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是中医认识和诊断疾病的重要手段,辨证的过程即是诊断的过程,也就是强调把人体看为一个统一体,运用中医理论,将四诊所收集的病史、症状、体征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判断疾病的病因,病变的部位、性质,正邪盛衰及体质强弱等情况。皮肤病的辨证,除和内科辨证相同外,还有其独特的一点,就是可用肉眼观察皮肤的表面变化,即皮肤损害的性质、部位、颜色,再配合触诊,可以了解皮肤的软坚程度、温度等。经过详细的观察及触诊,可更加充实辨证的资料,从而使辨证更有准确性。有了正确的辨证,才能制定出正确的治疗方案。皮肤病的辨证除与内科相同外,还有其特殊的一面,分述如下:
中医学的八纲就是表、里、寒、热、虚、实、阴、阳。这八纲是辨证施治的理论基础,任何一个病证,都可以用八纲来加以归纳、分析。八纲中,共分成四个对立面,这四对之间又是相互联系、互相转化的。其中表里、寒热、虚实又可以用阴阳两纲来概括,表、热、实为阳,里、寒、虚为阴。
在皮肤病的辨证过程中,一般急性、泛发性、痒疮剧烈、变化快的皮肤病,多同时伴有口干、口渴,大便秘结、小便黄,烦躁、发热,面红,脉多浮、洪、滑、数、有力,舌质多红或舌尖红,舌苔多黄白腻等,此多属阳证、表证、热证、实证。相反,一般慢性、湿润性、肥厚性,自觉症状轻微或不明显的皮肤病多同时伴有口黏,口淡,不欲食,大便不干或溏泻,腹胀满,脉多沉缓、沉细或迟,舌质多淡,舌体肥胖或有齿痕,舌苔白滑或白腻,此多属阴证、里证、虚证、寒证。
卫、气、营、血辨证,多用于温热病,卫、气、营、血,一方面代表着疾病变化进展的深浅程度,另一方面代表着卫、气、营、血四者病理损害的程度。在皮肤病的辨证中,卫、气、营、血的辨证尤为重要,为此将卫、气、营、血四个病理阶段分述如下:
卫分病是中医内科外感温热病的最初阶段,其症状为发热、微恶寒、头痛、口微渴、脉浮数、舌苔薄白或薄黄等。卫分病在皮肤病中的表现,常见于病毒性或恶性大疱性多形红斑皮肤病,这类皮肤病,在发病的前期均有头痛、发热、恶寒、咽痛、关节疼等不适症状。
卫分病未解,向里传变进入气分,临床常见卫分病并不明显,热邪很快就传入气分,表现为发热不恶寒、反恶热,汗出气粗、口渴引饮,小便黄、大便不通,或下利肛灼,舌质红,舌苔黄燥或灰黑有刺,脉象弦滑有力或沉数实有力。气分病在皮肤病中的表现,常见一些急性发作期皮肤潮红、肿胀、灼热,有时有渗出,或起水疱,患者常伴有体温升高,周身不适。临床上见于急性湿疹、过敏性皮炎、药疹、大疱性皮肤病等。
由于气分病邪热不解,阴液消耗,病邪传入营分,临床主要表现持续高热,夜间加重,心烦不眠,严重者可出现神昏、谵语。自觉口干反不甚渴,舌质红绛,脉细数。在皮肤病辨证中常见于皮肤潮红水肿、身体某部位起大疱或脓疱,大疱性皮肤病,如脓疱性银屑病、天疱疮、疱疹样皮炎,又如结缔组织病中的系统性红斑狼疮、盘状红斑狼疮等。这些皮肤病均为毒热入于营分的症状。
营分病未解,或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误服伤耗阴血的药物,使营分病邪深入血分,临床主要表现除留有营分病所致的症状外,常合并出血现象,如吐血、便血、衄血。脉数、舌质深绛。有些皮肤病进入血分病是临床中常见的,如皮肤出血斑、血疱,银屑病红皮症多见血疱、皮下渗血、便血,过敏性紫癜严重者可见吐血。
总之,卫、气、营、血辨证在皮肤病临床中是十分重要的,特别是患者具有全身症状严重的皮肤病,通过卫、气、营、血的辨证分析则易诊断。
