴眼之类,皆足太阳之水亏而主筋所生病。”

《灵枢·经脉》称“是动则病”中载有膀胱经穴的主治18种病。其中包括9种筋骨关节疼痛,或功能障碍:“项如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腘如结”“踹如裂”“踝厥”“项、背、腰、尻、腘、踹、脚皆痛”“小指不用”。

头脑疾患:“冲头痛”“头囟项痛”“狂癫疾”3种。

目疾:“目黄”“泪出”“目似脱”3种。

还有“鼽衄”“疟”“痔”3种。

本经的五脏俞,主治五脏病,背俞穴排列督脉两侧1.5寸,由大杼穴为第一俞,二俞风门、三肺俞、四厥阴俞、五心俞、六督俞、七膈俞、九肝俞、十胆俞、十一脾俞、十二胃俞、十三三焦俞、十四肾俞、十五气海俞、十六大肠俞、十七关元俞、十八小肠俞、十九膀胱俞、二十中膂俞、二十一白环俞。

第一骶后孔为上髎,第二骶后孔为次髎,第三骶后孔为中髎,第四骶后孔为下髎。

本经分支起点穴为附分穴,位于督脉旁开3寸,胸椎二,与风门穴平。魄户为第三胸椎,向下是膏肓、神堂、譩譆、膈关、魂门、阳纲、意舍,可治腹满虚胀、大便泄泻、饮食不下、呕吐、消渴、身热、黄疸等,有疏泄湿热、促运脾阳的作用。胃仓穴位于第十二胸椎与第一腰椎之间外3寸,有理气和胃的作用。肓门穴主治心下痛、胃病、便秘、妇人乳疾。志室穴可治背痛、腰脊强痛、两胁急痛、饮食不消、腹泻霍乱、阴肿痛、遗精、小便淋沥、肾绞痛、阳痿,配肾俞、关元、三阴交治疗阳痿遗精、男性不育症,还可治疗龟头炎,并可滋阴补肾,清利下焦湿热。秩边穴主治腰腿痛、下肢瘫痪、生殖器疾病。承扶穴主治背痛、坐骨神经痛、下肢腰脚痛、大小便失常、久痔不愈、会阴痛、臀痛及小儿麻痹后遗症。浮郄穴位于委中上1寸,主治小腿三头肌痉挛、股内侧骨痛、胫外筋急。

本经与督脉关系密切,督脉为“阳脉之海”,可统督阳气,疏通阳经气血,调理阳气的偏盛与偏衰,若督脉阳气过盛则人体出现各种疾病。

本经循行入络脑,与脑有着密切联系,《灵枢·经脉》载有:“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

本经为诸阳之属,诸阳主气,阳气者,精则养神。《素问·生气通天论》王冰注“然阳气者,内化精微,养于神气”,故本经经穴可温阳气调节元神,又,脑为元神之府,为“髓之海”,主司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若髓海足,则精神意识清晰、旺盛,反之,本经循行不畅或髓海不足,会出现神志不清、头晕耳鸣等症。

总之,临床体会,足太阳膀胱经治病广泛,外科、皮肤科只要从本经论治,常常会收到奇效。为什么本经论治能取得奇效呢?本经紧靠督脉,督脉总督一身之阳,为“阳脉之海”,其旁开1.5寸两侧各分布有21个穴位,共42个穴位,其分支距督脉3寸两侧各分布14个穴位,共计28个穴位。正经42个穴位与分支28个穴位,共70个穴位布满人体的背部,给“阳脉之海”增强了调节阳气的作用。本经通过对六条阳经的调节作用,还能调节各经的经气,行气血,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荣养肌肤。本经还具有接纳与转输各经之经气,调节各经气盈亏的作用。所以说,足太阳膀胱经是十四正经的核心经脉,临床应用本经,可取得实实在在的奇效。

四、刺络方法

刺络方法,现代通称为刺血疗法。这是中医学中一种独特的、简便有效的刺络方法。

《素问·血气形志篇》曰:“凡治病必先去其血,乃去其所苦。”笔者理解,凡治病必先去其恶血,恶血不除,新血不生,若恶血陷于经络,则随经络循环,流入体内。我在临床中,治疗皮肤病,几乎每次都会用到刺络方法,多有“立已”之效,但刺“络脉”不可刺动脉。如患者喉痛,可以在少商穴上用小三棱针快速点刺出血,或挤压出血1~3滴,可使患者疼痛立竿见影地减轻。如地图状银屑病,可选一侧边沿点刺5~7针后加拔火罐,留罐5~10分钟。因肺朝百脉,许多证候都要选取风门、肺俞,在二穴上各点刺2针,后拔火罐,具有清热、解毒、消肿、除风、消斑癣、除脓疱的作用。

