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总结了各种食物与药物的食性、五味与归经;列举了大量食疗药膳方剂,也记述了“服药食忌”;提出“凡服药,不可杂食肥猪犬肉,油腻羹鲙,腥臊陈臭诸物。”以及“凡服药,不可多食生蒜、胡荽、生葱、诸果、诸滑滞之物。”等饮食禁忌。
寒、热、温、凉,这“四性”是人类对温度与食物性质的感受,包含着生理学和病理学的寓意。“四性(或四气)”学说,是中医药性理论的重要内容。中医药典《本草》的历代版本中,均记录了每种中药与食物的寒、热、温、凉属性。
食物的“四性”包括寒、热、温、凉。凡味道辛辣、有暖胃作用的食材均属温性或热性:如糯米、羊肉、虾、姜、蒜、辣椒、韭菜、胡萝卜、核桃、龙眼、荔枝、李子、栗子、松花粉等。热性食物能量密度高,可加速体内葡萄糖磷酸化,增加肝糖原合成,一旦服用过量就会感到“内热”和“上火”。有清热解毒功能的食物食性比较寒凉:如大米、绿豆、豆浆、豆腐、牡蛎、紫菜、油菜、白菜、茄子、黄瓜、冬瓜、西瓜、藕、梨、柿子、甘蔗等,均有清热泻火,解毒消炎之功。一般而言,食性寒凉的水果都富含水分与膳食纤维,有助通便。食性寒凉者都能滋阴,有清热解毒之功;食性温热者均能温里散寒。发热与小便短赤者,食用西瓜能减轻热证,故用来治疗脑炎高热患者的中药方“白虎汤”,被用来形容西瓜,名为“天生白虎汤”。凡脘腹冷痛,腹泻者食用生姜、胡椒、大葱后即能缓解,因食材的食性温热之故。
中医的药性与食性中温热者均属阳,寒凉者则属阴。味道中的辛、甘、淡三者属阳,酸、苦、咸三者属阴。凡性质升浮者属阳,性质沉降者属阴。《本草纲目》论述的食物“四性”对应《中华本草》的记载,可分为平、温、寒、凉、微寒、微温、热,共7 类。属于平性的食物数量最多,其次为温性和寒性的食物。一般来说,平性食物有解毒,益气健脾之功,如薏米能利水渗湿。食性寒凉的食物,功效集中在清热解毒,生津止渴,利水消肿。温性的食物可以健脾,而且能够益气温中,养血活血,下气止痛。
中医所谓寒、热、温、凉,是人类对温度的感受,蕴含有生理与病理学方面的寓意。1997 年,科学家发现在人体内存在热感应受体(TRPV1),这是对寒、热、温、凉“四性”认知深化的里程碑。目前发现哺乳动物体内都存在热敏通道,有7 大类,共30 多种。其中分布在感觉神经元上的热敏通道有6 种(从冷痛到热伤)。在特定温度下,机体的热敏通道都可以被激活。如果把中药与食物的四性划分为大热、热、温、凉、寒、大寒等6 个等级,就正好与热刺激感受器的热敏离子通道中的6 个等级相互对应。
日常饮食要特别注意膳食平衡,不宜偏颇。一旦食性失衡,就会伤及脏腑功能,诱发疾病。如吃螃蟹时,要搭配足量的生姜末与红糖,因为螃蟹食性寒凉,需要搭配温热之物来加以平衡。螃蟹与柿子都食性寒凉,古代文献称“柿蟹同食命断肠”,即同时食用两者,有的人会发生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柿子所含鞣酸与螃蟹蛋白质发生反应,干扰消化系统功能。2004 年10 月,一位来自慕尼黑的德国女研究生到青岛旅游,一日下午吃了柿子,晚饭在自助餐厅就餐,看到海蟹肥美,又吃了很多。结果深夜突发急性腹泻,前后16 次,到医院急诊救治才得以好转,是同服引起还是海鲜不新鲜引起并无法查证,但是可以提醒我们注意个体化饮食的卫生与温寒。
《金匮要略》一书收载的“当归生姜羊肉汤”是第一个食疗药膳方。羊肉食性大热,效同人参。而牛肉食性温,猪肉食性平。研究发现每千克羊肉中含左旋肉碱2.1 克,其他肉类中则含量较少,如每千克牛肉含0.64 克,而每千克猪肉中仅含0.3 克。左旋肉碱可促进体内长链饱和脂肪酸燃烧,已有19 个国家将其作为婴幼儿的营养添加剂。中华民族的先贤在对现代科学毫无所知的古代,就有如此深刻的洞察力,令我们钦佩不已。
中国传统历法用天象来标定与显示时间,这种具象的时间与人生命活动息息相关。由于人生存时间有限,所以时间就成了构建文化,认识自然界的基础。中国古人在时间维度上构建起自己的文化。在对节气与物候的认识中,进入以自然现象为基础的时间系统,依据天人合一理论,这正是中华文明的起点。所以中医食疗强调“饮食以时”,关注一年四季的不同时令与节气的膳食养生。
