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来,伴随着对所谓“人文精神”的关注,在另一方面,就是对科学的指责。指责科学的基本内容是:科学的发展固然给人类带来了物质利益,但也破坏了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科学给人类带来了大量的财富,同时也诱使人们只知追逐物质利益,而败坏了道德。为了纠正科学的“过错”,“人文精神”出现了。人文精神要求社会的管理者要一切以人为本,要求人们不要只追求物质享受,而要有高尚的道德,要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
人类文饰自己的方式,既然丰富多彩,也就必然千差万别,形成了难以计数的对立。喜欢把眼圈涂黑,是人文;不喜欢把眼圈涂黑,也是人文。喜欢听音乐,是人文;不喜欢听音乐,也是人文。合法的言行,是人文;不合法的言行,也是人文。道德的言行,是人文;不道德的言行,也是人文。
那么,应该说:人们应该具有高尚的人文精神,高尚的人生境界。
在人的观念中,一面是研究,一面是研究的对象。对象有两个:天文和人文;研究,则只有一种。无论是观天文,还是观人文,在古人看来,都是观,即都是研究。
我国近代学者把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勃兴的几个学科称为“人文学科”,是正确地运用了古代的人文概念,也正确地理解了那几个学科的实质,即这是研究社会现象的或者说是研究人为现象的学科。这些学科,当时主要是语言、修辞、历史等学科。而就这个词的本义来讲,一切社会科学学科,都应该是人文学科。
科学不是人文主义的对立面,其实科学也是人文的一种,科学是天文和人文的研究者。科学帮助人从自己制造的幻影中获得解放,科学给人以知识和忠告,科学发展是任何力量都挡不住的。但是,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成果应用都应当符合人类的道德要求。科学不干涉天文的状况也不干涉人文的状况,科学有其自身局限,比如,科学解决不了人生观的问题。总之,科学是人类的导师、人文的指导。同时,人文学科的研究也要符合科学的方法论。
(1)如何看待科学的负面影响并克服它的负面影响。
①人文科学在某种程度上应高于自然科学。
②要科学,但不要科学主义,即不能把人类的所有研究对象或范畴都归于科学。
③科学具有不确定性,知识具有不确定性。这方面我们在讲述分形和混沌理论时将会有更多的论述。
(2)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是相辅相成的。
近年来,在中国,一部分人文工作者提出了一个批判“科学主义”的问题,这一批判声浪有日渐高涨之势,并且将这一批判和呼唤人文精神相联系起来。
呼唤人文精神,这很切合时弊。“法轮功”等邪教的出现,不仅是科学精神的失落,同样也是人文精神的失落或被亵渎。科学的、健康的、向上的、先进的人文精神,不仅和科学精神不相违背,而且彼此补充、相得益彰。
此外,本书还会涉及如何看待关于科普法中的“伪科学”的定义问题。伪科学是把没有科学根据的非科学理论或方法宣称为科学或者比科学还要科学的某种主张,如占星学、维里科夫斯基碰撞理论、李森科的无产阶级遗传学、丹尼肯的古宇航员理论等。伪科学不同于一时的科学错误,它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要害在于,它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冒充科学,把已经被科学界证明不属于科学的东西当作科学对待,并且长期不能或者拒绝提供严格的证据。非科学的事物大量存在,而且通常自有其存在的价值,如文学、艺术、魔术等,一旦有人把它们宣称为科学,则这种宣称本身也就成为一种伪科学。伪科学是指据称是事实或得到科学支持、但实际上不符合科学方法的“知识”。伪科学是一些虚假的“科学”或者骗局,经常借用科学名词进行装饰,但实际上与科学在本质上并无关联。
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可分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类,哲学是两者的概括和总结。科学的任务是揭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探求客观真理,作为人们改造世界的指南。中医是前人不断地通过临床实践并在理论上熔铸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天文学、气象学、地理学、伦理学等学科的知识,并通过阴阳五行学说加以构建,才形成了具有自己独特理论体系的一门科学。它有许多糟粕,但更多的却是精华,不能轻易加以否定,说它是“伪科学”。因此,中医不属于狭义范畴的西方科学。
我们应该提倡科学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需要赶上时代,需要在现代科学发展和现代人类发展的基础上赶上时代,否则,就有可能陷入神秘主义和蒙昧主义渊
的危险。
我们应该提倡人文的科学精神。科学的发展,本质上具有深刻的人文精神,现代技术的发展,为人的解放提供了新的有力的前提和手段……这充满着人文的关怀。
(3)“人文”和“科学”的统一。
关于“人文”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在未来发扬光大的灿烂前景,以及为什么中国古典文化经典主要集中于人文领域,而近代自然科学没有在中国发生和发展起来,已经有很多学者对此进行研究并给出了一些回答。
西方的自然科学是从明代开始由西方传教士传入我国,并于19世纪后随着中国留学生归国而在中国传播并不断发展起来的。今天我们国家在自然科学技术的许多领域已经取得许多骄人的成就,而且它的发展也已经并将继续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的发扬相互促进。
①人文精神对科学精神应当有某种“统率”的作用。
科学的发展并不能提升人类的道德,甚至还可能给人类带来大的灾难,例如战争武器可以大规模杀害人类,毁坏人类的文明成果,因此人文精神对于科学发展应有指导和统率的作用。
②人文精神上升为社会的理想。