总之,刺血疗法可通过泄热解毒、调和气血、活血通经、消肿止痛等途径,来调整人体脏腑功能,使脏腑和谐,阴阳平衡。

五、实践证明“灸法”是治病的大法

《灵枢·官能》篇曰:“针所不为,灸之所宜……阴阳皆虚,火自当之……经陷下者,火则当之……经络坚紧,火所治之。”

《素问·通评虚实论》中曰:“络满经虚,灸阴刺阳,经满络虚,刺阴灸阳。”

《医学入门》记载:“虚者灸之,使火气以助元阳也。实者灸之,使实邪随火气而发散也。寒者灸之,使其气之复温也。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火就燥之义也。”

《针灸大成》载:“气盛则泻之,虚则补之,针所不为,灸之所宜。阴阳皆虚,火自当之。经陷下者,火则当之。经络坚紧,火所治之,陷下则灸之。”

唐代大医家孙思邈说:“若针而不灸,灸而不针,皆非良医也,针灸不药,药不针灸,尤非良医也。”

本人体会到,“经典”及先贤的教导十分重要,犹如醍醐灌顶。因为人体受到风、寒、燥、湿、暑、火等六淫的侵袭,“寒则气收,热则气盛”,“血见热则行,见寒则凝”,常见皮肤病的病机多为气血凝滞,故用艾灸,可温通经气,引导气血,“气行则血行”。

临床实践中证明,“经典”所教导的灸法确为治病的大法,我在几十年的临床中真切地体会到,对疑难皮肤病,如银屑病、顽固性湿疹、红斑狼疮、脓疱病、血管性皮肤病等100多种皮肤病,只要针灸并用,必能取效。里证、热证、实证皮肤病,灸之能使实邪随火气发散。急性荨麻疹、玫瑰糠疹、脓疱病、病毒性带状疱疹多为“络满经虚”,采用灸阴刺阳的方法为宜。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静脉曲张等多为“经满络虚”,可用刺阴灸阳的方法。

总之,如能将灸法及针法并用的机制、方法掌握好,则每每疗效最佳,可为患者解除痛苦,起沉疴除痼疾。甚至有的疑难病在“针不到,药不及”,治疗效果不明显时,灸之则可建功。

1999年曾治疗来自澳洲2岁小童的泛发性干性湿疹,此病奇痒,孩子忍受不了,哭闹不停。本人采用神阙穴直接施灸法,右手持粗艾条,一边灸,一边左手按摩,10分钟后孩子就不哭了,因其痛痒减轻,感觉舒服了,持续灸30分钟后,孩子沉沉安睡。治疗10次后,孩子皮肤光滑如初。再一例,我的重外孙子生下来3个月,面部发出奶癣,西医诊断为湿疹,孩子痒得抓耳挠腮,我在小孩子大椎穴施灸3分钟,印堂穴用美容针轻轻刺1次,只出一点点血。治疗后很快就痊愈了。

重症者,可施“重灸”。我治疗一位患者,脉管炎伴发溃疡18年,施针灸、刺血疗法,外擦中药,重灸30~40分钟,不到4个疗程即愈。患者说:“西医曾给我静脉改道,面临截肢,没想到治好了,给我一个好晚年。”我认为,这个患者多方求医,屡治无效,若不施重灸疗法加上针法,是不可能治愈的。

临床中常用施灸方法有直接灸、温针灸、隔姜灸、隔附子饼灸等。

凡糖尿病患者,一律不施灸,以防治疗事故。

灸材是艾。艾是一种菊科植物,以湖北蕲县所产最佳,艾叶厚而绒多,功力大,称为“蕲艾”,适作灸治的药料。艾的功能《本草从新》早有记载:“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元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止诸血,温中开郁,调经安胎……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由于艾的性质温暖,所以能振奋阳气,又因气味辛烈,故能通行诸经,调理气血,故为施灸的最佳药材,特别是艾绒燃烧时热力温和持久,能直透皮肤至于肌肉深处,所以能取得良效,受到广大患者的青睐。 NTMuFtPlnn874jKLunvhchWFC7p26liMzDlk65A3qJ39WhufEszWBWQBMlYsFF7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