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自古自然灾害多发,遇到灾年,饥荒是百姓生存的最大威胁。饥民只有采食野菜才能度过饥荒。如何辨别何种野菜可食、何种野菜有毒,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实行分封制,第五个儿子朱橚坐镇开封,其主持编著的《救荒本草》,就是给百姓提供这方面指导的实用书籍,是“经世致用”的食物图谱,功德无量。
古人云“有药而无伙食者,命亦难保”,《救荒本草》开拓了“可食用本草”的领域,是用来指导百姓荒年寻觅食物的植物志。书中共收载植物414 种,插图是当时世界上最准确的植物图谱,根据此图可寻找果腹的野菜。英国近代生物化学家和科学技术史专家李约瑟教授在其编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指出“《救荒本草》的研究,在当时科学领域居世界前列,在自然科学领域成就斐然,反映出作者丰富的科学思想和审慎的科学态度。”
西方称古代中国是“饥荒的国度”,朱橚曾到开封就任,到《救荒本草》完成刊印,用了25 年时间,在此期间发生灾荒7 次。当时山东与河南“多是无人之地”,从开封到河北“道路皆榛塞,人烟断绝”,出现“民食草食树皮”的悲惨景象。我国自古“以农立国”,《救荒本草》提出的备荒思想,加强了政府灾年救荒的理念,促进了救荒制度的完备。
《救荒本草》是一部世界鲜有的植物学专著,是“可食用植物全集”。该典籍分“本草原有”和“新增”两部分,不仅沿袭继承了古人记载的138 种植物,还新增了276 种。将414 种植物分为草、木、米谷、果、菜五大类,并且“植于一圃,躬自阅视”,在“田夫野老”的协助下,建设了试验田。观察各种植物的生理性状,生长发育和繁殖过程,选取“滋养成熟”者,请“画工为画”,绘制生动的植物图谱。其根、茎、叶、花、果实等各个部位的特征形态,着生方式,大小比例在图中都有清楚的描述,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朱橚召集开封名医刘醇、滕硕、李恒、瞿佑等,收集各类药方资料,编辑成《袖珍方》一书。此著作“因疾授方,对方以授药”,分类清晰,使用方便,仅在明代就翻印了十余次。此后,朱橚又亲自挂帅,编辑了《普济方》,此书是我国现存的、规模最大的中医方剂医书,复原了大量明代以前失散的中医中药文献。永乐二年此书呈上后,朱棣皇帝阅之大喜,朝廷投资支持,才有了《救荒本草》典籍的出现。
朱橚运用了系统观察的实验科学方法。他通过类比,用常见事物为参照,进行解释,如“甘露儿”条目中,曰“其根呼为甘露儿,形如小指”。运用比喻修辞,将科学性和通俗性统一,如“旋覆花”条目中,曰“开花……似铜钱大”;“菖蒲”条目中,曰“根生地者大如拳,薄地者犹如拇指”。学术界公认《救荒本草》是“是十五世纪初期,植物学界调查研究工作最忠实的科学记录。”
值得强调的是:该书中所有收载的植物,药用和食用功能都请中医专家进行临床测试,先后将绞股蓝、扯根菜、白屈菜等野菜资源,变成了药用资源。该书完成后,前后翻印十多次,成为当时中医大夫必读的中药典籍。《救荒本草》一书帮助老百姓准确、安全、有效地寻找野菜,代粮度荒,积极抵御自然灾害,开辟了食物来源。同时也为植物学、农学、医药学的发展做出了不朽贡献。《救荒本草》在专注食用植物的同时,扩大了药用植物的资源。
