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常用的肌力检查方法包括徒手肌力评定、手法肌力补充分级法和器械肌力测定法。手法检查时,应当注意先查健侧再查患侧,先抗重力再抗阻力;因此在抗阻力时,受试者应当使用同一阻力,阻力应当加在受试关节的远端。抗阻时不可应用于2个关节以上。
是根据受试者受检肌肉或肌群的功能,让患者处于不同的受检位置,并嘱咐患者在减重、抗重力或抗阻力的状态下做一定的动作,并使动作达到最大的活动范围。3级为能抗重力做关节全范围运动,但不能抗阻力;≥3级,抗重体位下评估,反之,在减重体位下完成检测。
是在MMT分级的基础上,在各级添加“+/-”,这种评定方法可有效根据受试者完成关节活动的范围来区分肌力大小,临床使用率较高。
手法肌力达3级以上时,可用专门器械进行肌力检查。此方法可取得较精确的数据,根据测试时肌肉的不同收缩方式分为等长肌力测定、等张肌力测定和等速肌力测定。
是目前使用较广泛的肌张力评定量表,分级包括0~4级。0级表示肌张力不增加或正常,被动活动患侧肢体时,整个关节活动范围内无明显阻力;1级表示肌张力轻微增高,关节活动之末时呈现最小阻力或突然出现卡住或释放;1+级表示肌张力轻度增加,在关节活动范围后50%范围内突然卡住或突然释放;2级表示肌张力较明显增加,在关节活动范围内,大部分出现肌张力增高,但是受累部分仍能活动;3级表示肌张力严重增高,被动活动出现困难;4级表示肌张力严重增加,肢体僵直,不能活动。
是以踝阵挛持续时间为判定标准。0级为无踝阵挛,1级为踝阵挛持续1~4秒,2级为踝阵挛持续5~9秒,3级为踝阵挛持续10~14秒,4级为踝阵挛持续时长≥15秒。
主要通过肌肉痉挛发生的频率来确定痉挛等级。0级为无痉挛;1级为刺激肢体时,诱发轻、中度痉挛;2级为痉挛偶有发作,<1次/h;3级为痉挛经常发作,>1次/h;4级为痉挛频繁发作,>10次/h。
将偏瘫患者上肢、手部与下肢运动根据肌张力水平与运动模式划分为6期,评判其运动功能恢复情况。Brunnstrom Ⅰ期为弛缓性瘫痪期,无随意运动;Brunnstrom Ⅱ期患者开始出现联合反应,并可诱发出随意运动;Brunnstrom Ⅲ期出现随意运动,且肌张力明显增加;Brunnstrom Ⅳ期共同模式被打破,异常肌张力开始下降;Brunnstrom Ⅴ期分离动作增加,且张力水平趋于正常,手部精细动作开始出现;BrunnstromⅥ期动作水平接近于正常水平,手部精细动作明显,但运动速度与准确性比健侧稍低。
将偏瘫患者上、下肢的运动功能进行评定。每项分为0分、1分、2分三种。其中0分指不能做某一动作,1分表示部分能做,2分表示可充分完成。上肢33项,共66分;上下肢总共100分。得分越低运动功能障碍越严重,反之则表示运动障碍程度越轻,<50分提示患肢严重功能障碍。
包括观察法与量表法。
虽然过于粗略和缺乏量化,但由于使用简便、快速直观,具有一定的判断价值,在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常用方法如下:
受试者取坐位,检查者将患者上肢向一侧牵拉。阳性反应为头部和躯干上部出现向中线的调整,被牵拉一侧出现保护性反应,另一侧上、下肢伸展并外展。阴性反应为未出现上述反应或仅身体的某一部分出现阳性反应。
受试者取跪位,检查者将患者上肢向一侧牵拉,使之倾斜。阳性反应为头部和躯干上部出现向中线的调整,被牵拉一侧出现保护性反应,对侧上、下伸展并外展。阴性反应为未出现上述反应或仅身体的某一部分出现阳性反应。
双足并拢直立,观察在睁、闭眼时身体摇摆的情况。检查时要求受检者单腿直立,观察其睁、闭眼情况下维持平衡的时间长短,最长维持时间为30秒。
受试者取站立位,检查者向前后左右各个方向推动受试者身体。阳性反应为脚快速向侧方、前方、后方跨出一步,头部和躯干做相应调整。阴性反应为无法快速作出相应反应,无法快速跨出一步维持平衡,头部和躯干不出现调整。
在活动状态下能否保持平衡。例如坐、站立时移动身体;在不同条件及环境下行走,特定动作包括脚跟碰脚尖、足跟行走、足尖行走、走直线、侧方走、倒退走、走圆圈、绕过障碍物行走等。
包括14项检查内容,即坐站转移、站位平衡、坐位平衡、站坐转移、床椅转移、闭眼站立、双足并拢站立、上肢前伸、从地面拾物、转身向后看、转身一周、双足交替踏台阶、双足前后站立、单腿站立。该14项检查的评分均为0~4分,满分56分,评估耗时约20分钟。分数越高表示平衡能力越好,<40分提示存在跌倒风险。