元代营养学专著《饮膳正要》强调“春气温,宜食麦以凉之;夏气热,宜食菽(豆类)以寒之;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冬气寒,宜食黍(黄米)以热性治其寒。”自然界的四季消长变化,各个节气的物候,都与人体五脏功能关联,且相互对应。所以关注节气养生,注意饮食以时,是中医食疗的一大特点。
以立夏节气为例,夏季气温高,多热,环境多暑湿,容易侵犯脾胃,出现心神不宁,食欲下降等情况。要适应此时气候的变化,就要把调整饮食放在首位。立夏养生要巧吃“苦”,适当吃一些苦味蔬菜,如苦瓜、瓠瓜等。中医认为苦味入心,苦味食物有除燥祛湿,清凉解暑,利尿活血,消炎退热,清心明目,促进食欲的作用。能预防“苦夏”(疰夏)症状的发生,苦瓜清火,是夏季时令养生菜。立夏之后,人体会出现“上火”症状,苦瓜富含生物碱、氨基酸、苦味素、矿物质,有消暑退热,除烦提神,降脂健胃之功。苦瓜同时还含有“植物胰岛素”,对肥胖和糖尿病患者有食疗价值。
立夏羹是用糯米粉拌鼠曲草制作的汤丸。民谚道“吃了立夏羹,麻石踩成坑”,说明该汤羹可强健腿脚。《本草择要纲目》称:鼠曲草“主痹寒寒热,止咳,调中益气,止泄除痰,压时气,去热嗽。”四川等地立夏要吃竹笋、槐豆、荠菜。据说吃了竹笋脚骨硬,好爬山;吃了槐豆壮腰补肾,插秧耘田不吃力;吃了荠菜眼睛愈发明亮。《备急千金要方》记载:“竹笋味甘,微寒,无毒,主消渴,利水道,益气力,可久食。”竹笋能够清肺化热,助消化,除积食,防便秘。槐豆药名槐实,《神农本草经》记载:“槐实,气味苦,寒,主五内邪气热,止涎唾,补绝伤,五痔,火创,妇人乳瘕,子藏急痛。生平泽。”还有《颜氏家训》里也说道:“庾肩吾常服槐实,年七十余,目看细字,须发尤黑”。荠菜食性平,味甘,主利肝气,护脾和中;甘温无毒,有凉肝明目之功。
《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五行、五脏、五气、五志、五味、五色、五音”的论述。《饮膳正要》主张“调和五味,顺应四时”,食疗应遵循“三因制宜”,即“因时、因地、因人而异”。食物与药物的“五味”,也与体内传导神经与分子生物学反应途径相呼应。感知味觉的受体也是体内的热敏通道——即感知味觉的神经末梢,同时也能感知寒热。食物的“五味”中,甘味食物有清热解毒和健脾益气之功;辛味食物可温中散寒,理气止痛,可作为跌打损伤的食疗;苦味食物清热解毒,可泻心火;咸味食物能软坚化结;酸味食物有收敛之功,生津消食,止血止泻,可消除食积及口渴;甘味食物对水肿和虚劳有食疗作用。
食物中的苦味成分包括有生物碱、苷类及游离蒽醌类衍生物等,这些物质能刺激肠道蠕动。中医发现苦味食物有清热泻火的功能。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的研究还发现,人类基因组中的苦味受体一共有25 种,在心脏组织内就存在12 种受体,将近一半,这印证了中医“苦味入心”的理论。现代医学的消炎药,许多都来源于植物中所含的苦味的生物碱与苷类。在食疗方面,苦瓜明目,有清热解毒,降血糖之功,“苦瓜芙蓉蛋”是糖尿病患者的食疗佳肴。一般来说,苦味食物均可用于热证与湿证患者的食疗。
辛味有宣散之功,具有发散与行气行血的作用。“行气”就是增强胃肠蠕动,排出消化道内的浊气;“行血”则是通过扩张血管,促进全身血液循环。辛味食物中富含挥发油,苷类与生物碱,能兴奋中枢神经系统,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微循环。现代的强心药,一类能够加强心肌收缩力的药物,就多来源于皂苷,而植物中的挥发油还能调节胃肠道,缓解痉挛并止痛。所以说,辛味食物有祛风散寒,疏通血脉,运行气血,强壮筋骨之功,并能刺激消化液的分泌,促进新陈代谢。
辛味有宣散之功,可以行气血,润燥,用于治疗感冒。凡气血瘀滞,筋骨寒痛者可食用姜糖饮、鲜姜汁与药酒等。所以,日常生活中用好生姜对保健非常重要。
