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伦炯所著的《海国闻见录》载:“而柔佛一国……产沙金,国以铸花小金钱为币,重四五分,银币不行。”
《海国闻见录》成书于清雍正八年(1730),其中《南洋记》记载了18世纪东南亚各国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概况。此时的柔佛王国是马来半岛南端马六甲王朝的延续,中国文献对其多有记载。但自16世纪以来,柔佛相继受到葡萄牙、荷兰、英国等殖民主义势力的入侵,不断割让领土,最终沦为傀儡。
陈伦炯在该书中提到,柔佛使用金币,不用银币。历史上,柔佛王国在马六甲苏丹时期曾铸造过本土硬币,据葡萄牙人的记录,(本土硬币)只有铅锡币(锡钱),金银只是以块状的形式被使用在商业交易中而没有被铸造成钱币
。1511年,葡萄牙攻占马六甲后,即废除了当地的货币,改铸新币
。16世纪末,柔佛金币大量发行,在贸易中得到广泛流通,到17世纪,柔佛金币已经广为人知。欧洲贸易商人对其进行了记录:柔佛金币有两种,一种称为Mas(马来语,意为黄金),另一种称为Coupang,约为前者的四分之一。据今所见,柔佛金币有八边形、圆形等形态,普遍较小,Mas重量普遍在2.5克上下,Coupang则在0.6克上下,考虑到历朝历代的衡器有所差异,因此Mas的重量与陈伦炯的记录出入不大。金币币面刻有阿拉伯文的铭记,因阿拉伯文的设计看起来像花纹,故陈伦炯作了“铸花”的记载。至于银币,在当时的柔佛是没有进行流通的,据考古资料,柔佛的遗址发现过一些银质钱币,但数量极少,并且推测是在贸易中由他国所输入的
。这些考述基本证实了陈伦炯记载的准确性。