《救荒本草》以救荒为宗旨,实用性强,体现了“物尽其用”的生态文明思想,将植物叶片加工后作茶饮,包括泽漆、地榆、胡枝子、女儿茶,山茶科的植物。同一种植物,记录了每个部位的食用或药用价值,“菜部”下分叶可食、实可食、根可食、花可食、叶及实皆可食、根及实皆可食、根及花皆可食等。在“赤小豆”条目中称其既可“采嫩叶烫熟”“豆角亦可煮食”,还可治病。提出“植物生天地间,莫不其所用”和“天不虚生一物”的观点。充分开发生态野生资源,做到不埋没其使用价值。
明代共276 年,发生的灾害竟达1010 次。《救荒本草》中记录的大部分本草类植物,都是中医药典籍中未见载入的。其开拓了《食用本草》的领域,推进和扩展了“药食同源”的思想。难怪李约瑟教授会称赞道:“在很大程度上,中国人对食物和药用植物没有严格的区别,实际上几乎所有的食用植物同时也成为家用药物,被医生用于预防和治疗、减轻疾病的处方中。”
《救荒本草》记录了某些植物对健康有危害,如和尚菜“多食令人面肿”等。
李时珍称赞说:“《救荒本草》颇详明可据。”从食品加工的角度看,该书还记载了野菜的物理加工(吸附分离法),化学加工(酸碱中和法),生物加工(水提法)等方法,对现代蔬菜加工有诸多启迪。《救荒本草》在“救饥”项下,提出在有毒的“白屈菜”中加入“净土”共煮,可除去毒性。利用黏土的吸附作用,分离白屈菜中的有毒物质,是植物化学吸附分离法的应用。在当时难能可贵。
《本草纲目》对《救荒本草》中的内容多有引用,清代的《四库全书》也对朱橚的作品进行了全文采集。明朝末年《救荒本草》传到日本,受其影响,日本衍生了《救荒略》《荒年食粮志》等著作。日本最著名的植物学书籍《植学启原》也得益于《救荒本草》。
《救荒本草》吸收了中药学的理论,包括“四性”“五味”,总结了配伍理论中药物之间的“相使关系”,即两种药物功效相似,一种药作为主药(君药),另一种配合使用,从而提高药效。如柴胡条目:“半夏为之使”,菊花条目:“木枸杞、桑根、白皮为之使”,瓜蒌根条目:“枸杞为之使”。该书新增植物品种中,有7 种被《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载,16 种被地方药材标准收载。
《野菜谱》是明代通行的四大植物学著作之一,在科学史和人文学上都有一定的地位。明代大科学家徐光启所著《农政全书》中,不仅收录了《救荒本草》,还收录了《野菜谱》。
救荒类著作在明初大量涌现,其中就包括《野菜谱》。《野菜谱》全书仅3000 余字,作者用简洁的语言和生动有趣的歌谣,对60 种野生植物进行了描述,包括菊科、十字花科、茄科植物。12 种常见植物包括荠菜、猪殃殃、婆婆纳(正二月采,熟食)、马齿苋、灰条菜(灰灰菜)、枸杞头、剪刀股(假蒲公英、鸭舌草、鹅公英)、浮蔷(雨久花、水白花、蓝花菜)、鹤观草、蒲公英(白豉钉)、地踏菜(念珠藻)、蒌蒿等。其中荠菜药用价值很高,有利水止血,明目和脾之功。由于大灾后必有大疫,民众食用大量药食兼用的野菜,能发挥预防瘟疫的效果。古代先贤曰“瘟疫止于村野”,确实不无道理。
该书采用诗歌及儿歌方式,并配有图谱,植物形状记录得很详细。全书条理清晰、结构简单,序言朴实无华,道出了作者的苦心:“饥荒之年,民不聊生,编撰此书,救民于水火之中”。作者深怀怜悯之心,编写了这部同时具有农学价值、植物学价值、本草学价值、医药学价值的著作。
《野菜谱》中除了上述提到的十二种常见植物,还有二十四种可见植物,多为江浙本地植物。
“天藕儿”学名翻白草,功能清热凉血、解毒,能治疗阿米巴痢疾。
“碎米荠”是十字花科的植物,原文描写十分准确,一月出芽,三月即可采食。“造物生生无尽藏”,描绘了初春时节,漫山遍野生长的碎米荠。
