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的职能是货币本质的具体表现,货币的职能随货币的产生而产生,随货币的发展而发展。
价值尺度是货币的第一个职能,这一职能在于对商品世界中的任何商品的价值进行计量,为商品世界提供表现价值的材料或尺度,使它们表现出在质的方面相同,在量的方面可以互相比较。简单地说,货币的这一职能是表现一切商品的价值量,或对一切商品的价值进行计量。
在简单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中,如20码麻布=1件上衣或20码麻布=10磅茶叶等,上衣或茶叶在这里也是作为价值尺度表现和计量商品麻布的价值,但是上衣或茶叶只是表现麻布这一个别商品的价值,表现了麻布和上衣或麻布和茶叶这两个商品在质的方面相同,在量的方面可以互相比较,因而这种价值尺度只是个别的或特殊的价值尺度。货币作为价值尺度能够表现出一切商品的价值量,因而是一般的价值尺度。
货币能够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去计量商品的价值,首先是由于它所计量的商品本身具有内在的价值尺度,即劳动时间。正因为它本身是可以计量的,货币才有可能作为价值尺度计量商品的价值。因此,货币是作为外在的价值尺度,使商品的价值量相对地被表现出来。执行价值尺度职能的货币不能直接代表劳动时间本身,马克思批评在商品生产的基础上实行“劳动货币”主张,认为这是一种“平庸的空想”
。
商品的价值通过货币表现之后,就取得了一个价格形式,价格即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因此,对于货币的第一个职能也可以说,它使商品价值具有一个价格的形式。货币是商品的价格形式,“然而货币并没有价格”
。货币的价值是通过扩大的相对价值形式表现出来的。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第一,货币作为价值尺度表现商品的价值,本身必须具有价值,如同测量长度的尺本身必须具有长度一样。但是,执行价值尺度职能的货币只是观念上的,并不需要有现实的货币。这就是说,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要有实在的价值,但不需要有现实的货币。
第二,作为价值尺度的货币材料,只能是金银中的一种,不能同时采用两种不同的贵金属作为货币材料。在同时采用金银两种贵金属作为货币材料时,每一种商品都会有两种不同的价格,即金价格和银价格,价值尺度的二重化和作为价值尺度的职能是相矛盾的。因为货币是一般等价物,它给商品世界一个统一的、一般的价值尺度,但同时采用金银两种贵金属作为货币材料时,一旦金和银的价值比例发生变动,就会出现混乱。实际执行的结果,也总是用估价高的贵金属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估价低的则被熔化和输出。
第三,要有价格标准。价格标准又称货币标准,是货币的计量单位及其等分,例如中国以“两”为货币的计量单位,以下等分为“钱”“分”“厘”。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是通过价格标准实现的,货币计量商品的价值,必须先对货币本身确定计量单位,并加以等分,没有这个价格标准,对商品的价值就不能计量,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就不能实现。
价格标准原来是以现成的重量单位作为货币名称的,后来由于以下各种原因,货币名称与重量名称逐渐分离:①外国货币流入不发达地区,与这些地区的重量名称不一致;②改变货币材料,如英国原来以白银作为货币材料,1镑货币=1磅白银,后来改用黄金作为货币材料,1镑货币=
磅黄金;③各个朝代的统治者不断伪造货币,使铸币的名称和重量名称不符。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是以货币材料的重量对商品进行的价值计量,货币执行价格标准,是以货币材料的重量单位对货币材料进行的重量计量。一个是计量商品的价值量,一个是测量货币材料的重量;一个使商品取得一个价格形式,一个使货币材料取得一个重量单位,对象不同,作用也不同。
