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康复治疗的基本原则包括早期介入、循序渐进、个体化、医技护团队模式、强调患者主动性、重视健康教育等。近期目标主要有防治并发症,控制相关危险因素,做好二级预防,改善受损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预期目标则视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情况而定,总的目标是改善患者的功能障碍,提高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社会参与能力,帮助其重返家庭、重返社会。
博巴斯技术(Bobath技术)强调按照正常个体发育的顺序,利用正常感觉反馈输入,如自发性姿势反射和平衡反应来调节肌张力,诱发正常的运动反应输出,通过中枢神经系统重组运动输出以改善运动功能。在治疗顺序上,先学习并掌握基本的姿势与运动模式,再逐渐转变为日常生活中复杂的功能性、技巧性动作。
是博巴斯技术手法操作的核心,治疗者通过在关键点上的手法操作来抑制异常的姿势反射和肌张力,引出或促进正常的肌张力、姿势反射和平衡反应。
反射性抑制是一种抑制肌张力和姿势的有效方法,可以防止异常的感觉输入。
指当身体偏离正常姿势时,人体会自发性地出现恢复正常姿势的动作,即头部位置、头部对躯干位置、四肢对躯干位置等恢复正常的一系列反应,称为调正反应。
指当人体突然受到外界刺激引起重心变化时,四肢和躯干出现一种自动运动,以恢复重心到原有稳定状态。
包括加压或负重、放置、保持与轻推等。
Brunnstrom认为联合反应和共同运动是脑损伤后,运动功能正常恢复过程中的一部分,应予以利用而不是抑制。其治疗理念是早期利用一切手段引出肢体的运动反应,并利用共同运动、联合反应等各种运动模式,再从异常模式中引导、分离出正常的运动成分,最终脱离异常的运动模式,逐渐向正常的、功能性模式过渡。
利用躯干肌的活动,通过对健侧肢体的活动施加阻力,引起患侧肢体的联合反应或共同运动,以及姿势反射等,提高患侧肢体的肌张力和肌力,促使肩胛带和骨盆带的功能部分恢复;学会随意控制屈、伸共同运动,促进伸肘和屈膝、伸腕和踝背伸,诱发手指的抓握,并将屈伸共同运动与功能活动和日常生活活动结合起来,需注意防止过度痉挛。
促进上下肢共同运动模式下的随意运动,以及手的功能性活动,进一步脱离共同运动,增强手部精细功能和身体协调能力,进而恢复肢体的独立运动能力。
鲁德技术(Rood技术)又称多重感觉刺激疗法,其基本原理是在皮肤的特定区域利用不同的感觉刺激,促进或抑制该区域的皮肤感受器对刺激的反应,从而诱发出高级的运动模式。鲁德技术的特点包括利用多种感觉刺激运动的产生、利用个体发育规律促进运动的控制、利用个体发育模式诱发动作的产生、利用运动控制的发育模式促进平衡协调的调整等。
对于弛缓性瘫痪,应采取快速、较强的刺激以诱发肌肉的运动,常用方法如下:
在关键性的肌肉或主动肌群的皮肤区域上快速刷擦。
通过肢体的整体运动来促进肌无力部位收缩。
适当地在骨端处敲打、快速冰敷和震动。
固定肢体远端,在肢体近端施加压力和阻力来诱发深部肌肉的活动。
采取缓慢、较轻的刺激以抑制肌肉的异常运动,常用方法如下:
1)轻刷擦痉挛肌群的拮抗肌,以此来诱发关键肌肉的反应。
2)利用缓慢牵张来降低肌张力。
3)通过非抗阻性重复收缩来降低肌群的痉挛。
4)将患者放置在负重体位上,通过负重时的挤压和加压来促进姿势的稳定。
本体促进技术以正常的运动模式与运动发展为基础,强调整体运动而不是单一肌肉的活动。其特征是肢体和躯干的螺旋形和对角线的主动、被动、抗阻力运动,主张通过手的接触、语言指令、视觉引导等多种感觉刺激来影响运动模式。
包括节律性启动、动态逆转、稳定性逆转、重复、等张收缩组合、节律性稳定、收缩-放松、保持收缩-放松。
包括手法接触、视觉刺激、语言刺激、牵拉、适当阻力、牵引挤压、扩散与强化、体位与身体力学、时序。
根据运动模式的发生部位,可以分为上肢模式、下肢模式、颈部模式、骨盆模式。
运动再学习技术(motor relearning programme,MRP)是把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运动功能的恢复训练视为一种再学习或再训练的过程。MRP由澳大利亚物理治疗师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如今广泛应用于脑卒中后的康复训练。
MRP基于脑损伤后的可塑性和功能重组理论,以任务或功能为导向,强调患者主观参与和认知的同时限制不必要的肌肉活动,从而恢复运动功能。
