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四、滋阴膏

四汁膏

【处 方】 姜汁、人乳各40g,白萝卜汁、梨汁各50g,蜂蜜100g。

【制 法】 上药除蜂蜜外,余药放入铜锅或不锈钢锅中,先用大火将药液煮沸,再用小火煎煮,保持微沸,煎煮时应及时搅拌,防止粘锅,煮2~5小时,待到锅中逐渐形成稠膏状,然后放入蜂蜜,用小火煎熬,并不断用筷子搅拌,和匀收膏。

【功 效】 滋阴清热,行气化痰。

【适应证】 治肺胃阴虚所致的痨证。

【用 法】 早晚服用,每服3汤匙,饭后服用,用白开水送服。

【禁 忌】 脾虚便溏者慎服。

【说 明】 古方中有人乳,现可以不用或用牛乳、羊乳代替。原方并无方名,仅记载为“一方 专治痨症”,为方便读者查阅,故根据组方特点命名为四汁膏。

【来 源】 《良朋汇集经验神方》。

养老膏

【处 方】 莲子(去心研末)、芡实(去壳研末)、薏苡仁(蒸熟研末)各500g,山楂、梨、藕各250g。

【制 法】 将山楂、梨、藕切碎,水浸后煎煮,纱布滤去药渣,如此3遍,将所滤药液混匀,慢火浓缩,下入药末,搅拌均匀,调为膏,酌量加白砂糖200g,拌匀晒干,收贮食之。

【功 效】 润燥清火,滋阴健脾。

【适应证】 此膏老年人服之,大有补益。

【用 法】 随意食之。

【来 源】 《经验良方全集》。

地黄煎

【处 方】 生地黄汁2500ml,茯神、知母、玉竹各200g,天花粉250g,竹沥150ml(一方用竹叶100g),生姜汁、白蜜、生地骨皮各1000ml,石膏400g,生麦冬汁500ml。

【制 法】 将上药切碎,水煮滤汁,水煎3遍,将滤汁混匀后浓缩,再下竹沥、地黄汁、麦冬汁,微火慢煎至药液减少一半,再下生姜汁、白蜜,熬至如饴糖状即成。

【功 效】 滋阴清热。

【适应证】 用于各种热证。

【用 法】 初服2匙,白天3次,晚上1次。渐加至每服3匙。

【禁 忌】 寒证不宜服。

【来 源】 《备急千金要方》。

生地黄煎

【处 方】 生地黄汁2000ml,生地骨皮、生天冬、生麦冬汁、白蜜各1000g,竹叶100g,生姜汁300ml,石膏400g,瓜蒌250g,茯神、玉竹、知母各200g。

【制 法】 将上药饮片切碎,水煮后滤取汁液,放入生地黄汁、麦冬汁,微火煎至药液减半,再下入白蜜、生姜汁,浓缩至如膏状。

【功 效】 清热凉血,滋阴生津。

【适应证】 用于胸中烦热,渴喜热饮,小便黄赤,大便干结等症。

【用 法】 每服1匙,白天2次,晚上1次。

【禁 忌】 血寒证不宜服。

【来 源】 《千金翼方》。

专翕大生膏

【处 方】 人参、茯苓、阿胶、莲子各1000g,龟甲(另熬胶)、鳖甲(另熬胶)、牡蛎、沙苑子、蒺藜、白蜜、枸杞子(炒黑)各500g,乌骨鸡1对,鲍鱼、海参、白芍各1000g,五味子、山茱萸各250g,羊腰子8对,猪脊髓500g,鸡子黄20个,芡实、熟地黄各1500g。

【制 法】 上药分为三组:血肉有情之品乌骨鸡、鲍鱼、鸡子黄、海参、羊腰子、猪脊髓煎煮滤汁,将所滤汁液文火熬成膏状;有粉无汁之品茯苓、莲子、芡实、牡蛎、白芍研为极细末;余药煎煮滤汁,熬如膏状。将三者混合,下入鹿角胶、龟甲胶、鳖甲胶、白蜜,搅拌均匀,微火熬至如膏。

