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德培所著的《欧游随记》载:“廿二日,抵槟榔屿……钱法均用墨格西哥鹰洋,每元分作一百先司,有十先司者,以银为之。一先司、半先司则以紫铜为之,纸币自五元至数百元不等。”
钱德培于清光绪三年(1877)考取留洋资格,派为德国随员。在光绪四年(1878)九月前往任职的过程中,途径当时海峡殖民地的槟榔屿、新加坡等地,在日记中记录了当地的货币情况。
槟榔屿即今天马来西亚的槟城,同样扼守马六甲海峡的要冲。槟榔屿所流通的海峡殖民地硬币,在钱币制度上与当时较为流行的墨西哥银元一样,一元等于一百分,十分为银质,一分、半分为铜质,这些与上文所提均一致,这里重点要介绍的是当时海峡殖民地流通的纸币。
海峡殖民地公开发行纸币,最早可追溯至1899年,目前所见版记多为1901年之后的
,发行单位为“叻屿呷政府”,即海峡殖民地政府,“叻”为新加坡,“屿”为槟榔屿,“呷”为马六甲,票面印有汉字“叻屿呷国库银票”,这就是近代以来中国内地及港澳、新马等地区华文报道中时常可见的“叻币”。
但与钱德培记载相矛盾的是,钱氏1878年写的日记,却记录了20世纪初期才出现的纸币。因此,可以断定其日记中的纸币并非叻币,而是当时流通于海峡殖民地的数家殖民地银行所发行的纸币。据资料显示,当时至少有三家银行发行的纸币流通于市面。第一家是远东联合银行,1846年开始发行纸币,面额有5元、10元、25元、50元、100元、500元六种,1884年倒闭;第二家是印度伦敦中国三处汇理银行(有利银行的前身),1861年开始在殖民地发行纸币,面额有5元、10元、25元、50元、100元、500元六种,由英国斯普拉格公司印制;第三家是汇丰银行,1881年底开始在新加坡发行纸币,面额有5元、10元、20元、25元、50元、100元、500元七种,由英国伦敦米契姆公司印制
。这三家银行发行的纸币均以银元作为保证,在远东银行倒闭后,另两家银行联合新加坡地方银行发行了后来的叻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