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伤寒杂病论》《齐民要术》和《本草纲目》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在与瘟疫的斗争中一次次转危为安,靠的就是中医药的支撑。先人总结与瘟疫斗争的经验教训,诞生了《伤寒杂病论》《温病条辨》等不朽的抗疫经典。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斗争中,《伤寒杂病论》中的方剂仍被临床有效应用,救治了许多患者。

《齐民要术》是著名的“北地三书”之一,“齐民”指的是平民百姓,“要术”是指靠农业谋生的方法,该书列中国古代五大农书之首。《本草纲目》则是中医临床药物学的巅峰之作,是具有世界影响的博物学著作。

一、《伤寒杂病论》首创食疗应用

东汉名医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以《汤液经法》为蓝本,撰用《黄帝内经·素问》等中医典籍,结合临床实践完成了《伤寒杂病论》。该书共十六卷,经北宋官方校刊,成为流传至今的《伤寒论》《金匮玉函经》与《金匮要略方论》。

1.《伤寒杂病论》开辟了食疗先河

《伤寒杂病论》收录中药方375 首,具备完整的食疗体系和使用原则,包括“预防为主”“三因制宜”“扶正培本”“广用食品”“药食并用”“善用溶媒”“饮食宜忌”“以食救急”等八个方面,开辟了中医食疗的先河。书中药食并用的方剂比例很高,有食物62 种,药食兼用品28 种,占药物总数的1/3。张仲景非常重视“食疗”,如患者服用“桂枝汤”后,一定要喝一碗热粥强化药力,即“食粥助药效昭彰”。此书中的“猪肤汤”与“当归生姜羊肉汤”,都是中医历史上最早的食疗处方。

张仲景的“食疗”论述集中在《金匮要略方论》中,包括《禽兽鱼虫禁忌并治》和《果实菜谷禁忌并治》专篇,内容极为详细。张仲景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强调“凡肉及肝,落地不着尘土者,不可食之。猪肉落水浮者,不可食”,“肉中有朱点者,不可食之”;上述现象正是畜病与疫毒的表观征象。书中反复强调“秽饭、馁肉、臭鱼,食之皆伤人”。论及饮食卫生时指出“果子落地,经宿,虫蚁食之者,人大忌食之”,并叮嘱“生米停留多日,有损处,食之伤人”等注意事项。强调日常生活中必须注意食品卫生,有关食品安全的论述实用性极强,指出“凡饮食滋味,以养于生,食之有妨,反能为害”,教诲世人必须掌握饮食五味的宜忌,才能达到健体除疾的目的。

2.食疗要遵循“三因制宜”的原则

所谓“三因制宜”,首先强调“因人制宜”,即针对患者体质与所患宿疾辨证论治。根据“强人、肥人、弱人、平人”来区分体质,以“酒客、喘家、呕吐家”“疮家、虚弱家”“病人有寒”等来描述病情及药物禁忌,食疗方则因人而异,根据体质掌握剂量。“平人”使用标准药量,“强人”则要增量,体质虚弱者要减量。药性峻猛、毒性较大的药品,如乌头、附子等,用量均十分谨慎。阳虚之人,必须慎用攻伐或阴柔之品;阴虚之人,要慎用辛温助热与寒凉清热之品;阳盛体质、内蕴湿热者或毒热内盛者,要慎用辛甘助热之品。对患宿疾久病之人,必须立足“从本论治”,兼顾新感与宿疾。

第二食疗要“因时制宜”,指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顺天地之刚柔也”,即配膳随气候变化而调整。临床治疗依据“春夏宜发汗”“秋宜下”等原则,因“春夏阳气在外,邪气亦在外,故可发汗”,而“秋时阳气下行,则邪亦在下,故宜下”。强调要顺应四时节气,顾及晨昏昼夜的阴阳变化。所谓春行冬令、节气不对诱发的疾病就是“瘟疫”。张仲景的“大青龙汤”(含麻黄、桂枝、甘草、生姜、大枣、石膏等),就是为了治疗时疫所设计的方剂。

第三食疗要“因地制宜”,如高温环境工作的人出汗多,耗伤气阴,导致津液不足,故治疗时必须要滋阴益气。中医所谓“津液”是正常体液的总称,包括胃液、肠液与唾液等。津液有滋润濡养的功能,对健康十分重要。

张仲景非常重视保护“胃气”,提出“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的论断,强调临床处置一定要“无犯胃气”,而“令胃气和则愈”则是临床治疗的“立法”,同时要求尽早“停药损谷,以待自愈”,调动内环境自稳定平衡调节机制,扶养胃气,保存津液,加快康复。

3.《伤寒杂病论》重视食疗养护

中医认为“药食同源,食药同理”,食物与药物味效相通。“寒、热、温、凉”四性相通。张仲景以食施治,书中计用食物62 种。其中,物美价廉的大枣与生姜都是常用食材。中医食疗理论体系完善,有各种施治方法和食疗方。根据食物的性味、归经、配伍与禁忌,药食并用调整阴阳气血,达到强身防病的效果。

