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六节
商品拜物教

一、商品拜物教的实质

商品拜物教是指人们对商品的盲目崇拜。作为劳动产品,本来是生产者通过自己双手获得的产物,受人们的支配,但是劳动产品一旦变为商品,就不再是生产者支配自己的劳动产品,而是劳动产品支配着生产者的命运。生产者的产品能否卖得出去,卖价多少,关系到生产者的命运如何,商品不再受其生产者的支配,变成赋有生命的、虚幻莫测的东西,人们拜倒在商品的面前,与宗教类似,也是一种拜物教。与宗教不同的是,宗教来自于自然界的神秘性;商品拜物教来自于商品的神秘性;宗教拜的是人脑的产物,商品拜物教拜的是人手的产物,一个拜神,一个拜物。

货币拜物教是商品拜物教的进一步发展。货币的出现,使金银成为所有商品的等价物,并以此确定商品相互之间的交换比例,充分证明了商品具有共同的价值性质,并按价值量的比例进行交换。但是货币形式也更具有神秘性,货币的出现,使金银这种商品作为固定的一般等价物,表现为具有一般等价物的天然属性,货币之谜产生货币拜物教。

二、商品拜物教的根源

商品拜物教来自于商品的神秘性,商品的神秘性来自于商品形式的本身,而不是来自商品的使用价值和商品的价值实体。

商品的使用价值以及生产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是不神秘的,商品的使用价值无论如何新奇,人们都很容易知道它具有某种使用价值,并且也很清楚它是由某种具体劳动生产出来的。

商品的价值实体即一般人类劳动也是不神秘的,作为形成价值的劳动,不管劳动在形式上和有用性质上如何不同,实质上都是人的脑、神经、肌肉、感官等的耗费,在这方面是共同的,这是生理学上的普通常识,并不神秘。用劳动时间去计算这种劳动量,从而确定价值量,也是不神秘的。

商品的神秘性质是由商品形式本身产生的,在这种商品形式上,人们把自己劳动的社会性质表现为劳动产品的物的性质和天然的物的属性,把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表现为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具体地说:第一,从质的方面看,在商品交换中,人类一般劳动的等同性表现为劳动产品在价值实体上的等同性;第二,从量的方面看,在商品交换中,用劳动时间计算的人类一般的劳动量表现为劳动产品的价值量;第三,从社会关系方面看,在商品交换中,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表现为劳动产品之间的社会关系。

商品世界中这种表现上的颠倒反映到人脑中,就会使人们在对商品关系的认识上发生颠倒,把商品生产者之间人的关系看成是商品之间的物的关系。

商品拜物教的根源产生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所特有的社会性质。生产商品的劳动是在社会分工条件下进行的劳动,因而是一种社会性质的劳动,但是商品生产者却把这种社会劳动作为私人劳动进行,使得生产商品的劳动的社会性质不能在生产中直接表现出来,只能通过劳动产品在市场上的相互交换中表现出来。于是,生产者之间直接的社会关系、生产商品劳动的社会性质,表现为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劳动的社会性质被掩盖了,一般人类劳动表现为商品的价值,一般人类的劳动量表现为商品的价值量。 OA3RbZoe5cxYuIHfk7K20ELs3OmSjBNRrJoYUGlFewZVrZXAICMYjQxmfMU86jo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