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巴德-基亚里综合征(BCS)的影像学诊断方法不断改善。超声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尤其是随着超声医学发展的3次革命(二维超声、彩色多普勒超声、超声造影等技术的问世),超声诊断BCS有了很大的进步,已成为BCS诊断的首选检查方法之一。同时超声介入学发展迅速,使超声在BCS中的应用不仅仅局限在诊断上,而且在BCS的治疗方面也有一定的作用。
超声检查主要是应用超声波在介质中传播时阻抗不同所发生的反射、折射等特性来反映介质中声学参数的差异,从而对人体组织有很好的分辨力而诊断疾病。其中二维超声是超声检查的基础,通过不同的切面图像来反映检查部位的声像图改变而诊断疾病。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是在二维超声的基础上形成检查部位血流信号情况,并通过脉冲或连续多普勒技术来对检查部位的血流参数量化处理,从而更好地诊断疾病。超声造影为近年来超声医学发展的一项新技术,通过注入对比剂,从而对检查部位进行增强检查,为临床疾病的诊断提供更多的诊断依据。超声弹性成像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新技术,组织硬度信息的获得给超声医学的发展带了又一次里程碑式的发展。
二维超声成像的原理是通过高频脉冲发生器及换能器发送超声波进入检查部位,通过不同的组织界面后经过系列处理后形成切面图像。超声检查时通过超声探头向检查部位发射超声波,在超声波通过检查部位组织时,不同的组织界面发生不同的折射、反射、散射、衰减等,接收放大装置将这些信息处理后显示为二维超声图像,从而进行医学诊断。超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通过不同的组织界面时产生不同的反射、折射等,其与组织界面间两种介质声阻抗的差异紧密相关。检查部位组织根据成分不同,可分为不同类型(表6-1)。
表6-1 人体组织声像图分型
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是在二维超声图像的基础上,获取切面上各点的血流频移信号,经相关技术处理后用彩色处理器编码形成不同的颜色和明亮度来进行诊断的一门技术。通常使用红色代表朝向探头的血流,蓝色代表背离探头的血流。颜色越亮代表血流速度越快,反之颜色越暗代表流速越低。多普勒血流成像主要包括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频谱多普勒技术、彩色多普勒能量图、组织多普勒成像等。BCS诊断主要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和频谱多普勒技术。
频谱多普勒技术包括脉冲多普勒血流成像、连续多普勒血流成像、高脉冲重复频率多普勒等,在BCS诊断过程中,脉冲多普勒技术应用较多。脉冲多普勒技术采用单个换能器,在脉冲期发射超声波,利用发射和反射的间隙接受频移信号,其具有距离选通能力,但由于受脉冲重复频率限制,只能测量低速血流信号。连续多普勒技术采用两组换能器,分别负责超声波的发射和接收,主要用于测量高速血流信号,但无距离选通能力。
多普勒技术应用过程中应注意调节多普勒增益,在频谱和彩色多普勒血流显示清楚时尽可能减少噪声信号。测量过程中注意校正角度,调整合适的基线水平、速度范围和取样容积,从而做出更加精准的超声诊断。
超声造影是指利用液体中气体微泡在声场中共振产生的线性和非线性效应及所产生的强烈背向散射而获得对比增强图像,从而判断组织器官的功能状态、疾病情况等。对比剂可以通过静脉注入,随血流分布到全身,反映正常和异常组织的血流灌注情况;对比剂也可以通过腔道或者置管进入体内,从而诊断胃肠道、泌尿统系等的器官病变。将超声对比剂和特殊的显像技术相结合,能有效地增强组织器官的多普勒血流信号和灰阶图像的对比分辨率,从而改善超声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目前常用的超声对比剂有SonoVue、Sonazoid等。