二、《齐民要术》奠定了食疗的物质基础

《齐民要术》共十卷,92 篇,包括农、林、牧、副、渔、酿造、饮食等方面的内容。

1.此书的内容与社会影响

《齐民要术》全书11 万字,记述了不同季节、不同气候与土壤条件下,农作物的种植方法。此书还介绍了许多食品加工与食品发酵的方法,如“淡范法”就是低盐发酵,利用乳酸菌发酵,既能抑制杂菌繁殖,又使腌菜有酸香的天然味道,泡菜就是一例。2005 年,应德国国家“营养与食品研究中心”的邀请,笔者到该中心做学术报告时,对方介绍该中心的顶级专家就是一位在南非出生、从事发酵食品研究的教授。

2.该书收集了丰富的食材原料

《齐民要术》中涉及的食材繁多:粮食有十几类,200 余种;蔬菜百余品种,瓜类就有42 个品种;果品有十余类,百余个品种;鱼、肉、蛋类中,有家畜、家禽及淡水鱼、鳌、虾、蟹、蛤类,共百余种。可谓“动植物俱备,水陆产品并陈”。

先秦时我国栽种的蔬菜已有20 余种。汉代丝绸之路开辟后,黄瓜、香豆、豌豆、大蒜、香菜、苜蓿等异域蔬菜不断引入,《齐民要术》一书中共记录了30 多种蔬菜的栽培方法。

《尔雅·释天》曰:“谷不熟曰饥,菜不熟曰馑”,说明蔬菜是生存型食物。古代先人几千年的艰苦劳作,为后人留下丰富的蔬菜资源。《齐民要术》指出“姜,御湿之菜”,生姜在食疗中广泛应用,有“菜中之祖”的美誉。

该书也论及了粮食加工的知识,包括谷类的脱皮脱壳、米粒精制、麦类制粉及发酵烹制方法。记载了烘烤、油炸、水煮三类面食,15 种“饼”(包括面条)。介绍了利用酵母发面,加工馒头的技术,并掌握了温度对酵母活力的影响,同时使用酒与白米粥协助发酵;介绍了生产糕饼的专用烤炉(胡饼炉);以及用动物油烹制的小吃:将米饭捣烂做成丸子、油炸后裹糖,制作的糕点“白茧糖”。

3.《齐民要术》渗透着生态文明的理念

《齐民要术》秉承“天人合一”的思想,“三才”理论,以及“阴阳五行学说”,强调节用倡俭的理念。主张“上因天时,下尽地利,中用人力”。不仅论述了抗旱保墒的技术,还记录了利用物种相生相克,生物防治虫害,科学预防冻害等抗御自然灾害的生态措施。在农作物种植,家畜选种与繁育中,有效保护了生物多样性,保存了优良品种。为了维持生态系统中氮元素的循环,提出了保持地力的一系列措施。所提到的灾害,包括有“风、虫、水、旱”。书中将害虫分为五类:即农作物与蔬菜生长期出现的害虫,仓储中的害虫,威胁人体及家庭卫生的害虫,衣物蛀虫,家畜寄生虫等。介绍了运用有杀虫功效的植物,开展生物防治的生态方法。书中还指出,收获大麦和小麦后要用青蒿或艾蒿编制的箪来储藏。如果存放在地窖里,则要用青蒿和艾蒿封闭窖口。因为青蒿与艾蒿都有杀虫驱虫的作用。

《齐民要术》引用了近两百种古代典籍,书中三分之一的篇幅涉及农产品加工。以制醋为例,共记载酿造醋(苦酒)23 种,其中的秫米醋就是“山西老陈醋”,其他特色醋还有桃醋、乌梅醋、外国醋、蜜醋等,可惜这些醋的酿造技术均已失传。书中还记述了9 种酒曲与40 余种酒的酿造方法。

《齐民要术》充分考虑和利用动、植物在自然生态食物链中的联系,追求农业生产的整体优化,在生物能量循环方面利用层级优化,这对现代农业提倡的循环经济,生态农业等都具有指导意义。《齐民要术》提倡的开辟农家肥,栽培绿肥作物,生物防治病虫害。提倡开展人工选择,人工杂交,定向培育繁殖家畜与家禽,都体现了生态文明的理念。

三、《本草纲目》创立了独特的食疗体系

现代医药学体系中,食品与药品的区分非常明确。但在中医学中,由于食品与药品均取自大自然,所以中医药典中的食物与药物始终并为一谈。

1.《本草纲目》是一本博物学的著作

李时珍(1518—1593),生于中医世家,祖父是走乡串户的“铃医”,父亲是蕲州(湖北蕲春)地区的名医。李时珍14 岁考中秀才,26 岁独立行医。行医过程中发现《本草》医籍中存在错误,遂萌生了编著新《本草》的念头。于是下定决心,实地考察各类药物,遍访百姓与各地方医师,参阅大量中医药典籍,先后历时二十七载,在1578 年完成了《本草纲目》这部巨著。全书分16 部、共52 卷,约190 万字。中药由矿物药、植物药与动物药组成,全书收载药物1892 种,各科医方11096 个,中药材图谱1000 余幅。每种药物都列有“释名、集解、正误、修治、气味、主治、发明、附方”等内容,同时汇集了大量人文、地理、生态自然环境的知识,以及对食物、营养、药物、临床治疗等方面的体会,内容可谓博大精深。所以欧洲学术界认为,《本草纲目》是一本博物学巨著。该书集食物、药物种植、收采、调制及医养功效之大成,收录大量语言文字训诂和社会历史文化资料,是一部中医药学的百科全书。