【功 效】 补益肝肾,滋阴生津。

【适应证】 主治燥邪伤及肝肾之阴,上盛下虚,昼凉夜热,或干咳,或不咳,甚则痉厥者。

【用 法】 每次服1匙,每日3次。

【禁 忌】 有湿热证者不可服。

【来 源】 《温病条辨》。

耆婆汤

【处 方】 麻油200g,牛酥500g,葱白20g,胡麻仁50g,豉汁100g,蜜200g,酒400g。

【制 法】 先将麻油置于锅中烧开,再下葱白煎煮,煎煮至其颜色变黄,下牛酥、蜜、豉汁、胡麻仁等继续煎煮至沸腾,最后下酒,不断煎煮,直至膏成,收贮在干燥容器中保存。

【功 效】 填髓补虚,养阴祛风。

【适应证】 用于伤风导致的各种虚损。

【用 法】 取1~2汤匙,口服,每日1次;或者用酒送服,效果也很好。

【说 明】 若感觉发冷者,可酌加生姜汁500g,加入干姜末亦可。

【来 源】 《外台秘要方》。

滋阴健脾化湿膏

【处 方】 西洋参、酸枣仁、当归、生杭芍、肉苁蓉、续断、浙贝母、盐黄柏、知母、山药各150g,茯苓300g,玉竹、制杜仲各250g,生地黄400g,狗脊200g,甘草100g。

【制 法】 将上述药材都切碎,用水浸泡再煎煮,后用纱布滤去药渣,如此3遍,再将所滤药液加热浓缩,加入蜂蜜,搅拌收膏即成。

【功 效】 清燥益阴,平肝醒脾。

【适应证】 肝郁热滞,心虚肺燥,脾弱湿聚之证。症见手足浮肿,心急发热,烦热烦躁,自汗不能躺卧,坐睡朦胧,咳痰稠黏,心悸气怯,舌疮糜烂,食少饮多,身体瘦弱,左寸关弦数,右寸关滑数,尺弱。

【用 法】 每次服3g,白开水冲服。

【来 源】 《清宫配方集成》。

三才膏

【处 方】 天冬(去心)、地黄、人参各500g。

【制 法】 将上药加水煎成膏。

【功 效】 养阴退蒸,益气健脾。

【适应证】 骨蒸萎黄。

【用 法】 取膏适量,白开水调服。

【来 源】 《冯氏锦囊秘录》。

百补膏

【处 方】 玉竹、枸杞子、龙眼肉、核桃肉、女贞子各500g。

【制 法】 将上药切碎,水浸后慢火煎煮,纱布滤取药汁,如此3遍,再将所滤药汁混匀,慢火浓缩,下入白蜜500g收膏。

【功 效】 滋阴补肾,益气养心。

【适应证】 主治心血、肾水不足及诸虚。

【用 法】 开水调服15g,早晚各1次。

【来 源】 《惠直堂经验方》。

酥蜜煎

【处 方】 酥1000ml,白蜜3000ml,芒硝100g。

【制 法】 上3味药合煎,搅拌均匀,煎至如膏状即成。

【功 效】 滋阴生津,清热泻火,益气力。

【适应证】 消渴所致的渴饮无度,心中烦热。

【用 法】 欲渴即啜之,每日6~7次。

【禁 忌】 寒证不宜服。

【来 源】 《千金翼方》。

酥蜜膏

【处 方】 酥、蜜各1000ml。

【制 法】 上2味药合煎,搅拌均匀,煎至如膏状即成。

【功 效】 益气滋阴,养阴生津。

【适应证】 消渴所致的口干喜饮、疲乏无力等症。

【用 法】 每服2匙,每日3次。

【禁 忌】 寒证不宜服。

【来 源】 《千金翼方》。

骨填煎

【处 方】 茯苓、菟丝子、山茱萸、当归、牛膝、制附子、五味子、巴戟天、麦冬、石膏各300g,石韦、人参、桂心、肉苁蓉、远志各400g,大豆卷300g,天冬、牛髓各500g,生地黄汁、天花粉汁各2000ml,白蜜1000g。

【制 法】 将前17味药切碎,水煎后滤取汁,如此3遍,再将所滤汁液混合后浓缩,最后下入生地黄汁、天花粉汁、白蜜、牛髓,浓缩如膏状。

【功 效】 补肾填精,滋阴生津。

【适应证】 面黑耳焦,饮一溲二,溲似淋浊,如膏如油,腰膝酸软等症。

【用 法】 每次服1匙,每日3次。

【禁 忌】 实证不宜服。

【说 明】 原文未注明附子是否进行炮制,由于生附子含有较多的乌头碱,毒性较强,可用制附子,其毒性相对较小,亦有补益肾阳的功效。

【来 源】 《备急千金要方》。

填骨煎方

【处 方】 茯苓、菟丝子、山茱萸、当归、牛膝、巴戟天、麦冬、五味子、远志、石斛各90g,大豆黄卷50g,石韦、人参、桂心、制附子各60g,天冬150g。

【制 法】 将上述药物捣研为细末、过筛,备用。另取生地黄5000g、生瓜蒌5000g,舂研后绞榨取汁,于火上煎煮使之减半,分多次加入药中,并下白蜜400g、牛髓250g一起同煎,小火慢煎,直至如糜粥。