在脑卒中康复训练中,常用的MRP包括上肢功能、从仰卧到床边坐起、坐位平衡、站起和坐下、站立平衡及步行等部分。
包括臂和手的基本运动成分。臂的主要功能是空间定位,以便操作,基本成分包括肩外展、肩前屈、肩后伸及肘关节屈曲和伸展。手的主要功能为抓握、放松及操作,基本成分包括:①拿起物体时,腕屈和伸;②伸腕时桡偏;③前臂旋后和旋前;④第一腕掌关节掌外展及旋转;⑤掌指关节的屈、伸并伴有指间关节的屈曲;⑥对指(各手指向拇指的屈曲及旋转)。
基本运动成分包括翻身和坐起两部分。
①颈屈曲及旋转;②髋、屈膝及足跟上提;③肩屈曲、肩胛带前伸;④躯干旋转。
①颈部侧屈;②躯干侧屈;③下肢屈髋屈膝越过床沿;④外展并伸直,靠近床一侧臂支撑上半身坐起。
基本要素:①双足平放于地面,双膝平行,与肩同宽;②体重均匀分布,双侧对称;③躯干伸直,双肩在双髋的正上方;④头位于双肩水平上中线位置。
①双足平放;②屈髋使躯干前倾,伴颈部和脊柱伸展;③双膝向前移动;④伸髋的同时伸膝,直到身体直立。
①屈髋使躯干前倾,伴颈部和脊柱伸展;②双膝向前移动;③屈膝慢慢坐下。
站立的基本成分:①躯干直立;②双足与肩同宽,对称平衡;③双髋位于双踝稍前方,双肩位于双髋正上方;④保持髋关节和膝关节伸展;⑤头平衡在水平的双肩上。站立平衡的基本成分包括预备性以及不断地进行姿势调整的能力。
①髋关节保持伸展;②躯干和骨盆在水平面侧移(4~5cm);③在足跟着地时,开始屈膝(约15°),紧接着伸膝,然后在足趾离地前再屈膝。
①屈膝伴早期伸髋;②当足趾离地时,骨盆在水平面上向下侧倾斜(约5°);③继续屈髋;④摆动腿的骨盆旋前(3°~4°);⑤足跟着地前瞬间伸膝,同时踝背屈。
脑循环治疗仪是一种脑部电刺激仪器,将生物模拟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结合,形成多电极、多频率的脉冲来刺激脑部,促进脑部血液循环,改善缺血缺氧状态,促进脑神经可塑性。
神经肌肉电刺激通过低频电刺激,引起外周神经肌肉收缩,从而达到预防肌肉萎缩、维持肌肉收缩力及改善功能的作用。脑卒中后神经肌肉电刺激电极主要置于偏瘫侧肢体力量减退肌群,例如将电极置于偏瘫侧胫前肌,在步行时刺激胫前肌收缩产生踝背屈动作,改善足下垂。
是一种利用脉冲磁场作用于大脑中枢神经系统,改变大脑皮质神经元的膜电位,使之产生感应电流,影响脑内代谢和神经电活动,从而引起一系列生理、生化反应的磁刺激技术。针对脑卒中后的运动、认知、语言、吞咽等功能障碍,TMS可通过不同的刺激参数、治疗靶点来实施治疗。
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经颅交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alternating current stimulation,tACS)、经颅超声刺激(transcranial ultrasound stimulation,TUS)、深部脑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等神经调控手段是新兴的物理因子疗法。
根据患者的功能及目标,制订相应的作业治疗活动,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生活质量,帮助患者早日回归家庭、回归社会。作业治疗主要包括上肢及手部运动功能训练、感觉功能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训练、辅助器具的应用、休闲娱乐活动等。
为患者制订个性化的作业活动,增加患者的关节活动范围、肌力、耐力、平衡与协调能力。综合运用运动想象疗法、镜像疗法、任务导向性训练、限制-诱导运动疗法等方法,将这些方法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有利于调整异常的运动模式,建立正确的运动模式和神经网络,促进上肢及手功能的恢复。
可采用补偿性干预、脱敏技术、感觉再教育对患者进行感觉训练,改善上肢及手部运动控制协调能力。
包括基础性日常生活活动(如修饰、用厕、转移、行走、穿衣、洗澡等)和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如购物、服药、家务处理、理财等)。应尽早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训练,最好是在日常生活环境下进行练习。在进行训练时需要考虑患者坐位、站位平衡功能,也可以利用辅助器具帮助患者最大限度地恢复自理能力。
包括自助具、助行器、轮椅、矫形器等,充分发挥已有的功能,帮助患者适应日常生活及职业需求。
