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贵港汉墓出土钱币相关问题分析

从现有贵港汉墓相关文献来看,发掘报告多详细记述墓葬的形制和随葬品,尤其是用于墓葬分期的陶器和金属器,对墓葬出土的钱币多一笔带过,鲜有加以详述。尤为遗憾的是很多报告并没有钱币的照片或者拓片,导致无法进行钱币类型学的研究,本节将以原始文献描述来对贵港汉墓的钱币进行分析,拟探讨贵港汉代货币经济形成时间、钱币的类型、墓主人的族属以及钱币是否私铸等问题。

(一)贵港汉代货币经济的形成时间

从考古材料来看,贵县高中汉墓、贵县城郊汉墓、刘吉岭汉墓、孔屋岭汉墓、深钉岭汉墓及北郊汉墓均出土有西汉五铢钱,其中贵县北郊汉墓和深钉岭汉墓年代上限可达西汉中期,其余多为西汉晚期。这说明西汉中期以后随着汉武帝平定岭南,岭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有了大的发展,中原的货币源源不断流入广西。彼时贵港为汉初郁林郡郡治所在,是商贾云集之地,因此贵港所在的桂东南地区在西汉中期就开始出现早期的货币经济,结束了“物物交换”的阶段。

(二)贵港汉墓随葬钱币的类型

据不完全统计,贵港汉墓迄今共出土钱币约3 000枚,占广西出土汉代钱币总量的1/4。1956年7月发掘的贵县新牛岭第三号西汉墓出土的12枚陶质阳文五铢钱和1956年秋发掘贵县新牛岭汉墓时出土的18枚泥质五铢钱之外,其余汉墓出土的钱币均为金属货币。从钱币用途来看,可以大致分为“实用货币”和“冥用货币”两大类。

1. 实用货币

在出土有五铢钱的贵港汉墓中,多数为土坑墓,相对而言砖室墓中较为稀少。究其原因,笔者认为这与贵港砖室墓早期多被盗掘有关。以贵港20世纪70年代末发掘的北郊汉墓为例,水电M10号墓为砖室墓,墓制结构坚固,由墓道、前室、后室和左右耳室五部分组成,墓内未发现完整器物,仅存一些陶片和东汉五铢钱 。此外,北郊汉墓的二七三M1还首次在后室和耳室门前发现有用砖砌起来的祭台,祭台上有仓、灶、屋、罐、壶、瓶、博山炉、盒等陶器以及铜碗、铜盆和五铢钱,五铢钱发现时绝大多数用麻绳串联,但麻绳已腐朽。过去一千文为一吊,以麻绳系之应该可以佐证这些五铢钱当为流通货币,在墓主人死后被当作随葬品埋之。

2. 冥用货币

历年来对贵港汉墓的发掘,仅在新牛岭两处汉墓中发现有陶(泥)质五铢钱。新牛岭第三号汉墓为无墓道的竖穴土坑墓,随葬品以陶器为主,并且伴有西汉墓葬常见的钫,加之陶罐纹饰多有小方格纹、米字纹等,原报告者将其年代定为西汉晚期 。这些陶质五铢钱均出自墓坑中间,为细泥质陶,火候不高,颜色灰色,阳文“铢”字无“金”字旁。测量一枚完整的陶质五铢钱得知,其直径2.2厘米,厚0.2厘米,孔径0.8厘米,重1.5克。新牛岭第四号汉墓为带墓道的“十”字形土坑墓,随葬品有陶罐、陶壶、陶鼎、陶罍、陶钫等,且依据陶器纹饰较为简朴有别于东汉陶器,原报告中将其年代定为西汉晚期或东汉初期 ,在一件素纹陶罐中发现有泥质五铢钱18枚。

“五铢”陶钱在中原地区的汉墓中也不少见,其中,陕西、河南的东汉墓中的泥质钱以“五铢”和“大泉五十”为主,文字为反书阴文,而新牛岭汉墓中的陶质五铢钱则为阳文,与邻近湖南等地的发现类似,这一类陶(泥)质五铢钱应为冥用钱币。

结合新牛岭两座汉墓陪葬品来看,墓内随葬的金属类兵器较少,仅在第四号墓内发现有铜矛,似乎提示墓主人生前为文官的可能性较大。

(三)汉墓主人的族属

近年来不少学者对广西汉墓进行了族属的分析和探讨 ,主要依据墓葬的形制以及随葬品组合并结合相关历史文献加以考证。笔者认为贵港汉墓中随葬的五铢钱应为流通货币,因原报告较少有五铢钱的照片和拓片,我们无法对其进行类型学分析,但现有的报告可以提供另外一个思路,就是从随葬品来推测墓主人的性别、地位等族属信息。

以2009年9月发掘的贵港绿洲小区孔屋岭三座汉墓为例 ,M2为同坟异穴土坑合葬墓,两个墓室左右并列提示这是一处夫妻合葬墓,M2a和M2b均出土有五铢钱,其随葬品中都有陶盒、陶罐、陶壶等贵港汉墓中常见的器物,不同的是M2b随葬品中还出土有铜弩机、铁削、铁镞等兵器,提示墓主人应为男性,生前可能为武官。M1为砖室墓,发掘时已经被盗,墓结构分为墓道、长方形的前室和并列的两个后室,墓中填土中有五铢钱,随葬品中还发现有铁剑柄、铜弩机和铁刀等兵器,也提示墓主人可能为男性武官。

孔屋岭汉墓中出土的陶罐、陶壶等陶器与中原地区形制相近,而不见岭南越人墓葬中常见的联罐、匏壶等器形。有学者曾分析汉代两广地区的货币流通 ,并将两广地区货币的支出分为军费支出、官员俸禄支出、赈灾和移民支出三类。广西贵港在汉代属于汉越杂居之地,大小战争及民族起义不断,中央政府多派兵剿之,因此军费开支较大。从贵港汉墓伴有五铢钱的墓葬随葬品来看,多数都伴有刀、剑、弩机等兵器,提示墓主人可能为南下的汉族武官,这些五铢钱应为墓主人生前的军饷或者俸禄,属于军费支出或官员俸禄支出的部分。

(四)贵港汉代钱币私铸问题探讨

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广西合浦和全州地区出土了大批带特殊记号的五铢钱。从钱文来看大多为东汉五铢钱,少有西汉五铢钱,这些标记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为筹码符号;第二类为加点、增笔、减笔、断画等方式的密记;第三类是人名或者特殊符号。这些符号反映的应该是铸钱管理制度上的一种措施,加之汉代合浦郡和零陵郡(今全州所在地区)都有铜矿,具备铸钱的基本条件,这说明当时广西已经有了本地的私铸钱币 。但在既有的贵港汉墓发掘中,尚未见有这些特殊记号的五铢钱的相关报道,目前的证据尚不足以支持郁林郡存在私铸现象的观点。 NQO0j/UbuxXSNrGdUQHrSQxEAgsmgQNoJrOY32Ll06KikjtEg/0TMyMLUrOzIth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