超声弹性成像又称为“E超”,是超声医学发展的一门新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对组织施加一个压力,包括准静态、静态、动态等,使组织发生形变,利用一系列技术手段,把产生的数字信号转化为图像来反映组织硬度。准静态弹性成像以实时组织超声弹性成像为代表,动态型弹性成像则以瞬时弹性成像、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声辐射力脉冲弹性成像为代表。目前应用较多的是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其优点在于为实时二维弹性成像,能更好地观察组织病变,弹性取样框范围更广,可以避免占位、管道等因素导致的干扰伪像,并且能够提供二维组织硬度定量图,可直接测量反映组织硬度的杨氏模量。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实质性器官,由肝实质和管道结构构成,其中管道结构包括门静脉、肝静脉、肝动脉分支和肝内胆管。肝脏常规检查前不需要特殊准备,对于肠道内气体较多患者可以空腹检查,必要时清洁肠道气体后检查。肝脏检查时被检者常选择平卧位和左侧卧位,通常选用凸阵探头,多经剑突下、肋缘下、右侧肋间连续扫查,同时应用多普勒血流成像对肝内管道系统进行血流显像及参数测量。
正常肝脏二维超声表现为肝左叶小而边缘锐利,右叶大而饱满。肝表面光滑,包膜线清晰,肝实质表现为均匀、细小、中等点状回声。肝内管道结构清晰,呈树枝状分布,门静脉管壁回声较强且较厚,肝静脉管壁薄且回声弱。肝内胆管与门静脉伴行,管径多为伴行门静脉的1/3。正常情况下肝内动脉一般难以显示。
正常肝内门静脉为入肝血流,频谱多普勒呈持续性平稳血流频谱,可随心动周期和呼吸运动略有起伏。肝静脉在彩色多普勒上显示为出肝血流,频谱呈三相波频谱。肝动脉多数情况下仅在门静脉主干旁显示,频谱呈搏动状动脉频谱(图6-1)。
图6-1 正常肝脏的超声检查
A.剑突下纵切面;B.剑突下横切面;C.右肋间第一肝门切面;D.门静脉彩色切面;E.门静脉血流频谱;F.肋缘下第二肝门切面;G.第二肝门彩色切面;H.肝静脉血流频谱。
脾脏是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外形似蚕豆或半月状。脾血管包括脾动脉和脾静脉。脾脏多以空腹检查为佳,如遇胃肠道气体较多,可饮用500ml水充盈胃腔作为声窗进行检查。脾脏检查时患者多选择平卧位和右侧卧位,通常选用凸阵探头。
正常脾脏的轮廓清晰,表面光滑,实质呈低回声,略低于肝组织回声,内部回声分布较均匀。
彩色多普勒显示脾血管呈条状由脾门进入脾实质内,并在其内分支,脾动脉显示为入脾血流,呈搏动状血流频谱,脾静脉显示为离脾血流,频谱为连续性血流频谱(图6-2)。
图6-2 正常脾脏的超声检查
A.正常脾脏切面;B.脾门彩色切面。
下腔静脉由左、右髂总静脉在第5腰椎前方汇合而成,然后沿脊柱右前方上行,经肝脏腔静脉窝,穿膈肌腔静脉孔注入右心房。主要属支包括肝静脉、肾静脉、生殖静脉等。下腔静脉可分为3段:肾静脉开口以下为下段,肾静脉开口以上、肝静脉开口以下为中段,肝静脉开口以上为上段。下腔静脉检查前需空腹检查,必要时清洁肠道,常选择仰卧位检查,多应用凸阵探头检查。