价格标准一旦确定以后,不得轻易改变,否则会引起货币作为价值尺度的混乱。
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是指货币担任商品交换和商品流通的中介。
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和作为价值尺度的区别在于:作为流通手段,货币实现商品的价值,是现实的货币,但不一定需要有十足的价值。作为价值尺度,货币表现商品的价值,是观念上的货币,但必须有十足的价值。
货币是随着商品流通而流通的,商品流通是商品交换的总和,或者说是总体上的商品交换、商品的总运动。用公式表现:
……
小麦—货币—麻布
麻布—货币—圣经
圣经—货币—烧酒
……
这个公式告诉我们,在每次商品循环W—G—W中,商品交换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W—G,即卖的阶段,由商品转化为货币,是商品的第一形态变化;第二阶段是G—W,即买的阶段,由货币转化为商品,是商品的第二形态变化。商品的第一形态变化和第二形态变化是相互依存的,小麦只有在完成第一形态变化“小麦—货币”之后才能进行第二形态变化“货币—麻布”,而小麦的第二形态变化又引起另外一个商品麻布的第一形态变化:麻布—货币,商品交换如此循环往复,就形成了商品流通。
商品流通一方面突破了在直接的产品交换中存在的个人需要上、时间上和地区上的限制,发展了商品交换关系,另一方面又使商品生产者更加相互依赖——烧酒的卖取决于圣经所有者的买,圣经所有者的买又取决于圣经的卖,圣经的卖又取决于麻布生产者的买……交换的进行不再是两个人的事情,在交换的系列中,只要有一个环节出现故障,就会引起连锁反应。在社会分工条件下,生产是单一的,而需要是多方面的。以小麦生产者为例,他的商品形态变化表现为:
如果小麦不能售出,就会使一系列的商品也不能售出,并且会连续扩展开来。
在商品流通的形态变化中,第二形态变化一般是顺利的,因为货币是大家公认的一般等价物,困难发生在第一形态变化上,马克思称之为“商品的惊险的跳跃”
。
货币流通不同于商品流通,表现在:
第一,商品流通的简单公式是W—G—W,起点是商品,终点也是商品,形成一个循环。货币的流通公式是G—W,以商品的第二形态变化作为自己的表现形式,不能形成一个循环。这是因为货币一旦离开购买者,就不再返回原来的出发点。
第二,在商品流通中,商品的每一次形态变化,都会使该商品退出流通,进入消费领域,货币却不会在它的形态变化中退出流通。货币流通的这一特点引起的两个后果为:一是通过货币这一中介,使整个商品生产者联系起来,相互依赖,形成商品的流通,既发展了商品交换的关系,又加深了商品经济的矛盾;二是同一枚货币不仅可以在“小麦—货币—麻布”这一商品循环中充当中介物,又可以在“麻布—货币—圣经”“圣经—货币—烧酒”等商品总循环系列中充当中介物。在一定时期内,同一枚货币可以多次反复使用,从而大大节省商品流通对货币的需要量。
货币流通取决于商品流通,表现在:
第一,商品形态的变化次数决定着货币的换位次数。在“小麦—货币—麻布”商品循环中,商品形态变化了两次,即“小麦—货币”“货币—麻布”。什么决定着货币的两次换位?先是货币与小麦换位,货币从货币所有者手里转到小麦生产者手里,接着是货币与麻布换位,货币又从小麦生产者手里转到麻布生产者手里。如果小麦生产者卖而不买,商品形态则只变化一次:小麦—货币,那么,货币也只能换位一次。
第二,进入流通的商品的价值量,决定着对货币流通的总需要量。
金银充当流通手段时的需要量和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和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用公式表示:
其中:
货币流通对商品流通也起着反作用。例如,当投入流通中的货币量不足时,就会影响商品流通的运转。
在最初的商品流通中,货币是以现成的金银条块执行流通手段的,由于这种金属条块没有一定的重量、成色和形状,不利于交换,因此很难很好地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
