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就已有关于汤羹的记述。史料称“知味莫若伊尹”,相传名厨伊尹烹制的汤羹鲜美无比。
古人云“饮食活人之本”,古代先贤从汤羹的制作中总结出了“以食代药”,“药补不如食补”,“凡膳皆药”的食疗理念。汤羹开辟了“五味调和”的烹饪实践。殷代厨师出身的宰相伊尹“说汤以至味”的故事广为流传。伊尹在烹饪中搭配不同种类的食物,应用于中药复方汤液的熬制,达到了提高疗效的目的。
中医在饮食养生方面的重要目标就是“食贵能消”,最好的消食方法就是饮用汤羹。国家级烹饪大师有句口头禅叫“战士的枪,厨子的汤”,形象地说明制作汤羹在烹饪功夫中的重要地位。
世界上最古老的中餐食谱是2700 年前的作品,其中有一道就是沿用至今的鸽蛋汤,被冠以令人神往的名称“银海挂金月”。羹指的是用肉烹制的浓汤,陶器发明后才能烹制羹。最早的大羹被称为“饮食之本”,《尔雅·释器》称肉谓之羹,大羹就是煮肉得到的肉汤。发明食盐后,用盐与梅为烹制大羹调味,此羹是当时的顶级菜肴。五味调羹则是彭祖所创,是食疗的最早范例。相传尧帝患厌食症,满朝文武一筹莫展,此时彭祖毛遂自荐,用豆酱、醋、肉、盐和梅子,烹制出雉羹。尧帝食后厌食症离奇痊愈,遂认为彭祖既然能巧妙地使用调料烹制汤羹,一定善于协调部民事务,于是封授予彭城(徐州),这就是“制羹受封”的典故。此后羹的含义进一步引申为“五味之和”。古代进食羹时还有个规矩,就是一定要仔细地咀嚼与品尝。
羹与汤都是用多种食物与水一同烹煮,有滋有味,易于消化吸收。商代皇室饮食分为饭、膳、馐、饮四类,饮就是汤、茶水与酒类。作为中餐美味的载体,汤羹不仅味道鲜美,在病后调理、恢复体能方面也大有裨益。中餐的汤羹包含几层意思:第一,汤是历史悠久的肴馔;第二,汤含有大量水分与汁液;第三,汤羹选材精细,食物品种丰富,要经过长时间炖煮烹制。中餐高标准的餐谱中都有汤羹的身影,日常生活中,我们中国老百姓也习惯用四菜一汤招待客人。
中国烹饪史中汤羹的位置都很显著,鼎是加工汤羹的炊具,调则是烹饪汤羹的技法。古人以“调鼎”展示汤羹的魅力。《史记》卷三《殷本纪》称“伊尹以滋味说汤,致于王道”。将烹饪“调鼎”的道理比拟国事,其意义已远远超越了烹饪的范畴。后人为了表示对来客的尊敬,亲自下厨“调鼎”,并将烹好的汤羹呈到客人面前。各式地方菜肴中,无论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都离不开口味各异的汤羹。
汤羹从肴馔进入文化领地,使某些汤羹名闻天下。如宋代的东坡羹就是诗人苏轼烹制的。东坡羹不用鱼肉,五味有自然之甘。其“以菘,若蔓菁,若芦菔,若荠,皆揉洗数过,去辛苦汁,先以生油少许涂在釜缘及瓷碗内,下菜汤中,入生米为糁及少生姜,以油碗覆之,不得触,触则生油气,至熟不除。其上置甑,炊饭如常法,既不可遽覆,须生菜气出尽,乃覆之。羹每沸涌,遇油辄下,又为碗所压,故终不得上。饭熟羹亦烂,可食。”普通的菜羹经苏轼之手,展现出奇妙的文化韵味。江浙一带的莼菜羹,经晋人张翰秋风思归的典故熏染,成为名菜。每食莼菜羹时,必会有人抒发此情怀。