下腔静脉管壁较薄,切面检查时仅表现为管状结构。下腔静脉长轴切面表现为管状结构,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显示背离探头的血流信号。短轴切面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管状结构,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技术血流信号方向视探头方向而定。站立或者做乏氏动作时,下腔静脉扩张,有助于观察。脉冲多普勒血流显像显示下腔静脉频谱为双峰窄带波形,占据整个心动周期,下腔静脉频谱形态变化随呼吸变化明显,吸气时血液回流速度加快,呼吸时回流速度减低(图6-3)。
图6-3 正常下腔静脉的超声检查
A.下腔静脉长轴切面;B.下腔静脉长轴切面;C.下腔静脉短轴切面;D.下腔静脉彩色切面;E.下腔静脉血流频谱;F.下腔静脉血流频谱。
BCS包括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BCS是指原发于下腔静脉和/或肝静脉病变,如先天性发育异常、感染等导致的下腔静脉和/或肝静脉损伤。继发性BCS多有明确的基础疾病,如下腔静脉和/或肝静脉受压、肿瘤浸润、血栓形成等。
下腔静脉和/肝静脉狭窄或闭塞,导致下腔静脉及门静脉压力增高,超声表现如下。①肝脏体积增大/缩小,增大时以尾状叶为著,肝实质回声增粗、增强。②门静脉增宽,血流速度减慢或血流反向。③门静脉高压引起脾脏体积增大,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腹水。④下腔静脉和/或肝静脉管壁增厚,回声增强,内可见阻塞物,下腔静脉周围可见侧支循环形成,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显示呈花状血流信号或者无血流信号通过。⑤肝内可见副肝静脉开放,多为尾状叶静脉和右后下静脉等(图6-4和图6-5)。
图6-4 BCS的超声表现1
A.肝实质回声增粗,边缘不光滑,门静脉增宽,肝周可见液性暗区;B.胆囊壁增厚、毛糙;C.脾脏体积增大,脾静脉增宽;D.下腹腔可见液性暗区;E.下腔静脉膈肌段管壁增厚、回声增强;F.下腔静脉内可见高回声阻塞物;G.肝左、中静脉开口处闭塞;H.肝中静脉近心段闭塞;I.尾状叶体积增大。
图6-5 BCS的超声表现2
A.肝右后下静脉开放;B.副肝静脉开放;C.副肝静脉彩色切面;D.多条副肝静脉开放,汇入下腔静脉;E.副肝静脉彩色切面。
BCS分型方法众多,根据BCS的解剖特点及临床应用的方便性,中国医师协会腔内血管学专业委员会腔静脉阻塞专家委员会将其分为3型。①肝静脉阻塞型:包含的亚型有肝静脉/副肝静脉膜性阻塞、肝静脉节段性阻塞、肝静脉广泛性阻塞、肝静脉阻塞伴血栓形成。②下腔静脉阻塞型:包含的亚型有下腔静脉膜性带孔阻塞、下腔静脉膜性阻塞、下腔静脉节段性阻塞、下腔静脉阻塞伴血栓形成。③混合型:包含的亚型有肝静脉和下腔静脉阻塞、肝静脉和下腔静脉阻塞伴血栓形成。
肝静脉和副肝静脉开口处隔膜形成是肝脏血液回流障碍的直接原因,是国内肝静脉阻塞的主要病理特征之一。隔膜厚度常在5mm之下,表现为肝静脉和副肝静脉开口处条带样高回声,血液回流受阻,膜远心端肝静脉内径增宽(图6-6)。
肝静脉近心段主干阻塞>10mm称为节段性阻塞,表现为肝静脉近心段管壁增厚,管腔狭窄或消失,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显示病变段肝静脉无血流信号通过或者局部血流信号呈花状,频谱多普勒技术测量局部流速明显增快(图6-7)。
肝静脉主干发生全程闭塞或重度狭窄称为广泛性阻塞,多见于青少年患者,表现为肝静脉主干呈条索样高回声,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时血流信号消失,常见于肝右静脉(图6-8)。
图6-6 肝静脉/副肝静脉膜性阻塞
A.肝左、中静脉开口处闭塞;B.肝左静脉开口处闭塞,并可见副肝静脉;C.肝左静脉开口处闭塞,并可见副肝静脉。
图6-7 肝中静脉近心段闭塞
图6-8 肝右静脉闭塞
A.肝右静脉条索样闭塞;B.肝右静脉条索样闭塞。
