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辩证法是研究和写作《资本论》的根本方法,从抽象到具体则是建立经济学科学体系唯一正确的方法。
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中,有许多具体的方法,如实验的或实证的方法和抽象的方法,逻辑的方法和历史的方法,分析的方法和综合的方法,归纳的方法和演绎的方法,数学的方法等,但根本的方法是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是指导任何具体科学进行研究和论述的根本方法,政治经济学也不例外。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第2版跋中引用了俄国经济学者考夫曼关于《资本论》写作方法的叙述之后说:“这位作者先生把他称为我的实际方法的东西描述得这样恰当,并且在谈到我个人对这种方法的运用时又抱着这样的好感,那他所描述的不正是辩证方法吗?”
唯物辩证法是和形而上学相对立的一种宇宙观。形而上学的特征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也是表面的观点去观察世界和认识人类社会的,18世纪的机械唯物论、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庸俗进化论都属于这种思想体系。和形而上学的宇宙观相反,唯物辩证法主张用矛盾的方法,透过现象,从事物的发展和相互关系中探寻事物的本质,揭示出物与物背后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研究事物发展的原因,包括内因和外因。将唯物辩证法运用到观察人类社会的发展上,就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又称唯物史观。
唯物辩证法包含三大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又称矛盾的规律。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不同的事物、不同的发展阶段,矛盾的表现各不相同,事物内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因,也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量变质变规律。事物的发展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是渐进的,不易为人们所觉察,但量变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突发的质变,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就是这个道理。质变也可分为局部的质变和全面的质变。
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的发展经历三个阶段,首先是肯定阶段,接着是对肯定进行否定的阶段,最后是对这一否定进行再次否定的阶段。最后的否定并非退回到原来的肯定阶段上,而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
毛泽东认为,唯物辩证法中最基本的规律是对立统一规律,而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对立统一规律作用的表现和后果。
辩证法的思想早在古代社会中就已出现,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后,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1770—1831年)在他的哲学著作中对其进行了专门的论述,但是他的辩证法建立在唯心主义的基础上,因而是倒立着的,内核是合理的,外壳却是神秘的。马克思剥去这一神秘的外壳,吸收了合理的内核,创建了唯物辩证法。
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要求,不仅要从生产力、生产方式和经济关系的相互关系中以及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相互关系中去研究经济问题,而且要从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相互关系中去研究经济关系。构成经济基础的是生产以及随生产而来的产品交换,构成上层建筑的是政治、法律制度、教育制度,以及道德观念和意识形态。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起决定作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也有促进或阻碍的反作用。
第一种含义,也是通常所说的含义,具体指的是对客观世界中具体事物的直观认识。人们在实践中,首先看到的是具体事物的表面现象,有了一些感性认识之后,再由表及里,从形式到内容,经过去粗存精的抽象过程,从现象深入到本质,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从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总结出理论。如果说具体是直观的感性认识的话,抽象就是对客观具体事物的本质上的理性认识。第二种含义,具体指的是规定性复杂的范畴,抽象指的是规定性简单的范畴。在建立政治经济学科学体系时所说的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也就是从最简单的经济范畴开始,逐步上升到越来越复杂的经济范畴。例如,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分析就是从最简单的经济范畴如商品和价值开始,进而分析货币、资本、地租,最后上升到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这种进程也是政治经济学的写作方法和叙述方法。