汤羹所包含的烹饪技艺、调味功能和食疗作用,远非其他肴馔所能企及。几千年来汤羹沁润肺腑的魅力,渗透在国人的生活体验之中。
吊汤技术是中餐烹调术的灵魂,也是厨师必备的技艺。烹饪大师认为“汤是鲜味之源”,汤羹的特点是味道“鲜”美。祖先在造“鲜”这个字时,是基于对鱼与羊肉一起烹煮产生“鲜”味的观察。中餐讲究“制汤调味”,在味精发明以前,菜肴取“鲜”的方法都是来自厨师吊的高汤。现今高级餐厅菜肴调鲜,仍旧是利用禽肉与畜肉烹煮后吊的高汤。“菜好烧,汤难吊”是烹饪大师的重要心得。从汤羹使用的食材而论,可分为肉类、禽蛋类、水产类、蔬菜类、水果类、粮食类与菌类烹制的汤;从口味上分,有咸鲜汤、酸辣汤与甜汤;从形态上分,有用淀粉勾芡、汤汁较稠的羹汤,不勾芡的清汤。中餐汤中的极品名叫“双吊双绍汤”,御膳房称为“金汤”,其有二层含意:第一是食材用料极为精细考究;第二是汤产出率极低,每500 克食材仅能出成品汤500 克,价格昂贵,暗含“黄金汤”之意。
中餐汤品可分为荤汤与素汤:荤汤是用动物肉与骨,清水熬煮而成,取其汤汁使用。荤汤又分鲜汤、奶汤、清汤与上汤几种。①鲜汤也称毛汤,是烹煮鸡、鸭、肉排骨、猪肘子得到的汤汁。用猪大骨与脊骨一起熬煮,得到的汤味道更浓鲜。②奶汤系将猪肘、排骨、鸡、鸭洗净后,放锅中加入热水,用中旺火长时间熬煮。该汤色泽洁白,汤汁醇厚,鲜香余味长,可用于高档食材的烹饪,如制作谭家菜(谭家菜是中餐著名的官府菜之一,北京饭店的菜谱中,有些肴馔就来自谭家菜)。奶汤必须现熬现用,不能过久存放,否则容易分层。③清汤清澈见底如开水,系将老母鸡、老鸭、猪排骨、火腿、猪瘦肉等洗净放入锅内,加温水后用小火长时间熬煮,至汤味醇浓后,取澄清汤汁放入另一口锅。然后将鸡脯肉剁成肉茸,清水调匀后投入锅内,一边用小火加热,一边推匀。肉茸成熟后上浮,如网一样将汤汁滤清,用纱布过滤,除去肉渣后即得清汤。如果用肉茸再清扫几次,便得到高级的清汤。清汤看似没有油脂,却浓缩了食材的精华,是高档菜开水白菜的基础汤汁。④所谓上汤是用鸡、鸭、猪排骨、猪瘦肉、火腿骨熬制而成,是调制宴会肴馔的基础汤汁。烹制上汤的要求很高,以500 克原料熬出1 千克汤为标准。
在烹制汤的食材选择上,要求原料要新鲜,即指鱼、畜、禽类宰杀后3~5小时内就要食用,这时蛋白质与脂肪仅部分降解,氨基酸等物质容易被吸收,味道也最好。烹制鲜汤要用通气性、吸附性好的砂锅或瓦罐,其传热均匀,散热缓慢。煨汤操作要求“旺火烧开,小火慢炖”。文火煨汤才能使浸出物溶解,汤品清澈浓醇。煨汤的用水量一般是食材重量的三倍,一定不要用开水,也绝不要在烹饪中途加冷水,才能保证汤色清澈。熬汤时切忌先放盐,因为盐水的渗透压会使细胞内水分排出,导致蛋白质过早凝固,造成汤品鲜味不足。
中餐素汤是以植物性食材与清水熬煮而成,要求清鲜而不腻。熬制素汤多以鲜笋、鲜菌(蘑菇)、干菌、黄豆芽、蚕豆瓣为主料,清水慢熬而得。素汤因原料不同而一汤一味,风格迥异。包括口蘑汤,豆芽汤,素清汤,蚕豆汤,以及孔府菜中的黄核桃纹大白菜素汤等。
