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至少应当学习两种知识:一种是谋生的知识,另一种是养生的知识。李时珍称:“太古民无粒食,茹毛饮血。神农氏出,始尝草别谷,以教民耕艺;又尝草别药,以救民疾夭。轩辕氏出,教以烹饪,制为方剂,而后民始得遂养生之道。”说明早在5000 年前,从“神农尝百草”开始,中华民族就创立了“食药同源”与“膳药同功”的理念。《史记·三皇本纪》称神农“始尝百草,始有医药”。神农尝百草,察酸苦之味;教人食五谷,摆脱饥不择食的状态,并非一味地去寻找药物。中医“天生万物,无一而非药石”,以及“凡膳皆药”的理论,与2001 年在奥地利维也纳召开的第17 届国际营养学大会的结论——“食物是最好的药物”,在认识方向上完全一致。
地球上人类诞生后,首先面对的就是生存问题。《尚书·洪范》将“食”列为“农用八政”之首。“神农尝百草”就是祖先寻找食物,谋生存的实践,同时也是“民以食为天”论据的体现。《淮南子·修务训》中记载:“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羸蛖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乃如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墝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农耕文明就此展开。此外,古人从“茹毛饮血”过渡到吃熟食,做到“民无腹疾”,这是食疗开始萌芽到初具雏形的转变。
古代医事制度在西周已经初具规模,医生每年会被考核,根据成绩优劣,确定级别和待遇。考核标准就是“临床治愈率”——要求“十全为上,十失一次之,十失二次之,十失三次之,十失四为下。”是非常严格的。周代还规定要详细记录治疗过程,对死亡的患者要提供原因分析报告,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临床医疗实践。《周礼·天官》篇记载,当时的医生分为“食医、疾医、疡医、兽医”四类,“食医”负责皇室的饮食与卫生,相当于现代的营养师,并且明确以“食医”为先。
提到“营养师”,有人会认为是西方的专利。但其实周代的“食医”就是皇室的专职营养师,任务是“掌和王之六食、六饮、六膳、百羞
、百酱、八珍之齐”,即掌管皇室消费的谷物、肉类、饮料及一百多种食品与菜肴,一百多种酱类,八种特别烹制的珍馐。配制上述食品时,《礼记·内则》中提出:“凡食齐视春时,羮齐视夏时,酱齐视秋时,饮齐视冬时。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滑甘。”立足“天人合一”的理论,认为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要求食医“调味适时”。每逢春季,就要选择酸味的食物;夏季则要多用苦味的食物;秋季则要增加辛味的食材;冬季适当选用咸味的食物。还要搭配滑性的、甘味的食物,进行调和。谷物与肉类的搭配也有“膳食之宜”的要求:即“凡会膳食之宜,牛宜稌,羊宜黍,豕宜稷,犬宜粱,雁宜麦,鱼宜苽
”,意思就是凡会膳食者,牛肉宜与稻类食物配着吃,羊肉宜与黍类食物配着吃,猪肉宜与稷类食物配着吃,狗肉宜与粱类食物配着吃,雁肉宜与麦类食物配着吃,鱼肉宜与苽类食物配着吃。周代的疾医与疡医也要掌握和运用食疗,疾医“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疡医则“凡疗疡,以五毒攻之,以五气养之,以五药疗之,以五味节之。凡药,以酸养骨,以辛养筋,以咸养脉,以苦养气,以甘养肉,以滑养窍。”这些记载都说明,周代先人就掌握了营养与治疗的辨证关系,开展了食疗。
用火烹饪,吃熟食,产生了“民无腹疾”的健康效果。《吕氏春秋·本味》中有“阳朴之姜,招摇之桂”的记载,说明当时生姜与桂枝不仅用作调味料,也是调和食材之性、平衡阴阳的食品,还是解毒发汗的药品,这是历史上“食药同源”最早的记载。食疗与中医是同步起源的,中医药典《本草》的历代版本中均记载了各种食物的性、味、归经,功能和主治。中医用食物防治疾病,在世界范围内以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实用可靠而备受青睐。现代中国药品中曾长期存在“健”字号药,正是上述理念与历史实践的反映。在《针灸甲乙经》一书的皇甫序中,就有“伊尹亚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的记述。殷代厨师出身的宰相伊尹,将烹饪菜肴时搭配不同食物、发挥其各自营养功能,综合协调的经验应用于中药复方汤液的配制,达到综合各种药物功能,提高疗效的目的。现在到中药店抓汤药时,中药师会问你药方中有多少“味”药,来源系出于此。
汉代名医张仲景毕生“悬壶济世”,遵循“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民”的座右铭。50 岁时,他因给皇帝看病有功,钦任长沙太守,虽官居高位,但仍坚持每个月的初一和十五,在太守大堂给百姓看病。现在中药店里“坐堂医生”一词就来源于此。当时张仲景的家乡南阳瘟疫流行,同族病死者三分居二。见此情景,他毅然辞官回乡,为民众治疗“伤寒病”,即因伤风、伤寒、寒湿、湿热、温病等引起的疾病,中医称为“伤寒杂病”。他研制了内有羊肉、辣椒与调料,搭配有御寒药材的馅料,烹制了能治疗冻伤的“祛寒娇耳汤”,并搭建“舍药医棚”给百姓发放这种食物,从立冬忙到大年三十,治愈病人无数。故此后每年大年三十,南阳地区的居民都要包饺子来表达对张仲景的纪念,并相沿成俗,流传至今。