在奴隶制社会中,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出现了商人)发生之后,开始由富商铸造有一定重量、成色和形状的金银条块,上面刻有富商的印记,这就是铸币。后来货币由国家统一铸造,成为国家铸币。在货币流通中,由于自然磨损和人为刮削,铸币的名义重量和实际重量日益不符。据统计,从1809至1829的20年间,欧洲为此损耗了1900万金镑。这使金银铸币日益成为一种价值符号,在这一基础上产生了用贱金属制成的辅币,甚至产生了几乎没有价值的纸币。
辅币就是由法律规定强制人们接受的、用作支付最小金币尾数的、具有一定形状和代表金量标志的贱金属(铜、镍、铝之类)制成的一种货币形式。辅币的出现是由于金额小的铸币难以铸造,且因流通频繁而磨损快,需要由辅币来补充。在出现辅币的情况下,铸币仍然是流通手段的主要形式。
作为流通手段的纸币是由国家或其代理机构发行的、通过国家法令强制流通的货币符号。没有价值的纸币之所以能够代表货币执行流通手段,是因为货币在执行流通手段时只是中介物,人们不关心它的内容。
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纸币是货币符号或价格符号,同时就是商品的价值符号,区别在于纸币是货币的直接符号、商品价值的间接符号。
在纸币的流通中,支配货币流通的一切规律的表现发生了颠倒,在人们的头脑中产生了种种错觉:
马克思指出:“表面上看来,价值符号直接代表商品的价值,它不表现为金的符号,……这个表面现象是错误的。价值符号直接地只是价格的符号,因而是金的符号,它间接地才是商品价值的符号。”
这是因为商品价值是以劳动小时计量的,但是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人们不可能直接对商品的价值进行计量。商品价值如能通过纸币直接表现出来,而不需要通过另一商品的使用价值或货币的自然形态相对地表现出来,则无疑是既否定了商品的等价形式,也否定了商品的相对价值形式。
自从黄金成为货币材料之后,黄金成为商品的价格表现形式,后来的纸币则成为黄金符号或价格符号。但是人们往往从日常生活中看到的300美元或500美元兑换1盎司黄金的现象,以为300美元或500美元是1盎司黄金的价格,这种在日常生活中流行的看法是不科学的。作为货币的黄金是商品的价格表现形式,把纸币说成是黄金的价格,等于说纸币是商品价格的价格,这是令人难以理解的。货币是没有价格的,货币的价值要通过扩大的相对价值形式来表现,而不是用纸币来表现。马克思指出:“扩大的相对价值表现,或相对价值表现的无限的系列,成为货币商品所特有的相对价值形式。而这个系列现在已经在商品价格中社会地提供了。把一份行情上的价目倒过来读,就可以看出货币的价值量表现在各式各样的商品上。”
资产阶级货币数量论认为商品价格是由商品总量和纸币发行量之间的比例决定的,这是非常错误的。
第一,这种错觉有一个荒谬的假定,即在进入流通过程时,商品没有价格,货币也没有价值,然后二者相除,商品有了价格,货币有了价值。
第二,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商品的价格取决于商品的价值和货币的价值,商品的市场供求也会造成商品价格在一定范围内上下波动。而货币数量论却把商品总量和纸币发行量说成是商品价格的决定因素,导致国家货币政策可以左右商品价格这一谬论的出现。
第三,纸币是货币符号而非货币本身,是价格符号而非价格本身。货币数量论把这二者混淆了,接受了日常生活中流行的物价概念,把用纸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格符号看作是商品本身的价格,其结果是,纸币出现以后,一种商品将会有两个不同的价格:金价格和纸币价格。在金价格基本不变的情况下,纸币价格却由于纸币的超量发行而不断上升,实际上只有用金表示出来的商品价值才能称之为价格,纸币不过是作为货币的符号或价格的符号间接表现商品的价值。货币数量论由于错误地理解了这种区别,也就不懂得货币和纸币的本质,把因纸币的超量发行引起的单位纸币所代表的货币量减少称之为物价上涨。