制作汤品的调料为精盐、白糖、味精、胡椒粉、姜、葱、蒜,以及少量香料。中餐汤品强调原汁原味,故以咸鲜本味为主,汤色清纯。
开水白菜是川菜名厨黄敬临发明的一款菜肴,光绪年间,黄敬临成为御厨,潜心钻研,创制了开水白菜,慈禧大为赞赏。此菜后来成为川菜名肴,制作工艺奢华,“开水”是用鸡架、鸭架、排骨、火腿、干贝等食材,小火熬煮成的高汤;烹制中要始终保持微开不沸,才能做到汤清如水。汤熬好后弃渣不用,把鸭胸肉剁成肉蓉,投到汤中轻轻搅拌,肉蓉吸附油脂和杂质后逐渐飘浮;过滤后投入猪里脊肉打成的肉蓉,再吊一次汤;最后用鸡胸肉打成的鸡肉蓉,吊第三次汤。三次处理后汤由浑变清,成为色泽金黄、清亮的“开水”。
主料选用东北大白菜,只用嫩菜心。将烧开的“开水”淋到菜心上,反复多次,将菜心烫熟,最后加入新烹制的“开水”即可。开水白菜看似清汤寡水,却香味扑鼻,汤味醇厚,白菜则清香爽口。1954 年,川菜大师罗国荣来京负责国宴,开水白菜遂成为北京饭店高档筵席的佳肴,后来又成为国宴名菜。
中餐宴会用的汤讲究“三味”,即宴席中共有三道汤,厨师称之为“汤三品”。宴会开始前的第一道汤是前奏,饭前喝汤能润滑口腔,刺激胃液分泌,清除口中异味。酒过三巡后,上第二道汤,往往安排在味道浓重的菜品之后,饮之可清除酒菜的残余味道。第三道汤大多是酸辣味的,酒足饭饱后借其解腻,醒酒与消食。古籍留名的烧尾宴中羹汤名目繁多,其中的冷蟾儿羹就是当今的蛤蜊汤。据《武林旧事》记载,宋高宗巡幸清河郡王府第,上奉宴席中就有三脆羹、鹌子羹、炸沙鱼衬汤、奶房玉蕊羹等,共七盏羹汤。
《饮膳正要》卷二,载有用于养生保健的“汤煎”五十五方,包括五味子汤、人参汤、仙术汤、杏霜汤、四和汤、羹枣汤、茴香汤、破气汤、白梅汤、木瓜汤、橘皮醒醒汤等各色汤羹。自此,后世凡熬煮成浓汁的汤皆称为“羹”,如雪耳羹、水蛇羹、燕窝羹等。
清代皇帝康熙与乾隆都讲究养生,一日两餐必备鸭汤,如鸭子豆腐汤、燕窝鸭子芙蓉汤、白煮鸭子汤等。由于鸭能“滋五脏之阴”,鸭肉适于内有积热,常易上火的人食用。对体质虚弱、进食量少、便秘和水肿病患者,食鸭肉最为有益。
“宁可食无馔,不可饭无汤”,食药同源的养生理念,使得汤羹的地位十分重要。食疗与药膳羹汤能健脾开胃,利咽润喉,温中散寒,补益强身。
有食疗养生功能的汤品被称为养生汤,民间的各种食疗汤羹是日常生活中最有效、最容易得到的补品。如:驱寒发汗的红糖生姜汤,清凉解暑的绿豆汤,通乳生奶水的鲫鱼汤,补血的黑鱼汤,有利伤口收敛的鸽肉汤,消食通气的萝卜汤,去脂明目的黑木耳汤,补阴润肺的银耳汤。还有用文火炖煨的猪肉骨头汤,是促进儿童发育、帮助产妇泌乳、抗衰老的民间常用汤品。
饮食养生的原则是“调和阴阳”,即通过饮食调整阴阳偏胜或偏衰,使其处于内环境动态平衡的状态。凡阴阳偏盛之人,食养宜“泻其有余”,并掌握“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原则,即用食性寒凉的食物帮助阳热偏盛者清泄阳热,用食性温热的食物帮助阴寒偏盛者温散阴寒。若阴阳均偏衰者,食养则要“补其不足”,即进食滋阴温阳之品。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论述了南北方不同地区居民因饮食结构不同,导致人群寿命出现差异的结果——“关中土地,俗好俭啬,厨膳肴馐,不过菹酱而已,其人少病而寿。江南岭表,其处饶足,海陆鲑肴,无所不备,土俗多疾而人早夭”。可见远在唐代,古人就已认识到饮食结构是影响抗病能力、保证健康长寿的关键因素之一。