中国是世界八大农作物起源中心之一,是自然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中国地大物博,农林产品种类繁多,中餐自古以植物性食物为主,膳食的生物来源多样化,保证了中餐的食材广而杂;中餐有明确的主副食概念。荤素食、主副食、食与饮的合理搭配,保证了日常膳食的酸碱平衡。
古人云“杂食者美食也,广食者营养也。”现在居民精米白面吃得过多,粗杂粮吃的太少,破坏了主食的多样化,自然不利于营养均衡。由于微量元素等微营养素只能从外界摄取,体内不能自身合成或产生,故杂食对健康的重要性不言自明。
对已解决温饱,正在奔小康或已实现小康的国民来说,为避免营养过剩导致的“富贵病”和“文明病”,多吃粗杂粮,做到粗细搭配成为目前大多数人首选的食疗方法。五谷杂粮包括禾谷类、豆类和薯类等。谷类有大米、小米、小麦、玉米、高粱、莜麦(也称裸燕麦)、荞麦、大麦、青稞、穄子、黍子、薏米、穇子等;豆类有大豆、绿豆、小豆、芸豆、蚕豆、豌豆、豇豆、扁豆、刀豆、御豆等。此外还有薯类的杂粮,包括甘薯、马铃薯、山药、芋头、木薯等。
中餐主食的烹饪方法以蒸、煮为主,谷物的全面营养和保健功效,使国人坚信“得谷者昌,失谷者亡”:中餐70%的能量与2/3 的蛋白质都来自谷物;副食包括品种繁多的新鲜蔬菜、水果、菌类、藻类,外加适量肉类与蛋类。烹调合理搭配动物油与植物油,坚持低温烹饪。调味料有大豆酱、酱油、豆豉、醋等发酵食品;食用糖较少,而且相当一部分是红糖;茶叶为大众化的天然饮料。正是上述平衡的膳食结构,才保证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健康繁衍。
中国各地地理气候不同,粮食、蔬菜、果品等种类繁多,自古中餐的平衡膳食理论,成为中国饮食文化的基础。中国传统膳食结构具有广杂性、主从性和匹配性。特别是农耕文明选择和生产了极其丰富的食物原料。正是几千年生态农业的伟大成就,为“寓医于食”——利用饮食养生保健,奠定了物质基础。
蔬菜自古便是国人的重要食物,古籍《诗经》中提到的132 种植物中,就有二十余种是蔬菜。我国的第一部农耕专著《齐民要术》中收集谷类、豆类十余类,约200 种;蔬菜二十余类、约100 种;肉、蛋约100 种。中餐形成了以谷物与豆类为主,进食足量蔬菜,以动物性食物为补充,兼食水果的膳食结构,其营养内涵丰富,保健养生功效明确。
世界卫生组织鼓励人们每天食用五份蔬菜和水果,因为研究发现多吃蔬菜和水果可以保证膳食平衡,对身体健康非常有益,是预防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有效方法。
2008 年,世界著名营养学家戴维斯·赫伯博士在北京指出:“全球都发现中国的营养状况在恶化!居民肥胖、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不断增加,重要的原因就是西方不健康的饮食方式,如美式快餐等大量进入中国。中国人摄入的蔬菜、水果越来越少,严重影响健康!”
天然食物有“生清熟补”的功能,生态食物均有“生升熟降”之功。这涉及食物中蛋白质的变性,淀粉的糊化,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酶类、生物碱的变性,有机酸、挥发油等的营养生理功能。研究发现,中医对鲫鱼“煎食动火”的认识,是有科学道理的。在鱼肉煎炸过程中,部分鱼肉被烧焦,蛋白质大分子发生交联,变得难以消化。烤焦的肉类中,还会产生3,4-苯并芘等致癌物质。从食疗角度看,依托蒸、煮等低温烹饪方法,才能避免食物产生“燥性”和“助湿生热”等副作用。所以,古代先贤从西方接受了小麦,但拒绝了面包。
2002 年4 月,瑞典国家食品安全管理局发布了一条惊人的消息:千百万人每天食用的炸薯片、炸薯条、面包、饼干中,含大量可能致癌的“丙烯酰胺”。瑞典国家食品安全管理局认为:“制备食物的过程中会形成大量丙烯酰胺,说明部分癌症可能是由食物诱发的。”上述报告在全球引起轰动,世界卫生组织随后对食品中的丙烯酰胺含量建立了严格的标准。
中餐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经历了煮、蒸、炒三次重要的飞跃。欧美等国不仅油炸食物普遍,家庭还必备电烤箱,烘烤食物不可少,烹饪温度经常达到200~300℃。而中餐的主食馒头、米饭、面条、饺子、粥等都在沸水中烹制;爆炒菜肴短时间完成,从表面到菜品内部存在温度梯度。由于瞬时高温、内部温度低,菜品营养成分损失很少,生物活性物质也得以保留。高低温结合的烹调方式也满足了食材表面杀菌的需要,低温烹饪不仅减少了油脂氧化,还防止丙烯酰胺的形成。
2005 年,笔者在德国国家营养与食品研究中心做学术讲座时,德国专家提问:“难道北京烤鸭也是低温烹饪吗?”笔者回答说,欧洲感恩节要吃烤火鸡,圣诞节要吃烤鹅,烹饪时就是把其羽毛和内脏除去,清理干净后直接放在烤箱中烤制,温度在280℃以上。而北京烤鸭的制作工艺是:首先将鸭子的内脏掏空,再将鸭子倒过来,在鸭肚子里灌满水,然后用秫秸秆塞住肛门,防止水分漏出;第二步是往鸭皮下吹气,造成鸭皮与鸭肉分离,再将鸭子挂在专用烤炉中烘烤。由于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在烘烤过程中,鸭子表面温度能达到260℃,此时鸭肚子里的水刚刚被烧开,温度是100℃,鸭肉是被煮熟的,因此北京烤鸭才有外焦里嫩的口感。不难看出,北京烤鸭的烹饪工艺渗透着低温烹饪的理念,反映出中国厨师的高度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