“野荸荠”,原文是这样描述的:“四时采,生熟皆食。野荸荠,生稻畦,苦薅不尽心力疲。造物有意防民饥,年来水患绝五谷,尔独结实何累累”。“野荸荠”就是荸荠属植物。江淮闹洪灾时田地积水,水田中长了许多野荸荠,四季可采食,能生吃又可煮熟食用。
“黄花儿”学名黄花菜,别名金针菜,也是传统食物。其花部的药用价值明确,有解毒、清热凉血的作用。鲜嫩的黄花由于富含天然秋水仙碱,当今用于“痛风”的食疗。
“羊耳秃”学名羊栖菜,生长在潮湿的水岸边,呈黄褐色,藻体肥厚多汁,吃后饱腹感很强,有充饥作用。“羊耳秃”还具有提高免疫力、降血压、降血脂、活血化瘀的功效。
“狗脚迹”别名花蝴蝶,叶子如同狗的脚印。霜降时可釆,煮熟方可食用。分布在南方各地。可清热利湿,对痢疾、肠胃炎、皮肤脓疮,外伤性皮炎等都有治疗作用。
作者考虑到避免生吃野菜的危害,几乎都要求熟食。《野菜谱》有明确的防疫思想,收载的植物大多有解毒、凉血、清热的功效。饥荒时人体抵抗力差,百姓御寒保暖都很困难,外感风寒后更容易患病。书中的野菜多有清热解毒之功,体现了此书的食疗价值。
野菜遍布全国,大多数均亦菜亦药,具有食疗保健作用。黑龙江省的一项调查显示:蕨菜、蒲公英、刺嫩芽等13 种野菜中维生素、氨基酸、蛋白质、脂肪以及微量元素的含量,均优于种植的蔬菜,许多野菜有食疗防病功能。
蒲公英又名婆婆丁,《新修本草》称其“主妇人乳痈肿”(乳痈是指发生于乳房的急性化脓性疾病)。蒲公英食性寒,味苦、甘,入肺经与胃经,有清热解毒,散坚化结,利尿催乳之功。蒲公英配金银花、野菊花,可治疗痈肿疔毒;配鱼腥草、芦根、冬瓜仁,可治肺痈咳痰;配茵陈蒿等,可治疗湿热黄疸;配金钱草、白茅根,可治疗小便淋漓涩痛;鲜蒲公英单味用(内服加捣烂外敷),可治疗乳痈。蒲公英有较强的杀菌及抗病毒之功,山东居民春季防疫病的时令菜肴小豆腐中,就有蒲公英的身影。
应用食疗方
(1)蒲公英拌海蜇皮:蒲公英嫩茎(去花)60 克,在开水中焯后、切细;海蜇皮100 克,洗净切丝,加盐、味精、香油,然后一起凉拌。可用于肺热咳嗽,舌红便秘等证的食疗。
(2)蒲公英豆腐羹:新鲜蒲公英10 克,开水中焯后,捞出切细,取豆腐1块切成小丁,投入汤水中烧开,略勾芡,然后取鸡蛋1 个,打成糊后倒入,撒上切细的蒲公英,盐、味精等即成。此汤羹清香味美,活血散结,可治疗小便短赤等证。
(3)蒲公英浆汁:新鲜蒲公英150 克,取白色浆汁,拌入生梨片中,加糖与醋调味。食用前放入冰箱冷藏,可用于咽喉肿痛,扁桃腺炎的食疗。
紫花地丁全株有白色短毛,顶端生一紫色花,故又名光瓣堇菜,5~6 月间采收嫩叶食用。紫花地丁食性寒,味微苦,入肝经与心经,可清热解毒,凉血消肿。内服同时外敷,可用于毒蛇咬伤。
应用食疗方
(1)紫花地丁汤:取紫花地丁嫩叶100 克,煎煮取汁;取黄瓜100 克,洗净切条,加油煸炒后,加入紫花地丁汁同煮开,加调味品即可。每天分数次食,可用于眼结膜炎、咽炎的食疗。
(2)紫花地丁泥:取鲜紫花地丁250 克,洗净后置容器内捣成泥,外敷,可用于疔疮热毒、痈肿发背等病症。
茵陈蒿为菊科植物的嫩叶,茵陈蒿味苦辛,食性微寒,入脾、胃、肝经,可清热利湿,利胆、退黄。李时珍曾说:“今淮扬人二月二日,犹采野茵陈苗和粉作茵陈饼食之”。茵陈做菜要采嫩苗,稍老得才作药用,就是茵陈蒿。民间常言道:“三月茵陈四月蒿,传于后人切记牢。三月茵陈治黄疸,四月青蒿当柴烧”。华佗曾为一位患内痨的病人治病,苦无良药,后患者食茵陈蒿而愈。华佗经过三度试验,确认三月的茵陈的幼嫩茎叶可入药治病,这就是“华佗三试茵陈蒿”的传说。