【功 效】 补肾填精,养阴清热。

【适应证】 低热口渴。

【用 法】 每次取5g,口服,每日3次。也可用水冲服。

【禁 忌】 忌酢物、鲤鱼、生葱、猪肉、冷水。

【注 意】 方中制附子有毒。

【来 源】 《外台秘要方》。

天池膏

【处 方】 天花粉、黄连、人参、知母(去壳)、白术(炒,去芦)、藕汁、怀生地黄汁各250g,五味子150g,麦冬(去心)600g,人乳、牛乳、生姜汁各100g。

【制 法】 将前天花粉、黄连、人参、知母、白术、五味子、麦冬药切碎,水浸后煎煮,纱布滤去药渣,如此3遍,再将所滤药液加热浓缩,再下入藕汁、怀生地黄汁、人乳、牛乳、生姜汁,搅拌均匀,慢火熬至稠膏状。

【功 效】 清热泻火,养阴益气。

【适应证】 上、中、下消三消之证。

【用 法】 将膏收入瓷罐内,用水浸3日,去火毒。每用2~3匙,咽之,或用白汤送下。

【禁 忌】 实证不宜。

【说 明】 古方中有人乳,现可以不用或用牛乳、羊乳代替。

【来 源】 《寿世保元》。

地仙膏

【处 方】 山药(末)、杏仁(去皮尖)各500g,牛乳1000g。

【制 法】 将杏仁捣细,入牛乳、山药,拌匀绞汁。用新瓮瓶密封,重汤煮1日。

【功 效】 养阴润燥,清肺生津。

【适应证】 治诸燥证。

【用 法】 每服1~2匙,空心温酒或汤下。

【禁 忌】 实证不宜。

【来 源】 《古今医统大全》。

滋阴抑火化湿膏

【处 方】 玄参、生地黄、茯苓各120g,山茱萸60g,泽泻、山药、牡丹皮、麦冬、天花粉、菊花、茵陈蒿、川芎各80g,滑石、石斛、竹茹各100g,乌梅40个。

【制 法】 共以水熬透,去渣,再熬浓汁,兑冰糖粉200g,加炼蜜为膏。

【功 效】 滋阴养肝,抑火化湿。

【适应证】 肝胃湿热内蕴、阴液不实之证之头晕口渴。

【用 法】 每次服20g,白开水冲服。

【来 源】 《清宫配方集成》。

乌梅荔枝汤

【处 方】 乌梅(先用热水浸泡三五次,以去酸水,再取肉研烂)30枚,桂末20g,生姜300g,糖600g。

【制 法】 先将生姜取汁,纳入余药,共同煎熬浓缩,直至膏成,瓷器收盛。

【功 效】 生津止渴,养阴润肺。

【适应证】 口渴。

【用 法】 每用1匙,水调服。

【来 源】 《普济方》。

藕汁膏(出自《类证治裁》)

【处 方】 人乳、生地黄汁、藕汁、黄连、天花粉、姜汁各100g,白蜜600g。

【制 法】 先将黄连、天花粉研为细末,将人乳、生地黄汁、藕汁放入锅中煮沸,然后用小火熬制成膏状,再将前药末下入锅中,不断搅拌,然后再放入姜汁、白蜜,搅拌均匀后用小火熬制成膏。

【功 效】 滋阴清热,益胃生津。

【适应证】 消渴证心肺有热而致的口干口渴。

【用 法】 每日3次,每服1汤匙,饭后服用,噙化。

【禁 忌】 脾胃虚寒者慎服。

【说 明】 古方中有人乳,现可以不用或用牛乳、羊乳代替。

【来 源】 《类证治裁》。

白藕汁膏

【处 方】 黄连末、生地黄汁、牛乳汁、白莲藕汁各500g。

【制 法】 将生地黄汁、牛乳汁、白莲藕汁混匀后慢火浓缩,再下入黄连末,搅拌,煎至如饴糖状,即膏成。

【功 效】 清热泻火,滋阴生津。

【适应证】 消渴所致的口舌干燥,渴喜冷饮等症。

【用 法】 每次服1匙,每日3次。

【来 源】 《丹溪治法心要》。

生地黄膏(出自《仁斋直指方论·卷六》)

