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脑卒中康复诊断

脑卒中患者经过详细、系统的评估后,需对多种功能障碍作出康复诊断,具体诊断如下所示。

一、运动功能障碍

脑卒中后最常见的运动障碍就是肢体的乏力或者无力症状,病变部位可位于脑干、基底节区、皮质等,累及支配肢体运动功能的神经元或神经传导束。

(一)病灶半球对侧肢体的中枢性瘫痪

肢体通常初始表现为肌力低下,张力弛缓。随着病程时长增加,上肢表现为屈肌模式,即屈肌张力增高,上肢各个关节分别呈肩内收内旋、肘屈曲、前臂旋前、腕伸与指屈曲;下肢表现为伸肌模式,即伸肌张力增加,下肢各个关节分别呈髋伸与内旋、伸膝、跖屈曲合并内翻。腱反射逐渐活跃或亢进,并可能出现阵挛,病理反射阳性;肢体运动时出现联合反应、共同运动等异常模式。

(二)平衡功能障碍

当病灶部位位于小脑时呈明显的平衡功能障碍,出现共济失调等症状。部分患者是脑卒中之后而引起的痴呆、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影响患者认知功能障碍从而加重平衡功能障碍。

(三)异常步态

患者通常会由于肌力低下、张力异常或者感觉反馈异常,而出现异常步态。

1.偏瘫步态

又称为划圈步态,典型特征为患侧膝关节僵硬,迈步相减小,患侧足下垂内翻。当患侧下肢向前迈步时,患侧肩关节下降,骨盆代偿性抬高,髋关节外展外旋,使患侧下肢经外侧面划弧形运动将其向前迈出,上肢常出现屈曲内收,停止交替摆动。

2.小脑性共济失调步态

又称为醉汉步态,行走时两上肢外展以保证身体平衡,两足间距过宽,迈步时高抬腿,全足沉重落地;不能走直线,而呈曲线或“Z”形前进,因重心不稳,且不易控制,致躯干摇晃。

3.慌张步态

多见于基底节病变,行走时上肢缺乏摆动动作,步幅短小,并出现阵发性加速,不能随意停止或转向,常呈前冲步态。

二、感觉功能障碍

脑卒中患者感觉障碍临床表现多样,可因病变部位不同而有很大差异。

(一)脑干型感觉障碍

脑干不同部位的感觉传导束受损后,会发生不同的感觉障碍:

1.分离性感觉障碍

脊髓丘脑束在延髓外侧部,而内侧丘系则接近中线。因此,如果延髓旁正中部病变,则会损伤内侧丘系,可发生对侧肢体的深感觉障碍和感觉性共济失调,但不存在痛觉、温度觉感觉障碍。

2.交叉性感觉障碍

延髓外侧部病变,可损害脊髓丘脑束及三叉神经脊束核,表现为对侧痛觉、温度觉障碍,同侧面部感觉障碍。

3.偏身感觉障碍

由于在脑桥和中脑节段,内侧丘系、脊髓丘脑束及脑神经的感觉纤维已融合在一起,故损伤时表现为对侧肢体和面部的所有感觉缺失,且一般都伴随病变同侧脑神经运动障碍,可与其他部位病变导致的偏身感觉缺失相鉴别。

(二)丘脑型感觉障碍

丘脑是各种感觉的汇合之处,受损时出现以下表现:

1.偏身感觉障碍脑卒中病灶损伤腹后外侧核和腹后内侧核时,会形成对侧偏身感觉的减退或缺失。特点是肢体重于躯干,上肢重于下肢,肢体远端重于近端,深感觉受累重于浅感觉。

2.丘脑痛在感觉的部分恢复过程中,可能出现对侧偏身自发的、难以忍受的剧痛,以定位不准、性质难以形容为特征。通常疼痛阈值提高,较浅的疼痛刺激即可引出痛觉。

3.感觉过敏或倒错。

4.非感觉症状丘脑病变时,常累及邻近结构而发生其他症状:侵及外侧膝状体或视放射时,可产生对侧同向偏盲;累及内囊后肢时,可产生对侧不完全性偏瘫;丘脑至纹状体及苍白球纤维受损可发生偏身不自主运动等。