刺儿菜别名小蓟、野红花,春夏季采食嫩茎叶。大蓟与小蓟为同科不同属的植物,性能相近,都可用作食疗。刺儿菜性味甘凉,凉血、祛瘀、止血。《食疗本草》载“取菜煮食之,除风热”。大蓟含挥发油、生物碱、树脂、菊糖,氰甙类;小蓟含生物碱、皂苷。大、小蓟均有清热解毒,消炎,止血及促进肝细胞再生的作用。
应用食疗方
(1)三汁饮:刺儿菜100 克、生藕250 克、鲜芦根250 克。将刺儿菜煎煮取汁,生藕、芦根打成浆,与刺儿菜汁混匀,加适量水或果汁调味。经常饮用可用于心热、吐血、口干的食疗。
(2)小蓟草15 克,马兰根15 克,水煎服。用于尿路感染及血尿的食疗。
(3)鲜小蓟根、叶与食盐少许,一起捣烂敷于患部,同时煎汤洗。用于痈疮热毒,疥癣湿痒的食疗。
玉竹又名尾参,是少有的药食同源之品,其食性平,味甘,微苦,有养阴润燥、生津止渴之功,适于肺胃阴伤,燥热咳嗽,内热消渴等病的食疗。玉竹还有强心作用。中医用其治疗时疾寒热,并可止消渴,润心肺。常吃玉竹可轻身,有减肥之功。传说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入宫前因常吃玉竹,故身轻如燕、体态婀娜,被册封为皇后。
应用食疗方
玉竹桃仁牛肉汤:玉竹15 克、桃仁10 克、牛肉750 克、生姜2~3 片。玉竹洗净,与去衣的桃仁一起用清水稍浸片刻;牛肉原块洗净,用开水稍泡去除臊味。然后一起放入瓦煲内,加入清水2.5 升(约10 碗水量),武火煮沸后,改文火煲2~3 个小时,调入适量食盐和少许花生油便可,可供三四人食用。该汤略带中药清润气味,养阴益血,润肤增白。牛肉与玉竹合用,更增滋阴润燥之功。桃仁活血化瘀,通畅血脉,有润肤之效,合而为汤其效昭彰。
在韶山毛主席的故居,里面陈列着许多坛坛罐罐,这就是其家中制作腌马齿苋、酸泡菜、霉豆腐所使用的器皿,被称为“坛子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主席仍时常要吃马齿苋。保健人员查阅书籍后,发现正如所言“马齿苋,既可食,又是药。”
马齿苋食性寒,味酸,归大肠经与肝经。有清热利湿,止痢消炎,解毒疗疮之功。民间中医常用其治热痢脓血,热淋血淋,痈肿恶疮,丹毒等症。马齿苋“治红痢症,清热毒,洗痔疮疳疔”。唐代李绛《兵部手集》还记载过这么一桩事:武元衡相国在西川时,患胫疮奇痒不堪忍受,百医无效。有厅吏献上马齿苋方,竟然用之便愈。该传说记录在《本草纲目》中,还给马齿苋起了个响亮的名字“长命菜”。
马齿苋对白癜风也有一定疗效,还能促进溃疡愈合。马齿苋对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和大肠杆菌有抑制作用,故用于各种炎症的食疗,素有“天然抗生素”之称。马齿苋富含ω-3 脂肪酸,能使血液黏度下降,防止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可预防心脏病。
曾有位浙江女教师来信给我,介绍其服用马齿苋后的食疗效果。她写道:“您写的《平衡膳食、健康忠告》这本书对我有很大帮助。您写的‘凡膳皆药,食物是最好的药物’这句话,对我启发很大。我虽然年龄不大,但受尽了疾病的折磨,三十多岁就开过一次刀,经常住院吃药,花了不少钱,可是不少问题还是得不到解决,有几种症状将近十年之久。我咨询过不少医生,到过不少医院,都未能治好。我想这辈子可能没什么办法了,专家提醒我看看食疗方面的书……我带着疑问来到新华书店,寻找食疗方面的书籍,偶然的机会发现了您的书,买回家后,几天工夫就看完了。我很激动,我什么药也不想吃了。‘食物是最好的药物’‘食疗胜于药疗’,您书上写的马齿苋(长命菜)食疗功能多,营养丰富全面。我抱着吃吃看的心理,开始到药店买来烧汤喝。到初夏季节这种草长出来了,我拔来烧汤做菜,坚持吃了几个月,十几年遗留的问题不知不觉都消失了。我太高兴、太激动了,几万元的药吃了不灵,没花多少钱,老病反而全好了。”