肝静脉阻塞远心端管腔内形成血栓称为肝静脉阻塞伴血栓形成,在欧美地区较为常见,表现为增宽的肝静脉内可见血栓回声,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显示血流信号消失或充盈缺损。
膜性带孔定义为下腔静脉隔膜中存在一个或多个细小的孔道,其常为较薄的膜。二维超声下腔静脉近心段可见一膜状结构,远端下腔静脉及肝静脉增宽,内可见云雾状光点回声。隔膜上可见一个或者多个小孔,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显示隔膜处花状血流信号通过,频谱多普勒检查可见高速血流信号,下腔静脉远段生理搏动消失(图6-9)。
下腔静脉隔膜多发生于肝右静脉开口上方,在我国该型较为常见,二维超声下腔静脉近心段可见一膜状结构,远端下腔静脉及肝静脉增宽,内可见云雾状光点回声。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显示隔膜处无血流信号通过,远端血流逆向。
下腔静脉阻塞>10mm时称为节段性阻塞,病变多位于下腔静脉上段,远心段下腔静脉增宽。下腔静脉节段性狭窄时狭窄段可见花状血流信号通过,频谱多普勒检查可见高速血流信号,远段生理搏动消失。下腔静脉节段性闭塞时未见明显血流信号通过,远段血流逆向(图6-10)。
下腔静脉阻塞远心端出现血栓形成,称为下腔静脉阻塞伴血栓形成。血栓成分不一,可为新鲜血栓、机化血栓或附壁血栓等。超声表现为下腔静脉近心段膜状或节段性阻塞,阻塞远心段可见血栓回声,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显示血流信号消失或充盈缺损(图6-11)。
图6-9 下腔静脉膜性带孔阻塞
A.下腔静脉膈肌段可见膜状阻塞物,其上可见一个小孔;B.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显示隔膜小孔处花状血流信号通过。
图6-10 下腔静脉节段性阻塞
A.下腔静脉近心段回声增强,管腔消失,远段下腔静脉内径增宽;B.彩色多普勒未见明显血流信号通过。
图6-11 下腔静脉阻塞伴血栓形成
A.下腔静脉近心段管壁增厚,内可见阻塞物;B.彩色多普勒显示下腔静脉近心段可见血流充盈缺损,局部血流呈花状;C.频谱多普勒显示阻塞物致局部流速增快。
下腔静脉和肝静脉均发生阻塞时称为混合型,肝静脉阻塞可以为膜性或节段性、一支或多支等,下腔静脉病变也可以是膜性或节段性。病变累及范围不同,超声表现亦不相同(图6-12)。
图6-12 肝静脉和下腔静脉阻塞
A.肝左静脉开口处管壁增厚,闭塞;B.下腔静脉近心段管壁增厚、增强;C.下腔静脉近心段局部流速增快;D.下腔静脉近心段周围可见侧支气管;E.彩色多普勒显示下腔静脉远心段血流双向;F.彩色多普勒显示下腔静脉远心段血流双向;G.频谱多普勒显示下腔静脉远心段血流双向,以正向为主。
肝静脉和下腔静脉均发生阻塞,同时伴有肝静脉和/或下腔静脉内血栓形成。其在肝静脉和下腔静脉阻塞型超声表现的基础上,阻塞远端心血管内可见血栓回声,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显示血流信号消失或充盈缺损(图6-13)。
图6-13 肝静脉和下腔静脉阻塞伴血栓形成
A.下腔静脉中上段血栓形成长轴切面,尾状叶静脉开放;B.下腔静脉中上段血栓形成短轴切面,尾状叶静脉开放;C.下腔静脉栓子致肝右静脉开口处狭窄;D.频谱多普勒显示肝右静脉开口处血流速度增快;E.下腔静脉栓子致肝中、右静脉开口处狭窄;F.肝中、右静脉开口处血流速度增快;G.下腔静脉膈肌段、肝后段管壁增厚,管腔消失;H.彩色多普勒未见明显血流信号通过;I.下腔静脉远段血流逆向;J.下腔静脉远心段周边可见侧支循环。