(三)内囊型感觉障碍

丘脑皮质束通过内囊后肢后1/3,该传导束发生损伤时会导致对侧感觉障碍。特点为肢体重于躯干、肢体远端重于近端、深感觉受影响重于痛、温觉。另外,内囊损伤常合并运动、视觉纤维受累,即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偏盲。

(四)皮质型感觉障碍

此类感觉障碍的特点是精细、复杂的感觉损害严重,而痛、温、触觉等浅感觉障碍较轻或保持不变。深感觉、定位觉、两点分辨觉和实体觉可发生明显障碍,其中定位觉、两点分辨觉和实体觉是大脑皮质所特有的复合感觉,但是这种复合感觉必须在浅感觉保持完整的基础上。因此,浅感觉正常而复合感觉障碍可作为大脑皮质感觉区病变的特征,用于鉴别诊断。

1.局限性感觉性癫痫

是由于大脑皮质中央后回感觉中枢存在刺激性病变。表现为对侧肢体皮肤的相应部位发生阵发性感觉异常,并可向邻近区域扩散,也可扩散至皮质运动区而引起运动性癫痫。

2.偏身感觉障碍

大脑皮质感觉中枢的破坏性病变,产生对侧偏身感觉障碍。由于皮质感觉区分布广泛,感觉障碍通常可能只累及对侧身体的某一部分,即单肢感觉障碍。该型感觉障碍以上肢比下肢重、远端重于近端部位为特征,且上肢的尺侧与下肢的外侧通常比较明显。

3.感觉忽略

当检查者对患者的两侧肢体相应部位给予触觉或痛觉刺激时,患者只能感知健侧肢体的刺激;或同时对患侧面部和肢体远端进行触觉刺激,患者只能感知面部的刺激。

三、言语和吞咽障碍

(一)失语症的临床表现

失语症的语言症状可表现为听、说、读、写等方面障碍。

1.听理解障碍

指患者对口语的理解能力减低或丧失,包括语义理解障碍和语音辨识障碍。

2.口语表达障碍

包括发音障碍、复述障碍、命名障碍、说话费力、错语、杂乱语、刻板语言、持续性语言、模仿语言和语法障碍等。

3.阅读与朗读障碍

指患者不能朗读文字和/或不能理解文字的意义,包括形、音、义失读,形、音失读,形、义失读。

4.书写障碍

指脑损害引起原有的书写功能受损或丧失,包括书写不能、镜像书写、惰性书写、象形书写、书写过多和错误语法等。

根据患者的流畅度、听理解能力和复述能力方面的语言表现,临床可分为8种失语症综合征,包括布罗卡失语(Broca失语)、感觉性失语(Wernicke失语)、传导性失语、经皮质运动性失语、经皮质感觉性失语、经皮质混合性失语、完全性失语和命名性失语。其他类型的失语包括皮质下失语、交叉性失语、儿童获得性失语、原发性进行性失语症、纯词聋和纯词哑等。

(二)构音障碍的临床表现

构音障碍主要表现为完全不能说话、发声异常、构音异常、音调和音量异常和吐字不清。根据神经解剖和言语声学特点,运动性构音障碍可分为6种类型:痉挛型、迟缓型、失调型、运动过强型、运动过弱型、混合型。

(三)吞咽障碍的临床表现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表现有流涎或食物从口中流出、食物在口腔内长时间停留不吞咽、鼻腔反流、进食后食物残留吞不干净、进食或喝水时呛咳、声音嘶哑、咀嚼困难、体重下降、发热等;会导致误吸、肺炎、营养不良、脱水等不良后果,因不能经口进食或佩戴鼻饲管容易引起心理与社会交往障碍。

四、认知功能障碍

(一)定向力障碍

定向力是个体对时间、地点、人物等的自我察觉能力。定向力障碍表现为对时间、地点、人物等信息混淆不清,比如患者分不清白天与黑夜、不知道自己身处在医院、不认得亲朋好友等。

(二)计算障碍

也称失算症,指数字符号认识和运用障碍。具体表现为计算力减退,以前能做的简单计算无法正确算出,对计算的运算符号失去敏感性,也不能在日常生活中正确运用计算能力,比如购物中无法准确计算商品的总价等。