清代描述中国人生活艺术的出色著作《闲情偶寄》里,主张“俭约中求饮食之精美,平淡中得生活之乐趣”。总结的饮食原则为以下24 字诀:即“重蔬食,崇俭约,尚真味,主清淡,忌油腻,讲洁美,慎杀生,求食益”。
清末收复新疆的闽浙总督左宗棠,最爱喝鲜莼菜汤。他受任全权督办新疆军务的钦差大臣后,愈加思念此美味。于是好友胡雪岩用纺绸一匹,将新鲜的莼菜逐片压平,夹在其中,由于保存得当,运到新疆后做的羹汤仍味美如初。莼羹鲈脍中的“莼”就是莼菜,“脍”则是切得很细的鱼肉。当下莼菜、鲈鱼、茭白,仍并称为江南“三大名菜”。
广东的老火靓汤名扬全国,俗话说“煲三炖四”,煲汤要3 小时,炖汤要4小时左右。煲汤过程中部分蛋白质发生水解,释放出氨基酸,产生鲜味。煲汤的时间适度,有利于营养成分释放,汤的味道更加鲜美。但长时间炖煮会使生物活性物质被破坏,嘌呤与脂肪含量也会升高。从兼顾营养和口感出发,畜禽类食材煲汤1.5~2 小时就够了。水产、豆腐煲汤则仅需10~30 分钟,俗话说“千滚豆腐万滚鱼”,“滚”指的是慢炖,即水烧开后用小火慢慢烹制,汤面微滚、汤汁却不溢出。经过一定时间炖煮后,大豆蛋白质结构变疏松,更易消化吸收;鱼类肌肉组织软细,因受热收缩不易入味,故小火慢炖能让鱼肉更加鲜美,一般来说控制在15~30 分钟即可。用虾、蟹、贝壳类做汤时间就更短,水开后就下锅,10分钟左右即得。菌藻、根茎类蔬菜煲汤,也不要超过40 分钟。因为海带等菌藻类与莲藕等根茎类蔬菜,常以辅料出现,所以可等主料(肉类)煲至七八成熟后加入,用时控制在40 分钟以内。炖莲藕要选陶瓷或不锈钢器皿,避免用铁器,以免莲藕氧化变黑。
煲汤时还需要注意干货要提前浸泡。黑豆、花生、红枣、莲子、山药、薏米、芡实等干货类食材,要先在清水中泡2~6 小时,再同主料一起炖煮,用时与主料相同。用绿叶菜做汤,就必须在汤出锅前放入,涮一下就关火,可以保持色泽鲜艳。绿叶菜中硝酸盐含量较高,煲煮时间长会转化成亚硝酸盐,对健康不利。
能炖汤的食材都可以煲汤:如花旗参炖乌鸡、灵芝炖乳鸽、虫草炖水鸭、参杞炖排骨等。煲汤在广东非常大众化,如冬瓜煲龙骨,西洋菜煲鲫鱼,花生煲鸡脚等,都是广东人常喝的。煲汤和炖汤还是有一定的差别,炖的汤味道清香,从补益功效上说炖汤似乎比煲汤更好。
民谚道“饭前喝汤,苗条健康”,饭前先喝点汤,胃内充盈后可抑制食欲,减少主食摄入,避免热量过剩,从而预防肥胖。“坚持饭前喝汤,减肥稳稳当当”,饭前喝汤等于给消化道加了“润滑剂”,食物能够顺利下咽,吃饭中途喝点汤水,有助于食物的稀释和搅拌。有些人爱喝热汤,但要注意口腔黏膜,食管内膜与胃壁黏膜只能忍受60℃的温度,温度太高脏器黏膜会被烫伤。调查发现,喜欢烫食的群体食道癌发病率也会比较高。
