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章
现代“功能食品”与中医食疗

英国民谚道,“想知道一个人的知识,就要看他读什么书;要想知道一个人的体质,就要看他吃什么食物”。世界各国的民间都有药食兼用的习惯,中国自古以来就依托食物的功能防治疾病,中医称为“食养”“食疗”或“食治”。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其著作中明确指出:“食之不愈,然后命药”。煎熬复方中药,就是发挥多种药物的综合疗效,这与将多种食物搭配烹饪,发挥营养成分的协调作用思路是一致的。

一、防治疾病不能依靠营养素,而要依靠食物

欧洲从16 世纪倡导提取天然植物有效成分,即“药物之精”以来,从鸦片中分离出吗啡;从金鸡纳树皮中提取奎宁;从麻黄中分离出麻黄碱。从吗啡中开发中枢神经镇痛剂,从可卡因中制取了局部麻醉药,从箭毒中成功开发肌肉松弛药和降压药等。这些成就促进了有机化学、药理学和生物化学的发展,使得化学合成药物风靡全球,现代营养学也受到该思潮的全面影响。

1.“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现代营养学的局限性

西方现代科学立足于“还原论”的哲学思想,虽然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但也存在很强的局限性。因为自然事物被彻底还原以后,就失去了总体的信息。人类最早认识到食物中有三大营养素(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随后逐步认识了矿物质和微营养素(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营养学是依托食物而产生的,营养素的发现依赖于人类的认识水平,所以现在抗氧化剂等又成了新的营养素候选者。由此可见,论及食物营养若只谈营养素,就成了“无本之木”。

西方哲学在现代农业上的体现是化肥的直接补充、农药对病虫害的直接对抗。在现代医学上,则是外源性营养素(维生素、矿物质等)的直接补充,抗生素等化学合成药物对致病菌与病毒的直接对抗。为了弥补营养素摄入不足,西方从食物中提取有效成分,产生了“药片文化”。先天性脊柱裂在美国是常见的出生缺陷,是由于怀孕期间,孕妇叶酸摄入不足所致,而叶酸的主要来源就是绿叶蔬菜。美国营养学界的权威人士曾说过:“在大多数人看来,实验室里做出来的大大小小的药片,才是治疗大病小恙的灵丹妙药,而事实并非如此。越来越多的科学家正在开发另一种大相径庭的资源,它们就是已在地球上存在上百万年,随餐而入的天然食物。”

2.盲目补充营养素对健康的危害

1992—1996 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开展了上万人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人工合成的β-胡萝卜素不仅抗病能力不显著,还存在副作用。研究发现,来自植物的天然β-胡萝卜素中,大约含有5%~7%的顺式异构体;由于天然食物的基质(matrix)不同,所以存在于天然食物中的上述营养成分都非常稳定。而人工合成的β-胡萝卜素却都是全反式异构体。维生素C 与β-胡萝卜素都是抗氧化剂,合成后就不停地被氧化。

1996 年,美国医学研究中心宣布:人工合成的β-胡萝卜素对吸烟肺癌病人的干预实验发现,有两组病人表现为刺激肺癌生长。化学合成的营养素β-胡萝卜素和维生素C,预防癌症的作用均不理想。1997 年,美国医学研究中心又宣布:“我们不主张添加任何营养素预防肿瘤,食用黄色和深绿色蔬菜,可使肿瘤发病率下降20%”。2006 年5 月,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发表声明,指出“维生素与微量元素保健类补剂只对一部分疾病有预防作用,却没有研究能证明,服用含多种维生素与微量元素的补剂能促进健康,过量摄入某些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还会对健康造成危害。”

20 世纪90 年代,芬兰国家卫生部对2.9 万居民进行了连续8 年的随机对照观察。第一组人群每天服用β-萝卜素和维生素E,另一组人群作为对照组。结果发现:服用β-胡萝卜素和维生素E 组的人群中,患癌症的人数比对照组高出18%;患冠心病与死于该病的比例,也比对照组高50%。

2002 年,医学杂志《柳叶刀》( The Lancet )报道了牛津大学的研究成果:对2 万多名患冠心病、动脉栓塞、糖尿病的高危人群,5 年服用维生素C、维生素E 和β-胡萝卜素的临床跟踪观察发现,上述3 种制剂对降低中风、心肌梗死、冠心病、肿瘤的发病率,没有发挥任何作用。

3.药片永远代替不了完整的食物

翻开营养学书籍,大约80%的篇幅都在介绍营养素。电视节目侃侃而谈每天需要多少碳水化合物,但老百姓却想了解吃一个馒头能获得多少营养。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出现了许多新的营养素候选人,如抗氧化剂、生物碱、皂苷等,这些“非营养素”也具有健康作用。美国保健品公司到处推销蛋白粉,但中国绝大多数居民并不缺乏蛋白质,滥补蛋白粉让许多人因此患上了肾病。有位妇女在怀孕期间,按照美国公司推销员设计的配方,每天服用28 种营养素补充剂,直到吃不下饭才停止,结果生下来的孩子有严重的神经系统缺陷。“物无美恶,过则为灾”,维生素工业是建立在“服用维生素能预防疾病”的观念上的,在美国流行着“每天一粒维生素,没有保险不发愁”的广告,所以维生素年销售额高达13 亿~17 亿美元。

二、欧洲营养学界提出“功能食品”的概念

发达国家对生命的期望值不断提高,21 世纪,现代营养学也发展到追求最佳营养。伴随科学研究的深入,食物中对健康有重要作用的生物活性成分不断被发现,而这些物质大都存在于植物性食物中。

1.什么是“功能食品”

20 世纪许多营养学研究显示,食品可以对机体内一个或多个靶目标功能产生有益的影响,所以认识到食物的功能性。1996 年,欧洲学术界提出了“功能食品”的概念,并且界定了食物的营养生理功能。“功能食品”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

◇能提高或增强已发现食品的健康功能。

◇能通过食用此食品,减少人体患病的危险。

欧洲营养学界认为功能食品是食品而不是药品,必须是大众消费水平可以承受的。功能食品可以预防、并有意义地减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

天然食物的成分非常复杂,含有种类繁多的“生物活性成分”,如黄酮,多酚、番茄红素、花青素、叶绿素、植物激素等,它们都发挥着各自的营养生理功能。各种生物活性成分之间还存在着协同和拮抗关系。因此,食物的食疗功效绝非单一功能因子的作用,而是所含复杂生物化学成分综合作用的结果。

2.食物有六个方面的健康功能

1996 年,欧洲召开了第一届功能食品会议,有关“功能食品”的概念发表在《英格兰营养学杂志》( British Journal of Nutrition )上。在文章中,食品的功能被确定为如下六个方面:

◇食品与机体的生长、发育和分化功能;

◇食品和被作用机体的代谢功能;

◇食品对活性氧化物质的防御功能;

◇食品和心血管系统功能;

◇食品和胃肠生理与消化功能;

◇食品和行为功能与心理功能。

自此以后,在欧洲“营养医学”“营养药理学”等学科纷纷出现。2001 年7月,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召开了第17 届国际营养学大会,世界各国三千余名营养学家出席会议。经过热烈地讨论,达成了一致的学术观点:“食物是最好的药物”,这与中医传统食疗理念不谋而合。 rDzSEOqPnvzJqaLlEqUJGY8CdTYUFs+WAZz5WKuDqZ9WmMnI0I/3y2Xl69Dg83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