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历年的发现与研究

南海诸岛,为南海中中国许多岛礁的总称,包括广泛分布的200多个岛、礁和沙滩,分为南沙群岛、中沙群岛、东沙群岛及西沙群岛,范围广阔,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神圣领土,中国人民从远古以来一直在这些岛屿上居住、生产和繁衍,并且在其海面上航行、捕鱼,开拓了“海上丝绸之路”。由于海底地形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复杂性、人类早期航海技术的局限性等,南海诸岛海域沉船众多。这些沉船往往装载有瓷器、钱币、铜器、铁器等诸多古代文物,成为不可多得的海洋文化遗产资源。中国的南海是连接中国大陆与外部世界的重要通道,广泛分布的水下文物遗存就是见证。 20世纪70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在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开展调查发掘、水下考古等工作,获得了大量的古钱币等文物资料,这些文物是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在南海诸岛居住、劳动和开展“海上丝绸之路”进行对外贸易的重要历史证物。

在南海诸岛发现中国古代钱币的时间较早。在1920年,擅闯西沙群岛的日本渔民在珊瑚礁发现了中国西汉王莽的钱币和明代的永乐通宝,其中以永乐通宝为最新最多。 大约于20世纪20年代,海南岛琼海县(今琼海市)潭门港的渔民也在西沙群岛的北礁发现过铜钱,这些铜钱大多是永乐通宝。

1935年,国民政府海军部在东沙群岛马蹄礁发现铜钱89枚,其中铸文可识者有汉代的五铢钱、唐代的开元通宝等;最多的是宋代钱币,包括北宋的景祐元宝、皇宋通宝和南宋的庆元通宝、嘉泰通宝、大宋元宝、绍定通宝、开庆通宝、咸淳元宝等;另有元代的至正通宝,明代的洪武通宝、永乐通宝,清代的雍正通宝、乾隆通宝、嘉庆通宝、光绪通宝等。在上述钱币中,以宋代铜钱为多,有可能是南宋官舶沉舟所遗留。

1947年中山大学王光玮教授在西沙群岛石岛发现了唐代开元通宝、宋代皇宋通宝、明代洪武通宝和永乐通宝等钱币16枚。

1971年,海南岛琼海县潭门公社草塘大队文四生产队渔民在西沙群岛北礁捞起共75千克的古代铜钱和3块铜锭,这些铜钱主要是永乐通宝。

1974年3月至5月,广东省博物馆和海南行政区文化局对西沙群岛所属的珊瑚岛、甘泉岛、永兴岛等十多个岛屿进行了调查,并且在甘泉岛和金银岛两地做了考古发掘,获得一大批古钱币等文物。其中在晋卿岛和广金岛上分别出土了北宋铜钱圣宋元宝(见图1)和明代铜钱洪武通宝各一枚(见图2);在北盘礁发现了一艘明代的沉船,从中打捞出从汉代到明代的铜钱403.2千克,还有铜锭、铜镜、铜剑鞘、铅块等。这些铜钱一般是沉在礁盘上,只有少量露出水面,散落的范围约几十米。铜钱有些成堆,有些是零散的。有的铜钱表面长着一层坚硬的珊瑚礁石,厚的地方用铁棍都难撬开。成堆的铜钱边缘部分和珊瑚石粘在一起,在珊瑚石上还印有竹篾编织物的痕迹,说明铜钱原来可能是用竹制的器物装载的。铜锭顺序相叠,大小不等,位于大堆铜钱的附近。有一块铜锭还和铜钱、珊瑚石粘在一起,这些显然是一条沉船的遗物。 在这403.2千克铜钱中,能够看清楚文字的单个铜钱有297.5千克(80 706枚);另外有19.3千克是单个铜钱的碎片,48千克是三五个或者十几个铜钱胶结在一起的小块,38.4千克的铜钱文字模糊无法辨认。在能够看清文字的单个铜钱中,有149千克(49 684枚)是明代的永乐通宝,其他148.5千克(31 022枚)包含的品种较多,有西汉王莽、东汉、西魏、唐、前蜀、南唐、后周、北宋、南宋、辽、金、元、元末农民起义军钱币和明代洪武通宝、永乐通宝、阴阳神灵等历代钱币78种(见文后附录表1)。从钱币不同的币值、书体、背面文字花纹来分类,则有300种以上。这批铜钱以年代最晚的全新的永乐通宝为主,另有一些来自长江流域的元末明初铜钱,因此这艘船可能是从江苏一带出海的。该沉船装载大量铜钱,并且又以全新的“永乐通宝”钱为主,可能是郑和下西洋船队中的一艘。 这是在明朝永乐年间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向外运送瓷器、钱币等物品途经西沙群岛海域的时候沉没的一艘木质大船,出水文物丰富,研究价值很高。