此外,虽在理论上卫、气、营、血反映各自的病理阶段,但在临床上运用时,卫气和营血之间还是比较容易区别的,主症也有明显不同,但在卫与气之间和营与血之间则往往是很难区别的,所以临床上常按两大类进行治疗,即卫气病、营血病。
脏腑辨证是中医最基本的辨证方法,是各种辨证的基础,以脏腑生理、病理特点为基础,结合八纲,辨别五脏六腑的阴阳、气血、虚实、寒热等变化。皮肤病多属于杂病,与脏腑的关系很密切,脏腑生理功能失常可导致皮肤的病变,所以在临床上常用脏腑辨证的方法来指导皮肤病的治疗。要把脏腑辨证自如地应用于皮肤病的辨证,必须要掌握脏腑的内容及其功能及脏腑之间的关系,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气血辨证是以气血虚实变化、通畅和瘀滞的现象来判断疾病的性质。中医学认为气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动力,人体各种功能活动,无不是气作用的结果。血是本源于先天之精,再源于后天水谷精微,经过气的作用精化而成,以维持人体各器官的生理功能。气血之间有密切的联系,是人体维持正常生理功能不断发育成长的必要条件。气血的变化和盛衰与皮肤病有密切关系,所以气血辨证的方法亦常使用。例如:急性泛发性的皮肤病,多见心肝火盛、肝胆湿热或血热之证等;慢性顽固性皮肤病,多见脾虚湿滞、肝肾阴虚、血虚生风或血燥之证等;结节性皮肤病多见气滞血瘀之证,亦有寒湿困脾,肺气不宣,而致痰湿凝滞者;色素性皮肤病,多见肾虚之证,亦有肝郁气滞,气血不调和者;神经性皮肤病,多见心脾两虚,或心肾不交,或血虚生风之证。痤疮、酒渣鼻等发生于颜面的红斑类疾病,多与肺胃蕴热或血热有关。发生于下肢的疾患多与脾湿不运、湿热下注,或脾肺湿热有关。出血性皮肤病多由血热迫血妄行,或见脾虚脾不统血所致。
《医宗金鉴》记载:“气实者多稠黄脓,气虚者多稀白脓,半虚半实者多稠白脓。又有脓出如粉浆,如污水者,谓之败浆,不治之证也,命必难生。惟汗后脓秽者可愈……”可见脓质稠厚而色鲜并略带腥味为气血充实;若脓质如水,其色不鲜,其味不臭,为气血虚衰。若脓稀如粉浆污水,夹有败絮状物,腥秽恶臭,为气血衰败、伤筋蚀骨之兆,为难治之证。脓由稀转稠为正气渐复,由稠转稀为气血衰败。
急性溃疡红肿疼痛为热毒。慢性溃疡,平塌不起,疮面晦暗,属气血虚弱之阴寒证。疮面水肿为湿盛。
糜烂又有渗出多属于湿热,糜烂结有脓痂系湿毒,慢性湿润性皮肤病多属脾虚湿盛或寒湿之证。
浆痂为湿热,脓痂为毒热未消,血痂为血热。
红色结节属于血热,紫暗色属于血瘀,皮色不变的结节属于气滞或寒湿凝滞或痰核流注。
红色小水疱多属湿热,大水疱多属湿毒或毒热。深在性小水疱,多属脾虚蕴湿不化或受寒湿所致。
红斑压之退色,多属气分有热,压之不退色,多属于血分有热,斑色紫暗者属血瘀,白斑属气滞或气血不调。
丘疹红色,自觉灼热瘙痒,多属心火过盛,外感风邪。慢性苔藓性丘疹,多属脾虚湿盛。血痂性丘疹,多属血虚阴亏。
游走不定,时隐时现属风邪,红色属热,皮疹高出皮面,并带肿胀,色深红或上有血疱者属于血热,色紫暗者为血瘀,色白者属风寒或体虚受风。
干性鳞屑属于血虚风燥或血燥肌肤失养。油性鳞屑属于湿或湿热。
