膏方,是中医传统的丸、散、膏、丹、汤、酒、露、锭8种药物剂型之一,其中“膏”即“膏剂”,可分为外用和内服两种。外用膏剂是中医外治法中常用的剂型,一般称之为“膏药”。内服膏剂是一种具有强身治病、抗衰健体等综合作用的中药制剂,优点是体积小、含药量高、口味润滑、服用方便、特色明显、疗效肯定,临床应用广泛;对于以滋补为主的膏方,又称为“膏滋”。
膏方历史悠久,纵观中医膏方的发展历史,大体经历了萌芽、发展、成熟三大阶段。
萌芽阶段。膏方最早可追溯到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五十二病方》和《养生方》。《黄帝内经》中有“豕膏”“马膏”的记载,但都属于外用膏剂。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记载的大乌头煎、猪膏发煎等内服膏剂的制备方法已具现代膏方的雏形。东晋医家葛洪《肘后备急方》记载了多首既可外敷又可内服的膏方,如丹参膏、神明白膏,并阐述了当时膏方制剂用苦酒(即醋)与猪油作溶剂的特点。南朝医家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专门对膏方制作的注意事项进行了详细阐述。南北朝时期陈延之《小品方》所载的单方——地黄煎,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用于补益的滋补膏方。
发展阶段。唐宋金元时期是内服膏方从萌芽走向不断完善的发展阶段。唐代《备急千金要方》中,个别“煎”已与现代膏方大体一致,如苏子煎。宋代“膏”逐渐替代“煎”,用途日趋广泛。如宋代医家许叔微在《普济本事方》中记载了神传剪草膏、宁志膏、国老膏等治疗疾病的案例。南宋《洪氏集验方》收载的琼玉膏,是一直沿用至今的名方。金元时期,内服膏剂的称谓正式改为“膏方”。《御药院方》所载之太和膏,制法中有“膏成滴水中凝结不散”的描述,已与现代膏方制作工艺十分接近。同时,内服膏方也确立了具有补益和治疗作用的特点。
成熟阶段。明清时期膏方日益充实和成熟,膏方的命名正规,制作规范。“煎”转为水煎剂的同名或类似词,“膏”则成为滋补类方剂的专用名称。临床多以“某某膏”的方式命名,内服膏方逐步成为主流,应用范围逐渐扩大。明清膏方广为各类方药书籍记载,组方多简单,流传至今的膏方有洪基《摄生总要》的“龟鹿二仙膏”,龚廷贤《寿世保元》的“茯苓膏”,以及张景岳《景岳全书》的“两仪膏”等。明代医家王肯堂创立了多首膏方,在《证治准绳》中,多处应用膏方治疗疾病,如通声膏方、黄连膏、生地黄膏、甘露膏、牛膝膏,组方用药精当,制作及服用方法详细。明代外科学家陈实功《外科正宗》记载,在治疗外科疮疡疾病中,除较多应用紫霞膏、玉红膏、琥珀膏、大红膏、太乙膏、冲和膏、秘传敛瘤膏、阿魏化痞膏、追风逐湿膏等外用膏方外,还特别注重补虚托里内服膏方的应用。如原文记载:“大疮溃后,气血两虚,脾胃并弱,必制八仙糕,早晚随食数饼以接补真元、培助根本,再熬参术膏。”明末清初医家、吴门医派张璐在《张氏医通》记载了二冬膏、集灵膏等多首膏方。张璐用膏方治血证心得尤多,用药精当,善用《黄帝内经》及仲景方药,有些膏方用药1~2味即能取效。清代医家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叶氏医案存真》中多处应用膏方,其中《临证指南医案》载膏方多达60余首。清代膏方不仅在民间流传,宫廷中亦广泛使用,如《慈禧光绪医方选议》有内服膏滋方28首。晚清时期膏方组成逐渐复杂,如张聿青《张聿青医案》专设“膏方”篇,专题记载了张聿青膏方医案,所收载的膏方用药往往已达二三十味,甚至更多,收膏时常选加阿胶、鹿角胶等,并强调辨证施膏,对后世医家影响很大。清代医家费伯雄在临床治疗中喜用琼玉膏、参术膏,并创立了许多膏方。费氏善用膏方治疗肺病,治咳主张和法缓治,注重正气,全面调理脏腑功能,不得唯独治肺。“以外科见长而以内科成名”的清代医家马培之在《马培之医案》中记载了马氏临床应用膏方取得良效的相关验案。他在膏方应用中尤其注重辨证论治,强调病无常病,药无常方,要临证细察。清代医家秦伯未进一步发展了膏方学术,著有《膏方大全》《谦斋膏方案》两本专著,对近代膏方发展贡献尤大。清代医家吴鞠通精于辨证、善于用药,在《温病条辨》《吴鞠通医案》中均有其应用膏方治疗疾病的记载。
膏方的临床功效显著。膏方既有滋补身体的作用,又有治疗和预防疾病的功效。现代研究表明,膏方能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人体抗应激能力,清除体内自由基,改善生理系统功能。具体来说,膏方具有如下特点。