【处 方】 石菖蒲75g,北前胡、赤茯苓各2g,蜜50ml,生地黄汁50ml

【制 法】 将上药研为细末,入蜜、生地黄汁混匀,慢火浓缩为膏。每服半匙,紫苏煎汤,食后调下。

【功 效】 滋阴清热,开窍养心。

【适应证】 用于治热气乘心作痛。

【用 法】 每服1汤匙,饭后服用。

【来 源】 《仁斋直指方论·卷六》。此方亦载于《保命歌括》。

生地黄膏(出自《永类钤方》)

【处 方】 石菖蒲、白蜜各150g,前胡、赤茯苓各30g,生地黄汁300g。

【制 法】 上述药物放在一起捣烂为膏。

【功 效】 滋阴清热,宁心止痛。

【适应证】 用于治热气乘心所致的心痛。

【用 法】 每日3次,每次1汤匙,紫苏汤送服。

【禁 忌】 虚寒证慎服。

【来 源】 《永类钤方》。

生地黄膏(出自《世医得效方》)

【处 方】 生地黄250g,白蜜200g,人参50g,白茯苓100g。

【制 法】 生地黄、人参、白茯苓切为细末,先将生地黄末加入水200ml、白蜜200g煎煮,待药液减少一半,下入人参末、白茯苓末,搅拌均匀即可。

【功 效】 滋阴生津,益气健脾。

【适应证】 用于治消渴所致的口干口渴。

【用 法】 随意服食。

【来 源】 《世医得效方》。此方亦载于《寿世保元》《证治准绳》。

地黄膏(出自《古今医统大全·卷四十六》)

【处 方】 鲜地黄(捣汁)5000g,当归身500g,芍药、甘杞子各250g,天冬300g,川芎、牡丹皮各100g,麦冬300g,莲肉200g,知母150g,地骨皮150g,生晒参、甘草各50g。

【制 法】 将上药切碎,水浸后煎煮,纱布滤去药渣,如此3遍,再将所滤药液加热浓缩,下入蜂蜜、鲜地黄汁,收膏即成。

【功 效】 滋阴降火,养血清肝。

【适应证】 用于治肝阳上亢所致头昏目胀之症。

【用 法】 每次服1匙,每日3次。

【禁 忌】 寒证不宜。

【来 源】 《古今医统大全·卷四十六》。

地黄膏(出自《寿世保元》)

【处 方】 生地黄(酒洗)500g,麦冬(去心)200g。

【制 法】 将上药切碎,水浸后煎煮,纱布滤去药渣,如此3遍,再将所滤药液加热浓缩,下入蜂蜜,收膏即成,贮存于瓷罐内,埋入土中,去其火毒。

【功 效】 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适应证】 主治肾阴亏虚之证。

【用 法】 每次服2~3匙,空心白汤点服。

【禁 忌】 实证不宜。

【来 源】 《寿世保元》。

结阴便血生地黄膏

【处 方】 生地黄(汁)、小蓟(汁)、砂糖(熬膏)、阿胶、侧柏叶、地榆(研末)各50g。

【制 法】 上用4味汁熬成膏,放入侧柏叶、地榆末,和匀。

【功 效】 养阴止血。

【适应证】 用于治肠燥便血。

【用 法】 空心米饮调下3匙许。

【禁 忌】 实证不宜。

【来 源】 《古今医统大全》。

藕汁膏(出自《十便良方》)