食物中咸味成分主要为钠、钾、钙、镁的无机盐,具有泻下和软坚散结的作用。如海藻与昆布能软坚散结,对子宫肌瘤有食疗之功,兼有化痰之功。咸味药的泻下作用是通过软坚来实现的,如芒硝富含硫酸钠盐,可保持肠道内容物处于高渗状态,水分滞留于肠腔,造成肠道反射性蠕动增强,从而导致腹泻。咸味食物能够润下,海蜇就具有润肠消积和止咳之功。“海带绿豆汤”可治疗湿性热痒,在舟曲抗击泥石流灾害的斗争中,为保护人民的身体健康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食物中的甘味成分包括糖类、皂苷、甾醇、氨基酸等;其“能补能缓”,可促进消化、增强食欲,调和药性,如中药甘草就有“和百药”之功。五谷杂粮中也是甘味食物居多,其能调和脾胃,补虚健体,故用做主食。甘味能够补益和中,如“糯米红枣粥”可治疗脾胃气虚。
食物中的酸味成分包括有机酸,鞣质(涩味),生物碱与苷类;有机酸和鞣质有收敛止血,止泻及抗菌消炎之功。如马齿苋、乌梅等能抑制病毒与病原菌。酸味能够生津止渴,滋阴润燥,增进食欲,健脾开胃。酸味食物能够增强肝脏功能,提高钙、磷的吸收。鞣酸能与组织蛋白结合,使其在黏膜表面凝固,形成保护层,减少有害物质对肠黏膜的激惹,有收敛与止泻之功。鞣酸与出血的创面接触时,蛋白质就会迅速凝固,堵塞创面的小血管,故有止血和减少渗出的作用。酸味食物有收敛固涩之功,可用于出虚汗,泄泻、尿频,遗精等症的治疗。乌梅涩肠止泻,乌梅白糖汤有生津止渴之功,可预防瘟疫。
“归经”是中药的重要性能,“归经”二字可以理解为“归”就是药物的作用部位,即靶器官,而“经”就是人体内经络的概称。由于食物对脏腑亲和力不同,每种食物都有其相应的归属,“归经”实际上就是食物对脏器组织与部位的选择。
中医药的归经理论是以脏腑经络为基础,以中药作用的脏腑归属为依据,在长期医疗实践中形成的认识,也是中医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时至今日,经络学说仍然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重要指导原则。中医认为,经络是机体联络脏腑、沟通内外,以及运行气血、调理功能的通路。经络在体内纵横交错,遍布全身,无所不至,是机体组织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药归经理论可追溯到《黄帝内经·素问》的“五入”与“五走”,所谓“五入”,即“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所谓“五走”,即“酸走筋,咸走骨,甘走肉、苦走血,辛走气”。“五味”也有归属,即辛味归肺经,甘味归脾经,酸味归肝经,苦味归心经,咸味归肾经。食物归经理论应用较多的是脏器与“味”之间的关系,即“五味入口,各有所归”。《黄帝内经·素问》指出“故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还指出了“五味”与归经的联系。中医用药遣方时,要根据药物归经方能做到有的放矢,才能“药病相得”,达到理想的疗效。否则便会出现“不知经络而用药,其失也乏,必无捷效”的结果。
苦味食物如苦瓜、绿茶、莲子心,可清心经之热,这些食物归心经;辛味食物如葱、姜、香菜等,可治疗表证,这些食物归肺经,而“肺主皮毛”。酸味食物如乌梅、食醋、山楂等可治疗肝虚证,这些食物归肝经;甘味食物如山药、扁豆、糯米、粳米、大枣等,可治疗贫血与体质虚弱,这些食物归脾经与胃经;咸味食物如海藻、昆布、甲鱼等,可用于肝肾不足的食疗,这些食物归肾经。
人体脏腑间的关系十分复杂,故食疗一定要辨证论治。寒性食物虽可以清热,但却有“清肝热、清肺热、清心火”之分。同样是补益之物,也有“补肺、补脾、补肾”的区别。因此设计食疗方剂时,必须结合食物的性、味与归经综合考虑。
依据中药药典,通过检索发现各种食物的“归经”如下:
归心经的食物有:小麦、浮小麦、莲子、百合、龙眼肉(桂圆)、酸枣等。
归肺经的食物有:梨、苹果、甘蔗、荸荠、枇杷、白果(银杏)、牛奶等。
归脾经的食物有:粳米、粟米、黄豆、莲藕、大枣、松花粉、猪肉、牛奶等。
归肝经的食物有:芹菜、油菜、胡萝卜、茴香、桂圆、黑芝麻、松花粉等。
归肾经的食物有:山药、桑椹、黑芝麻、核桃仁、乌骨鸡、海参等。
归胃经的食物有:粳米、粟米、糯米、扁豆、土豆、牛肉、牛奶等。