扶正补虚。膏方的主要作用为扶正补虚,调阴阳,补脏腑,益气血,助正气,提高机体的抗邪及康复能力。扶正多用补虚方药,即用滋补强壮的药物,以补益人体脏腑气、血、阴、阳之不足,改善人体虚弱状态,治疗各种虚证。膏方通常将补气、补血、补阴、补阳四类综合运用于临床。
调理体质。目前中国人的体质大体可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气郁质、血瘀质、痰湿质、湿热质、特禀质。体质受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因素的影响,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偏颇的状态,这种偏颇导致了脏腑不协调,从而出现机体与心理的不适,表现为各种症状和体征,针对这种有证无病的偏颇体质,采用辨体施膏,通过调理体质,调整偏颇,可使患者获得健康。
抗衰健体。中医学认为衰老主要是由脾胃虚弱、肾气衰退、阴阳失调等引起的,通过膏方调治可以达到调理脾肾和调整阴阳平衡的目的,因而膏方能够抗衰老、健体强身。
防病治病。膏方可以用于治疗慢性疾病,针对不同患者的病症开具膏方防病治病,通过提高免疫功能,有助于防止疾病复发,预防外感,增强抵抗力。
膏方按使用方法可以分为内服膏和外用膏。
内服膏:是指可以直接服用或兑水、兑酒进行口服的膏剂(方),大多数的膏属于内服膏。
外用膏:一般是指含有毒性药材或为了直接到达病所,不宜内服,只能涂抹或粘贴在病变部位、脐或穴位的膏剂。
膏方按添加成分分类,可以分为清膏、素膏、荤膏等。
清膏:将中药饮片经过2~3次煎煮并加热浓缩而得到较稠黏的液体状膏剂,一般不加蜂蜜、糖类、胶类等辅料,相当于中药浓煎剂。
素膏:膏方加工收膏过程中,不加入动物类药物或动物胶,仅使用糖或蜂蜜作为辅料,前者可称为“糖膏”,后者可称为“蜜膏”。
荤膏:膏方中添加了动物类药物,如胎盘、鹿鞭、海马等,或在加工收膏过程中,除了使用糖或蜂蜜外,还添加了动物类胶质作为辅料,如阿胶、龟甲胶、鳖甲胶、鹿角胶等。
膏方按加工方式分类,可以分为成品膏和定制膏。
成品膏:药厂或医疗机构遴选一些组成单纯而疗效确切的处方,按法规要求批量生产加工成膏剂,以中成药或保健品的方式销售。这些膏方的药味一般不多,组成比较简单,适用的人群范围较为广泛,如益母草膏、二冬膏、二仙膏、龟苓膏、枇杷膏等。使用者可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在医生指导下合理选用。
定制膏:医生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辨证处方,由符合相关规定的加工机构代为加工。每一剂膏方只适合患者本人服用,一人一方,个体化给药,针对性更强。
此外,膏方也可以按适应证分为补益膏方、治疗膏方、治疮类膏方、风湿疼痛用膏方等,本书是按适应证,同时结合了使用方法进行分类的。
随着经济的繁荣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众对健康需求的日益提升,中医药治未病优势的充分发挥,膏方作为中医药“治未病”的重要手段,在亚健康干预、体质调理、疾病防治中的运用更受关注。百姓自古就有冬令进补的习俗,古代就流传“冬令进补,开春打虎”之说。现在人们越来越重视膏方的使用,在长江三角洲地区,每年初冬还有“膏方节”。为了更好地研究和规范膏方,不少省市的中医药学会成立了膏方研究专业委员会,每年组织专家、学者召开膏方研讨会,交流膏方研究和使用心得,促进膏方的规范使用,造福了人民群众。
为了让膏方能在防病、治病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们组织了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省中医院、江苏省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江苏弘典中药产业研究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收集整理中国古代传统经典膏方,编撰了《传统经典膏方》一书。在编撰过程中,发现经典膏方与现代膏方存在如下特点,值得目前中医膏剂处方者关注和借鉴。