根据患者的兴趣爱好,设计适合患者的休闲娱乐活动(如绘画、书法、音乐、园艺、游戏、体育活动等),增强肌力,提高上肢及手部的灵活性、协调性,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增加社会参与性。
指针对语言能力的训练,包括听理解训练、言语表达训练、阅读理解训练、朗读训练和书写训练等。训练方法包括许尔失语症刺激疗法(Schuell aphasic stimulation approach)、强制性诱导失语症治疗(constraint-induced aphasia therapy,CIAT)、词联导航训练法、阻断去除法、程序学习法、功能重组法、旋律语调疗法和计算机辅助训练疗法等。
指改善患者日常生活交流能力的训练,包括交流效果促进疗法(promoting aphasics communication effectiveness,PACE)、小组训练、代偿手段或辅助交流技术的应用,如手势训练、交流板或交流册训练、画图表达、使用辅助与替代沟通系统(augmentative and alternative communication,AAC)等。
指通过使用交流策略,进行家庭指导和环境调整,提高患者与他人的沟通效率,包括教患者实用的交流技巧来提高沟通效果。对家属进行宣教,指导家属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调整家庭成员间的人际关系,创建良好的语言交流氛围等。
包括口颜面运动训练、注意力训练、数概念认知、计算训练和积木组合等。
对于轻度患者,以语调训练及会话训练为主;对于中度患者,以呼吸、舌、唇、软腭训练及发音训练为主。构音训练一般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包括松弛训练、呼吸训练、口颜面构音器官运动训练、发音训练、减慢言语速度、辨音训练、利用患者的视觉途径进行训练、克服鼻音化训练、克服费力音训练、克服气息音训练和音量训练等。
处于急性期的重度构音障碍患者,采用言语辅助装置确保进行交流的同时,利用手法辅助进行呼吸和构音训练;对于病程长、病情重并已形成后遗症或病情逐渐加重的退行性病变的患者,可采用增强交替交流促进疗法(augmentative and alternative communication system,AACS)以保证交流。AACS包括图片板、词板和句子结构板等,经训练后,患者可通过交流板表达各种意思。
吞咽障碍治疗包括营养管理、行为治疗、直接摄食训练、周围或中枢神经调控技术、药物治疗及手术治疗等。营养管理是吞咽障碍患者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包括营养给予方式、给予的量和膳食合理搭配等内容。行为治疗常用口腔感觉训练、口腔运动训练、气道保护方法、球囊扩张术、吞咽说话瓣膜的应用及针刺治疗等。直接摄食训练时需考虑食物和吞咽姿势的调整、代偿方法的应用、进食工具的选择及环境改造等。低频电刺激疗法、表面肌电生物反馈疗法、重复经颅磁刺激和经颅直流电刺激是常用的神经调控干预措施。
辅助技术(assistive technology,AT)指用来帮助残疾人、老年人进行功能代偿,以促进其独立生活并充分发挥他们潜力的多种技术、服务和系统的总称。辅助技术在现代康复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于一些不可逆的损伤,辅助技术可提高服务对象的行动能力,促进其参与社会和重返社会。对脑卒中患者而言,常用的康复辅助器具主要包括自助具、矫形器、助行器、轮椅等。
如叉、匙、筷子类自助具,碟盘、碗和杯子类自助具。
如穿衣棒,系扣器,穿袜、穿鞋自助具等。
如带延长手柄并弯曲的梳子、有底座的指甲刀等。
如助起式便器、长柄刷等。
如翻页器、打字自助器、阅读架等。
如带“C”形夹的电话、由盘管支撑的话筒。
如特制切菜板、锅柄固定器等。
如手矫形器、腕手矫形器、肘腕手矫形器、肩肘腕手矫形器等。
如髋矫形器、膝矫形器、踝-足矫形器、髋-膝-踝-足矫形器等。
如颈矫形器、胸腰矫形器、腰骶矫形器等。
如手杖、肘杖、前臂支撑拐、腋拐、多脚拐杖、带座拐杖等。
如标准型助行架、轮式助行架、助行椅、助行台等。
包括标准轮椅、电动轮椅、俯卧式轮椅、坐立两用轮椅、单侧驱动式轮椅、上厕所专用轮椅等。