【处 方】 藕汁150g,生地黄汁150g,生薄荷汁50g,蜜50g,生姜汁50g,当归15g。

【制 法】 将前5味药放入石器内慢火熬成稠膏。

【功 效】 凉血解肌,养阴清热。

【适应证】 阴虚火旺、血热不养肌之紫癜、汗斑。

【用 法】 每次服15g,浓煎当归汤化下,不拘时候。

【禁 忌】 皮肤见紫暗斑,肌肉刺痛之血瘀证禁用。

【来 源】 《十便良方》,此方亦载于《杨氏家藏方》,在本方基础上去除当归。

养阴润燥膏

【处 方】 火麻仁200g,杏仁50g,郁李仁100g,柏子仁80g,元明粉30g,枳实20g。

【制 法】 上药共以水熬透去渣,再熬浓汁,兑蜜800g收膏。

【功 效】 益气育神,养阴润燥。

【适应证】 心气不足,阴分尚弱以致心悸气短,时有咳嗽,身肢觉软,脉左寸关弦软,右寸关沉缓。

【用 法】 每次服1茶匙,白开水冲服。

【禁 忌】 孕妇慎用。

【来 源】 《清宫配方集成》。

射干膏

【处 方】 射干、升麻、栀子仁、玄参各110g,小豆卷110g,黄柏150g,赤蜜120ml,地黄汁120ml,大枣20枚。

【制 法】 上除赤蜜并地黄汁外,切碎,后以水煎透,去渣兑入赤蜜与地黄汁,慢火再熬成膏。

【功 效】 清心肺热,养阴生津。

【适应证】 咽干口疮牙痈,心肺热盛。

【用 法】 每次以少许细细含化,咽津。

【来 源】 《普济方》。

阿胶膏

【处 方】 阿胶、薤白、杏仁各150g,白羊肾3对,黄牛酥200g,羊肾脂200g,山药100g。

【制 法】 阿胶捣碎,炒令黄,为细末;羊肾去筋膜,细切,与山药共杵为末;薤白细切;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为黄;羊肾脂煮,去滓。7味药相和,于瓷瓶内贮之,蒸半日,令药成膏。

【功 效】 滋阴养肺,纳气平喘,润肠通便。

【适应证】 用于肺气喘,下焦虚伤。

【用 法】 每服不计时候以暖酒调下15g。

【禁 忌】 肺气壅滞或痰热壅肺之气喘不宜。

【来 源】 《十便良方》。此方亦载于《普济方》。

五味子膏

【处 方】 五味子500g,蜂蜜200g。

【制 法】 五味子水洗净,浸半日,煮烂滤去滓,再熬似饴,兑蜂蜜收膏。

【功 效】 敛肺滋肾,生津敛汗,涩精止泻,宁心安神。

【适应证】 体虚之失眠、久咳、久泻、自汗、遗精等症。

【用 法】 空腹服用,每次1汤匙。

【禁 忌】 本方滋补,失眠以火旺或湿热为主者,非本方所宜。

【来 源】 《慈禧光绪医方选议》。

猪骨煎

【处 方】 猪脊骨1条,酒3000g,青蒿50g,乌梅10个,柴胡、秦艽各50g,白茯苓、当归、人参、川芎、肉苁蓉(酒浸)、巴戟天(去心,酒浸)、牛膝(酒浸)、小茴香(微炒)、补骨脂(炒)、五味子各50g,鳖甲(去裙,炙)、沉香各25g,鹿茸(酒浸,酥炙)、附子(炮,去皮脐)各100g,蜜250g。

【制 法】 将猪脊骨敲碎,同酒、青蒿、乌梅、柴胡、秦艽慢火同煎,待药液减少一半,纱布滤去药渣,下入蜜250g,熬如稀饴状。再将余药研为细末,下入前药中,搅拌均匀即可。

【功 效】 滋阴补阳,益气除热。

【适应证】 治男子、妇人发热等。若虚劳发热,热从脊骨上起,此药有神效,更宜细审病状服之。

【用 法】 每服2匙,不拘时米汤饮下。

【来 源】 《奇效良方》。

黄连膏(出自《证治准绳·类方·第五册》)

【处 方】 黄连、牛乳、藕汁、生地黄汁各500g。

【制 法】 先将三汁放入不锈钢锅中煎煮浓缩,然后将黄连打成粉状均匀散入锅中,继续煎煮浓缩成膏状即可。

【功 效】 滋阴清热。

【适应证】 用于阴虚火旺所致的消渴。

【用 法】 取膏药用白开水化开吞服,每日10次。

【禁 忌】 脾虚便溏者慎服。

【来 源】 《证治准绳·类方·第五册》

黄连膏(出自《奇效良方·卷三十三》)

【处 方】 黄连(碾为末)100g,牛乳汁200g。

【制 法】 将上药混匀,慢火熬为膏。

【功 效】 清热泻火,滋阴生津。

【适应证】 用于口干口渴,喜冷饮。

【用 法】 每次服1匙,每日3次。

【禁 忌】 不宜过多服用。

【来 源】 《奇效良方·卷三十三》。 VgUDCGGGYIlLv1s68jQPxfrdN9aUtVbTqT3cjat6XA6j8053ZMsc9MOGXMbkJ1h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