归膀胱经的食物有:刀豆、玉米、玉米须、冬瓜、鲤鱼等。
归小肠经的食物有:赤小豆(红小豆)、冬瓜、苋菜等。
归大肠经的食物有:荞麦、马齿苋、茄子、苦瓜、木耳等。
20 世纪,欧洲营养学界的许多研究都显示,食品能对机体内的一个或多个靶器官功能产生有益的影响,这与中医的归经理论可谓是“殊途同归”。
经络理论是中医独有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型的仪器设备能够越来越准确地观察体内气血运动的真实情况。2020 年, Microscopy and Microanalysis 杂志报道了有关经络实质研究的最新结果。文章指出,皮肤胶原纤维束形成的组织微通道及其内含成分,可能是经络气血运行通道的超微形态。而具有联络作用的间质细胞,具备有经络实质细胞的各种特质,这种细胞组成的网络,与体内其他组织结构的关系密切,可以在细胞水平上诠释不同的经络现象。这些最新的进展,能够从细胞学角度验证现有的中医经络理论,有助于中医与现代医学的融通。
2018 年3 月,以纽约大学病理学家Neil Theise 为首的研究团队,在 Nature 杂志发表论文,宣布在人体内存在“新器官”,即充满流体的“间质”(编者注:间质是医学里的老名词,很早就被人类所认知,但是这个研究赋予了间质新内涵)。所谓“间质”是分布于全身的、一层薄薄的致密的结缔组织,将血管和肌肉周围的所有组织分割成无数不同大小的空腔,并且相互连接,构成遍布全身的网络。全身各处的皮肤与筋膜连续成片,具有解剖和功能的完整性。筋膜结缔组织进一步伴随血管、神经等组织不断延伸,可通过筋膜进入各个器官组织,形成内脏中的间质。由于全身各处的结缔组织都是直接或间接相连的,所以皮肤、筋膜与内脏间质,实际上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结缔组织网络,其中充满了高速流动的组织液。纽约的临床医生利用最现代化的技术装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发现在体内确实存在着“流动的高速公路”,组织液在其中不停地高速流动。新发现的间质组织所处的位置包括人体皮肤的表层下方,沿着消化道、肺,以及泌尿系统,围绕动脉、静脉和肌肉之间的筋膜,以及脏器的包膜。由组织间隙中的间质组织组成的网络,其上连神经和血管,下通全身各处的局部组织与细胞,直接关系着所有组织细胞的生死存亡。中医认为经络在全身是无处不在的,因为人体含70%的水,体内所有的组织细胞都浸润在组织液中,体内各个脏器组织细胞的普遍联系,就是通过分布在全身的间质组织中的组织液来实现的,很多学者认为这就是中医学所论及的“经络”。长期以来,由于间质组织在显微镜下观察时,必须为脱水状态,操作者无意识地破坏了间质组织,使得液体被排空,所能看到仅仅是几层简单的结缔组织薄膜,因此,从未意识到间质组织的存在。
长久以来,否定中医的重要依据就是所谓“经络的不存在”。对间质组织的再认知,也可能带来医学认知的变革。这个新的发现是对人体内普遍存在的活体细胞和组织间联系方式的生动描述。体内可视的层次就是神经和血管,不可观察的层次就是中医的经络。中医自古就有“全身无处不经络”的理论。在临床治疗上,中医立足“通则不痛,痛则不通”的理论,始终强调“通则灵”的治疗原则。事实上,中医中药就是依靠疏通经络来治疗各种疾病,这与用化学药物直接杀死致病菌与病变细胞的理论,存在本质上的差异。
可以说,证明经络的存在,就间接说明了中医的科学性,也能够解释为什么癌症在侵袭人体某些部位后,非常容易扩散。同理,这也从另一方面暴露了西医对病因认识上存在的局限性。因为疾病的产生并非仅仅是细胞发生了病变,而是细胞赖以生存的环境(组织液)出了问题,是周围组织环境的异化造成的,这使得正常细胞不得不发生病理改变。所以,要想从根本上消除疾病,就必须设法改善细胞所赖以生存的体内组织液的环境,即进行整体的调整。随着科学技术手段的进步,中医的科学性不断得到证实,中医临床治疗方法的优越性也得到全面体现,这就是为什么中医会得到世界公认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