应用食疗方
(1)马齿苋汁:新鲜马齿苋150 克、鲜藕100 克,混合绞汁。用于治疗尿血、便血等症。有凉血止血、利尿通淋功效。
(2)马齿苋粥:鲜马齿苋100 克,马齿苋洗净入沸水中焯片刻,捞出洗去黏液,切碎,再准备葱花5 克。油锅烧热,将葱花煸香,放入马齿苋,加精盐炒至入味。粳米50 克淘洗干净,放锅内,加适量水煮熟,加入马齿苋宽煮成粥。本品清热解毒,健脾养胃。适于肠炎,痢疾,泌尿系感染,疮痈肿毒等症的食疗。
(3)凉拌马齿苋:鲜嫩马齿苋500 克,蒜瓣适量,马齿苋洗净后下沸水焯熟,洗净黏液,切段。蒜瓣捣成蒜泥,加酱油、香油拌匀即成。此菜清热止痢,乌发美容。可用作湿热痢疾、白癜风及因缺铜造成白发患者的食疗。
(4)马齿苋芡实瘦肉汤:用新鲜马齿苋100 克,芡实100 克,瘦猪肉150克,精盐适量。烹饪方法如下:①将新鲜马齿苋摘去根、老黄叶片,用清水洗净,切成段,瘦猪肉切成肉丁,芡实洗净;②把马齿苋、芡实、瘦猪肉丁同放入锅内,加入清水约1 升,先用武火煮开,再用文火煲2 小时,食用时加入精盐调味。马齿苋清热解毒、凉血止痢;芡实益肾固精,健脾止泻,除湿气。此汤羹有健脾止痢之功,适合湿热泻痢症状轻的人士食用。注意:孕妇不宜食用此汤羹,因为食用马齿苋后有滑胎的作用,可能会引起流产。
马兰头是菊科植物马兰的全草及根,在凉菜中常能见到它的身影。其可解热毒,止血凉血。马兰头食性凉,味辛,入阳明经血分。马兰气味清香宜人,食之使人心清气爽,为夏季时令野蔬,也是一味良药,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功用。民间就有一个关于用马兰头治疗毒蛇咬伤的传说:一次,古代名医钱乙看病人忙了一整天,晚上和好友聊天喝酒,菜是妻子采来的野菜马兰头。忽闻小孩哭声由远渐近,一位母亲带着嚎啕大哭的孩子来到门前,磕头哭诉说“顽童在山上玩耍,腿被毒蛇咬了,疼痛不已,请神医救救孩子”。钱乙灵机一动,马上抓了一大把桌上的马兰头给那妇人,让她将野菜洗净,一部分捣烂挤汁,敷患处,剩下的水焯后挤干切碎,用香油、酱油与糖拌后给小孩吃。妇人遂照办。第二天,小孩果然疼痛减轻,毒蛇咬伤处也逐渐康复。
马兰头性味辛凉、微寒,无毒,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利湿消肿之功。马兰头用于急性炎症的食疗,作用类似板蓝根,但无味苦之虑。鲜马兰头根与荔枝核水煎,内服外用可治疗急性睾丸炎。新鲜马兰头、车前草、茵陈水煎口服,可治疗黄疸型肝炎。
推荐几款马兰头做的方剂。
(1)香干马兰头:将碧绿的马兰头和香豆腐干切碎,拌在一起,其味清香,消除油腻,很受食客欢迎。
(2)马兰头汁:新鲜马兰叶捣汁滴耳,可治外耳道炎。
荠菜为十字花科植物,又名护生草、菱角菜,以嫩叶供食。我国自古就有用荠菜预防春瘟的习俗。民谚“三月三,荠菜煮鸡蛋”“阳春三月三,荠菜当灵丹”等不胜枚举。在荠菜花盛开时,摘花佩戴可以驱瘟祛疾。这些民俗绝非空穴来风,而是食疗保健的科学记录。荠菜被誉为“菜中甘草”。荠菜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有特殊清香。荠菜能够止各种内出血,民间食用荠菜医治乳糜尿。荠菜素有“贫可度荒,丰能解腻”的美誉。