法国皇帝路易十四的御厨路易斯·贝高易在《汤谱》一书中写道,“饭前的一碗汤,如同一束使人心醉的鲜花。是对生活的一种安慰,能消除因紧张或不愉快带来的疲劳和忧愁。”汤羹是西餐的“开路先锋”,无论是清爽的意大利蔬菜汤,还是荤素搭配的德国餐前汤,在一抹咸香的滋味中,都能感受历史的回忆。
喝汤的记载可见于古希腊文献:在希腊举行的奥林匹克运动会上,每个参赛者都要自带一头山羊或小牛到宙斯神庙。将其放在祭坛上,祭祀完毕后按照传统仪式宰杀,放在大锅中煮熟。煮熟后的肉与观众一起分享,熬好的汤专门供运动员饮用,用以增强体力。据说法国的马赛鱼汤已有2500 年的历史,主料是产于马赛的鱼类,烹饪时选最好的橄榄油倒入锅内加热,先煸炒洋葱、番茄、大蒜、茴香,最后加百里香、香菜和月桂叶,并用陈皮末调味也可以加点番红花,使汤的色泽更鲜艳。烹制马赛鱼汤所需时间不长,在预先烹好的高汤中加入鱼肉,用大火烧开,再煮15 分钟即得。
西餐常见的清汤有牛肉清汤(牛茶)、德式猪肝小丸子汤,以及通心粉清汤、花式蔬菜汤、番茄通心粉汤等。浓汤则有奶油蘑菇汤,奶油南瓜汤、奶油豌豆泥汤、奶油芦笋汤、奶油番茄汤,奶油鸡茸汤等。西式清汤都是先用牛骨头熬制汤底,烹饪汤羹时再加入配料,故清汤的汤体澄清透明。浓汤就是所谓忌廉汤或肉茸汤,忌廉是用新鲜牛奶制成的奶品总称,因含乳脂比牛奶高,故用来制作浓汤。浓汤进一步细分还有蘑菇忌廉汤、番茄忌廉汤、玉米浓汤、菠菜忌廉汤、鸡丝奶油汤等许多种。
西餐汤羹在宴会上都是开胃头盘,分清汤、奶油汤、蔬菜汤和冷汤四类,西方各国都有代表性的汤品,如法式洋葱汤、法式兰度豆汤、意大利蔬菜汤、德国猪肝丸子汤、俄罗斯甜菜汤、美国奶油海鲜汤等。西餐的汤羹气味芬芳,开胃作用明显。
当年,笔者在慕尼黑做访问学者时,发现德国饭店都供应猪肝小丸子汤,汤的表面撒有切得非常细的小葱花,绿色的葱末使汤品颜色搭配得很醒目,汤的味道也非常鲜美。
烹饪西餐的浓汤一定要掌握烹制“奶油面浆”的方法:先取150 克黄油、150 克面粉和250 毫升的牛奶(也可用清鸡汤或清牛肉汤)。将适量黄油放入热锅内,烧至融化,待黄油三成热后改为小火。左手慢慢撒入面粉,右手用铲子在锅中不停地顺时针搅拌,待面浆呈金黄色并散发香味时,倒入一半已煮沸的牛奶,边搅拌边炒制,直至洁白光亮的糊状物出现。此时再将剩余的牛奶倒入,继续搅拌,出现黏性的芡状后,马上就调味。稍冷却后将奶油糊用细布过滤,收集滤过的奶油面浆,冷藏备用。在制作西餐罗宋汤、奶油蘑菇汤、意大利奶油菜汤时,要注意在倒入奶油面浆的同时,要用长柄勺兜底,不停地搅拌,以防粘锅的情况发生。勾芡后的汤羹汤汁厚实,不会澥散,放置隔夜,其质地也很稳定。做好一次用于西餐汤羹的奶油面浆后,可放在冰箱中冷藏,能用上两三天。
营养、医疗、护理是临床治疗的三大支柱,对康复期的病人开展营养支持非常重要。以下几款汤品是国家级烹饪大师推荐的,有明显的食疗功效。特介绍给读者。
这款食疗汤适用于术后正在康复的患者,特别是体质虚弱的人,饮用后可提高免疫功能,加速康复。
