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下肢浅静脉和交通支瓣膜功能不全而深静脉通畅者。
❷ 各种深静脉瓣膜修复术的辅助治疗。
❶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深静脉回流障碍的患者。
❷ 巴德-基亚里综合征或髂静脉压迫综合征的下肢静脉曲张患者。
❸ 盆腔肿瘤引起的压迫或浸润引起的下肢静脉曲张患者。
❹ 妊娠期的下肢静脉曲张患者。
❺ 患肢有急性感染病灶的患者。
❻ 患肢有严重动脉缺血、踝肱指数(ABI)<0.7的患者。
❼ 身体条件差,不能耐受手术者。
❶ 术前应仔细检查下肢深静脉是否通畅,必要时行深静脉造影,下肢深静脉通畅无阻塞者可手术,如双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应警惕下腔静脉有无阻塞性病变。
❷ 下肢静脉曲张并发血栓性静脉炎,小腿溃疡伴感染者,应待炎症控制后再行手术。
❸ 术前患者站位,用记号笔标记曲张静脉。
连续硬膜外麻醉或全身麻醉,微创手术可选用局部麻醉。
仰卧位,患侧大腿和膝部轻度外旋。
❶ 切口:于腹股沟韧带下方1.5cm卵圆窝处,股动脉搏动内侧作斜行或纵行切口 (图5-1-1) 。
❷ 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和浅筋膜,于皮下组织间找到大隐静脉,将其向上游离,显露卵圆窝,并游离该处大隐静脉及其属支 (图5-1-2) 。
图5-1-1
图5-1-2
❸ 结扎大隐静脉各属支,包括旋髂浅静脉、腹壁浅静脉、阴部外静脉、股内侧静脉、股外侧静脉,有时两支静脉可能共干,汇合于大隐静脉 (图5-1-3) 。有时分支可有解剖学变异,不强求结扎切断所有分支。
❹ 距卵圆窝0.5~1cm结扎切断大隐静脉,近心端双重结扎,远心端止血钳暂时钳夹 (图5-1-4) 。
❺ 向远端大隐静脉腔内插入静脉剥脱器,并用7号线作松松结扎,控制出血,将剥脱器尽可能向远端插入 (图5-1-5) 。
❻ 如静脉迂曲严重,剥脱器不能再前进,可于该处做横切口,游离静脉,将近心端静脉结扎在剥脱器头部,远端钳夹、切断 (图5-1-6) 。
❼ 将静脉剥脱器缓慢向上拉出,剥脱大隐静脉主干,助手压迫已剥脱部位,便于止血 (图5-1-7) 。
❽ 向远心端继续插入静脉剥脱器,直至内踝上方大隐静脉,如插入困难,可于内踝前上方另行横切口,显露大隐静脉 (图5-1-8) ,向上插入剥脱器,直至腹股沟切口下方大隐静脉处,进行剥脱。
图5-1-3
图5-1-4
图5-1-5
图5-1-6
❾ 其他方法处理大隐静脉主干:常规的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分段剥脱术创伤较大,常伴有隐神经损伤。随着超声技术的发展,超声引导下微创治疗大隐静脉曲张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大隐静脉曲张已经成为一种微创的日间手术。
(1)腔内热消融治疗大隐静脉曲张:包括激光、射频、微波等手术方法,都是通过热能使大隐静脉闭合。
1)超声引导下膝关节内侧穿刺 (图5-1-9) 。
2)穿刺成功后送入0.018导丝,超声证实导丝位于大隐静脉根部,扩皮,沿导丝送入微鞘管 (图5-1-10) 。
3)沿微鞘管送入射频导管(或激光、微波导丝等),直至隐股静脉汇合处 (图5-1-11) ,超声定位导管尖端位置(不同方法要求尖端位置不同)。
图5-1-7
图5-1-8
图5-1-9
图5-1-10
4)超声引导下沿大隐静脉走行注入肿胀液 (图5-1-12) ,肿胀液一般由利多卡因、肾上腺素、碳酸氢钠组成,一方面可使大隐静脉闭合,另一方面止痛、止血。
5)直至整条大隐静脉均被肿胀液包围 (图5-1-13) 。
6)连接相应机器,超声引导下逐渐后撤导管导丝,按压开关将大隐静脉主干热消融闭合 (图5-1-14) 。
(2)化学消融术(硬化剂疗法)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硬化剂疗法应用较早,但直到泡沫硬化剂的出现、超声技术的发展,才应用于大隐静脉主干。
1)首先把硬化剂和空气按1︰4混合,制成泡沫硬化剂 (图5-1-15) 。
2)超声引导下将泡沫硬化剂注入曲张静脉,注意压迫隐股静脉汇合处大隐静脉,防止硬化剂进入深静脉 (图5-1-16) 。
图5-1-11
图5-1-12
图5-1-13
图5-1-14
3)浅表静脉更适合硬化剂注射治疗 (图5-1-17) 。
(3)治疗结束,局部按压,最后加压包扎。
❿ 遇到迂曲成团或与皮肤粘连、形成血栓的浅静脉,应分段剥脱,于静脉曲张明显处切开皮肤,在皮下作潜行游离,完整剥脱曲张静脉 (图5-1-18) 。如遇进入深筋膜的交通支静脉,予以结扎切断。
⓫ 亦可采用点式剥脱术,切口小、创伤小。结合大隐静脉主干微创治疗,使无切口治疗静脉曲张成为可能。
(1)术前标记好曲张静脉团和功能不全的交通支静脉,局部肿胀麻醉,用小尖刀点状切开皮肤1~3mm (图5-1-19) 。
(2)可用小蚊式钳或专用的静脉钩将要切除的静脉从切口取出 (图5-1-20) 。
(3)用小蚊式钳夹住静脉 (图5-1-21) 。
(4)抓住血管钳,轻柔地旋转,将剩余的静脉牵拉出切口外 (图5-1-22) 。
(5)如有交通支予以结扎,小切口可以不缝合。
⓬ 分别缝合切口,从足部到腹股沟区弹力绷带加压包扎 (图5-1-23) 。
图5-1-15
图5-1-16
图5-1-17
图5-1-18
图5-1-19
图5-1-20
图5-1-21
图5-1-22
图5-1-23
❶ 大隐静脉各属支变异较多,有时独立汇入大隐静脉,有时合干后汇入大隐静脉,故高位结扎时一定要在卵圆窝处认清大隐静脉及股静脉,勿将大隐静脉分支误认为大隐静脉主干结扎,造成手术失败;术中大隐静脉分支尽可能一一结扎切断,但有时分支可有解剖学变异,不强求结扎切断所有分支。
❷ 抽出大隐静脉剥脱器时动作要轻柔,力量均匀,防止扯断大隐静脉。
❸ 术中尽可能结扎所有交通支静脉,防止复发。
❶ 早期离床活动,避免深静脉血栓形成,卧床时患肢抬高10°~15°。
❷ 术后12~14天拆线,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或穿弹力袜3~6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