荠菜一般采其嫩叶做菜,可作包子、饺子与馄饨的馅,荠菜含水量是叶类蔬菜中最少的,蛋白质含量在叶菜和瓜果类蔬菜中名列前茅,钙含量也非常高,胡萝卜素含量与胡萝卜相比也不相上下,维生素C 含量比番茄还高。还含胆碱、荠菜碱、荠菜酸、黄酮类化合物等生物活性物质。常吃荠菜对防治软骨病、麻疹、呼吸系统感染、前列腺炎、泌尿系感染等均有食疗效果。
荠菜入口苦涩,但回味甘美。古人也多有对荠菜的鲜活美妙的描述。《诗经》曰“谁谓荼苦,其甘如荠。”南宋大诗人陆游对荠菜情有独钟,曾吟诗称赞:“残雪初消荠满园,糁羹珍美胜羔豚”。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作画题诗云:“三春荠菜饶有味,九熟樱桃最有名。”苏轼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君若知其味,则陆八珍皆可鄙厌也。”
荠菜食性平,味甘,入心经、肝经、脾经,具有和脾、利水止血、明目降压、解毒等功效。《南宁市药物志》称:荠菜能“治乳糜尿”,笔者曾见到乳糜尿患者食用荠菜后,身体康复的病例。
荠菜和其他十字花科植物如卷心菜、芥菜疙瘩、萝卜、芥菜、花椰菜、榨菜等一样,含丰富的二硫酚硫酮,有抗癌作用,可以减少胃癌和呼吸道癌的发病率。
应用食疗方
(1)可用于肾结核,血尿病症的荠菜食谱:鲜荠菜半斤加水三碗,在瓦锅中煎煮至剩一碗汁时,打入一个鸡蛋煮熟,加盐少许,将菜蛋一起吃下。轻者每日一次、重症每日两次,疗程为一个月。
(2)拌荠菜松:将荠菜洗净,开水焯后过凉水捞出,切成细末,与豆腐干末、冬笋末、熟胡萝卜末搅匀,撒上芝麻屑,加入盐、白糖、鸡精、香油即成。可润肤护发,防病减肥。
荠菜可拌、可炒、可烩,还可做馅或做汤,均色泽诱人、味道鲜美,不愧是一味药食同源的美味佳蔬。
败酱草,因具有特殊的臭气——腐败的酱味而得名,春末采食嫩叶部分。败酱草食性微寒,味辛、苦,归胃经、大肠经与肝经。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祛瘀止痛之功。中医文献有关其记载很多。《神农本草经》曰:“主暴热,火疮,赤气,疥瘙,疸痔,马鞍,热气”。《名医别录》称:“除痈肿,浮肿,结热,风痹,不足,产后疾痛”。《药性论》指出:败酱草“治毒风顽痹,主破多年瘀血,能化脓为水及产后诸病。止腹痛余疹、烦渴”。白花败酱草配蒲公英食用,可消肿排脓;配赤芍,可清热祛瘀,活血止痛;配金银花,可散风热,凉血解毒。
应用食疗方
(1)败酱鲫鱼:准备白花败酱草10 克、鲫鱼250 克、豆瓣酱25 克。将鲫鱼洗净,在油锅中略煸,加适量料酒、葱、姜翻煎,然后加洗净切碎的白花败酱草、豆瓣酱、糖同煮开即成。有清热利湿、解毒的作用。
(2)败酱薏苡仁粥:将白花败酱草10 克洗净切碎备用,再准备薏苡仁50克、粳米100 克一同淘净,加水同煮熟烂,然后加白花败酱草同煮至粥状即成。分数次食,可用于肠痈脓已成者的食疗。
中医文献还记载以下情况忌食败酱草:“久病胃虚脾弱,泄泻不食之症,一切虚寒下脱之疾,咸忌之”。
枸杞芽是枸杞的嫩芽,其食性凉,味甘、苦,入肝经与肾经。有清热补虚,养肝明目的功效。
应用食疗方
(1)枸杞芽炒鸡蛋:枸杞芽100 克,鸡蛋2 个。将鸡蛋和枸杞芽分别煸炒后合并翻炒,加适量调味品即可。
(2)枸杞芽猪肝汤:取枸杞芽50 克,猪肝100 克。将猪肝洗净后切薄片,加黄酒、葱、姜末、味精和盐拌匀,用少量油煸炒后,加入开水和枸杞芽同煮即成。可用于视力减退、夜盲症的食疗。