由Tinetti于1986年首先报道,用来预测老年人跌倒的危险性。其中平衡测试部分有10个项目,满分16分;步态测试部分有8个项目,满分12分。该量表测试耗时约15分钟,满分28分;<24分提示有平衡功能障碍,<15分提示有跌倒风险。
是布鲁内尔大学Tyson等于2003年专门设计的用于脑卒中患者的量表,共12个项目,包括坐位平衡(3项)、站位平衡(3项)和行走能力(6项),满分12分。
常用方法包括步态周期不同时相的表现、Holden步行功能分级、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imed up and go test,TUGT)、10m步行测试和6分钟步行试验。
观察步行节奏、对称性、协调性、身体重心、躯干的摆动及辅助器具的使用。重点观察患者在整个步行周期中足趾、膝、踝、髋部、骨盆和躯干的运动情况,以及各个关节在八个时相中运动角度的变化。
可采用美国RLA步态分析观察法。该方法将站立相分为5个时期,步行相分为3个时期。该表包含了48种异常表现,并将其依次列出。白格与灰格需根据步行过程中的运动进行观察记录,若有异常运动需标记“√”。
较为直观地将受试者的步行程度进行分级评判。根据患者的步行程度、言语及辅助器具帮助程度分为0~5级,0级为患者无法走路,需要坐轮椅或在两人大量帮助下步行;1级为需要一人连续不断地帮助才能行走;2级为需一人在旁以间断地接触身体的帮助行走,步行不安全;3级为需一人在旁监护或用言语指导,但不接触身体;4级为在平地上独立步行,在楼梯或斜坡上行走需帮助;5级为完全独立步行于任何环境。
主要测试患者从有靠背扶手的座椅站起,向前走3m,记录患者背部离开椅背折返回来且再次靠椅背坐下所用的时间,并观察患者在行走中的动态平衡。得分为1分表示正常,2分表示极轻微异常,3分表示轻微异常,4分表示中度异常,5分表示重度异常。如果≥3分,则提示有跌倒风险。
主要评估患者10m内的步行速度。测试包括舒适速度(可以日常走路速度为标准)与快速步行(尽可能快速但不能够跑步)两种方式。测试仅记录2~8m的步行时长并计算步行速度。每种测试方式均记录2次,然后计算均值。
试验开始时,患者被要求尽可能无辅助下在平坦硬地上,以尽可能快且不跑的速度步行6分钟,计算患者的步行总距离与步行速度,以此判断其运动耐力。若患者步行过程中因耐力低无法完成,可进行2分钟步行试验。
嘱患者闭目,评定者用棉絮或类似材质物体轻触患者皮肤,嘱患者回答是否存在轻痒感或让患者回答所触次数。每次给予的强度应一致,且给予刺激的速度不能有特定规律,预防患者未受刺激却顺口回答。检查四肢时,棉絮刷擦方向应与相应肢体长轴平行;刺激胸腹部时应与肋骨平行。按照面、颈、上肢、躯干、下肢的顺序检查。
嘱患者闭目,首先用圆头针的针尖在患者正常皮肤区域刺激数下,以帮助患者确认正常刺激感觉。然后再以均匀力量用针尖轻刺患者需检查部位,嘱患者回答是否疼痛;同时应将此次感觉与健侧比较,要求患者指出受刺激部位。对痛觉减退患者的检查要从障碍部位逐渐转移至正常部位,而对痛觉过敏的患者则相反。为避免患者主观的错误回答,可用圆头针钝头代替尖头,或将针尖提起而改成手指尖检查,以判断患者回答是否正确。
包括温觉及冷觉。嘱患者闭目,用分别盛有冷水或热水的两支试管,交替、随意地接触皮肤,接触时间为2~3秒,嘱患者说出“冷”或“热”的感觉。冷觉测试的温度在5~10℃之间,温觉则在40~45℃之间,如低于5℃或高于50℃,则会在刺激时引起痛觉反应。
嘱患者闭目,轻轻握住患者手指或足趾的两侧,上下移动5°左右,让患者辨别移动的方向,如感觉不明确则可加大运动幅度或测试较大关节。
嘱患者闭目,将其肢体放在某个位置,然后让患者描述所放的位置;或嘱患者将其正常肢体放在与患侧肢体相同的位置上。
嘱患者闭目,将128Hz的音叉放置患者身体的骨突位,如手指、鹰嘴、桡骨头、内外踝、髂嵴、锁骨等,嘱患者回答是否存在振动感及其持续时间。也可利用音叉的开关状态,来测试患者是否感觉到振动。
嘱患者闭目,常用棉花签、手指等轻触患者皮肤后,由患者指出刺激的部位。正常误差手部<3.5mm,躯干部≤1cm。
嘱患者闭目,检查时用两脚规、叩诊锤的两尖端或针尖同时轻触皮肤,为了能区分两点的最小距离,可逐渐减小二者距离。检查时需在两个刺激点同时施力。正常人以舌尖两点分辨觉最灵敏,两点距离最小,为1mm,指尖为3~5mm,指背为4~6mm,手掌为8~15mm,手背为20~30mm,前胸为40mm,背部为40~50mm,上臂及大腿部的距离最大,约为75mm。