超声造影是超声医学发展史中一个里程碑,近年来发展迅速,其在BCS诊断中应用前景非常广阔。其中常用的造影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经肘静脉注入对比剂,主要用于BCS合并肝占位患者中肝占位的进一步诊断及下腔静脉/肝静脉栓子中癌栓和血栓的鉴别诊断;另一种是经踝关节浅静脉注入对比剂,用于观察下腔静脉/肝静脉阻塞情况。
BCS合并肝占位较为少见,但BCS是肝癌的一个危险因素,尤其是长段下腔静脉阻塞或肝静脉和下腔静脉同时阻塞患者。BCS合并肝占位的诊断往往比较困难,其影像学表现缺乏典型特征。超声造影在BCS合并肝占位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其能较好地区别再生结节和肝癌。文献报道,再生结节通常为多发,常常较小,呈中心到周围或者均匀性的动脉期增强,门脉期和静脉期呈均匀增强。而肝癌常为单发,较大,超声造影常表现为“快进快出”。
本中心对32例BCS合并肝占位患者进行了研究,其中23例为再生结节,9例为肝细胞癌,肝细胞癌的超声造影表现为“快进快出”,动脉期呈整体强化或不均匀强化,门静脉相呈快速或者缓慢减退,延迟相进一步减退呈低增强(图6-14)。
图6-14 BCS合并肝占位患者彩超表现
A.肝左叶可见一实性低回声,边界清,内回声欠均匀;B.彩色多普勒显示低回声内未见明显血流信号;C.动脉期呈快速整体不均匀强化;D.门脉期轻度减退,呈等-偏低增强;E.静脉期进一步减退,终末期呈明显地增强。
再生结节的超声造影表现较为多样,结合其二维超声及超声造影表现,分为3型:Ⅰ型结节常为多发,散在分布,直径多小于30mm,多为等回声或稍低回声,结节周围无明显“声晕”,小结节内无血流,较大结节内可见点状血流;Ⅱ型结节多为多发,直径多小于30mm,结节中央部为等回声或者稍高回声,大多数结节周边有低回声“声晕”,结节内可探及动脉血流信号;Ⅲ型结节为多发,呈聚集状分布于门静脉大分支附近,结节直径多小于30mm,呈等回声或者稍高回声,周边可伴有声晕,结节内多可探及动脉血流。其超声造影呈“快进慢出”,动脉相从病灶边缘开始环状增强后,迅速向心性整体增强。门静脉相及延迟相中央部减退,呈低增强,周边始终呈环状高增强,呈“面包圈征”(图6-15)。
图6-15 再生结节的超声造影表现
A.肝右叶可见两个实性结节,中央部为略高回声,周边可见低回声“声晕”;B.彩色多普勒可见线状血流信号;C.动脉期可见结节快速均匀性增强;D.静脉期可见增强减退,呈高增强。
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可以观察血管的结构及血流信号,测量血管血流速度等信息,但下腔静脉位置深,且血管走行常与探头方向垂直或接近90°,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常显示下腔静脉内血流信号缺失,不能准确判断下腔静脉内血流情况。而且部分患者由于肥胖或气体干扰,二维图像较差,血流显示不清。部分患者支架置入术后,因支架影响,支架内血流成像常不满意,因而影响对BCS的诊断和随访。而超声造影的原理不同于多普勒血流成像,不受检查角度的影响,敏感度高,从而可以克服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的不足,能更准确地显示血管阻塞情况。
观察BCS下腔静脉、肝静脉栓子情况时,超声造影多应用肘正中静脉内快速团注对比剂,癌栓多表现为动脉期快速增强、静脉期减退,而栓子造影表现为动脉期、静脉期均无增强(图6-16)。
图6-16 超声造影观察BCS下腔静脉、肝静脉栓子情况
A.下腔静脉肝后段可见略高回声栓子;B.彩色多普勒显示栓子内可见点状血流信号;C.栓子动脉期呈快速整体不均匀强化;D.栓子静脉期明显减退,呈低增强。
观察BCS下腔静脉、肝静脉阻塞时,超声造影多采用踝关节浅静脉内快速团注对比剂,还能记录下腔静脉肝后段显影时间。超声造影后可清楚地显示下腔静脉、肝静脉阻塞部分及程度,阻塞处对比剂通过情况,以及BCS介入治疗后血管通畅情况。下腔静脉梗阻程度不同,下腔静脉肝后段显示时间不同,可一定程度间接反映下腔静脉的压力情况。