鱼腥草有强烈的鱼腥味,春秋季有嫩茎叶上市,全年可挖地下茎食用,又名“折耳根”,是云贵川等地食用的蔬菜,也是西餐的芳香类蔬菜之一。鱼腥草是民间草药,对防治肺部感染有效。当年,在抗击“非典”期间,云贵地区患病人数少,可能也与日常食用“折耳根”有关。近年鱼腥草作为特菜,得到人工栽培。鱼腥草有清肺顺气,利尿消肿之功,内服可防治胆结石,外用可治疗疥癣、湿疹、痔疮。
鱼腥草食性微寒,味辛,入肺经,有清热解毒,清肺利水之功。春季食用鱼腥草能够预防呼吸道感染,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甲型链球菌、流感杆菌,伤寒杆菌及结核杆菌等多种革兰氏阳性及阴性菌,均有抑制作用。鱼腥草能增强白细胞吞噬功能,提高免疫力,故有抗炎作用。其所含槲皮素及钾能增加肾脏血流量,有较强的利尿作用。
应用食疗方
(1)鱼腥草炖蛋:取鸡蛋1 个,鲜鱼腥草6 克。鸡蛋打碎,投入洗净切碎的鱼腥草中搅匀,加调料隔水蒸熟。可用于肺痈咳嗽带脓血、痰有腥臭者的食疗。对痔疮患者也有一定疗效。
(2)用于鼻窦炎的食谱:将新鲜鱼腥草捣烂绞汁,每日滴鼻3 次,每次4~5滴。对慢性鼻窦炎或萎缩性鼻炎有效,且无副作用。
(3)用于红眼病的食谱:取鲜鱼腥草20 克,加白糖约10 克,开水泡或煎服。一般服2~3 次,即可止痒消肿,连用数次即愈。
野苋菜春夏季采收,嫩叶茎部分可食。野苋菜食性微寒,味甘,归小肠与大肠两经,清热利窍,主治痢疾、大便不通,青盲翳障、目雾不明等。《滇南本草》记载野苋菜,“白者去肺中痰积,赤者破肠胃中血积。赤白同用,打肚腹毛发之积,消虫积,杀寸白虫,下气消胀。洗皮肤瘙痒、皮肤游走之风”。野苋菜用冷水清洗后可炒、炖、凉拌、熬汤。其嫩茎、嫩叶及穗皆可食用,特别是春夏两季植株肥大,是救荒植物之一。
应用食疗方
(1)野苋菜鲫鱼汤:500 克鲫鱼一条,野苋菜300 克,淮山药、扁豆、赤小豆、蜜枣等适量,共煮成汤。此汤和中补虚,除湿利水,补虚羸,温中下气。
(2)野苋菜炒蒜头:野苋菜250 克,大蒜瓣5 个。将野苋菜洗净,加适量素油煸炒后加盐,然后将大蒜瓣敲扁同炒,再加味精炒匀即可。此菜肴有清热解毒之功。
旋覆花的可食部分中,含胡萝卜素、维生素C、黄酮苷及菊糖等。旋覆花性微温,味苦、辛、咸,归肺经与胃经,消痰行水,降气止呕。与中药配伍也可用于痰热咳嗽的治疗。
应用食疗方
(1)旋覆花姜枣汤:旋覆花15 克、鲜姜25 克、大枣7 枚,同煎煮2 次,每次15 分钟,合并滤汁后加冰糖调味,即可饮用。用于神经性呕吐与呃逆的食疗。
(2)旋覆花炒蓬蒿:旋覆花10 克、蓬蒿菜100 克。将蓬蒿菜洗净、加油煸炒后加盐,再将旋覆花取的汁加入,同炒即成。用于肺热型支气管炎的食疗。
夏枯草,入药用的是植物花穗,夏季采食嫩茎叶部分。夏枯草食性寒、味苦辛。因肺气郁结所致的瘰疬,服用夏枯草,配合疏肝解郁的药物,清热散结效果极佳。夏枯草清肝明目,清热散结。有降血压和抗菌作用,可治疗淋巴结核,甲状腺肿大,乳腺炎,高血压等疾病。夏枯草常用作凉茶或煲汤的配料,罐装凉茶中都含有夏枯草。
应用食疗方
夏枯草决明茶: 准备夏枯草、决明子各50 克,并将其70℃烘干后打成粗末,与适量绿茶末混匀,分装成每包5 克的袋泡茶。每日2 包,常饮有降血压和降血脂的作用。
鸭跖草,食性微寒,味甘淡,归肺经、胃经、小肠经。《日华子诸家本草》记载鸭跖草,“和赤小豆煮,下水气湿痹,利小便”,能够“去热毒,消痈疽。”
应用食疗方