1.失语症的评定可分为语言功能评估和交往能力评估。
主要包括听理解检查、言语表达检查、阅读检查、朗读检查和书写检查等。国际常用的评定量表有波士顿诊断性失语检查(Boston diagnostic aphasia examination,BDAE)、西方失语症成套测验(western aphasia battery,WAB)、日本标准失语症检查(standard language test of aphasia,SLTA)和代币测验(Token test)等。国内常用的评定方法有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Chinese rehabilitation research center standard aphasia examination,CRRCAE)、汉语失语成套测验(aphasia battery in Chinese,ABC)和汉语失语症心理语言评价(psycholinguistic assessment in Chinese aphasia,PACA)等。
日常生活交流能力检查(communicative abilities in daily living test,CADL-T)和功能性交往能力测验(functional communication prof ile,FCP)等。临床上,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评估目的,选择合适的量表和适当的测验进行评估。评估的环境应尽量安静,评定时间不宜过久,评估时的任务指令要清晰,确保评估的准确性。
脑卒中后引起的构音障碍属于运动性构音障碍(dysarthria),是由于神经病变,与言语有关的肌肉麻痹、收缩力减弱或运动不协调所致的言语障碍。构音障碍可单独发生,也可与其他语言障碍同时存在,如失语症合并构音障碍等。目前常用的评价方法主要有汉语构音障碍评定法及改良Frenchay构音障碍评定法。
是目前国内较广泛应用的评价方法。可分为:①构音器官检查,包括肺(呼吸情况)、喉、面部、口部肌肉、硬腭、腭咽机制、舌、下颌、反射;②构音检查,包括会话、单词检查、音节复述检查、文章水平检查、构音类似运动检查和语音清晰度测试。
该法通过量表检查,包括反射、呼吸、唇、下颌、软腭、喉、舌及言语清晰度共8个大项目,27个分测验,每个分测验都设定了5个级别的评分标准。能为临床动态观察病情变化、诊断分型和疗效判定提供客观依据,并对治疗预后有一定指导作用。
吞咽障碍评定包括筛查、吞咽临床功能评估和仪器检查。
常选用反复唾液吞咽测试、饮水试验(又称洼田饮水试验)、改良饮水试验、染料测试、进食评估问卷调查工具-10(EAT-10)。
包括吞咽相关病史、吞咽器官功能评估及摄食评估。其中摄食评估中的容积-黏度吞咽测试(volume-viscosity swallow test,V-VST)应用较广泛。
吞咽造影录像检查(video f luoroscopic swallowing study,VFSS)和吞咽纤维内镜检查(f iberoptic endoscopic evaluation of swallowing,FEES)是确定吞咽障碍的金标准。VFSS是检查吞咽功能最常用的方法,FEES能弥补VFSS的不足,两种检查各有所长。除此之外,咽腔测压检查、舌压测定、肌电图检查、食管pH监测及脉冲血氧饱和度监测也较为常用。
是一种快速、简便、应用广泛的认知筛查量表,对重度认知障碍患者较为敏感,但易受被试者文化程度影响。该量表包括定向力、注意力及计算力、记忆力、命名、复述、阅读、理解、书写、临摹等,总分30分。根据被试者的文化程度,认知障碍划分标准为文盲≤17分,小学≤20分,中学及以上≤24分。
由Nasreddine教授于2004年编制而成,可快速筛查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不过易受被试者文化程度影响。该测试包括视空间技能、执行功能、记忆、语言、注意力、计算、抽象思维和定向力等,总分30分。若被试者受教育程度≤12年,则在总分基础上加1分,最终得分<26分提示被试者存在认知障碍。