发病急,游走性强,变化快,痒无定处,遍身作痒,时发时休为风痒。有水疱、糜烂、渗出,浸淫四窜,缠绵不断,为湿痒。皮肤潮红肿胀,灼热,痒痛相兼,为热痒。皮肤燥痒,泛发全身,脱屑,或肥厚角化,为血虚痒。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记载:“人之气血,周流不息,稍有壅滞,即作肿矣。然肿有虚肿、实肿、寒肿、湿肿、风肿、痰肿,有郁结伤肝作肿,有气肿,有跌仆瘀血作肿,有产后与闪挫瘀血作肿。”并论述了诸肿形状。虚肿者,漫肿;实肿者,高肿;火肿者,色红皮光,焮热僵硬;寒肿者,其势木硬,色紫黯青;湿肿者,皮肉重坠,深则按之如烂棉,浅则起光亮水疱;风肿者,皮肤拘皱不红,其形宣浮微热微疼;痰肿者,软如棉,硬如馒,不红不热;郁结伤肿作肿者,不红不热,坚硬如石棱角,状如岩凸;气肿者,以手按之,皮紧而内软,遇喜则消,遇怒则长,无红无热,皮色如常;跌仆瘀血作肿者,暴肿大热,胖肿不红;产后与闪挫瘀血作肿者,瘀血久滞于经络,忽发则木硬不热微红。
皮肤条形裂口,谓“皲裂”,为血虚或风燥,发于冬季为寒盛,发于春秋季为风热。
一些慢性鳞屑性皮肤病,由于长期不愈,反复搔抓,摩擦,致皮肤肥厚、皮纹加深、皮脊增高、色素沉着的改变,叫“苔藓样变”,皮损呈湿性为脾虚湿盛,皮损呈干燥为血虚风燥。
皮肤颜色慢性加深,多为肝肾阴虚。而一些慢性皮肤损害,得愈后留下色素沉着,可逐渐变为正常肤色。
经络学说是古代医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经络,把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七窍、筋脉、皮肉、毛发等组织器官连接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用以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对临床诊断和治疗都有着重要意义。
人体经络就是全身气血往来流注的径路,内连五脏六腑,外通关节皮毛,将脏腑肢体联成为统一的机体,故《灵枢·海论》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
在生理上,经络循行全身,通达表里,贯穿上下,具有输送气血、发挥营内卫外的重要生理作用。如果由于某种因素使经络营内卫外的功能发生障碍,就不能发挥其应有的防病作用,致使邪由外侵入或病由内生。更由于气血失调,一方面病邪可以通过经络由表达里,或由里达表;另一方面,还可以将脏腑所生的病症沿着经络的通路反映到体表,如《灵枢·经脉》篇所记载十二经和十五络的病候,就是依据经络系统来说明发病现象的。笔者从三方面分析:
①邪气传注的途径:十二经脉与脏腑相接,行于躯干肢节,外邪(六淫)通过皮毛、孙络、络脉进入脏腑。②内邪(七情过度或内生寒、湿和火、风、痰、瘀等)由脏腑、经脉、孙络、皮毛达到体表。这就是说一方面由于气血失调,病邪可以通过经络由表达里,另一方面还可以将脏腑所生的病症沿着经络的通路反映到体表。所以,临床体会到针灸治疗皮肤病必须在经络学说的指导下,应用经络辨证十分重要。③经络还可反映症状,当邪气侵入人体时,人体原有的正气(真气)与邪气相互斗争。由于病的性质、脏腑的功能、气血的盛衰之不同,致使受邪的部位以及发生的症状亦各有所不同。这些症状可以从它们所属经络循行的通路上反映出来。例如:湿疹,主要由饮食不节或过量食厚味、偏寒偏热之品,伤及脾胃,脾失健运,致使湿热内蕴,再复感外邪,内外两邪相搏,充于腠理,浸淫皮肤而发湿疹皮肤病。这就是足太阴脾经所生的病症沿着经络的通路反映到体表,也就是由里达表。
经络在皮肤病诊断上的作用也十分重要,根据以上所述,从经络气血失调所反映出来的症状,可以辨别邪之所伤和病之所在。因此,在临证时必须四诊合参,并用辨别皮肤病的特殊手段来判定病邪的深浅与轻重,以及疾病的在经、在络、在脏、在腑。总之,无论用针治病还是用药治病,都要以经络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