(三)注意力障碍

注意力是最基本的认知功能之一,也是其他认知功能的基础。注意力障碍患者往往无法集中注意力或不能排除周边的干扰。注意力障碍分为以下五大类:

1.集中性注意障碍

患者对简单的感觉刺激有反应,但不能提供感觉的细节,比如患者能注意到有人叫他名字,但无法描述对方的外貌特征。

2.持续性注意障碍

患者无法长时间集中精力做一件事,注意力容易分散或中断,比如不能完整地看一部电影,无法持续听课。

3.选择性注意障碍

患者不能有针对性地排除干扰,有目的地注意符合当前需要的刺激或信息,例如不能在地图上找出指定地点,无法在嘈杂的环境中与人交谈。

4.交替性注意障碍

患者的注意力无法从一件事转移到另一件事,比如患者在听课中途去洗手间,回来后不能立即回到听课状态。

5.分配性注意障碍

患者不能同时做两件事,比如不能边走路边与人交谈。

(四)记忆力障碍

记忆力障碍表现为记忆力减退,记不住刚刚、近期或远期发生的事情。记忆力障碍分以下三大类:

1.瞬时记忆障碍

瞬时记忆也称感觉记忆,是指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所引起的短暂记忆,信息保留时间极短,最长1~2秒。瞬时记忆障碍临床常表现为感知觉障碍,详见本节“感知觉障碍”部分。

2.短时记忆障碍

短时记忆是个体对刺激信息进行加工、编码、短暂保持和容量有限的记忆,可短暂储存(1分钟内)信息。短时记忆障碍表现为无法记住短时发生的事情。

3.长时记忆障碍

长时记忆指信息保留1分钟以上,甚至数日、数年、终生。长时记忆障碍根据储存信息类型,可分为语义记忆障碍、情景记忆障碍、程序性记忆障碍;根据储存信息发生时间,可分为前瞻性记忆障碍、回顾性记忆障碍。

(五)执行功能障碍

执行功能是高级认知功能,指个体运用知识来达到目的的能力,具体包括定势转换、反应抑制、工作记忆、词语流畅性四方面,是人类智力水平的高度概括。执行功能障碍患者对事物缺乏主动性,临床上以解决问题能力下降为主要特征。

(六)感知觉障碍

知觉是人类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综合反映,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重要环节。例如橙子,我们不仅要知道它是黄色的、酸甜味道、摸起来有点硬,还要将其与其他物品区分,比如柠檬、柚子等。知觉以感觉为基础,但不等同于各种感觉信息的总和,要比感觉信息的叠加更复杂。感知觉障碍一般分为躯体构图障碍、视空间障碍、失认和失用4类。

五、结构异常

详见本章第二节中的“二、结构评定”。

六、活动受限

活动受限是指身体的活动能力或任何一部位的活动由于某些原因而受到限制,导致日常生活需要他人帮助或生活起居有护理上的依赖。活动受限的原因主要包括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常见的生理因素有神经系统受损,这种损伤会严重甚至永久地改变人体的活动能力;脑梗死或脑出血所致的瘫痪常因运动神经元无法支配相应的肌肉而造成运动障碍,进而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活动受限包括三个层次:躯体活动受限,如弯腰、行走困难等;转移受限,如卧床、不能驱车、不能利用交通工具等;自我照顾能力下降,如不能自行梳洗、穿衣和进食等。脑卒中后功能损伤越严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障碍越突出。常见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障碍表现为大小便控制、修饰、用厕、进食、床椅转移、行走、穿衣、上下楼梯、洗澡等方面的能力减退。

七、参与受限

参与受限指因为残损、活动受限或其他原因导致的个体参与社会活动的受限,影响和限制个体在社会中的交往,以致工作、学习、社交不能独立进行。通常包括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主要生活领域、社区、社会和公民生活等方面的受限,可导致健康和功能状况恶化、独立性变差、社会孤独感、抑郁情绪、生存质量降低、生活满意度下降等一系列负面影响。 3pQ1UREDZ1L/dzkjLBNnK4dHMm8XmtIeoOIQmRR7IUA/jPcrYeWR6ZO1w+65n9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