(1)经方用药较少。古代的膏剂经方,平均用药在8~10味,还有很多是单味中药,如地黄膏、白术膏、黄芪膏、枇杷膏、五味子膏等,也有很多用药2味的膏方,如楂梨膏、参术调元膏等,30味以上的膏方较少。而目前医院开的膏方,大部分在30味以上,甚至七八十味。古代膏方讲君、臣、佐、使,现代开膏方常讲君方、臣方、佐方、使方。这是古今膏方最明显的不同。
(2)经方中常用一些油脂类成分。在古代膏方中,常用到酥、猪板油、猪油、猪膏、羊脂等油类,有的膏方中,还强调用腊月猪脂。此外,还有用乌鸡脂、牦牛酥、乳汁、鹅脂等。而在现代膏方中,几乎不会用到这些油脂类成分。用油脂一方面可以起到赋型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可以起到补益或滑利作用,如地黄羊脂煎中用到的羊脂,具有滑利之性。《备急千金要方》用其治疗久痢不愈,专门取其滑利之性来通虚中之留滞;其书后还有羊脂、阿胶、蜜、蜡、黍米作粥方,深谙炎帝《神农本草经》中补中寓泻的道理。
(3)常用一些树枝搅拌。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已有了铜勺和铁勺,可以在煎煮食物或药物时用来搅拌,但在唐宋之后的一些膏方中,特意规定用柳树枝、槐树枝、杨树枝搅拌,有的还规定用桃树枝、榴树枝、椿树枝、杏树枝、桑树枝等来搅拌。对于一些用油熬的膏,还规定煎煮时用槐树枝搅拌,其中柳树枝、槐树枝用得较多。用这些树枝搅拌,是将树枝中的有效成分溶解到膏剂中,起到治疗作用。如柳树枝,其味苦,性寒,归胃、肝经,具有祛风利湿、解毒消肿之功效,常用于风湿痹痛、小便淋浊、黄疸、风疹瘙痒、疔疮、丹毒、龋齿、龈肿等。而槐树枝煎煮后具有润肠通便、祛风除湿、消肿止痛、消炎杀菌、清肝明目、止血凉血的功效,可用于治疗肠风、崩漏、痢疾、头晕、目眩、耳鸣、胸闷、失眠、气短、心悸、心慌、目赤、痤疮、湿疹、风疹、疥癣、痈疮疔肿等症,对女性白带异味、外阴瘙痒、宫寒所引起的盆腔炎、附件炎、子宫内膜炎,男性阴囊潮湿,肛门瘙痒都有缓解治疗作用。这些树枝在今天膏方的制作过程中几乎见不到了。
(4)使用生汁或鲜品。在古代传统膏方中,常使用生药汁,如藕汁、生地黄汁、生薄荷汁、生姜汁、梨汁、萝卜汁、甘蔗汁、白果汁、茅根汁、麦冬汁、雪梨汁等,也有使用生品的,如生黄精、鲜生地黄、鲜天冬等。使用生汁、鲜品,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药物的有效成分,从而保证膏方质量。但由于现代城市远离农村,交通运输不便,要采用鲜品、生汁较难,因此,现代膏方很少使用鲜品生汁。
(5)去火毒。古代常将制好的膏方,密封后埋在土里或水里几天,以去火毒。火毒一般指药物的火热之性,通常是在制作膏剂过程中产生的具有刺激性的小分子杂质,在土里或水里埋藏一段时间后,相互之间发生化学反应,相互结合或中和,具有刺激性的小分子杂质会降低或消失。但现代所制膏方一般不去火毒,不过,现在制好的膏方放在冰箱里一段时间,也可以起到去火毒的作用。
研究古代经典膏方的配伍原则、制作方法、使用方法等,可以为现代膏方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也可以古为今用,让古代膏方焕发新的活力,为人民的健康事业作出新的贡献。为此,我们收集整理了中国传统经典膏剂500余个,并进行分类整理,分为滋补类膏方、风湿痹痛类膏方、化痰止咳平喘类膏方、健脾和胃类膏方、外感类膏方、通便止痢类膏方、疮疡外用类膏方、美容养颜类膏方、五官类膏方、其他类膏方。每种膏方按“处方”“制法”“功效”“适应证”“用法”“来源”等进行编写。由于古代度量衡经历了多次变革,中医方剂中常用的“两”在各个朝代中均有差异,如隋唐宋元一两多在40g以上,而到了明清时期一两约为37.3g。本书剂量均采用国际通用计量单位进行换算,为方便读者理解与使用,均以一两50g换算。现代膏方熬煮往往需要1000g以上的处方用量,部分古代经典膏方方药剂量不够或是过大,可以同比例增加或减少处方总量进行使用。需要说明的是,这些膏方的使用须经医疗机构专业医生辨证开具。对于一些因为动物保护,明令禁止的中药材,根据国家相关政策规定进行了替换;对于一些不符合卫生习惯或已不常用中药材处方,直接删除该药或不收录该方。
虽然我们力求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做到更科学、规范、合理,但限于写作水平,书中不乏缺点和不足,还望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传统经典膏方》编委会
二〇二四年春于金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