超声造影可准确地判断下腔静脉、肝静脉阻塞情况,间接反映下腔静脉压力情况,在BCS诊断和术后随访中具有较高的敏感度,相信未来超声造影在BCS诊断、治疗、随访中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
超声弹性成像是Ophir等在1991年首次提出,近年来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发展迅速,组织硬度信息的获得给超声医学的发展带来了又一次里程碑式的发展。超声弹性成像有较多方式,应用较多的是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它可以对组织硬度进行可视化评估和实时数字化测量,在肝病中应用非常广泛,可以用来评估肝纤维化程度、辅助诊断肝占位性质、诊断或随访门静脉高压或BCS等。
欧洲超声医学和生物学联合会2017年的肝脏弹性超声临床应用指南和建议中推荐:肝脏弹性成像应至少在餐后2小时进行,空腹检查最佳,同时检查应至少在休息10分钟后,仰卧位上举右手臂进行检查,探头于右肋间进行检查,选取肝右叶包膜下1~6cm范围内测量,感兴趣区域直径应在1cm以上,最好大于1.5cm,注意避开肝内管道、胆囊等不能传播剪切波的液性区域,同时至少测量3次,应用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来表示结果。应在屏气后弹性图像稳定3秒后进行测量,避免屏气时深吸气。
超声弹性成像在BCS中的应用主要有评价肝纤维化程度(图6-17)、辅助诊断BCS合并肝占位时占位性质、评价BCS治疗效果、随访BCS等。文献报道,BCS患者介入治疗术前2天与术后2天相比较,血流再通患者肝脏弹性值明显下降,而介入治疗失败患者肝脏弹性值无明显变化,原因可能为BCS患者肝脏弹性值与静脉压力呈正相关,而与肝纤维化无相关性。另有文献报道一患者术后6个月复查肝脏弹性成像时肝脏弹性值明显上升,后行进一步检查证实为治疗后血栓的复发,总之超声弹性成像有望成为评价BCS治疗效果及监测复发的有效检查手段。
图6-17 BCS患者超声弹性成像表现
A.二维超声显示肝实质回声稍增粗,弹性成像显示肝脏弹性值轻度升高;B.二维超声显示肝实质回声明显增粗,弹性成像显示肝脏弹性值明显升高。
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BCS的治疗方法不断完善,术后效果不断改善。在治疗后的随访中,超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直接观察到下腔静脉、肝静脉、门静脉及肝脏的病变,并能观察到支架位置、内部回声,还有下腔静脉、肝静脉、支架血管内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在临床诊治中起着重要作用,目前为BCS随访的首选检查方法。
BCS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可分为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目前介入治疗应用更为广泛。介入治疗方法主要有下腔静脉/肝静脉球囊扩张术、下腔静脉/肝静脉血管内支架置入术、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等。手术治疗方法有30多种,不同的病变类型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如肝肺固定、脾肺固定、门-房分流等。术后超声复查时患者应空腹检查,应注意患者肝脏、脾脏的形态及有无占位性病变、有无腹腔积液,并与术前对比,同时注意下腔静脉、肝静脉、门静脉等血管或支架内径、有无血栓及其血流动力学变化,着重观察患者介入或手术治疗部位,观察管道直径、血流通畅情况及血流动力学变化(图6-18和图6-19)。