在科学高度发达的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而且互联网的发展将会使这些变化更加迅速,许多人,特别是年轻人甚至会失去生活的目标,因此必须提倡人文精神,使我们的生命更有意义。
③科学精神也不断促进人文精神的提升。
科学精神也会对人文精神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使我们的生活更有趣味,使人们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多彩。
(4)中西方在人文和科学上的一些对比思考。
下面我们将从“人性”“理性”和“超越性”三个方面来进行对比。人性——对人和人的价值的尊重;理性——科学精神,追求真理,对真理的思考;超越性——对生命的思考。
第一要素是人性。有些人缺乏诚信,是因为缺乏对自身尊严的重视,“诚”是以自尊为基础的,“信”是对他人的尊重,对他人尊严的尊重。没有对人的尊重就谈不上诚信。人的尊严是基础,应落实对每个人的尊重,这就是“个人主义”。
个人主义追求自由。每个人活着都要实现自己的价值,不能损害自己的自由,也不能侵犯他人的自由,制定规则、法律就是防止侵犯他人的自由,就是为了保护每个人的自由,个人自由的约束就是不能侵犯他人的自由。
第二要素是理性。理性表现在“头脑的认真”,理性是人与动物的最本质的差别,好奇心是理性的开端,是最基本最主要的要素。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说:“惊奇”是理性的起源。人长大后好奇心就弱了。好奇心的两大敌人——习惯和功利性。人们常说,儿童提的问题是哲学问题;青年时提的问题是知识问题;老年时提的是技术问题。可见,随着年龄的增长,好奇心逐渐被习惯和功利性打败了,没有好奇心就没有发展前途了。
有了好奇心就要认真问它的根据。理性最重要的是怀疑,在这方面中国比西方文化差得远。在西方文化中凡是自己没经历验证的就要去怀疑。
“知识论”在中国较弱——存在着知识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源于自然和社会的各种复杂性,后面我们要着重谈到分形和混沌所要表达的非线性系统的复杂性。
中国宋明的理学,有一点知识论,也只是伦理学的道理,即所谓的知行观,表现为头脑的认真的欠缺以及缺乏尊重真理坚持真理的精神。在中国,很难诞生苏格拉底和布鲁诺这样的人,为了真理不怕杀头的很少,而为一个社会集团的利益牺牲的烈士倒有很多。
第三要素是超越性,也就是广义的宗教精神。超越性是超越经验的,是对人生意义的思考。生命到底有什么意义?超越性是寻找生命的意义,不仅是活着。
人的灵魂生活开始于困惑,在经验有限的情况下,人类为了解脱困惑、追问生命的意义而走向宗教,各大宗教如佛教的顿悟,基督教的追求灵魂不死、进入天国。
追问人生的意义,中国在这方面稍有欠缺。虽然中国有大量探讨人生的哲学,但追问的层次低得多。西方是非常重视死亡的,所谓的“预习死亡”,就是要思考人到底为了什么而生,以打消对死亡的恐惧。但中国则在“死亡教育”方面有所欠缺,有些中国人只是生活在当下,“好死不如赖活着”,“未知生,焉知死”,欠缺了更为深刻的对死亡的思考。中国哲学只是追问人怎么活,寻求与他人相处,是伦理道德,西方则不回避死亡,面对死亡。
中国缺乏形而上学,形而上学是追问的本质。
中国缺乏系统的本土宗教(虽然有“道教”和其他的会道门等,但都不能称为是系统的或完整的)。
(5)今天的中国人是如何吸收西方科学文明基础的。
我们很难在中国的古典的文化历史和对世界认识的经典中,找到与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由西方传入中国的有关“科学”“哲学”以及“艺术”相对应的词汇,这些词汇大多数是西方的传教士进入中国后带来的。当然一些佛教经典(从印度传入)也有一些经典的词汇。我们的前辈从19世纪开始,伴随着西方传教士如汤若望的到来,就对科学与人文的词汇进行翻译,现在所有科学或哲学的经典语汇(及其解释)大都来源于西方。
近两个世纪以来,我们中华民族从其他文明,特别是西方文明吸收了很多,也可以说这是文化文明的输入世纪。我们中华文明不应该妄自菲薄,但更应该接受世界各民族的文明成果,并还要将其发扬光大。这样,中华文明才能在世界文明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
(6)科学和人文教育对塑造人的素质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在论教育的演说中说:学校向来是把传统的财富从一代传到下一代的最重要手段。与过去相比,这种情况更加适合于今天。由于经济生活现代化的发展,家庭作为传统和教育的传递者的作用已经被削弱了。因此,比起以前,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健康发展,要在更高程度上依靠学校。有时,人们把学校简单地看作一种工具,靠它来把大量的知识传授给成长中的下一代。但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知识是死的,而学校却要为活人服务。它应当发展青年人中那些有益于公共福利的品质和才能。但这并不意味着个性应当被消灭,而个人只变成像一只蜜蜂或蚂蚁那样仅仅是社会的一种工具。因为一个由没有个人独创性和个人志愿的规格统一的个人所组成的社会,将是一个没有发展可能的不幸的社会。相反地,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个人,不过他们要把为社会服务看作是自己人生的最高目的。
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一个专家。“如果一个人忘掉了他在学校里所学到的每一样东西,那么留下来的就是教育。”
100年前,北大老校长蔡元培在执掌北大时提出新教育的目的乃是“养成健全人格”。他在1918年北京大学开学致辞中说:“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不可视为养成资格之所,亦不可视为贩卖知识之所。”他还说:“造成完全人格,使国家隆盛而不衰亡,真所谓爱国矣。”
什么是人格?人格主义哲学认为人格是“具有自我意识与自我控制能力,即具有感觉、情感、意志等机能的主体”。又曰:“高尚的人格是社会信用度的标志。”每个人都要加强“人文”和“科学”素养,以培养完整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