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特点在于,前面的简单的抽象范畴一定要排除后面较复杂的具体范畴的进一步规定性,而后面较复杂的具体范畴则会包括前面较简单的抽象范畴的主要规定性。例如,在逐步形成中的商品这一最简单的经济范畴的主要规定性是进行交换的劳动产品,它包含使用价值与价值两个属性。当这一商品中的贵金属用来充当一般等价物时,这种商品就转化为货币,货币首先也是商品,不过是用来充当一般等价物的一般性商品。商品这一范畴不包括成为货币的进一步规定性,即充当一般等价物;而作为货币,却一定会包括商品范畴的主要规定性。当货币不再是单纯用来充当交换的中介,而是用来进行价值增殖时,货币就转化为资本。作为资本的货币包含作为货币的货币主要规定性,即充当一般等价物;而作为货币的货币却绝不包含成为资本的货币的进一步规定性,即不断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在研究过程中,从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关系来看,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就是从形式深入到内容,从现象深入到本质,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在建立理论体系过程中,是从抽象到具体,即从简单范畴到复杂范畴。对后一过程不能理解为前一过程的颠倒,否则的话,简单范畴成为内容、本质、理性认识,复杂范畴成为表现形式、现象、感性认识,这样的理解当然是不正确的,因为无论是简单范畴或复杂范畴,都是通过从形式深入到内容,从现象深入到本质,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一过程抽象出来的,即使是如价值这样最抽象、最简单的经济范畴,也是通过“20码麻布=1件上衣”这一表现形式分析出来的。但这属于研究方法问题,和这里谈的从抽象到具体的建立理论体系的方法是两回事。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不能简称为抽象法,因为抽象法往往指的是研究方法,不能反映出在研究的基础上建立理论框架时从抽象到具体的逻辑思维过程。
在思维过程中,简单范畴被不断补充越来越多的规定性,最后形成由许多规定性综合而成的具体范畴。现在出现在我们面前的具体已不同于作为研究起点的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那种具体是客观存在而尚未被人们认识的混沌的整体表象,现在的具体则是在思维中再现出来的具有许多规定性构成的丰富的总体。
从抽象到具体展开的理论结构给人以错觉,认为这个结构是先验的,是由人们主观编造出来的,产生这一错觉的原因是没有区分研究方法和叙述方法。从研究方法看,必须从大量的具体材料入手,经过分析得出一些科学的结论,这一过程一旦完成,如何从理论上把具体再现出来,就是另一回事了。从抽象到具体的表述方法是以大量的研究作为基础和前提的,因而并不是先验的。
从抽象到具体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是马克思在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17世纪的经济学家的著作往往从人口、民族、国家等具体范畴开始入手,最后分析一些抽象的、一般的关系,如分工、货币、价值等简单范畴。威廉·配第在他的《赋税论》(1662)中,从赋税入手,逐步分析出价值,从完整的表象中提炼出一些抽象的规定,为建立科学的政治经济学体系提供了条件。但这并不是建立政治经济学体系的正确方法,因为作为剩余价值表现形式的赋税,离开了作为出发点的价值就不可能阐明剩余价值,离开剩余价值又不可能阐明赋税。因此,要阐明赋税,还得从抽象的价值入手,逐步进展到对比较具体的赋税范畴的分析,否则将寸步难行。17世纪的经济学家却在这应该作为开始的地方停住了,因而没有建立起自己的理论体系。18世纪以后的经济学家如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他们的著作一开始就从价值与货币入手展开他们的理论体系,缺点之一是没能形成从简单到复杂的系列范畴。例如,在李嘉图的主要著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第一章标题是“论价值”,第二章标题就是“论地租”,从价值范畴一下子跳到地租范畴,不能形成严密的科学体系。
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并非政治经济学所采用的特有的方法,而是适用于一切科学的理论体系的一般方法。这种方法最先是由黑格尔提出来的,他认为,“逻辑理念的开展是由抽象进展到具体”
,“首先,这种前进是这样规定自身的,即:它从单纯的规定性开始,而后继的总是愈加丰富和愈加具体。因为结果包含它的开端,而开端的过程以新的规定性丰富了结果。普遍的东西构成基础;……普遍的东西在它的特殊化中、在判断和实在中,保持自身;普遍的东西在以后规定的每一阶段,都提高了它以前的全部内容,它不仅没有因它的辩证的前进而丧失什么、丢下什么,而且还带着一切收获和自己一起,使自身更丰富、更密实”
。但是,黑格尔是一位唯心论者,他认为事物的发展是概念自我运动的表现,颠倒了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马克思汲取了黑格尔的逻辑方法,将它建立在唯物论的基础上,并且运用到政治经济学中来,建立起了科学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
在生物学研究中,人们借助于显微镜进行观察;在化学研究中,人们借助于化学试剂进行分析;而在政治经济学中,则用抽象力来代替生物学研究和化学研究中的显微镜和化学试剂。只有在完成这一研究过程之后,才能转入写作或叙述过程。
逻辑的方法是和历史的方法相对而言的分析和综合的方法,所谓历史的方法是按照历史的实际演变过程进行写作,对于政治经济学理论来说,这条路是行不通的,因为“历史常常是跳跃式地和曲折地前进的,如果必须处处跟随着它,那就势必不仅会注意许多无关紧要的材料,而且也会常常打断思想进程”
。历史的发展有多种情况,一种是历史的反复与曲折,如资本主义制度是经过多次复辟和反复辟的过程才最后确立起来的;另一种是历史的交替与交错,在历史发展的新旧交替过程中,往往多种经济形式交错,在同一时期,不同的国家实行不同的经济制度,甚至同一国家也会并存着多种经济关系;此外,历史还会出现跳跃式发展,跳过某一个阶段或历史时期。如果按照历史的方法写作经济学理论,就会按照历史的上述演变而反复交错地甚至跳跃式展开,内容重复杂乱,思路也经常中断,忽进忽退,忽左忽右,打乱了逻辑体系。
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逻辑方法,“只是思维用来掌握具体,把它当作一个精神上的具体再现出来的方式”
。例如,作为资本主义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的地租,尽管从历史上看它早于资本存在,但从思维过程来说,只能是从资本进而到地租,而不能相反;又如,在资本主义现实生活中,受供求关系影响,商品价格极少会与商品价值一致,而按逻辑的方法,却先假定商品价格与商品价值相一致。逻辑的方法与历史的方法是两种不同的方法,但不是相互对立的两种方法,从一定意义上说,逻辑的方法也就是摆脱历史发展中对思维进程起干扰作用的历史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