牛茶烹饪方法如下:取牛前腱子肉或后腱子肉500 克,洗净后切成骨牌块。锅中备清水3.5~4 升,牛肉凉水下锅。大火烧开后,滚煮20 分钟后转成中火,然后放入盐、胡椒粉、生姜片等调料,再继续翻煮40 分钟。然后加入桂圆(带核)10 粒,转为小火炖60 分钟,汤色逐步变清。最终可获得1 升左右的“牛茶”,此汤口味咸鲜,回味甘甜,使身体强壮效果明显。
鸡汤调补效果好,故应用广泛,也受到烹饪界的青睐。如东北的人参鸡汤、广东的黄芪鸡汤、湖南的老姜鸡汤、山东的当归鸡汤、贵州的天麻鸡汤、云南的三七鸡汤等。秋冬季天气比较寒凉时,老年群体宜饮用老姜母鸡汤。该汤系生滚汤,配方简单,烹饪简便,食疗效果明显。对手脚发凉,四肢血液微循环差的人颇有帮助。
该汤制作方法如下:准备老母鸡一只,新鲜生姜若干。将鸡去毛洗净、剔除所有的骨头(鸡骨可另外炖汤),连皮剁成1.5 厘米大小的鸡丁(取150 克用,其余冷冻储存)。将75 克生姜洗净,切成指甲盖大小的姜片。锅中放底油,大火烧热后将鸡丁下锅煸炒,到鸡丁体积收缩、汤汁近干时投入全部姜片,立即不断煸炒,到散发出浓郁的姜味后,向锅中加入足量清水,然后加食盐、白胡椒粉、料酒。最后用大火煮十分钟,到汤色泛白即得。
选猪肚一个,翻开去掉油脂,洗净切块备用。砂仁与花椒分别洗净,高良姜和生姜均磨成蓉。先做好药膳包:包内放砂仁10 克、花椒5 克,用纱布包好后与猪肚一起放进炖盅。加清水适量,炖盅加盖,文火隔水炖2 小时,调味后即可食用。猪肚食之有健脾胃之功,砂仁化寒祛湿,疏肝解郁、行气宽胸,作为调味品,砂仁还能提味增鲜。砂仁猪肚汤可健脾驱寒,有开胃之功,是汤羹中的食疗药膳佳品。气血虚损、脾胃虚弱的中老年人与妇女儿童,食用砂仁猪肚汤可滋补脾胃。
天麻鱼头汤是著名的食疗药膳,该汤有健脑益智之功。天麻是药食两用之品,可同鸡、鱼等食材炖制肴馔。天麻药性平,入肝经,有清热降压,补脑安神的功效。所含天麻素又名“天麻苷”,能镇静安眠,对神经衰弱、失眠、头痛等均有食疗功能。鱼头质地细嫩、富含蛋白质、脂肪、钙、磷、铁,多不饱和脂肪酸等。天麻鱼头汤在烹制过程中,鱼肉中的蛋白质受热降解,鱼头中的呈味物质发生一系列生化反应,散发出独特的鲜香风味。该汤食疗功能显著,坚持服用可预防老年痴呆症。
烹制方法:选胖头鱼(鳙鱼)一条,切下鱼头(保留6~7 厘米鱼腹肉),去鳃洗净。备好取自柴鸡的鸡块,以及少许新鲜瘦猪肉块。调味料为姜片、红枣、盐、糖等。取清洗干净的新鲜天麻(连皮)100 克切成片,川芎10 克,茯苓10 克,将鱼头用开水焯后捞出,放入大口双耳瓷钵中,用少量沸水浸泡。鸡块与瘦猪肉也依此焯一下水(沸水焯),放入双耳瓷钵内。另起一锅烧水,加入盐与糖,待水接近沸腾时,将锅中的水倒入瓷钵中,用筷子搅2 分钟。将瓷钵口用双层保鲜膜封严,放入蒸柜或蒸锅中蒸两个小时。取出后用勺子去掉表面浮油,加入天麻、川芎、茯苓,姜片与红枣,再用保鲜膜重新封好瓷钵口,再蒸两个小时。最后取出并加点盐,就得到汤汁纯白,香气浓郁的天麻鱼头汤。