2.《本草纲目》对发展食疗药膳做出的贡献

《本草纲目》在“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指导下,采用了取类比象、同类相补的方法,论述了食疗理论。记录了食疗药膳的临床实践,记录了中医食疗学的临床应用。用于食疗的药物在书中的比重相当大,可分为植物果实、果肉、茎、叶、根、花等可食部位,以及昆虫、家畜、禽类,鱼类等,总计695 味。分别收载于“水部”“石部”“草部”“谷部”“菜部”“果部”“木部”“虫部”“鳞部”“介部”“禽部”“兽部”和“人部”中。收集的食物除矿物类的地浆、泉水、冰,以及发酵食品“神曲”、饴糖、醋、酒、酒酿、酒糟外,其他644 种食物分布于189 个科属。其中以豆科食物最多,包括白扁豆、扁豆衣、菜豆、蚕豆、赤小豆、刀豆、黄豆、绿豆等。禾本科食物居第二位,为白粱米、稗子、陈仓米、大麦、甘蔗、高粱、糯米、青粱米、雀麦、秫米、黍米、粟米、籼米、小麦、薏苡仁、玉蜀黍等。蔷薇科食物有白梅、海红、梨、梨花、梨皮、李子、林擒、鹿梨、鹿梨果皮、木瓜、枇杷、枇杷叶、枇杷叶露、苹果、苹果皮、山楂等。仅谷部、菜部、果部,就有300 余种食物,虫、介、禽、兽类有400 余种。书中保存了许多来自孟诜《食疗本草》、陈士良《食性本草》与吴瑞《日用本草》有关食疗的佚文,还引用了《救荒本草》《食物本草》《食鉴本草》及《孙真人食忌》《延年秘录》《食医心鉴》等典籍中的内容,收载了大量食疗药膳的方剂。

《本草纲目》收录了许多新增的药物:如谷类中有苦荞麦、玉蜀黍、稗、菰米、阿芙蓉、豇豆、刀豆等;酿制类食物中有7 种;菜部则有胡萝卜、水藤、藜、甘馨、败瓢、南瓜、丝瓜、龙须菜、睡菜、皂英覃、葛花菜、鸡枞、舵菜等;果部包括有巴旦杏、榔梅、天师栗、棠梨、海红、金橘、龙荔、五敛子、五子实等。书中记载的乌芋,就是水生蔬菜荸荠。此外,书中还记述了许多食物的食疗功效:如豆科食物能清热解毒;禾本科的食物有益气健脾、除烦止渴之功;蔷薇科植物能生津和胃、涩肠止泻;芸香科食物有理气化痰之功;葫芦科与十字花科植物清热解毒效果很强;百合科植物有解毒功能。雉科的禽类食物长于解毒益气;鸭科等禽类食物有益气补虚,利水消肿之功;牛科的肉类食物能养血润燥;猪科和狸科的肉类食物,则有健脾之功。

3.李时珍倡导“食药同源”的理念

自古食疗的应用非常广泛,如进食香蕉能通便;吃芹菜可降血压;吃大蒜能预防痢疾;吃猪肝能防治夜盲症;吃鸡胗能消食积;银杏百合汤利肺。新鲜的猪胰脏、山药、苦瓜等食材可用于糖尿病(消渴症)的食疗。

“汤液”的原意是指用五谷熬成的粥或汤羹,《本草纲目》收集了许多粥与粥方,“谷部”中有粥方62 首,指出选择粥品要以“无毒滋补,可久服”为标准。李时珍称“古方有用药物、粳、粟、粱米作粥,治病甚多”,且皆依据“此五谷治病之理也”。

李时珍将粥品归纳为以下七类:

◇可调和胃肠的御米粥,薏苡仁粥。

◇有补益作用的猪肾粥、鹿肾粥、羊肝粥。

◇能清理内热的绿豆粥、菱实粉粥、芹菜粥。

◇可利湿的赤小豆粥、薏苡仁粥。

◇有解表之功的葱豉粥。

◇有温里功能的菜粥、生姜粥、花椒粥、薤白粥。

◇可安神的竹叶汤粥等。

在粥方名下,李时珍只注明了食疗功效,并没有写服用剂量,其含意就是强调粥的食物属性。希望通过食粥,能够达到寓补益于调治的功效。 4zLqQDdws6PjcrXRw6akS+mWH5I6nPmPheNgdI/VPYov2hTMmyzWGcw7j+zImcm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