又称Cognistat认知测试,可根据患者的认知状况进行初步筛选与评估。评估内容包括定向力、专注力、语言(理解、复述和命名)、结构组织、记忆力、计算力、推理能力(类似性、判断)等。NCSE能较敏感地反映被试者的认知功能障碍及严重程度,且操作简便,结果直观。
是一套用于认知评定的标准化成套测验。该测验操作简便,耗时较短,实用性强,其信度和效度已得到广泛认可,是评估认知功能敏感、系统的指标。LOTCA评估项目包括定向力、知觉、视运动组织、思维运作四大类,可了解被试者的定向、命名、失认、失用、单侧忽略、思维运作等能力。该测验共20项检查,除思维运作的3项检查为5分制外,其余均采用4分制评分标准。
又称韦克斯勒成人智力量表,是由美国学者D.Wechsler于1955年编制而成的,被誉为智力测验的金标准。该量表分为言语量表和操作量表两部分,前者包括知识、领悟、算术、相似性、数字广度、词汇共6个分测验,后者包括数字符号、图画填充、木块图、图片排列、图形拼凑共5个分测验。量表采用二级评分,即1分和0分,耗时30~60分钟。
由Robertson等于1994年编制。该测验将日常活动作为检测项目来评估被试者的集中性注意、选择性注意和交替性注意等。TEA共包括8个子测验:地图搜索、电梯计数、分心时电梯计数、视觉电梯计数、带反转的听觉电梯计数、电话簿搜索、计数时电话簿搜索、彩票任务,测试耗时45~60分钟。
常用于检测被试者的持久注意力。在一张整齐排列的、混有少量目标物的同类非目标物表中,要求被试者迅速、准确地找到目标物并用笔划去,目标物可以是字母、数字、符号、几何图形等。划消测验常分为限定时间和限定工作量两种,前者统计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后者统计在完成相同工作量时的速度。评定指标包括划消所需时间、划消个数、漏划个数、错划个数等。
由英国Rivermead康复中心于1985年编制,可评估被试者的日常记忆能力,并监测其记忆障碍的变化。RBMT包括11个项目,评估耗时约25分钟,主要检测被试者对具体行为的记忆能力,如记姓名、记所藏物品、图片再认、故事即时回忆及延迟回忆等,有助于治疗师了解被试者在日常生活中因记忆力受损所带来的影响。
又称韦克斯勒记忆量表,是应用较广泛的成套记忆测验,有助于鉴别器质性记忆障碍和功能性记忆障碍。该量表共分10项分测验,评估耗时约90分钟,分别检测长时记忆、短时记忆和瞬时记忆,其中记忆商(memory quotient,MQ)表示记忆总水平。目前国内应用较广泛的是1980年龚耀先等修订的中国版,在原版基础上增加了记图、再认和触摸3个分测验。
是评估执行功能的经典神经心理学测验,首先由Berg于1948年提出,后由Heaton于1991年进行改良,可评估被试者的概念形成、工作记忆、抽象概括及定势转换等执行功能。WCST可较好地反映前额叶背外侧的执行功能,要求被试者根据4张刺激卡片对128张反应卡片进行分类,治疗师不告知被试者分类规则,只反馈每次选择是否正确,试图让被试者自行概括分类规则,测试耗时约25分钟。
由Wilson于1996年编制而成,可反映执行功能障碍对被试者日常生活的影响。BADS包括成人版(适用于17~87岁个体)和儿童版(适用于8~16岁青少年),均包括6个子测验,即规则转换卡片测验、动作计划测验、找钥匙、时间判断、动物园分布图测验及六元素测验,评估耗时约40分钟。
常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进行抑郁评估。
多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90项症状清单(symptom checklist-90,SCL-90),又称症状自评量表,是世界上著名的心理健康测试量表之一,共90个项目,分别从意识、感觉、思维、情感、饮食睡眠等10个方面反映患者的心理症状情况。
行颅脑MRA/CTA检查,了解患者脑内病灶情况,判断责任病灶,以及是否有其他部位的缺血变性灶,了解颅内血管情况,判断有无血管狭窄或畸形等。
行胸部CT检查,了解患者肺部有无坠积性肺炎、肺气肿、肺大疱、支气管扩张等情况。
行心电图及心脏超声检查,了解患者是否存在期前收缩、心房颤动等心律失常情况,了解患者心脏结构、射血分数,心脏瓣膜、反流等情况。
行腹部超声检查,了解肝、胆囊、脾、胰腺、肾脏、输尿管、膀胱等是否存在病变。
包括视诊所见的肢体形态异常等,比如左侧偏瘫步态、某关节肿胀畸形、手术瘢痕、某肢体缺如等。