(1)鸭跖草赤豆汤:取鸭跖草50 克、赤小豆100 克。先将鸭跖草煮后取汁,赤豆用文火煮烂,将鸭跖草汁加入同煮,加糖调味,食汤与赤小豆,可用于浮肿的食疗。
(2)三汁饮:鸭跖草50 克、鲜芦根100 克、荸荠100 克。同煎煮2 次,滤液加适量冰糖,制成500 毫升饮料。用于热病口渴患者,对发烧患者有明显的降温作用。
(3)鸭跖草炖鲤鱼:鲜鸭跖草50 克、500 克的鲤鱼1 条。先将鸭跖草洗净,铺于盆底,鲤鱼洗净后放于盘中,加盐、料酒、葱、姜,隔水清炖至熟,可用于慢性肾炎的食疗。
五味子于秋季成熟时采摘,晒干或蒸后晒干备用。其食性温,味酸甘,入肺经与肾经。有收敛固涩,止汗止咳,宁心安神之功。适合长期从事脑力劳动,生活不规律的人食用。坚持每日用五味子30~50 粒,与茶同饮,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健康效果。
应用食疗方
五味子鸡汤: 鸡肉250 克洗净切块,加油煸炒,趁热加入料酒、葱、姜,炒匀后加水煮开,五味子15 克煎煮取汁,加入汤中,至鸡肉烧至烂。可用于久咳虚喘,伤津口渴,自汗盗汗等证的食疗。
酢浆草在爱尔兰被视为幸运草,是其国花。湖南把这种野菜叫作“酸酸草”,因为酢浆草的花开败后,会结出一个个类似小黄瓜一样的果实,味道奇酸而得名。酢浆草食性凉,味酸,归肝经、肺经与大肠经,有清热利湿,解毒消肿,活血止痛之功。
应用食疗方
(1)酢浆草冬瓜汤:酢浆草嫩叶50 克、冬瓜250 克。冬瓜去皮切片,酢浆草煎煮2 次取汁备用,待冬瓜烧开时加入酢浆草汁,调味后略煮即可。此汤有解毒消肿之功,可用于小便不利、尿道刺痛的食疗。
(2)酢浆草丝瓜豆腐汤:酢浆草50 克、丝瓜1 根、豆腐100 克。将酢浆草煎煮取汁,丝瓜去皮、切条,用油煸炒后加水与豆腐同煮沸,加入酢浆草汁,加盐、味精调味即成。该汤清热解毒、生津润燥。
《本草纲目》称藿香“方茎有节,中虚,叶微似茄叶”,其嫩茎叶可凉拌、炒食、炸食,也可做粥。藿香食性微温,味辛,入胃经、肺经、脾经,可解暑化湿,行气和胃,止呕。藿香所含挥发油能促进胃液分泌,有助消化,并有解痉作用。对致病性的皮肤癣菌,也有抗菌作用。“藿香正气丸”是治疗肠胃型感冒的良药。
应用食疗方
(1)藿香绿豆汤:藿香30 克,煎煮15 分钟后取汁。绿豆250 克,加水煮开后用文火煮烂,兑入藿香汁和糖,一起煮开即可。可清热化湿、解毒,为夏季祛暑饮料。
(2)藿香粥:鲜藿香叶50 克、粳米100 克,加糖同煮至稠。分次食用,有健脾化湿、开胃之功。用于食欲不振,呕吐腹泻,脘腹胀痛的食疗。
(3)凉拌藿香:藿香嫩叶250 克,加精盐、味精、酱油、香油凉拌。可解表散邪,利湿除风,清热止渴,用于感冒患者的食疗。常人食用可润泽肌肤。
(4)藿香姜枣饮:藿香嫩叶25 克清水洗净,姜5 克切薄片,红枣5 枚去核,锅中放适量清水,投入姜片、红枣,煮20 分钟后放入藿香叶,煮10 分钟后加入白糖即可饮用。适于脾胃虚弱、胸腔痞闷,食欲不佳患者的食疗。
藿香为主料的名肴红花绿叶: 选择较老的藿香叶、挂上鸡蛋淀粉糊后油炸,在藿香叶表面放玫瑰花酱,就是明代著名肴馔红花绿叶。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期间,北京的烹饪大师又有所创造:将两片藿香叶之间放几粒松子,合在一起,然后挂鸡蛋淀粉糊后油炸,表面再点上玫瑰花酱。具有食疗功能的肴馔“抗疫红花绿叶”就诞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