祛湿三仁汤源自清代名医吴鞠通《温病条辨》中的“三仁汤”。中医将人体分为上、中、下三焦,三焦是气血津液的通道。如果湿热侵袭人体,会形成三焦弥漫之势,而饮用有“宣上、畅中、渗下”功能的祛湿三仁汤,即可水道畅通,祛除湿邪。三仁汤选用主药杏仁、白蔻仁、薏苡仁烹粥,进行食疗。杏仁可宣利上焦肺气,就可化掉体内之“湿”;脾主运化,湿邪容易困脾,白蔻仁可醒脾化湿,利气宽胸;薏苡仁淡渗利湿,健脾祛湿,将湿热排出体外。
纪念汉代大将军马援所建的伏波庙,坐落在广西横县的郁江之畔,每年都有大量群众前往祭奠。《后汉书·马援传》记载了马援统领的部队,食用薏苡仁后打胜仗的故事。马援率军远征交趾(越南北部),由于气候湿热并有瘴气,许多将士患病。患者肿胀无力,疼痛难忍,严重影响战斗力。随军医师则命炊事部门以薏苡仁煎水服食,果然使患病者逐渐痊愈。《新编本草》记述,薏苡仁“最善利水,不至损耗真阴之气”。其能入脾、胃、肺三经,利水而不伤正,健脾而不滋腻。其甘淡微寒,渗利清补,能清利湿热,除痹排脓。
杏仁、白蔻仁、薏苡仁,三仁并用甘平凉润,可去除三焦湿气。三仁汤用薏苡仁30 克,白蔻仁6 克,炒杏仁5 克,梗米50 克。先将薏苡仁和梗米一起熬煮,起锅前5 分钟放入剁碎的炒杏仁和白蔻仁,再煮沸5 分钟,即得“祛湿三仁汤”。对纠正湿邪引起的胸闷乏力,食欲不振确有良效。
砀山澈汤选用山羊脊椎骨为主料,用花椒、茴香、桂皮、丁香、大葱、辣椒、胡椒等为调味料。以小麦仁、葱段、姜末、食盐、芡粉等辅料,在烧柴火的地锅中长时间(一通宵)炖煮而成。烹制方法看似简单,但因配方及火候秘而不宣,故市场上鲜见此汤。砀山澈汤有“品肉不见肉,不腥不膻、不腻,状若王浆,色似淡酱”的特点。有消食活胃,舒筋活血之功,可预防感冒,抵御寒邪。隆冬时节的民谚道:“喝一碗澈汤不打颤,喝两碗澈汤满头汗”。
安徽砀山县人酷爱饮砀山澈汤,此汤的独特之处首先来自汤名。烹制时,汤锅始终置于文火之上,边熬边出售,喝此汤时必须趁热饮用,汤内还要佐以香油、米醋、胡椒粉。盛在大碗里的砀山潵汤,羊骨、羊肉、汤汁满满。食客喝砀山澈汤时多配以煎包、烧饼为主食,有时也会搭配油条、馓子、包子等食品。有些老食客还会先在空碗中打上一个生鸡蛋,用筷子搅成蛋花,再请店家将沸滚的此汤倒入,把碗中的蛋花烫熟后饮用,此汤香味沁人肺腑,令食客难以忘怀。
明代嘉靖年间,大臣献上从高僧处得到的助寿延年秘方,以烹制汤饮。嘉靖皇帝品尝后龙颜大悦,命名为“御汤”。该汤以小麦面粉、熟牛羊肉,佐以砂仁、花椒、胡椒、桂皮、白芷、山柰、甘草、木香、豆蔻、草果、良姜、大茴、小茴、丁香等,30 余种天然植物香料熬制加工而成,最后加入香油与陈醋。该汤醇香四溢,酸辣扑鼻,美味可口。有健脾开胃,化痰止咳,活血壮骨,滋阴壮阳,提神醒目,利尿通淋,调中和气之功。明朝末年此御汤传到河南等地,就是现今大名鼎鼎的胡辣汤。
在各类西餐汤羹中,俄式罗宋汤色彩丰富,酸甜适口、味道独特,香气浓郁,肥而不腻,有很好的补益和强壮作用。俄国十月革命后,大批俄国贵族流落到上海,当地居民称之为“罗宋人”,一同来到上海的还有俄式红菜汤,于是这道汤品就被称为罗宋汤。该汤用料有卷心菜(或牛心菜)、甜菜、土豆等蔬菜,以及牛肉、芹菜等,汤中也会加入少量酸奶油,口感香滑爽口,肥而不腻。由于罗宋汤食材简单,原料易购,制作简便,于是受到大家广泛欢迎,已经成为上海市民家庭的名菜。