图1 1974年西沙群岛晋卿岛出土的圣宋元宝

图2 1974年西沙群岛广金岛出土的洪武通宝

1992年中国考古学家王恒杰对南沙群岛进行了第一次考古调查,在福禄寺礁发现了宋代元祐通宝和元代大德元宝各1枚,锈蚀较严重;在郑和群礁和太平岛礁滩上,发现汉代五铢钱1枚、宋代熙宁重宝1枚和清代嘉庆通宝、道光通宝、咸丰通宝等钱币多枚。1995年,王恒杰第二次对南沙群岛进行考古调查时,在南薰礁采集到唐代开元通宝2枚(见图3),并且在南薰礁和鸿庥岛之间的一片无名沙洲上采集到宋元时期的青白瓷等 。王恒杰是中国第一位对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进行考古调查的考古学家,他发现的钱币、陶瓷等文物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图3 1995年在南沙群岛南薰礁采集到的2枚开元通宝

1996年7月,琼海市潭门港00316号渔船在西沙群岛北礁作业时,打捞出50 000多枚钱币和7块铜锭。铸文可识的钱币有西汉王莽大泉五十,东汉五铢,唐代开元通宝,北宋太平通宝,南宋建炎通宝,金代正隆元宝、大定通宝,元代至大通宝、至正通宝,明代洪武通宝、永乐通宝等,其中绝大多数为明代钱币,计36 000余枚。

2007年和2010年,中国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海南省文物局对西沙群岛北礁19号水下遗存(华光礁一号沉船遗址)进行了两次考古调查,采集出水的铜钱1 030枚,其中可辨识文字的铜钱共计615枚,有开元通宝、宋元通宝、淳化元宝、至道元宝、景德元宝、祥符通宝、天禧通宝、天圣元宝、明道元宝、皇宋通宝、嘉祐通宝、治平通宝、熙宁元宝、元丰通宝、元祐通宝、绍圣元宝、政和通宝、圣宋元宝、宣和通宝、淳熙元宝、景定元宝、至大通宝、大中通宝、洪武通宝、永乐通宝等,另有不能辨清文字的铜钱415枚,共计25种,包括唐、宋、元、明等朝代的钱币。在可辨识文字的铜钱中,最早的为唐初的开元通宝,最晚为明初永乐通宝。其中,永乐通宝215枚,超过总数的35%,加上洪武通宝205枚,明代铜钱占近70%,另有铜钱和珊瑚石胶结体数块(见图4至图9)。明代永乐年间,中央王朝着力发展朝贡贸易,郑和下西洋盛况空前,所用赏赐之物浩繁,每次出洋均携带大量铜钱,特别是永乐通宝和洪武通宝。当时中国的铜钱在南洋、西洋许多国家和地区流通,颇受欢迎。西沙群岛北礁19号水下遗存铜钱数量众多,并且以明代永乐通宝为最,可能与郑和下西洋有密切关系。

图4 西沙群岛北礁19号水下遗存珊瑚与铜钱胶结体

图5 西沙群岛北礁19号水下遗存发现的唐代开元通宝

图6 西沙群岛北礁19号水下遗存发现的北宋政和通宝

图7 西沙群岛北礁19号水下遗存发现的南宋绍圣元宝

图8 西沙群岛北礁19号水下遗存发现的明代洪武通宝

图9 西沙群岛北礁19号水下遗存发现的明代永乐通宝

总的来说,20世纪20年代,特别是70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及相关人员对西沙、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进行了多次考古调查发掘和海底沉船的水下考古、打捞等工作,发现了汉唐以来的大量钱币、陶瓷、铁器等文物,其中出土出水钱币数量较多。发掘者和研究者对这些出土出水的陶瓷、沉船、铁器、钱币等进行了综合的研究。 szZRrl6Us/jmL02VHskt5fu4CeHO+oRaZowPNX18lpe4e2BnbtPFr9sJLgpVMp/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