纸币的发行量不能超过它所代表的金银货币实际流通的需要量,假定货币流通需要量是1亿盎司黄金,每盎司黄金用1000元纸币来代表,纸币发行量应为1000亿;如果纸币发行了2000亿,每1000元纸币只能代表半盎司黄金。所谓通货膨胀就是纸币的发行量超过它原来所代表的金银货币的实际流通需要量,从而引起纸币代表的货币量减少。通货膨胀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公开型的,从商品价格的纸币表现的上涨现象中可以明显看到这种通货膨胀;另一种是隐蔽型的,在政府的控制下,商品价格在纸币表现上没有明显上涨,但商品全面供不应求,出现品种单调、排队抢购、限量供应、有价无货、服务态度差等现象,同时会出现产品质量下降的现象。
当商品生产者卖而不买时,货币退出流通,被当作财富贮藏起来,货币就执行着贮藏手段的职能。
货币被贮藏之后,它就由流动的变成不动的、硬化了的东西,原来只被当作商品交换的中介物,现在则被当作目的。随着货币职能的变化,商品所有者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商品的卖者不再以商品买者的身份继续进入流通与其他商品的卖者相对立,而是以货币贮藏者的身份,和一切商品的卖者相对立。
货币贮藏是在货币执行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职能的基础上,随着商品流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商品流通的发展而发展的。
第一,在商品流通初期,当商品的生产超过自己的有限需要时,剩下的生产物就会被换成金银贮藏起来。金银体积小、价值大,不易腐蚀,比直接储存使用价值有利,只要人们的需要范围不扩大,需要量变化不大,这种贮藏就会持久化。
第二,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人们对市场的依赖性越来越大,商品生产者不断出卖自己生产的产品,又不断购买自己需要的商品。由于商品的出售并不是始终一帆风顺的,一旦销售受阻,就会引起再生产的中断甚至无法维持正常的生活,为此生产者就要在商品销售顺利的时候留下一笔钱贮藏起来。这种贮藏货币会经常被动用,但又需及时补回。
第三,随着商品流通的扩展,作为社会财富一般形式的货币,它的权力越来越大,甚至可以说有了金就有了一切。金的权力不是自然形成的,它是一种社会权力,但是由于货币本身是商品,它可以为私人所有,使社会权力变成私人权力,谁拥有货币谁就拥有这种社会权力,谁的货币多谁的社会权力就大。商品生产者争先恐后地进行货币贮藏,就是为了扩充这种归私人所有的社会权力。
货币贮藏的条件有二:第一,必须是现实的货币,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这一点和流通手段相同,而和货币的价值尺度不同;第二,货币必须有十足的价值,而不是不足量的价值或货币符号。这一点和货币的价值尺度相同,而和货币的流通手段不同。
货币贮藏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金银条块,这是直接的贮藏形式;另一种是金银首饰、金银手工艺品或纪念品,这是美化的贮藏形式。
货币被当作财富贮藏后,能够像蓄水池一样发挥调节货币流通量的作用。为了使货币流通量能够适应商品流通的需要,一个国家现有的金银量必须大于执行铸币职能的金银量,超过的部分就以货币贮藏形式保存起来。当由于商品量、商品价格及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动引起对货币的更多需要时,贮藏的货币就投入流通;反之,当上述变动引起对货币的需要量减少时,货币就退出流通,又重新贮藏起来。
货币的支付手段首先是商品生产者在赊购商品后,货币用来支付到期债款的职能。当货币作为支付手段时,商品的转让和价格的实现在时间上发生了分离。
货币在支付之前有两个职能:第一,决定商品的价格,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和上述价值尺度的不同点在于,现在的价值尺度不仅是观念上的,而且是有契约规定的;不仅计量商品的价格,同时也计量买者的债务。第二,执行观念上的购买手段的职能,即商品从卖者手中转入买者手中,货币却只是在观念上从买者手中转入卖者手中,实际上并未进入流通,因而不是作为流通手段执行职能。
在支付时,货币从买者手中转到卖者手中,进入流通,但由于商品先已到了买者手中而退出了流通,货币在这里不再是商品交换的中介,因而也不是执行流通手段职能,而是执行支付手段职能。