以四人份的罗宋汤为例,介绍该汤用料与烹饪方法。
第一步,取牛腱子肉或牛腩300 克,牛尾500 克,土豆2个(约300 克),卷心菜(洋白菜)要用浅绿色的牛心菜,取牛心菜半个,切成斜角块,胡萝卜半根,洋葱1 个,去叶芹菜梗2根,番茄2 个,罐装酸黄瓜2 根,小麦粉50 克。调味品有食盐、番茄酱、番茄沙司、黑胡椒粉、罗勒酱等。先烹制让汤起稠的油面粉,将锅洗净后放入50g 黄油,受热融化后,加入3 勺(约50 克)小麦面粉,立即快速翻炒,防止结块。等香气慢慢溢出、颜色略微转黄,即可盛起备用。
第二步,切一块50g 重的小黄油块,放在锅底,融化后倒入切成小块的洋葱,小火煸炒20 分钟左右,洋葱一定要煸透。黄油煸炒洋葱容易粘锅,所以一定要不停地翻炒。20 分钟后洋葱丁成半透明状,少数洋葱块边缘微有焦黄,则煸炒工序完成。
第三步,将整块牛肉或牛腩用开水焯一下,加清水煮开,撇去浮沫,慢慢煮到筷子能轻易戳进牛肉后捞起,将牛肉汤过滤出备用。煮烂的牛肉冷却后,切成约为3 厘米的方块儿,倒入锅内,土豆去皮后煮至九成熟,切的块比牛肉块略小,胡萝卜煮熟后切成半月片,卷心菜去梗后切成约为4 厘米的片儿。灶上放炒锅,加橄榄油50 毫升,放入去皮后切成小块的番茄进行煸炒,待出红油后,再加适量番茄酱或番茄沙司继续用小火煸炒。最后加入三大碗牛肉汤,然后放入土豆、胡萝卜和牛心菜。
第四步,芹菜梗切成长段,投入锅底,小火煮8 分钟。将芹菜捞出,此时汤内就有了芹菜的香味。将油面粉均匀地撒在红艳艳的罗宋汤上,用勺子不停地搅动,汤绝不能厚薄不匀,更不能黏底。油面粉用量要少,见好就收。最后,取2 根酸黄瓜,切成薄片加入汤内,用长勺稍许搅拌一下,撒上黑胡椒粉即得。
烹制好的罗宋汤色泽红亮,香气扑鼻,入口咸鲜,回味酸甜。有番茄和酸黄瓜的酸味。有洋葱、牛肉、黄油的香气及芹菜的清香,使人们对罗宋汤的嗅觉和味觉感受都非常丰富。
姜撞奶是用姜汁和牛奶制作的甜品,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传统小吃,姜味浓郁、口感爽滑,有暖胃驱寒、健身养颜之功。鲜姜含的生姜蛋白酶有凝乳作用,在一定条件下能使牛奶凝固,制成姜撞奶。其奶味与姜味浓郁,入口滑润,口感细腻。
制作方法如下:选择质量好的鲜牛奶200 毫升(不能用脱脂奶和奶粉配制的复原乳),鲜榨浓生姜汁8 克(约需50 克老姜),白糖10 克。先把牛奶烧开后放入白糖,待糖溶化后静置一会,使牛奶温度降至80℃。再准备一只干净碗,将姜汁静置于碗底,将80℃的牛奶趁热以自由落体方式倒入碗中,撞击到碗内姜汁上。最后,静置约三分钟,等牛奶变成凝冻状,姜撞奶即制作成功。生姜可通一身之阳,促进血液微循环,使老年人气血复生,故能“疆御百邪”。中医典籍称牛奶:“此物胜肉远矣”。故身体虚弱的老年人服用姜撞奶,食疗效果极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