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的汉代考古始于20世纪50年代,随着“一五”期间大规模基础建设的开展,广西文物工作者先后在桂林、贵县(今贵港)、兴安、藤县、富钟(今钟山)、梧州等多地发现汉晋墓葬
,其中尤以贵港汉墓最具代表性。贵港地处桂东南的浔郁平原之上,郁江穿城而过,良好的地理地貌孕育了灿烂的古代文明。贵港是秦桂林郡和汉郁林郡郡治所在,其境内保有大量的汉代墓葬,墓葬群遍布城内外,学界称之为贵港汉墓群
。贵港汉墓的封土堆多高出地表,远观似小土山,当地人多以“岭”称之。从时间上来看,贵港汉墓大规模发掘大概经历了三个阶段:①20世纪50年代,先后发掘了贵县高中
、贵县城北新牛岭
、北门粮仓
、东湖
、北郊汶井岭
、北门火车站旁的刘吉岭
等多处汉墓;②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先后发掘了贵县罗泊湾一号、二号汉墓
,北郊汉墓群
和风流岭汉墓
,贵县高中、深钉岭
、孔屋岭
、马鞍岭
等多处墓葬;③2000年以后,再次发掘了孔屋岭上三座汉墓
以及马鞍岭至梁君垌一线多处汉墓
。这些汉墓的发掘为了解广西汉代政治经济文化提供了丰富的考古材料,同时也搭建起了广西汉代考古的框架,从既往的考古报告来看,报告中详细描述了墓葬的形制、随葬品,并依据葬式和随葬品参照广东汉墓和湖南汉墓进行了年代分期。由于墓葬出土的钱币属于相对“小众”的随葬品,考古报告中对此多未详细著述,且大多报告中缺失钱币照片或拓片,本文仅能依据以往的发掘报告,尝试对贵港汉代货币经济形成、墓葬主人族属以及货币私铸等相关问题展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