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广西东南浔郁平原的贵港在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设桂林郡、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改郁林郡之后,成了当时广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郁江北上经灵渠进湘江可以与中原通达,顺郁江而下可以到达番禺(今广州),便捷的水利交通使得贵港在汉代成为商贸枢纽。从贵港现存的大量汉墓来看,既有已知广西最高等级的罗泊湾汉墓,又有数量众多的中小型砖室墓。据不完全统计,保留至今的汉墓总数逾万座,足见当时贵港人口众多、商业发达。然而,相较于贵港汉墓在广西汉代考古中的重要地位而言,贵港出土汉代钱币的研究相对滞后,这一方面与贵港汉墓多被盗掘、钱币流失有关;另一方面主要是既往的发掘者多重墓制和随葬品,对钱币关注不够。从考古文献来看,报告人对墓葬出土的钱币多一笔带过,鲜有加以详述,尤为遗憾的是很多报告并没有钱币的照片或者拓片,这给贵港汉代钱币的研究造成了不便。本文依据现有考古报告,对钱币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得出结论:①贵港汉代货币经济形成时间约为西汉中期;②贵港汉墓的随葬钱币既有流通货币又有冥用的陶(泥)质五铢钱;③依据贵港孔屋岭汉墓出土器物分析,五铢钱的墓主人为南下的汉族男性武官,随葬的五铢钱应为墓主人生前军饷或者俸禄;④目前考古学证据尚不支持贵港有钱币私铸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