货币作为支付手段,不仅发生在商品的赊购上,也发生在地租、房租、工资等的支付上。
货币执行支付手段后,带来的后果有以下五点:
第一,货币流通规律发生了变化。
货币执行支付手段后,对流通中的货币需要量产生了较大影响。首先,赊售商品时是不需要现款的;其次,在债务到期需要支付时,互相抵消的债款部分也是不需要货币的。只有互相抵消欠款后的余额才需支付现款。因此,货币执行支付手段后,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改用以下公式表示:
其中:
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的价格总额-赊售商品的价格总额
同一货币流通次数包括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次数和执行支付手段的次数。货币执行支付手段后,商品流通中对货币的需要量大为减少。
第二,发展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对立关系。
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对立是卖者和买者的对立,现在卖者成为债权人,买者成为债务人,卖者和买者的对立演变为债权人和债务人的对立,蕴藏着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深刻的矛盾。
第三,产生货币危机的可能性。
当货币执行支付手段时,债权人和债务人往往交错在一起,若债务人无力还债,则会引起连锁反应,产生货币危机的可能性。在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下,这种可能性就会变为现实。
另外,由于再生产的周期性和季节性,使得货币支付也有周期性和季节性,每年的支付会大量集中在几天之内进行,这时银行的钞票被一扫而空,引起周期性的混乱。
第四,产生了信用货币。
商品赊购时,要立下字据——债券,写明债款金额和付款日期,债券持有人可以将债券像货币一样投入流通,成为信用货币。信用货币的发展大量减少了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信用货币是由货币作为支付手段而引起的纸币。
第五,货币贮藏的形式发生改变。
货币充当支付手段后,作为独立的致富形式的货币贮藏消失了,作为支付手段准备金的货币贮藏却发展起来了。人们贮藏货币,是为了清偿到期的债务。
货币越出国界,在世界范围内起一般等价物的作用,就执行世界货币的职能。货币的这一职能是随着商品流通越出一国范围而出现的。
世界货币包括以下三种具体职能:
第一,一般支付手段。国与国之间的买卖一般都采取信用方式,到一定时间结算。结算时出现差额而又不能和第三国抵消时,货币用来作为支付手段使其平衡,这是世界货币的最主要职能。为了满足国内外支付手段的需要,每个国家都必须拥有一定量的准备金。准备金是货币贮藏的一种形式,一是为应对国内流通手段的不足的情况或准备支付到期的债款,二是用于准备支付国际上的贸易差额或债务。准备金必须是金银。
第二,一般购买手段。在特殊情况下,例如发生自然灾害,引起一国对另一国只买不卖,或者由于发生战争和国与国之间政治关系不正常,每次购买都得使用现金。
第三,作为一般财富的绝对的社会化身。例如在发生战争时,为了安全,黄金由一个国家转移到另一个国家,这是由于非商品买卖原因而引起的黄金外流。这时的货币既不是作为购买手段,也不是作为支付手段,而是作为绝对的、一般的财富形式出现。
国际上金银的运动有两种流向。第一种流向是由生产国流向整个世界市场,非生产国得到金银后,或用以补偿磨损了的金银铸币;或作为制造金银首饰之类的材料和工业、建筑业的原料;或作为货币贮藏,其中一部分作为绝对财富贮藏,另一部分作为准备金。第二种流向是从外汇价高的国家流向外汇价低的国家。假定国际黄金市场上1盎司黄金=1美元=1日元,汇率应是1日元=1美元,如果在日本的汇率为1美元=2日元,则在日本用1日元换取1盎司黄金,带去美国换回1美元,再返回日本可换成2日元。因此,日本就是外汇价高的国家,日本黄金就会发生外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