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 方】 鹿角胶1200g,生地黄汁500g,紫苏子汁100g,生姜汁500g,牦牛酥200g,白蜜1500g。
【制 法】 先将生地黄汁、紫苏子汁、生姜汁等煎煮至沸腾20余遍,再下牦牛酥、白蜜1000g,煎煮至沸腾3~5次,再下白蜜500g和鹿角胶末,充分搅拌使其均匀混合,待胶消殆尽则膏成。用容器贮存。
【功 效】 填精温肾,益气补虚。
【适应证】 用于五劳七伤,四肢沉重,百事不任,虚怯无力,昏昏欲睡,身无润泽,腰疼顽痹,脚弱不便,不能久立,胸胁胀满,腹中雷鸣,春夏手足烦热,秋冬腰膝冷痛,心悸健忘,肾气虚,五脏虚弱外受风邪之病。
【用 法】 取20g,空腹,酒送服,每日2次。
【禁 忌】 忌羊肉、芜荑。
【说 明】 此膏方补益五脏,益心力,充实骨髓,生肌肉,祛风补虚,使人耳聪目明,腰脚疼痛诸病效果好。
【来 源】 《外台秘要方》
【处 方】 猪脂、生姜汁各480g,羊脂、白蜜各320g,牛髓80g。
【制 法】 先煎猪脂、羊脂及牛髓三物,再下生姜汁合煎,最后下白蜜,不断煎熬,反复浓缩,直至膏成。
【功 效】 补虚疗损,填精益髓。
【适应证】 用于百病导致的劳损,或者伤于风湿。
【用 法】 取10g,温酒送服,每日1次。
【禁 忌】 忌芜荑。
【来 源】 《外台秘要方》。
【处 方】 牛髓、羊脂各1000g,白蜜、生姜汁、酥各1500g。
【制 法】 上5味药,先煎煮酥令熟,次纳生姜汁,再放入白蜜,最后放入羊脂、牛髓,后微火慢煎三沸,令水气尽,即膏成。
【功 效】 填精补肾,益气养血。
【适应证】 用于形体消瘦,畏寒怕冷,颜面无泽,虚损诸不足等症。
【用 法】 温酒化服,随人能否,不限多少。
【禁 忌】 实证不宜服。
【来 源】 《备急千金要方》。
【处 方】 羊髓、羊脂各2000ml,白蜜、姜汁、酥各3000ml。
【制 法】 将上述药物一起煎熬成膏。
【功 效】 补虚填精,祛风除湿。
【适应证】 用于劳损风湿。
【用 法】 取膏适量,温酒调服,不拘时服。
【来 源】 《本草纲目》。此方亦出自《经心录》。
【处 方】 炼牛髓、胡桃肉、杏仁泥各160g,山药末320g,炼蜜640g。
【制 法】 将上述药物一起捣研为膏,加水煎煮1天,直至成膏。
【功 效】 补精润肺,壮阳助胃。
【适应证】 用于虚劳。
【用 法】 取1汤匙,空腹服,每日1次。
【来 源】 《本草纲目》。
【处 方】 党参600g,当归、熟地黄各300g,升麻75g。
【制 法】 将上药切碎,水浸后煎煮,纱布滤去药渣,如此3遍,再将所滤药液加热浓缩,下入蜂蜜,收膏即成。
【功 效】 补血填精,益气升阳。
【适应证】 用于虚劳内伤,身热心烦,头痛恶寒;懒言恶食,脉洪大而虚;或阳虚自汗,多梦纷纭;或气虚不能摄血;或泻痢脾虚,久不能愈,一切清阳下陷、元气不足之症。
【用 法】 每次服10~15g,用白开水冲服,或合丸药,或入煎剂,随症加入皆可。
【来 源】 《清宫配方集成》。
【处 方】 人参、韭子各100g,鹿角胶、仙茅、白茯苓、黑豆、乳汁、蜂蜜各200g。
【制 法】 共8味,除蜂蜜、乳汁以外,用水1000g,煎沸,浓缩成500g,再加入蜂蜜、乳汁,炼成膏,制成饼子。
【功 效】 健脾养血,固精益寿。
【适应证】 主治气血两虚之头晕、乏力之症。
【用 法】 可常服不拘,汤酒送下。
【来 源】 《寿世仙丹》。
【处 方】 牛髓(炼去滓)、胡桃(去皮,炒)、杏仁(去皮尖)各200g,山药250g。
【制 法】 将胡桃、杏仁、山药共捣成膏,入炼熟蜜500g,与牛髓和匀,入瓷器内,隔水煮1日。
【功 效】 益肾填精,助胃润肺。
【适应证】 主治虚损。
【用 法】 每日空腹服1匙。
【来 源】 《奇效良方》。此方亦载于《瑞竹堂经验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