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新加坡风土记》与海峡硬币

李钟珏所著《新加坡风土记》载:“坡中用钱不用银,用洋钱不用中国制钱。自一镙至一元,凡四等。最小为镙,合制钱二文五六毫,四镙为一占,又名先士,十占为一角,十角为一元,角与元以银为之,镙与占以红铜为之。通用之一元洋钱,铸自日本,轻重与英洋同,英洋光者可用,然甚少。其一二角之小洋钱,皆伦敦及香港所铸。占镙铜饼,则港与坡并铸之。”

《新加坡风土记》成书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为今人研究19世纪末海峡殖民地的社会、政治、经济情况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当时的新加坡,文献中又名新嘉坡、星架坡、星洲、叻埠等,是南洋地区扼守马六甲海峡咽喉的一座岛屿。1826年,英国殖民当局将新加坡、槟榔屿和马六甲三块殖民地合并为海峡殖民地,后改隶为英国殖民部直接管理的皇家直辖殖民地。此后直到1946年,新加坡一直是海峡殖民地的一部分并长期承担着首府的职能。

据《新加坡风土记》所载,当时的新加坡并不使用银两交易,也不流行中国制钱,而采用海峡殖民地所发行的硬币(即所谓“洋钱”)。海峡硬币的发行分为两个阶段,1845—1858年先由东印度公司发行,1867年后由英国皇家直辖殖民地发行,在1845年海峡硬币发行之前通用东印度公司发行的印度卢比。作者李钟珏认为新加坡的海峡硬币共有四个等次:镙、占(分)、角、元,并对这些面值与中国制钱进行了换算,但实际上其面值只以分作为单位。在作者写作该书时(1887年)市面上共有七种面值的海峡硬币(见表1),硬币的正面全部为维多利亚女王头像,早期的版本背面铭记是“东印度公司”,后期的则是“海峡殖民地”,两版硬币与之前的印度卢比混合流通。根据标记和记录,共有英国伯明翰造币厂、英国Soho造币厂、印度孟买造币厂、香港造币厂等进行了铸造。至于一元面值,李钟珏指出当地流通的是日本银元。这里的一个货币流通背景是:英国在海峡殖民地推行的是自由贸易政策,在此背景激励下,新加坡很快就成为整个东南亚的贸易中心和中国在东南亚最大的贸易伙伴 。加上新加坡在殖民初期通货严重不足,因此,新加坡也流通外商用以交易的银元,如当时非常流行的西班牙银元、墨西哥银元、法属波利尼西亚银元、美国银元,以及文献中提及的英国银元和日本银元等。资料显示,海峡殖民地于1903年爱德华七世时期才开始铸造印有他本人头像的“壹圆”银元 。以上关于海峡殖民地时期新加坡货币的种种资料,均与李钟珏记载相差不大,李钟珏的记载中有少许谬误不过是其所见所闻狭隘所致。

表1 海峡殖民地发行的硬币一览表(截至1887年) AkT14lB4aaNpJA4khbvhURT3nKu9bx3OrAkpfpdz/wu933CQztKRYvy3g0acV20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