日常生活活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是指个人为满足日常生活需要每日进行的必要活动,它是个人自我照顾和生活独立程度的重要指标。ADL分为基础性日常生活活动(basic activity of daily living,BADL)和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instrumental activity of daily living,IADL)。
BADL是指人们为维持最基本的生存、生活需要每日必须反复进行的活动,主要包括自理活动和功能性移动活动两大类。自理活动包括进食、卫生、洗澡、穿衣、如厕、交流等,功能性移动活动包括床上移动、转移、坐、站、行走、社区活动等。BADL常用的量表评价方法有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或改良Barthel指数(modif ied Barthel index,MBI)、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unctional independence measure,FIM)等。
包括10项内容,根据帮助的程度分为0分、5分、10分、15分共4个功能等级,总分为100分,得分越高,独立性越好。改良Barthel指数是1989年由加拿大学者Shah等针对BI评定等级较少、相邻等级之间的分值差距太大、敏感性欠佳等因素,对Barthel指数进行了改良,对其等级进行加权,扩展为5个等级,提高了量表的灵敏度,量表改良后评定内容不变,总分仍为100分。
是20世纪80年代末在美国开始使用的,后逐渐受到重视和研究,目前已在全世界广泛应用。该量表在反映残疾水平或需要帮助的程度上比Barthel指数更详细、精确、敏感,是预测康复疗效的有力指标。量表包括6个方面内容,共有18个项目,其中包括13个身体方面的项目,5个认知方面的项目。每个项目计分是从1~7分,总分范围在18~126分。
IADL是指人们为维持独立生活所必要的活动,它是社区生活独立程度与参与的重要指标,包括使用电话、购物、烹饪、家务处理、洗衣、服药、理财、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处理突发事件,以及在社区内的休闲活动等。IADL常用的评定量表有Frenchay活动指数、功能活动问卷(functional activity questionnaire,FAQ)等。
是专为脑卒中患者设计的生活质量评定量表,评估时主要访谈患者或家属。评定内容包括6大类,共15个项目,主要评估患者从事室内及户外活动的频率。在近3个月或半年期间,每项活动从事频率越高,得分越高,能力越好。每个项目的评分等级为0~3分,总分为47分。根据评分结果,可将社会生活能力进行以下区分:47分,完全正常;30~46分,接近正常;15~29分,中度障碍;1~14分,重度障碍;0分,完全丧失。
由Pfeffer于1982年提出,1984年进行修订,是一种简单的、由患者家属完成的评定日常活动能力的量表,也可进行自我评估。FAQ对患者以下几方面的功能进行评估:完成每日日常活动的体力情况和心理状况、社会角色功能的完成情况及影响日常表现的因素。根据完成各项活动的难易程度评分,分数越高障碍越重,正常<5分,≥5分为异常。该量表可用于筛查,也可用于脑卒中患者的随访。
WHO发布的《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功能和残疾,包括身体功能、身体结构、活动和参与;第二部分是背景性因素,主要指环境因素。参与是指与健康状态、身体功能和结构活动及相关因素有关的个人生活经历,是与个人生活各方面功能有关的社会状况。
参与受限是指社会水平评价功能障碍的严重程度,大多数脑卒中患者存在参与受限现象。个体是否出现参与受限,要通过该个体的参与和相同文化或社会中无残损个体所期望的参与进行比较,需要注意的是,参与的评定也要以社会的水平为主要方向。目前临床上可用健康调查量表36(SF-36)生活质量量表对参与进行评定,该量表共8个维度,包括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