脑卒中后抑郁、焦虑是常见的情感障碍,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容易疲劳、对事物不感兴趣、紧张不安、失眠等,不仅影响患者的康复进程,同时也影响患者与家庭的正常社会功能。因此,我们可以采用药物治疗和非药物的心理治疗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非药物的心理康复治疗包括支持性心理治疗(鼓励、安慰、劝解、疏导等)、运动疗法、文体疗法、音乐疗法、认知疗法、行为疗法、生物反馈疗法等。
对缺血性脑卒中而言,尽快恢复脑血流是急性期治疗的关键。目前,临床上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药物包括溶栓药物、他汀类药物、抗血小板药物、改善脑血液循环的药物、神经保护剂等。静脉溶栓是目前最主要的恢复血流措施,静脉溶栓药物包括阿替普酶、尿激酶和替奈普酶等。对于未溶栓治疗者,应尽早开始使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药治疗。对于溶栓治疗者,抗血小板药应在溶栓24小时后开始使用。发病后应尽早对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使用他汀类药物。同时,对于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患者,应选择相应药物控制好血压、血糖。另外,改善脑血液循环的药物如丁基苯酞、神经保护剂如依达拉奉等药物也是重要的辅助治疗手段。
对出血性脑卒中而言,应积极控制好血压、血糖。重组人凝血Ⅷ因子、氨甲环酸等止血药的临床疗效及长期获益不确定,不推荐常规使用。对于溶栓相关性脑出血,有条件者可应用相应拮抗药物。颅内压增高需脱水降压治疗时,可予甘露醇、高渗盐水静脉滴注,必要时可应用呋塞米和/或白蛋白,使用过程中注意监测心、肾功能及电解质情况。
中医技术治疗脑卒中的理论基础包括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标本缓急、三因制宜等。常用中医技术包括针刺、灸法、推拿、传统运动疗法、中药等。
选择早期合理康复护理时机,制订动态康复护理计划,并提供个体化护理措施,进行动态阶段化护理措施评价。需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健康教育相结合,鼓励患者及家属主动参与和配合,积极预防并发症,做好脑卒中的二级预防。
预防并发症和废用综合征的发生,增强残余功能,协助患者接受并适应残疾后生活,并最大可能地增加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帮助其回归家庭和社会。重视二级预防和慢性病管理,防止脑卒中再发。脑卒中根据时间和疾病特点可分为3个时期,不同时期的康复护理内容和目标不同,具体如下:
这一时期包括超早期、早期,即发病72小时内,又称脑卒中的一级康复期。急性期的护理重点是预防再发脑卒中和并发症,鼓励患者重新开始自理活动,并给予患者和家属精神支持。护理措施包括良肢位(又称抗痉挛位)摆放、肢体主被动活动、体位变更和转移、言语障碍护理、吞咽障碍护理、肩关节半脱位预防、深静脉血栓预防及二级预防等措施。
包括急性后期及缓解期,即脑卒中的二级康复期。康复护理内容包括抗痉挛训练、坐位平衡及站立平衡训练、轮椅安全使用指导,辅助器具使用指导、预防并发症如预防深静脉血栓护理、预防跌倒、预防压疮、预防营养不良及脱水等,同时进行二级预防护理。
即脑卒中的三级康复期。患者经过一段时间康复后,如果可以进行社区生活,功能恢复处于平台期,应让患者出院,进行家庭常规训练以维持功能。此阶段应根据患者的居住环境制订康复计划,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宣教,使患者可在家进行常规锻炼和疾病管理以维持功能状态,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脑卒中的相关危险因素分为不可干预危险因素和可干预危险因素。其中前者包括性别、年龄、种族及遗传因素等,后者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不良生活方式等。对脑卒中的危险因素进行积极干预可以显著降低脑卒中发病率,减轻脑卒中的疾病负担。
脑卒中患者的膳食应种类多样化、营养合理化、食谱个体化、制作低盐低脂化,对于并发吞咽障碍的脑卒中患者,同时应注意食物的质量及性状易于进食。每日推荐摄入适量谷薯类,蔬菜、水果类,肉、禽、乳、蛋、鱼类,油脂类,豆类共五大类食品。
脑卒中患者需调整日常生活方式,应忌烟忌酒,保持良好体形,适量锻炼,保持科学的作息规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