图6-18 超声在BCS随访中的应用1
A.腔静脉支架置入术后,支架近心段管腔正常,支架远心段管腔受压变细;B.彩色多普勒显示下腔静脉支架远心段线状血流信号通过;C.BCS人工桥血管置入术后,管腔内径正常,透声好;D.彩色多普勒显示人工桥血管内血流通畅;E.BCS人工桥血管置入术后,管腔内径正常,透声欠佳;F.彩色多普勒显示人工桥血管内未见明显血流信号;G.肝内门体分流术后,门静脉至下腔静脉可见支架强回声,内径正常,透声好;H.彩色多普勒显示支架内血流通畅;I.肝内门体分流术后,门静脉至下腔静脉可见支架强回声,内径正常,透声欠佳。
图6-19 超声在BCS随访中的应用2
A.彩色多普勒显示支架内未见明显血流信号;B.肝内门体分流术后,门静脉至下腔静脉可见支架强回声,内径正常,透声欠佳;C.彩色多普勒显示支架内血流充盈欠佳,呈花状;D.频谱多普勒显示血流速度增快;E.BCS膈肌段球囊扩张术后,膈肌段血流通畅;F.BCS膈肌段球囊扩张术后,膈肌段血流流速正常;G.BCS膈肌段球囊扩张术后,近心段管壁增厚,透声差;H.BCS膈肌段球囊扩张术后,近心段未见明显血流信号通过。
(张瑞芳 宋新浩)
巴德-基亚里综合征(BCS)是一种以肝静脉流出道受阻为特征的疾病,其机制为下腔静脉肝段、肝静脉闭塞或者狭窄,肝脏回心血流受阻从而引起一系列肝脏血流动力学变化。目前BCS虽然病因不明确,却可以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明确BCS的临床诊断尤其重要,超声、CT及MRI均可用于该病的诊断。BCS由于静脉血管受阻的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也不尽相同,因此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也不同。目前临床治疗方案多选择外科手术或者介入治疗,以达到治愈或者改善的目的,因此治疗前应全面了解该疾病的病变部位、范围及程度。
以往辅助检查主要靠彩色多普勒超声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DSA一直被公认为是血管病变诊断的“金标准”,但是具有创伤性、操作复杂及费用昂贵等不足,更由于无法显示血管腔外情况,限制了其临床应用。近年来,随着多层螺旋CT(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 scan,MSCT)技术的日新月异,特别是近几年高端CT的问世,其扫描速度更快,空间分辨率更高、对比剂用量低、后处理功能强大等技术优点,大大提高了MSCT血管成像的质量,使一些细小血管得以清晰显示,MSCT在BCS检出及诊断上的优势日益显著,临床上已经开始广泛应用。
MS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MSCTA)通过肘静脉团注对比剂,可进行多期容积数据采集,通过图像后处理功能对血管进行重建,对于肝静脉、下腔静脉狭窄部位、程度及侧支循环情况都可以清晰显示,同时还可对肝脏本身疾病进行诊断,大大缩短了全肝扫描时间,为临床提供详尽的资料。近几年能谱CT的问世,不但能够获得满意的血管图像,提高该病的诊断率,更能从分子影像学对患者肝功能进行评估,为BCS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提供了一个更大的平台。
目前国内外关于BCS MSCT血管成像的文献报道很多,但较多侧重于MSCTA与其他血管成像的对比及MSCT对BCS的诊断价值,专门针对BCS CT血管造影技术研究的文献报道相对较少,只是在文献的材料与方法中对扫描技术进行描述。扫描技术主要包括扫描参数、扫描延迟时间、对比剂浓度和注射流率3个主要方面,以后两者最为重要,尤其是扫描延迟时间,是确保CT血管造影成功的最重要一环。综合各种文献报道,由于各医院机器的型号、品牌有所不同,BCS扫描方法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没有形成统一的规范,但是大同小异,均主要采用传统三期肝脏扫描方法,只是扫描时相略有不同。如何选择适宜的扫描参数对于获得高质量的CT血管造影图像是非常必要的。MSCTA扫描参数主要包括管电压、管电流、扫描层厚、层间距、螺距等。不同品牌、不同型号的机器,在扫描时管电压、管电流及螺距的设定有所不同,但管电压多为120kV,而管电流则差别较大。扫描参数:Pitch 0.984∶1,Speed 39.37mm/rot,转速0.8s/rot,层厚5mm,准直64×0.625mm,管电压120kV;能谱扫描参数同上,仅加入能谱成像(gemstone spectral imaging,GSI)扫描模式。全肝扫描5~7秒即可完成,如此降低了放射剂量,同样可获得满意的重建图像。
CT扫描速度明显提高,使腹部检查时屏气时间缩短,明显减少了呼吸运动伪影,扫描时间缩短同时也导致了血管峰值时间缩短。对于BCS患者静脉血管成像,由于绝大多数患者的静脉回流时间减慢,且受心功能、肾功能、体重指数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静脉回流时间的个体差异较大,使得门静脉、肝静脉的最佳扫描时机难以把握。目前BCS的扫描方法主要有经验延迟法及智能追踪技术(Smart Prep)这两种扫描方案,其中后者是较好的个体化扫描方案。目前文献报道中个体化扫描方案采用Smart Prep触发扫描技术,监测肝门区门静脉主干及其分支,监测点放置1~3个,触发阈值120Hu,延迟30秒后开始监测,门静脉期扫描结束后延迟45秒扫描肝静脉。
为了正确诊断BCS,获得高质量的肝静脉及下腔静脉血管图像是前提,关键点是血管强化的峰值,另外还有扫描时机的把握,最好在血管与肝实质密度差较大时进行扫描。其中,所用对比剂的总量、浓度及注射速度起着很大的作用。目前对比剂一般采用非离子型碘对比剂,其浓度有300mg/ml、350mg/ml、370mg/ml等几种,当然,浓度越高,血管内峰值相对越高,但是肾损伤概率相对增加。
CT扫描通过静脉快速团注高浓度、大剂量对比剂和选择合适的延迟扫描时间,可以改善肝静脉血管成像质量。对比剂总量可直接影响血管强化峰值,由于对比剂到达门静脉的时间比较长,门静脉内对比剂的浓度经体循环血液稀释而减低,尤其对于BCS患者,要想获得理想的静脉血管影像,往往依赖于抓住静脉扫描时间窗及增加对比剂浓度或剂量,但这样不仅增加了放射剂量,还可能引起或加重对比剂肾病。
MSCTA时,对比剂注射速率亦对血管强化峰值有很大影响。注射速率越快,单位时间内血管内对比剂剂量越大且不易被血液稀释,从而使血管强化峰值越高,有利于细小血管的显示,并且血管边缘更加清晰。文献报道注射速率多采用3.0~5.0ml/s,Tanikake等研究表明,运用5ml/s注射速率明显优于4ml/s,但采用较高注射速率(≥5.0ml/s)时,容易导致对比剂外渗,造成肝脏及肾脏的损害。高压注射器的使用,使得快速注射变得极简单,双筒高压注射器的使用能够在注射对比剂后接着团注0.9%氯化钠注射液(生理盐水),可保持静脉血管内一定的压力,推动对比剂保持一定的速率在血管内流动,可以获得较好的血管图像,并能减少对比剂的使用量。文献报道对于BCS血管成像,可采用双流率注射法,即对比剂总量的80%以4.0ml/s的速率注射,对比剂总量的20%以2.0ml/s的速率注射,再以2.0ml/s的速率注射20ml生理盐水,这样可以使静脉血管在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相对较高的对比剂浓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